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工具化
● 蔡瑋
11月17日,美國總統布什在日本京都發表公開演說,贊揚臺灣是亞洲自由民主的模范,呼吁中國應開放更多政治及宗教自由。
布什表示:“我們敦促中國繼續改革開放之路,給予人民合法程度的自由開放,中國領導人可讓中國成為一個自由、繁榮和自信的國家。”
他指出,臺灣經由發展自由經濟而從壓制的社會變成民主的社會,“現代的臺灣自由、民主又繁榮。當自由落實到各階層,臺灣不僅帶給人民繁榮,也創造了一個自由民主的華人社會”。
雖然許多臺灣學者專家對臺灣不夠成熟的民主多有批評,對民粹的發展趨勢感到憂心,對朝野政黨的惡斗覺得厭惡,對民主的庸俗現象難以容忍,但也有些人說臺灣當前亂象是民主發展的必然過程;有些人稱這是動蕩式的民主,就像臺灣惡名昭彰的交通一樣都是亂中有序;甚至還有人已經開始大談臺灣的民主鞏固等等。
是耶?非耶?恐怕真是值得學界探討的課題。但臺灣確實還是有些值得稱道的成就。
民主需要付出代價
與此相呼應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Joseph Nye)日前發表了《在文化上戰勝恐怖分子》、《亞洲軟力量考驗布什》兩篇文章,頗有深度。其主旨都在強調軟力量的重要,告誡美國政府不要盲信武力,不要誤以為霸道可以解決問題,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正在提升柔性國力。
表面看來,兩篇文章與布什前述談話好像不是那么直接相關,但基本上兩者都環繞著民主價值的柔性力量。
當然,我們期望所有國家都能夠往自由、民主的方向發展,畢竟民主不但是一種政治制度,更是一種基本人權、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盡管各國的表現方式可能不一樣,但民主確實應有一些普世的價值和檢驗標準。
不過,當大家在討論民主的時候,也不應幼稚地樂觀,畢竟民主是有條件和要付代價的,而且民主工具化的結果可能會變成打擊異己或干涉他國政治的操作。美式民主是否是唯一標準,美國應否以強勢的政治力量輸出其自由主義的民主,這是大家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討論民主的時候,大家心中可能都記得克林頓所說的民主國家不會發生戰爭。但是,就像也常為早報撰寫文章的臺大教授石之瑜所曾指出,大家也別忘了,現在民主國家還不多,等到全世界的國家都民主化了,到時候為了爭奪資源和生存,相關國家恐怕還是要打仗的。而且,即或民主國家彼此不發生沖突,但還是會侵略其他國家的。美國攻打伊拉克、格林納達,逮捕巴拿馬總統諾列加,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中國需要負責任的民主
另外,筆者同意,中國大陸的民主人權確實還有好長的路得走,北京更必須善用柔性力量走向王道而非霸道,接受國際行為準則和規范。但大家(尤其是臺灣的民眾)也別一廂情愿地認為,一個民主化的中國就會使兩岸關系比較平順。即使中國政治改革是一條無可避免的道路,誰又能說中國的民主就必須以美國或西方的標準為標準?難道中國的民主不應、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不應適合自己的國情與發展?由柔性的威權漸進走向民主憲政,是否會是一個更負責任的做法?
還記得幾年前,筆者在北京和美國外交官討論中國大陸的人權及一胎化政策時,筆者曾提出假設性的問題,說如果美國也有13億人口,屆時美國政府將會采取何種政策。該官員深思之后表示,他也不知美國政府會不會做的比中國政府更好(對此,筆者倒是相信美國的做法可能更為人道,兼顧人性尊嚴,不致過當侵犯人民的隱私)。
不過他說,他的工作就是批評中國,不管好壞,美國都有批評的權利,但聽與不聽的所有后果,則是由中國政府和人民去承擔。
談到這里,就有讓人想起50年代中期匈牙利抗暴,60年代初期古巴“豬灣事件”。兩者都是美國挑起來的,后來等到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美國一走了之,任令那些抗暴起義人士受到殘害。
今天中國大陸確實應該進行政治改革、尊重、改善人權記錄,但北京確實也要以全體中國人的最大利益為考量(而非黨派或政權得失),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革,不能輕信、妄信美國主張,不負責任地走美式或臺式民主,否則最后受害的還是自己。
美國一直想輸出美式民主,這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霸權心態和作為,究竟是柔性還是硬性力量的展現,值得大家深思。至于臺灣想利用非政府組織或大陸的地下教會,對大陸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是不是有點自我膨漲?
·作者是臺灣政治大學國研中心研究員兼亞太所所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