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經濟基礎和金融體系的特點,中國經濟周期在實體經濟層面表現為顯著的投資周期,在金融層面表現為顯著的信貸周期。而且,由于信貸必然發生于投資實施之前,信貸變化自然構成了預測經濟周期的主要領先指標。當前,從投資看,盡管7月份的累計投資增長率依然保持在27%強,但如果扣除原材料及其他投資品價格迅速上漲的因素,實際投資增長率恐怕要下調10個百分點左右。
在經濟景氣下滑的背景下,加上實體經濟和金融系統同時進行的結構調整,在業務上專注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使收入上依靠管制帶來的巨大存、貸款利差,在服務或功能上乏善可陳的中國內地傳統銀行業將面臨巨大挑戰。
挑戰之一:景氣下滑
以傳統存、貸款業務為主的中國銀行業是典型的順周期產業,因此,經濟景氣周期的逆轉對銀行業的影響一如既往。
第一,就銀行貸款業務而言,尤其是順周期的第二產業貸款業務來說,業務規模和收入自然會發生下滑,而且,貸款的信用風險具有順周期的特點,因而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將會增加。實際上,如果不考慮剝離的影響,近期國有銀行的不良率已經出現抬頭的情勢。
第二,就銀行存款業務而言,居民儲蓄存款、尤其是企業存款,具有順周期的特征,因此,銀行業的資金來源增速會受到影響。這里需要注意企業存款和居民儲蓄存款的區別,相比之下,前者比較穩定,后者波動較大,較易受到貸款的影響。換言之,貸款增長的快慢會迅速影響到企業存款的增速。可以看到,企業存款在7月份已經發生了月度凈減少,其累積同比增速也從今年初迅速放緩。
由于企業存款的易變特性,加之貸款業務的順周期性質,專注于公司業務的銀行機構將會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挑戰之二:產業結構調整
伴隨經濟景氣下滑過程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實體經濟層面的產業結構調整,這使得銀行業識別項目前景、進而控制信用風險變得更加困難。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產業結構已經歷了數次重大的調整,但是,即使與最近發生于1994年匯率并軌后的調整相比,當前所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也有極其不同的特點。當前,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000美元,從各國的經驗看,這正是產業結構劇烈變化的時期。而在產業結構劇烈調整期間,專注于存、貸款業務的傳統銀行業通常都會出現虧損增加、倒閉事件頻繁的現象。
可以看到,在中國的各類產業中,1997年后輕工業領域的競爭已經極其劇烈,其突出表現就是扣除糧食價格的消費物價指數(CPI)一直處于低增長、甚至負增長狀態。而且,隨著人民幣升值和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輕工業領域中的出口導向行業將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在煤炭、電力、鋼鐵、汽車等原材料行業和重加工工業中,盡管由于景氣上升以及相對壟斷的影響,其收入和利潤在前期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但是,在景氣下滑的過程下,迅速積累的生產能力和管制的放松可能會使得供過于求的局面迅即到來。
景氣下滑過程中的產業結構調整將迫使國內的傳統銀行業收縮于兩類資產業務:在貸款業務方面,少數壟斷行業和企業將受到追捧;在資金業務方面,高品質的國債和金融債券將成為剩余資金的棲所。這種資產調整行為加上監管資本的約束日益強化,將會進一步放大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從而間接地影響到傳統銀行業。
此外,由于利潤豐厚和可以節約寶貴的監管資本,住宅行業已經越來越受到銀行業的重視,但是,需要特別注意其中的信用風險。這不僅來自于房地產行業內部優勝劣汰所導致的開發和建設貸款風險,而且由于我國住宅預售制度與其他國家不同,國內銀行業在住宅預售期間發放的按揭貸款至少從理論上看直接受到開發商的控制,那些內控機制不健全的銀行將在這方面償到苦頭。
挑戰之三:脫媒
伴隨景氣下滑過程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脫媒導致的金融體系結構調整。所謂"脫媒"表現為同時發生的兩個現象:銀行存款在居民金融資產組合中的地位下降,銀行貸款在企業融資結構中的地位下降;從金融服務或金融功能的角度看,"脫媒"就是傳統銀行業儲蓄、投資的簡單功能喪失了生存的基礎。在以往中國的經濟景氣循環中,傳統銀行業除了規模擴張受到限制和資產不良率上升之外,其未來發展并沒有遭遇過挑戰。但是,在這次景氣循環和產業結構調整中,不僅監管環境和金融改革環境已經遠非昔日可比,而且還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以短期融資券為代表的"直接債權融資工具"已經誕生。
在以往中國的資本市場中,盛行的只是直接的股權融資工具,而作為股權象征的股票在性質上與作為債權的銀行貸款是互補的。隨著央行《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和相關規定的出臺,以及首批5家企業的成功發行,與銀行貸款具有競爭性的直接債權融資工具開始進入中國的金融體系。根據《辦法》規定,所謂的短期融資券,在性質上等同于國外貨幣市場中盛行的商業票據。在國外,例如美國和日本,商業票據的迅速發展不僅直接剝奪了傳統銀行業的壟斷利潤,而且,通過加速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使得傳統銀行業賴以生存的高額管制利差徹底消失。
從我國企業的短期融資需求和居民的短期投資需求看,短期融資券同樣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一方面,考慮發行成本后的一年期短期融資券的融資成本至多在3%左右,遠遠低于6個月和1年期的貸款利率(分別為5.22%和5.58%),并且,隨著超額準備金利率的下調,整個銀行間貨幣市場的利率還可能繼續下降;另一方面,稅前的活期存款收益率僅為0.72%,遠遠低于短期融資券的收益率。因此,短期融資券無論是對發債企業,還是對擁有短期頭寸的投資者,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特別是在證監會允許貨幣市場基金介入短期融資券之后,在居民短期資金投資和企業短期資金需求之間,必將發生繞開銀行業的"短路"現象。日下,短期貸款余額近9萬億,企業和居民活期存款分別約為6萬億和4萬億。從理論上講,這些存在于銀行體系的短期負債和短期資產都有流失到銀行間市場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短期融資券的影響還不止于銀行的短期存款和短期貸款。首先,在未來幾年里,企業完全可以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來滿足長期融資的需要,而這種"短借長用"無須承擔多少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這是因為,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下,充足的流動性使得銀行間市場的利率相對穩定,并且,隨著經濟景氣下滑和超額準備金利率的降低,銀行間市場利率的趨勢是下降而非上升。其次,隨著短期融資券的推出和匯率制度改革的外部壓力,發展公司債券市場的意識將越來越強烈??梢钥吹?即使是受到嚴格行政管制的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已經在上升。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五年中,企業債券必然會完成向公司債券嬗變的過程,而市政債券的推出也是可以預期的。這些直接的債權融資工具的推出將極大地打擊傳統銀行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