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工廠"為什么可以長期存在? |
|
孔善廣 |
|
中國勞動力十分便宜,工資水平是日本的1/24、美國的1/20。人們特別對"8億件襯衫換1架空客380"而發出感慨,并呼吁--中國不能補貼全球!事實上,中國的勞動力不止十分便宜,還有不少企業有拖欠工資、嚴重超時加班、逃避參加社會保險等違法行為,被稱為"血汗工廠"。我們不能不透過表面分析,中國的勞動力工資為什么這么低?"血汗工廠"為什么可以長期存在? 首先,是因為中國有龐大的勞動力剩余,多年來是通過低工資"剪刀差"完成資本積累,實際收入歷來偏低。目前我國僅在農村就有約4億的剩余勞動力,有2200萬城市居民需要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有達7587萬人的農村貧困人口(包括絕對貧困人口為2610萬人,初步解決溫飽但還不穩定的低收入人口為4977萬人,如按世界銀行以人均收入一天一美元的標準測算,中國農村的貧困人口有2億人)。國際自由工會聯盟警告,未來10年,中國需創造3億個新就業崗位,才能彌補農業和前國有企業流失的就業崗位,這"遠遠高于中國目前的就業創造能力"。工資本來是勞動力供需關系的反映,大量低收入的剩余勞動力在城市里爭搶工作崗位,從而造成長期的低工資。在目前的就業機會這約束條件下,如果將農村隱形的剩余(失業)勞動力與城鎮勞動力一起混合,那么相關的工資水平將發生稀釋,這些均是我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其次,多年來提出要啟動內需,但大量的財政資源卻以投資和政府自身支出為主,并沒有給包括農村居民在內的全體國民建立起基本的社會保障,導致以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為主的公共財政體制建設滯后,只是拉動了生產資料的需求和出口的增長,真正體現到國民生活水平的國內消費卻沒有同步提高。國內需求不足但企業要追求利潤,則必然轉向外需,外向型的經濟越來越發展,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而中國外向型的產業是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反過來更依靠廉價勞動力來提高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工資難以隨經濟發展而增長,國內需求更被抑制,造成惡性循環。 再次,是因為作為在"血汗工廠"主要受害者的農民工,本身在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等就人為造成不平等待遇遭受歧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現有進城農民工1.2億人,他們主要是來自中西部貧窮的農村地區,2004年全國農民工的月平均工資為539元,而同期的城鎮職工月平均工資是1335元。這組數據意味著,2004年全國因為雇傭農民工一項就節省了11462億元的工資開支,相當于當年中國GDP的8.5%,這大體相當于中國當年的經濟增長率,可以說民工的勞動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且,我們存在一種不能否認的社會性和制度性的事實:雇傭城鎮居民,就會因其身份而比較嚴格地履行勞動合同法,并能享受到其它除工資以外的其他福利,如住房公積金、代其繳納養老保險等;而農村居民進城工作,除了工資外,很難享受到其它福利。因此,工資差距加上其它的社會福利,待遇相差十分懸殊。 如在深圳、東莞等城市,農民工占當地就業總人數的60%-70%,成為最龐大的參保繳費人群。但因為在目前的城鄉二元化制度下,絕大部分的農民工難以在當地定居,更換工作頻繁,導致農民工不斷參保、退保,他們當中極少有"累計繳費15年"將來可以享受退休金。如廣東東莞市在2004年共有105萬人參加了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但去年一年就有40萬人次辦理了退保手續,且退保的多為外來工,[畢式明、楊亞軍.《政府出手退保潮落》.《南方日報》.2005-06-24]失去了"終身保障"的本來意義。單位繳納的統籌部分留在當地社保基金的數額就越大,成了當地社保基金的主要來源,而農民工年老回家后就根本得不到保障。 在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等社會性和制度性的歧視下,使進城農民工不得不接受條件惡劣的工作環境來追求更高的收入自己保障自己。 另外,是政府及相關部門存在的問題。本來我們有《勞動法》等重要法律法規,但在一些地方政府得不到真正的執行,甚至為了經濟發展上的政績而放松監管力度,違反《勞動法》等法律法規的企業和當地政府部門很少受到相應的懲處。例如透過頻繁的礦難事件中,黨政干部及其親屬入股煤礦早已成為公開的事實,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從法律法規的執行維護者變成了破壞者。那么,對于壓低和拖欠工資、嚴重超時加班、逃避參加社會保險等違法行為,就很難得到根本的制止,更何況我們還沒有一個有效的制度來約束政府和官員...... 因此,我們在譴責"血汗工廠"的不人道行為時,更應該檢討和反省我們的制度,因為是制度制造出"血汗工廠"。 文章來源: 光明觀察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