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貧困者為什么上得起大學?
田嘉力
社會總是在發展和進步。認為今不如昔注定是荒謬的。但有一個問題我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毛澤東時代雖然經濟不發達,物質匱乏,人們的生活普遍貧困,卻沒有發生過因貧困而上不起大學的事。而現在,“貧困大學生”卻司空見慣,貧困家庭因子女考上大學、家長為學費發愁從而自殺的事情也時有所聞。這是文明社會的悲哀,也是文明社會的恥辱。
曾經給朱總理上書說“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李昌平,對農村教育有痛切的體會。他在一次訪談中說,現在農村教育的情況有的比二十多年前還不如。他自己是70年代后期上的中學,當時貧下中農管學校,收費很低,一年只收兩塊錢,雖然農民很窮,還能供孩子念書。當時老師的責任心強,和學生的關系也比現在好?,F在農村孩子上小學一年500元,上初中 1000元,上高中上大學好幾千,好幾萬。其實,又豈止農民的孩子讀不起書,如今連城里的父母也開始為孩子的學費操心發愁了。
1965年我上高中,班上有三個同學是領取助學金的。在他們看來,上學是“解困”的有效辦法。上學可以申請助學金,每個月他們都要從有限的助學金里擠出兩三元錢寄回家里,以補貼家用。他們從來沒有為考上大學交不起學費而發愁過。因為那時候大學基本不收費,而且,像他們那樣家庭貧困的同學,上大學也是可以申請助學金的。據說,在現任的各級領導干部中,就有些是當年依靠助學金讀完了大學,從而逐步走上領導崗位的。
說到貧困生上不起大學,很多人都歸因于“教育投入不足”。我們很難理解為什么會發生“教育投入不足”?我們的經濟已經相當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比起毛澤東時代,不知要增強多少倍。想當年,國家那么窮,國家經濟基礎那么薄弱,共和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百業待興,卻從新中國建立起,就定下了讓所有考得上大學的學生讀得起大學的政策。這應該與經濟實力無關,只與政策和制度的設計有關。
我們現在也仍然是不富裕的。我國仍然是個發展中國家。在有限的資金,有限的財力,有限的物力情況下,優先發展什么?優先向哪部分人群傾斜?這很值得深思。有人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我們需要資金投入的,差不多總是“投入不足”,比如教育、衛生、國防;而本應該控制和限制的,卻往往有超過需要的過剩投入,比如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公費出國培訓,在這些領域里幾乎是應有盡有,像阿里巴巴的芝麻開門一樣,要多少有多少。其實,只要把公款吃喝、公車消費之類稍加控制,“教育投入不足”就可以極大的緩解。至于向什么人傾斜的問題,就更為沉重。毛澤東時代要打造的就是讓貧窮者都讀得起書,都上得起大學的那樣一種“天堂”。所以,盡管當時國家很窮,卻沒有人因貧困而上不起大學?,F在經濟繁榮了,國家實力增強了,卻年年都有上不起大學、上不起中學和小學的貧困生。所以,這應該與國家實力無關,與經濟發展水平無關。解決“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屬于“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敝灰胱?,就應該做得到。
教育部在11月10日發布的《中國全民教育國家報告》中提出:爭取到2007年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享受到免費教科書和住宿生活補助,力爭到2010年在全國農村地區全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2015年在全國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我不知道目標為什么要定得那么遙遠。毛澤東時代也許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至少,在教育投入方面,就比現在慷慨。所以,有不少人還是很懷念毛澤東時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