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中的“價值鏈”和“經濟租”初探
顧秀林[1]
云南財經大學 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221
摘 要:“全球價值鏈”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今天稱霸全球的跨國公司,它的快速生長是最近全球化進程中最突出的現象;由于它正在覆蓋全球市場,正在大規模地改變經濟生活中的支配關系和利益分配,由于“全球價值鏈”治理的目標是追求“經濟租”,而且“經濟租”由于“全球價值鏈”的大擴展而超越了“要素回報”的經濟學意義,改變了經濟中的分配格局,因此“價值鏈”不再是一個商業戰略和管理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學問題。“市場”的概念也應當隨經濟的全球化而重新定義。目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全球化挑戰,就是在“全球價值鏈”的籠罩下求生存和發展。
關鍵詞:全球化 全球價值鏈 經濟租
中文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一、 被“價值鏈”覆蓋的全球化市場
“價值鏈”的快速生長和在全世界各大洲市場上的巨大延伸,是最近20年來在“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最引人注目的現象,它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它已經達到和將要達到的對全球市場的支配力,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價值鏈”出現得更早的有關聯的概念,是“商品鏈”,“供應鏈”,“物流”系統,等等。這一連串的新概念的出現,要表達的是正在推進中的一個過程,這就是“經濟全球化”本身。
“價值鏈”這個詞語在它還沒有被清晰定義之前,就被我們各行各業的人們廣泛接受了。這也許是因為全球化早就無處不在了。就像“全球化”這個詞一樣,雖然還沒有被很好地研究和論證過,但是我們到處都聽見它、看見它,在沒有認真思考之前,已經把它作為事實接受下來了。
可以說,經濟的全球化正是通過“商品鏈”、“供應鏈”、“物流鏈”和“價值鏈”來表達的。這一組新的詞語起初作為商業管理領域中的新概念進入我們的視野,并且幾乎一直停留在商業、貿易、管理領域中。直到今天,經濟學界似乎還沒有正式地把這些新的詞語代表的現象和它們背后的邏輯作為經濟學的問題來看待。然而,正是因為“價值鏈”在全球市場上達到的支配地位,因為“價值鏈”的內部治理模式正在改造全球市場上交易的過程、形式和實質,因為“價值鏈”正在擴展到越來越多的領域、覆蓋越來越大的地理范圍,而且因為“價值鏈”正在越來越強地掌控全球范圍的財富分配,所以它已經不再是一個外貿、商業、管理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經濟學必須思考和認真研究的問題了。
首先,從本源的意義上說,價值鏈是“從最初的概念到生產出產品或提供服務的完整過程,包括了其中所有的步驟和階段和發生在其中的多次物質形態的變化,生產者投入其中的各種勞動和服務和最后向最終消費的發送,以至消費之后的殘余物處置。”(卡普林斯基,2008:第四章第1節)
第二,如果把古典經濟學定義的市場和今天全球化經濟中出現的“價值鏈”概念放在一起,我們可以設定這樣的一個關于“價值鏈-市場”的分層次的定義域,其中有三個邏輯層次,可以涵蓋從斯密的那只“看不見的手”之下的那個以集市為藍本的古典市場,到今天的全球市場中被高度整合的垂直一體化的跨國公司。
在這里,第一個層次的“價值鏈”是經濟學教科書上定義的以充分競爭為最高境界的市場;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最松散的價值鏈;第二個層次是“關系式價值鏈”,在這里的交易者相互知曉對方身份,但是可能沒有結成同盟,他們之間通常有持久的交易關系,某種程度的信任關系是維系他們進行重復交易的關鍵;第三個層次是最緊密的“價值鏈”,就是高度“內部化”甚至完全“內部化”的價值鏈,它的表現形式就是今天稱霸全球的跨國公司。
在這里必須指出,古典經濟學在市場的定義中所說的“充分競爭”本來就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理想境界,那個狀態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作為經驗的歷史可能從來也沒有發生過,我們本來就不能把它當成應用分析和理論預期的終點目標;“匿名參與”假定也應該被放棄,只要想一想在全球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生產和交易的競爭對手幾乎不可能保持匿名狀態,更不必說多次博弈的對手要努力做到的,正是掌握對方的盡可能全面的信息。至于“一次性交易-無代價轉換交易對象”這個假定,更是無法同“價值鏈”覆蓋下的全球化市場框架相匹配。一次性交易行為可能還在偶爾發生,有可能觀察得到,但是轉換交易對象的代價已經如此高昂,以至于替代這個成本的行為-委曲求全的行為,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價值鏈”的擴展(如“俘獲式”價值鏈)。因此在一個基于全球化經濟和全球市場的、關于“價值鏈”和市場的理論框架中,古典經濟學關于市場的定義,只能作為這個三層次“價值鏈”的初始狀態而存在。這三個層次的“價值鏈”中的每一個形態,都是經濟學應該研究的“市場”問題。
第三,“價值鏈”的核心是支配關系和利益分配。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有一批學者在跟蹤和觀察從跨越國界的“生產渠道”到“全球商品鏈”這樣的全球性現象,并且進行了許多研究,達到了對“價值鏈”的一些基本判斷。從企業競爭力這個角度出發,他們觀察到,一方面,一個行業中的核心企業-領軍企業能夠搜尋和利用鏈條內每一環節上的競爭的優勢,目標是把一切能夠產生增加值的活動/環節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且由于它們巨大的規模和多方面的優勢,控制增加值的環節這個目標總是能夠逐步達到的;另一方面,現代的競爭條件極大地擴展了一個行業中的企業向其它行業的企業施加影響的途徑,因此這樣的企業不必擁有某個生產環節,不必去操作那個環節,就可以獲取更多的“增加值”。
他們還特別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大型零售商扮演了生產系統改革背后的推動者的角色。“這些零售商追隨英國模式,進行全球外包加工…它們還率先開發新技術和管理方式(如改進電子信息交換方式),這些新技術在本行業所有的廠商中都迅速推廣了…”;大的零售商也利用本國生產者對抗外包的合同加工者,在這種情形下,他們不是打低成本-低價格戰略,而是打“快速上市”牌[2]。。
基于這些觀察,有兩類不同的“價值鏈”被區分出來 。如果從生產(供給)不同于銷售(滿足需求)這個角度來看,“價值鏈”類型之一,是“由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者來‘治理’的價值鏈”,價值鏈類型之二,是“由占支配地位的購買者來‘治理’的價值鏈”。[3]
第二類“價值鏈”的功能,即占支配地位的國際采購-零售巨頭的經濟功能,是傳統經濟學視野之外的一個事件。它們的全球性業務之一,就是從低收入國家中搜尋進行制造-加工生產的行業/廠商,從它們那里進行大規模采購,在事實上充當這些國家的加工業生產者加入全球化市場的主要途徑,或者甚至唯一的途徑。“低收入國家的生產者通常都是向購買商驅動的價值鏈出售產品”;“窮國的生產者參與的都是由購買商一手操縱的價值鏈,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卡普林斯基,2008,4.3節)說這個狀況“嚴峻”,是因為在這種情境中,生產者不得不受制于采購商,它們在自己的領域中實現的技術進步和成本節約,很可能表現為“價值鏈”高端的利潤增加,不一定會表現為自身收入提高。而為了拿到訂單,它們要永遠努力無止境地降低成本,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在價值鏈之外,還有許多潛在的競爭者等待加入這個全球化市場的機會,后來者唯一現實的途徑,就是以更低的成本對同類生產者取而代之。
第四,價值鏈表現出覆蓋全球的擴展趨勢
我們這里所說的這兩類全球的“價值鏈”,在過去20-30年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直到今天仍然在強勁“生長”。以第二類價值鏈-零售業為例,北美和歐洲的收購-銷售巨頭正在膨脹到窒息本國和其他國家里的中小規模對手的程度,所到之處所向披靡。
今天的全球市場,無論從生產角度看還是從銷售方面來看,幾乎都在以“價值鏈-供應鏈-物流鏈”的方式運行,也可以說全球市場基本上被“價值鏈-供應鏈-物流鏈”覆蓋,剩下的還沒有被覆蓋的空間已經很小,還會變得越來越小。這樣發展下去的結果,是越來越小的古典自由市場空間(假如這樣的空間曾經存在過),留給后來者、自由行動者施展的余地,只會越來越小。時至今日,被價值鏈、供應鏈、物流鏈網絡籠罩的全球市場大局已定。這對于所有的后來者都是一個威脅,如不肯向別人的游戲規則低頭、不想加入價值鏈、不能夠參與全球化,幾乎再也沒有別的路可走了。結果就是大家都不得不加入到某一個價值鏈中來。
從分析全球貿易的數據入手,是可以把全球“價值鏈”占據的市場“份額”、覆蓋的“面積”計算出來的。這樣的研究將會告訴我們,在研究今天的全球經濟時,我們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在一個調整過的“市場”定義的基礎上,分析全球化經濟中過去不曾出現的現象和不曾發生過的問題。
二、“經濟租”超越“要素回報”
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租”是一個和壟斷利潤相當的概念,而壟斷利潤總是被認為同“完全競爭”的那種市場不相容,是達到了充分競爭的均衡之后應該消失掉的那種不太正當的收入,而不論壟斷利潤事實上永遠都在我們面前以各種形式出現。如果在經濟全球化大推進的時代,我們對“市場”的定義必須如上所述進行調整,那么在這樣的市場上,以及在相應的理論分析中,我們對“經濟租”就應該以不同的視角來分析了。
因為參與了全球化的國家、商家,都處在“全球價值鏈”的“治理”(governance)之下;而“價值鏈”的治理目標,正是索取各種各樣的“經濟租”,而不是要素回報或者企業家回報。所以“全球價值鏈”對全球市場、對全世界的經濟生活的改造,是非常深刻的。如果能夠全面分析近20年來的全球國際貿易的數據,結果將會支持以下這個判斷:從全球化的生產和營銷中獲利的贏家獲得的收入,已經不再是或者主要不是古典經濟學所說的“要素回報”,或者相對于風險承擔而得到的“企業家回報”了。獲利的源泉,是基于“進入壁壘”或者壟斷條件而產生的“經濟租”。任何一個廠家、商家,如果想把今天得到的收入保持住,如果想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上保持并且提高自己的收入,單靠獲取要素回報和企業家回報、單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恐怕是不能達到目的了。采用任何一種現成的先進的技術,從生產工藝到信息、營銷技術,都是可以輕易擊敗這樣的競爭對手的,只要對手沒有一個足夠高的“進入壁壘”來阻擋這樣的競爭。
“經濟租”有那些形態?英國開放大學的卡普林斯基教授將“經濟租”區分為內生的和外生的兩大類,開列出一個“經濟租”的清單:內生經濟租中包括“技術經濟租”,“人力資源租”,“組織-機構經濟租(如日本新的生產組織形式,減少存貨,做到優質和低成本,新產品迅速上市,在創新和設計方面更加靈活機動,)”,“營銷-品牌經濟租”,“關系經濟租(以中小企業的聚集和企業之間正向的溢出為優勢而獲得的收入)”,還有以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的形態存在的進入壁壘。外生經濟租的清單上包括“資源經濟租”,“政策經濟租(有差別的進入機會,源于政府的政策),基礎設施經濟租(如交通設施的便利)”,“金融租(融資機會)”,等等。另外,“經濟租”還具有累加性,而且永遠處于變動中:已經得到的經濟租會由于進入壁壘被突破而流失,由于技術擴散而消失;另一方面,新的經濟租還會不斷產生出來。
在這個分析框架中,我們可以看到,“全要素生產率”這樣的事件并不包括在內。在生產和經營活動中,追求成本節約、提高所有投入品的效率,永遠都是必須做到的,但是在這里我們必須強調的是,僅僅考慮古典經濟學或者新古典經濟學為我們規定的研究內容,已經不夠了。“經濟租”在道德上是否正當的考慮,不應該阻止我們去研究在一個新的全球市場框架中,“經濟租”為何如此大量地產生,以及如何建構一個新的經濟學分析框架,以便把經驗層面上發生的事件和現象納入理論分析中去。
三、 在“全球價值鏈”的籠罩下求生存和發展
我國從80年代初對外開放,特別是自從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國的經濟開始全面地參與到全球化中。這是一場真刀真槍的“游戲”。我們必須找到定位我們自身狀態的全球定位坐標系。“全球價值鏈”就是這樣一個全球定位坐標系。
我們進入的全球市場,就是已經被“價值鏈”基本上覆蓋了的國際市場。我們在這個全球的價值鏈、供應鏈網絡結構上,找到了一個“世界加工廠”的位置。這個全球價值鏈對我國的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近10年來中國出口的瘋狂增長,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就是國際采購巨頭把訂單交過來的結果。其中有一些訂單是從別的國家撤出以后轉來的,例如服裝、鞋等等(從巴西轉到中國);也有許多訂單是技術進步導致的新產品,如手機,電子產品和計算機(配件或者組裝)。毫無疑問,特別能干的中國企業家,特別有吸引力的中國各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特別能承受超長工作時間、超低工資的中國農民工,是實現物質形態的“供給”和“產出”的決定條件。但是如果沒有國際采購巨頭拿來的訂單,我們的企業家和農民工的生產潛力也就無從表達了。我們可以這樣說,在這個由“全球價值鏈”來主導和治理的情境中,是需求決定性地決定了生產,是采購指向決定了生產和財富的流向,是訂單決定了經濟發展地帶出現在何方。
一個不容質疑的事實是:經過了近30年不間斷的增速發展,我們仍然處在鏈條的低端。
中國雖然全方位加入了全球經濟體系,而且是全球化比較晚近的參與者中表現最突出、成就最顯著的國家,可是我們自己卻一直沒有去認真關注這個“鏈條結構”。這個狀態,從最權威的經濟學刊物發表的研究成果中,從連續七屆全國經濟學年會提交的論文題目中,甚至從對全球化持批評態度的研究發表中,都可以看到。直到現在,討論價值鏈問題的文章,還是只在級別比較低經濟學刊物或者管理學刊物、專業的生產管理刊物上出現。經濟學領域中的研究,不僅忽略了這個籠罩在我們頭頂上的無處不在的大背景條件,還在把追隨國際采購巨頭投放訂單行為而出現的過度集中的國內區域性過量投資,看作本國投資者“不明就里”的“潮涌”現象,很可能就是這樣的一種忽略了最主要的約束條件而發生的誤解。所以,我們的經濟學家、理論界聚焦的問題、研究的精力,如果不從分析教科書上定義的“全要素生產率”、莫名其妙的“潮涌”現象上轉移出來,如果不把尋找多項動蕩不定的前提條件下,某種按照經濟學教科書定義的局部的或者微觀的均衡狀態的研究精力,轉到研究“經濟租”和創新管理上去,我們很可能就是在“撿芝麻丟西瓜”了。
上述“全球價值鏈”和“經濟租”這兩個問題,應該是經濟學認真思考的大問題,這對我們理解全球市場規則、在全球市場上求發展,應當會有所啟示。我們這個“世界工廠”在全球化大潮中求發展的首要目標,就是進行管理創新,提升在價值鏈中的地位,而不是僅僅致力于保持兩位數的年度出口增長率。
在價值鏈中不斷實現戰略升級,按照今天的全球市場游戲規則建筑我們自己的“進入壁壘”,由此獲取由經濟租造成的高收益,并把它保持下去。這就是實現升級所要求的管理創新的問題:“創新管理”的目標,就是在價值鏈中實現升級。這里面包括識別需求、找到市場、快速反應、組織生產和營銷等等,組織機構內部還必須具備不斷去除由于成功而形成的“組織剛性”的能力。完成其中的任何一個步驟的要求都不是高不可攀的,但是把其中的每一件事情都一一做好,卻是非常難的。 我們只有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努力去做,并且全都做好了,才有可能實現提升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價值鏈-全球化市場結構的視角,我們可能會把自己面臨的由于參與全球化而發生的挑戰,都當作一國之內的問題來觀察和思考。
“在‘全球價值鏈’的籠罩下求發展”,不僅僅是我們一個國家面臨的挑戰。世界上所有的發展中國家,無例外地面臨著同一個挑戰。中國最近10年史無前例的高速度出口增長,在全球市場上占據了一個日益擴大的份額,其中有一些曾經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占有的。從全球市場的角度來看,中國取代了一些效率低于我們的生產國,為此中國正在受到很多激烈的批評。以服裝業為例,在最近10年里,中國的服裝業素質全面提升,達到了質量、款式、價格能夠全面滿足全球市場各個檔次需求的水平。但是,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行業整體上贏利率很低,2007年盡管價格升了8%,全行業平均盈利率仍然只有3.9%,還有六分之一的企業虧損。經管如此,中國的服裝業非常強大,看起來有能力進一步發展并滿足全球的需求。問題是,有一些更窮的找不到發展路徑的小國,例如非洲最窮的國家萊索托,也在嘗試走服裝加工出口的發展道路,但是近年來這個國家的出口由于中國的競爭而大幅度下降,從業者大量失業。發展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發生了利益沖突這種問題,過去從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現在出現了。怎樣解決/調和這種生存利益層次上的沖突呢?這是一個很新的問題。我們想做世界大國,也許不能不回應這樣的新挑戰吧。
從這里我們又看到一個問題,即經濟學(尤其是宏觀經濟學)不能僅僅探討一定約束條件下的資源配置效率、動態經濟平衡,甚至“全球價值鏈”、“經濟租”,還應該研究收益分配、研究福利狀況的演變,甚至也許可以這樣說,今天宏觀經濟學最應該關注的一個目標,是一定范圍內的全社會福利改進(最大化);在全球化如此迅猛推進的今天,我們應該提出的一個新問題,就是全球范圍的福利改進(最大化)。在“全球價值鏈籠罩下求生存和發展”這個題目中,全球范圍的福利改進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 R.卡普林斯基〔英〕:《夾縫中的全球化:貧困和不平等中的生存與發展》,顧秀林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5。
2. 頓坎.坎貝爾,奧萊利歐. 帕利索托:“商品鏈視角下的國際生產組織”,全球價值鏈概念與國際勞工研究所的勞動研究項目討論稿;國際勞工研究所1995年3月20-21;見 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bureau/inst/papers/confrnce/gps/conchns.htm
3. 蓋瑞. 格雷菲,約翰 漢弗萊,特摩西.斯特吉昂:“全球價值鏈治理”,國際政治經濟學評論 第12卷 第1期,2005年 (Routledge 出版)。
On “Value Chain” and “Rent” in a Globalizing World Economy
Abstract
The global value chain shows itself in the form of the dominating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heir rapid expansion is the most prominent phenomena of globalization. The “value chain” is no longer a business management issue, rather a big issue in economics, since it is has been mounting to cover the whole world market, reshaping the power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conomic gains. The “rent” that pursued by value chain governance as its purpose has possibly taken the place of “return to factor input” in economics because it is getting the lion share in economic gains; the term “market” must be redefined along with the advancing globalization. In the present time, China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all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surviving and growing under the dominating “global value chain”.
〔文獻2-3的原文:Informal Workshop on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 'Commodity Chains' Approach (Geneva, 20-21 March 1995),The Global Value Chain Concept in relation to the IILS Programme of Work, by Duncan Campbell and Aurelio Parisotto ; see (國際勞工組織網頁)
Gary Gereffi, John Humphrey, and Timothy Sturgeon,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 12, no. 1, 2005, Routledge (a division of Taylor and Francis)
[1] 作者簡介:顧秀林 (1950- ),女,上海市人,云南財經大學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教授,農業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農村發展、全球化、經濟人類學。
[2] 頓坎.坎貝爾,奧萊利歐. 帕利索托:“商品鏈視角下的國際生產組織”,全球價值鏈概念與國際勞工研究所的勞動研究項目,國際勞工研究所 1995年3月20-21; 見(國際勞工組織網頁)
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bureau/inst/papers/confrnce/gps/conchns.htm
[3] 蓋瑞. 格雷菲,約翰 漢弗萊,特摩西 斯特吉昂:“全球價值鏈治理”,國際政治經濟學評論 第12卷 第1期,2005年, Routledge。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