發展的隱憂 華 雋
國家統計局今年年初公布的資料顯示,據初步核算,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82321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產值比上一 個年度增長了9.9%。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1月發布的2005年世界各國gdp(按名義匯率計算)排名,中國排第五位(20548億美元),次于美國(144866億美元)、日 本(46638億美元)、德國(27301億美元)、英國(22275億美元),超過了法國(19727億美元)、意大利(17096億美元)、西班牙(10190億美元)、印度 (0.7198億美元)。與排名第四位的英國已相差不多。從統計數字看,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增長速率,過去的一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都是驚人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一直保持著較高的速率。按2005年修訂后的gdp數據計算,1979年至2004年,我國gdp年均增長率為9.6%。最近三年,在以科學 發展觀為指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背景下,仍連續保持10%左右的增長率。英國渣打銀行的一位經濟分析師形容,中國經濟看上去就像一輛“超級坦克”。據此有 人預言,從經濟總量看,中國 gdp躍升到世界前三名,甚至數一數二的地位,并非超常規的遙遠的夢。
然而,中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和在世界排名地位的提升,是否 意味著中國已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回答是否定的。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的,“再大的國民生產總 值如果除以13億就可能是一個很小的數字。”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5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按名義匯率計算)的統計數據,中國僅為1352美元 ,排名第112位, 是排名第一位的盧森堡(69056美元)的1.9%、排名第七位的美國 (42076美元)的3.2%、排名第十位的日本(36486美元)的3.7%。落后于香港(24581美元,排 名第23位)、韓國(14649美元,排名第34位)、 臺灣(13926美元,排名第36位)、俄羅斯(4750美元,排名第63位)。從以上人均gdp數字可以看出,中國經 濟的發展,與發達家相比差距有多大。即使和一些“小國”如阿爾巴尼亞(2434美元,排名第90位)相比也不如人家。而隱藏在數字背后的諸多隱患和嚴重問題,則更是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
1.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經濟增長仍處于粗放的發展階段
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其中依靠投資的拉動占了相當的比重。從2000年起,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年均20%以上。2004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超過7萬 億元,比上年增長25.8%。據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公報顯示,2005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604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增幅比上年僅回落了0.9個百分點。 其中有些產業、行業主要是第二產業中的資源性產業、行業,如鋼鐵、水泥、電解鋁以及汽車、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60%左右。另一方面,發展過快 過熱的資源性企業、行業,又主要是第二產業中的低端產業,其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造成了資源、能源的嚴重損失和浪費。
水是人類生存發展和一切生產活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長期以來,我國無論是農業還是工業,對水資源的利用都十分 粗放。目前我國農田灌溉用水總量約為3440億立方米,占全國用水總量的66.5%, 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僅為30-40%。發達國家一般為70-80%。以色列是世界上最貧 水的國家之一,卻是世界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國家,其有效利用率達到80-90%。我國每立方米水糧食生產能力只有1公斤左右,發達國家一般2兩公斤。 以色列 建國50多年來,農業產量增長了12倍,而用水量只增加了3倍。我國目前工業用水的效率也相當抵,生產1噸鋼需用水23-56噸,而美國、日本、德國所用水不到6 噸。
有資料顯示,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能源卻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鋼材占28%,氧化鋁占25%,水泥占50%。從我國的資源生產率看只 相當于美國的10%,日本的5%,德國的16.6%。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倍。在全球144個國家的“環境可持續指數”排名中,中國位居第133。 中國科學 院2月28日發布《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首次提出了綜合評價節約型社會的節約指數。報告選取了一次性能源、淡水、水泥、鋼材和常用有色金 屬等五種資源材料消耗量來計算節約指數,并對占世界gdp 93.7%的59個主要國家的資源績效水平進行了排序 ,結果表明, 丹麥排名第一,是資源績效最好的國家, 中國僅排在第54位,位于資源績效最差的國家之列。中國五種資源的單位gdp 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 每生產價值1美元的商品,中國所消耗的原材料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比印度還要高2倍。國家發改委負責人提供的數據顯示,建國50多年來,我國的gdp 增長了大約10倍,而礦產資源消耗卻增長了40倍。 這些都說明中國尚未從根本上擺脫資源能源密集型的經 濟增長方式。早在上個世紀“九五”計劃之初, 我國即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任務要求。10年過去了,至今,我國經濟仍處于十分粗放的發展階段。
2.重復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產能、產量過剩和資金、資源的極大浪費
重復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是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已經有過三次大的“發作”。第一次始于上世紀80年代,全國 各地競相上馬以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三大件”為代表的家電制造業。10年之間,全國涌現彩電生產企業上百家。彩電業總投資達280億元。第二次在上世紀90 年代,鋼鐵、汽車成為投資熱點。1999年,全國汽車生產企業達到122家,年生產能力超過240萬輛,但實際上1/3的產能閑置。第三次從2000年開始直到現在,以 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工程為代表的“高新”項目成了各地競相爭奪的焦點和招商引資的重點,結果導致又一輪重復建設和低層次惡性競爭。
以電信為例。 據中國聯通陜西分公司總經理李俊義介紹,截至2004年底,我國幾大電信運營企業的光纜線路總長度已達360萬公里,這些光纜線路(還不包括 相關設備)總投資已超過千億元,而目前我國的光纖利用率尚不足20%。而接入網的資金浪費的規模更要遠遠高于干線光纜。接入網是連接用戶與電信運營企業的 橋梁,其投資一般要占整個固定通信網絡投資的40%左右。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些資源90% 以上掌握在傳統運營企業手中,其他企業要拓展業務,只能自己重建,于 是形成重復建設。隨著移動通信的普及,移動通信基站的重復建設問題也日益突出。在國外,常常是幾家企業共用一個基站;但在我國,兩個鐵塔并肩而立的現象 十分普遍。我國目前已有24萬個基站。按照一個鐵塔30萬元的造價計算,如果其中1/3實行共建,可以避免重復建設并節約資金240億元。如果再加上占地、機房、 設備建設等成本,又可節約近百億元。僅在電信基礎設施方面,因重復建設造成的資金浪費總數超過了2000億元。
再以水泥為例。目前全國共有規模以上水泥企業4813家。企業數量已超過了世界上其他國家企業數量的總和。據2005年中國水泥行業研究報告稱,到目前為 止,我國水泥產量已連續18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國是世界上水泥生產與消費的最主要的國家。 2004年中國水泥生產與消費分別占世界的50%和45% 左右。 數量可觀,然而質量如何?1999年亞洲水泥會議曾尖銳指出,中國水泥80%-90%是劣質品。此說盡管令人難以接受,但卻是事實。目前我國水泥75%的產量出自落后的立窯生 產,低標號水泥的產量達80%以上,水泥生產企業的平均規模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鋼鐵、汽車產業重復建設亦出現回潮現象。僅長江下游,從馬鋼、南鋼到沙鋼、寶鋼,就有著龐大的產能。 去年全國鋼鐵總產量達到3.48億噸,但需求僅 3.05億噸,產量過剩4300萬噸。這一數字相當于德國全國鋼產量的總和。再看汽車,去年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陳斌在“2006年中國行業發展報告會”上表示, 目前我國汽車行業已有的整車生產能力約為800萬輛/年,加上在建生產能力220萬輛,建成后產能累計將達到1020萬輛/年。同時,各地的投資熱情仍然不減,正在 準備投資的規模預計將達到1000萬輛。如此,到“十一五”期末,汽車產能可達2000萬輛左右,將超過實際需求的200%。
近些年來,機場的建設也已顯出過剩。1997年6月通航的福州長樂機場,投資連同利息總計32.28億元。通航后到2001年完成旅客及貨郵吞吐量不到機場實際運 能的1/3,通航5年,虧損11億。江蘇南通機場建成后,自開航至今一直陷入虧損境地,成為當地的一個沉重負擔。目前華東地區已有三個機場停航,其中兩個是因 為航班不足。僅華東地區,“十五”期末已擁有運營機場36個,預計到2020年,這一區域擁有的民航機場將達到48個,形成平均每間隔400來公里就有一個機場的 布局。該地區每萬平方公里的機場密度為0.8個,超過了美國每平方公里0.6個的水平。展覽館的建設也正形成熱潮,幾乎每個省會城市和其他大中城市都在新建、 改建或擴建展覽館或會展中心 ,規模之大、速度之快,異乎尋常。著名的德國慕尼黑新展覽中心從立項到建成用了13年,其中大部分時間是花在前期論證上。而 我國許多地方展覽館的建設從決策到建成不到3年時間。中國展覽館協會理事長梁文表示,目前我國的室內展覽面積超過了辦展面積比我們大得多的德國,而眼下 全國20多個新建展覽館的實際運作情況卻是幾乎無一盈利。
根據世界銀行估計,“七五”到“九五”期間 , 中國投資決策失誤率在30%左右, 資金浪費損失大約在4000億到5000億。“十五”期間, 情況并未得到遏 制。 許多地方領導為追求“政績”“形象” 而盲目上馬的政府投資項目,有些根本沒有投入運營,有些已經運營的項目根本沒有達到設計生產能力,還有些由于 管理不善、設備不合格以及工程質量的缺陷等問題而棄置,不但造成嚴重的損失浪費,而且給地方經濟的持續良性發展留下了 很大的隱患。
3.資源匱乏,環境惡化,嚴重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并吞噬著經濟發展的成果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與世界人均水平相比相當之少。 如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人均水 平的1/4, 耕地只有1/3,礦產只有1/2,森林不足1/2。 發展生產所必需的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鋁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重要資 源短缺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的,能源短缺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 淡水和耕地的緊缺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 患”。
近幾年,我國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煤電油運(輸)供應全面緊張。我國能源資源結構以煤為主,煤的消耗占能源資源總量的75.2%。據世界銀行統計,世界上 每使用3噸煤,就有1噸是被中國用掉的。國土資源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2年底,我國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儲量為1886億噸。按年產19億噸匡算,可以開 采上百年。盡管數量可觀,但生產消費環節浪費嚴重。國家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數字顯示,中國煤礦回采率平均只有35%,一些煤礦回采率僅為15%,有些甚至低于 10%。中國每消耗一噸標準煤實現的gdp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另據《我國煤炭城市采空塌陷災害及防治對策研究》報告稱,截至2004年12月,全國煤礦累計采 空塌陷面積超過70萬公頃,其中重點煤礦平均采空塌陷面積占礦區含煤面積的1/10。有專家預測,以現有條件年產20億噸煤炭已經達到極限,至2020年煤炭將面臨 巨大缺口。石油供應缺口也越來越大。據國土資源部初步統計,截至2005年底,我國石油剩余可采儲量24.85億噸,居世界第12位。2004年我國產油1.75億噸,凈
進口原油1.17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40%。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50%。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鮑云樵表示,按照目前石油探明儲量和各大油田生產能力估 算,今后國內原油增長有限,約為1.8-2.0億噸/年,而誰著經濟發展對液體燃料需求的快速增長,2020年我國石油消費量將增至5億噸/年,有3億噸需要進口, 對外依存度高達60%, 超過美國目前的水平。 由于我國尚未完全建立起石油戰略儲備,在國際油價波動面前,承擔風險能力脆弱。目前推算, 若每桶國際油價上升 1美元,中國將多支付6億美元外匯。
水資源的匱乏也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我國淡水資源總量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的6%, 居 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 的1/4。 在我國660多座城市中,有2/3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 正常的年份全國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公里,影響糧食 產量150億-200億公斤,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目前全國飲用水困難人數已達7000萬。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最近一次專訪中表示,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 不均,水土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國的基本水情。部分流域和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接近或超過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誰著經濟社會發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水資源的需求呈增長趨勢,而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江河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水資源短缺問題將不斷加劇。
淡水資源已經匱乏,人為污染更是觸目驚心。據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陳邦柱透露,中國目前江河湖泊有70%被污染,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 營養化。中科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劉昌明介紹,全國七大江河水系的741個監測面中,僅29.1%的斷面符合三類以上水質標準,30%的斷面屬 于人體不能直接接觸、僅可用于工農業的四、五類水質,40.9%的斷面屬于完全喪失水環境功能的劣五類水質;90%流經城市的河段受到嚴重污染;大部分湖泊氮、 磷嚴重超過地面水水質標準,在東部和西部地區被調查的200多個湖泊中,有80%不同程度富營養化,水生生態系統全面退化。工農業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環境污染 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每年的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20億噸, 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國與美國輕工業污染物排放比 較,如造紙,中國污染物排放量是美國的4倍到10倍。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gdp的1.5-3%。水污染已不亞于洪災、旱災,甚至是更為嚴重的災害。
耕地在大量減少。在今年全國人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記者招待會上,國土資源部提供的報告顯示,從1996年到2005年,我國的耕地面積凈減 少1.2億畝,約占耕地總量的6.6%。同時到2004年底,全國城鎮共有閑置土地、空閑地和批而未供地共計393.61萬畝,相當于現有城鎮建設用地總量的7.8%。根據 國土資源部的統計,截至去年年底,我國耕地面積為18.31億畝,人均1.41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約相當于美國的1/8 ,印度的1/2。而且現有耕地總體質量不高,高產田僅占28%,地產田為32%。
-耕地減少的同時,同樣受著污染的侵害。據中國經濟時報(2005.9.9)報道, 全國受鎘、砷、鉻、鋁等污染的耕地面積近2000萬公頃, 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5 , 其中工業“三廢”污染耕地1000萬公頃,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達330多萬公頃。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出現了酸雨,上海、杭州、貴陽等城市每年都有漫長的時期沉浸在酸雨、酸霧之中。 環境污染和破壞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極其驚人。八十年代初的不完全統計,環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是690億元,部分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65億元,合計共955億元,約占當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的14%。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的持續的高速發展令世人矚目,但卻為此付出了昂貴的環境代價。目前中國13億人口是50年前的兩倍,到2020年,這一數字還將上漲到15億。而在城市膨脹的同時,沙漠不斷蔓延,可居住區域及耕地面積在過去的50年內縮小了一半。 不斷惡化的環境正在吞噬著經濟發展的成果,而人口的不斷增加與不可再生資源的日漸減少更使矛盾加劇。
“十一五”規劃已將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戰略重點提了出來。期望“亡羊補牢,尤未為晚”。
2006.3.2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