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令人迷惑的現象 中國工資總額為何“穩步下降”

李志寧 · 2005-08-14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我曾經在2002年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中國的宏觀經濟叫人捏著一把汗》。那時,我不太會上網,很費勁地把它貼在網上北大的一個論壇里,這個論壇現在已經沒有了。為什么貼在那個論壇,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偶然碰上的。沒有料到的是,貼了不幾天后,就被人轉貼到幾百處網站,我當時心里很覺得有些誠惶誠恐,惟恐誤人。后來,我發現有人將該文章改了個題目,叫《中國經濟真相》,直到最近,仍然到處貼,甚至貼到了境外的網站上;還有人把該文章題目改得更離譜了一點,叫《一個經濟學家的憂慮》。其實,盡管很憂慮,但我從來不會自稱“經濟學家”的,因為我不是。目前國內的學者、教授、博導什么的,到處都是一大把。以我個人的經驗看,身邊的博導,其學問我也常常實在不敢恭維。當然,他們的個人地位,那還是俗人所望塵莫及的,他們有花不完的“課題費”,還有司局長的待遇。我想起,有一個富翁教導老百姓:世界就是不公平的,去適應它吧!但是,當代的中國,是個格外不公平的國家!只靠“教導”,人民就能適應它嗎?

  直到最近,仍有人給我來函,詢問《捏著一把汗》這篇文章什么時候寫的。為什么其中“全國工資總額”的材料沒有近幾年的?我告訴他,這還是三年前寫的文章,大概由于網友在轉貼的時候,常常不標明日期,所以,人們也就不知道它是什么時候寫的。

  后來,我不揣淺陋,自己做了一個“李志寧網頁”(www.lizhining.net),把我近年來寫的東西,無論良莠,都整理了一番,標明了寫的日期,排列進網頁里。我認為,在網上轉貼文章,不標明文章的日期,不是個好辦法。

  有朋友對我說,他認為,這篇文章真正打中要害的地方,是關于“工資總額”的計算。由于中國的勞動者工資太低,又沒有“社會保障”,因此中國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就不可能平衡,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就不可能“健康”。

  那么,中國的經濟到底怎么樣呢?

  工資總額是國家公布的,GDP也是國家公布的。公布時,大概也很有幾分得意,因為這些表明了中國的經濟在近年來的增長,是多么驚人。但是我發現,就是從公布的數據看,也還是有很大的困惑,就像有些看不見的精怪,隱藏在這些表面上令人鼓舞的數字中。

  是不是這樣呢?于是,我開始對它們逐年地作了一番計算。結果如下:

  年   國內生產總值  工資總額合計  工資比重   工資比重的年增長百分點
  份   (億元)   (億元)    (%)   

 1978    3624.1       568.9    15.7     -0.38
 1979    4038.2       646.7    16.0      0.32
 1980    4517.8       772.4    17.1      1.08
 1981    4862.4       820.0    16.9     -0.23
 1982    5294.7       882.0    16.7     -0.21
 1983    5934.5       934.6    15.7     -0.91
 1984    7171.0      1133.4    15.8      0.05
 1985    8964.4      1383.0    15.4     -0.38
 1986   10202.2      1659.7    16.3      0.84
 1987   11962.5      1881.1      15.7     -0.54
 1988   14928.3      2316.2    15.5     -0.21
 1989   16909.2      2618.5    15.5     -0.03
 1990   18547.9      2951.1    15.9      1.79
 1991   21617.8      3323.9    15.4     -0.53
 1992   26638.1      3939.2     14.8     -0.59
 1993   34634.4      4916.2    14.2     -0.59
 1994   46759.4      6656.4     14.2      0.04
 1995   58478.1      8100.0     13.9     -0.38
 1996   68593.8      9080.0    13.2     -0.61
 1997   74772.4      9405.3    12.6     -0.66
 1998   79552.8      9296.5     11.7     -0.89
 1999   81910.9      9875.5    12.1      0.37

  其中,前兩項是國家公布的,后兩項是我自己計算的。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說明,以上數據均為“當年價格”,不是“可比價格”,所以不表明增降“指數”;“工資總額合計”是指國有、集體和其他所有經濟單位的職工工資總額合計。它包括的范圍是:(1)計時工資(2)基礎工資(3)職務工資(4)計件工資與計件超額工資(5)各種獎金(6)各種津貼(7)加班工資(8)其他工資。

  在《中國統計年鑒》里,“國有經濟單位”,除了各種經濟行業以外,還包括:(1)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2)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3)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4)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5)社會服務業。

  很明白,這許多人、這么多項目加在一起的“全國工資總額”,直到世紀之末,并沒有達到1萬億元。

  也很明白,以上的22年間,有7年的工資“比重”比頭年略高,而15年的時間里都比頭年略低。真正比頭年比重高了一些的,只有2年,即1980年和1990年。這兩年發生了什么特別的情況呢?顯然,1980年正緊接著11屆3中全會,為了這面旗幟,“工資總額”也應當高些,于是比頭年增長了1.08個百分點。1990年的前面,則發生了眾所周知的事件,可能要為了“穩定”,工資比重一下子提高了1.79個百分點。

  即使如此,從總體上,在所謂高速“經濟增長”中,全國的工資總額在GDP中的比重卻不斷下降。改革以來,其比例,從最高的1980年的17.1%,幾乎是“穩步地”下降到最低的1998年的11.7%。足足下降了5.4個百分點。所以說,統計和數據已經清楚地表明了,在經濟學家大肆鼓吹的“經濟增長”中,中國人民的“合法的”勞動收入的比重卻在下降,這是一個鐵的事實。

  如果我們把這篇《中國的宏觀經濟叫人捏著一把汗》的后一段再續接上,按照2004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我們可以把數據排列到2003年。如下:

  年  國內生產總值  工資總額合計 工資比重   工資比重的年增長百分點
  份    (億元)    (億元)   (%)  

 2000   88254.0    10656.2      12.07     0.02
 2001   95727.9    11830.9      12.35     0.28
 2002   103935.3   13161.1      12.66     0.31
 2003   116603.2    14743.5      12.64     -0.02

  雖然工資總額的比重,多比頭年高點了(比起1998年的工資比重,多了半到一個百分點),但是很顯然,這一點點,實在不能改變什么。也就是說,總體上,對中國腦體勞動者“低工資”的狀況,仍在頑強地維持著。

  我還想說明,這里講的工資的“比重”還是不太準確的。因為,“工資”不是簡單地從GDP中取出來、又發下去的。如果我們使用文革前的“工農業總產值”這種指標,也可能更合適一點。因為“工農業總產值”有重復計算。但是,我們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得不到那種數據。以前,我曾經想算了一下“職工工資總額”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但是找不到相對應的統計數據,只好曲曲折折地很費力地算了一番,并把這個不太容易的過程寫在一篇文章中:

  1999年的國有及國家控股的企業的“工業總產值”,2000年《中國統計年鑒》上數額為35571億元。該書是將“工業”劃分為3塊的,即“采掘業”、“制造業”和“電水煤氣的制造供給”,所以,我又查了書中這三項,其“職工人數”分別為:525萬人、1648萬人和239萬人。再查到了這三個行業的“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為7521元、7794元和11513元。將三項分別相乘,得出三個行業的“工資總額”分別為:3948525萬元、12844512萬元和2751607萬元。再將這三個數相加,可以得出國有及國控企業的1999年的“工資總額”,為1954.4644億元。然后再將這個工資總額除以35571億元,得到該工業部門的“工資總額”在“總產值”中的比重:1954.5÷35571 = 5.49%。

  計算結果是5.49%,只有這么一丁點兒!這使我頗為吃驚。也就是說,盡管“全國工資總額”與GDP的比例,1999年為12.05%,但是,它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肯定還要低得多。依我看,現今,能達到5-7%,就是很不錯的了。

  我記得,有經濟學家曾在電視節目里說,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的GDP比日本多,將達到4萬億美元以上。如果這樣一來,那么,顯然,我國的工資總額與GDP(PPP)的比例,將只有3%左右了。

  總而言之,中國的工資制度,無疑是極低的“低工資”制度。

  也就是說,中國的“勞動力價格”遠遠地、遠遠地偏離了其“價值”。

  另外一個問題,中國“文革”前的“工資總額”情況如何呢?

  “文革”中及之前相當一段時間里,大概從“大躍進”以后吧,在中國,就是最普通的經濟統計資料,往往都屬于“國家機密”,老百姓不能輕易知道。報刊上,基本上沒有絕對值,頂多在宣傳文章中列舉幾個百分比,表明經濟在增長,以鼓舞老百姓。我不知道,這個奇怪的愚民的規定是出于一種什么心理,當時也沒有想到人民的“知情權”什么的。我只是覺得當時“機密”的范圍實在太過寬泛,大而無當。我記得,1974年,書店里忽然出現了一本《世界經濟統計簡編》,是三聯書店出版的,我簡直如獲至寶,立刻花了1.75元將它買回來,那時可不便宜。這本書有560多頁,書的最后附有密密麻麻的各國的統計書籍的名稱,計有6頁之多,也使我知道了外國的經濟統計資料,對外界來說,是根本不保密的。其實,也根本用不著保密。

  后來,中國歷史終于進步了。1984年,國家統計局的《中國統計年鑒》將建國以來的許多經濟統計資料,加以公布了。

  當時,這對于我們這些所謂“研究人員”,也是如獲至寶。盡管當時8元錢一本的書是很貴的,但還是買了兩本,生怕弄丟了一本。不過,最終還是弄丟一本。直到現在,每當看到它磚紅色的封皮,還是覺得心里高興。

  但是,當我今天想用它把改革前的“工資總額”與GDP的比例算出來,才發現是不行的。一是當時沒有GDP的統計,二是沒有“全國工資總額”的統計。

  但是,關于“全國工資總額”,1984年的《年鑒》里提供了5年的情況:

  1978年:568.8億元(全民所有制468.6億元;集體所有制100.2億元)
  1979年:646.6億元(全民所有制529.4億元;集體所有制117.2億元)
  1980年:772.5億元(全民所有制627.9億元;集體所有制144.6億元)
  1982年:882.1億元(全民所有制708.9億元;集體所有制173.2億元)
  1983年:934.6億元(全民所有制748.1億元;集體所有制186.5億元)

  我算了一下,這5個年頭里,全民所有制的“工資總額”所占的比重為82.4%;81.9%;81.3%;80.4%;80.0%。這里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可能因為當時全民所有制經濟的比重開始有所下降。但在1978年以前,就工業總產值來講,自1955年開始,“全民所有制工業”就超過了一半;到文革前的1965年,比重已經上升到90%。1984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也沒有列出逐年的變化,但是1975年該比重也只下降到83.2%。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所有制”的工資總額,是人民收入的主流,在多數年份里,應當占有8成以上的比重。

  因此,在下面這張表中,全國工資總額是我估計的,以“全民所有制”工資總額在其中占有82%的比例估算的。這樣,“工資總額”的估計,可能比實際情況要略高些。由于沒有正式公布的數據,只好不得已而求其次,實在對不起觀眾。

 年份  國民   社會    工農業  全民所有制    全國      工資總額在國民
     收入   總產值   總產值   工資總額   工資總額估計  收入、社會總產值、
    (億元) (億元)  (億元)   (億元)  (億元)    工農業總產值中比重
                                    的估計(%)
                         
1952  589   1015   810    68   82.9   14.07;8.17;10.23
1953  709  1241   960    89   108.5   15.30;8.74;11.30
1954  748  1346  1050    95   115.9   15.49;8.61;11.04
1955  788  1415  1109   100  122.0   15.48;8.62;11.00
1956  882  1639  1252   137  167.1   18.95;10.19;13.35
1957  908  1606  1241   156  190.2   20.95;11.84;15.33
1958 1118  2138  1649   180  219.5   19.63;10.26;13.31
1959 1222  2548  1980   234  285.4   23.36;11.20;14.41
1960 1220  2679  2094    263  320.7   26.29;11.97;15.32
1961  996  1978  1621   244  297.6   29.88;15.04;18.36
1962  924  1800  1504   214  261.0   28.25;14.50;17.35
1963 1000  1956  1635   211  257.3   25.73;13.13;15.73
1964 1166  2268  1884   224  273.2   23.43;12.05;14.50
1965 1387  2695  2235   235  286.6   20.66;10.63;12.82
1966 1586  3062  2534   244  297.6   18.76;9.72;11.74
1967 1487  2774  2306   250  304.9   20.50;10.99;13.22
1968 1415  2648  2213   254  309.8   21.89;11.70;14.00
1969 1617  3184  2613   263  320.7   16.73;10.07;12.27
1970 1926  3800  3138   278  339.0   17.60;8.92;10.80
1971 2077  4203  3482   302  368.3   17.73;8.76;10.58
1972 2136  4396  3640   340  414.6   19.41;9.43;11.39
1973 2318  4776  3967   353  430.5   18.57;9.01;10.85
1974 2348  4859  4007   371  452.4   19.27;9.31;11.29
1975 2503  5379  4467   386  470.7   18.80;8.75;10.53
1976 2427  5433  4536   406  495.1   20.39;9.11;10.91
1977 2644  6003  4978   426  519.5   19.65;8.65;10.44
1978 3010  6846  5634   469   568.9(公布) 18.90;8.31;10.97
1979 3350  7642  6379   529 646.7(公布) 19.30;8.46;10.14
1980 3688  8531  7077   628 772.4(公布)  20.95;9.05;10.91
1981 3940  9071  7580   660 820.0(公布)  20.81;9.04;10.82
1982 4261  9963  8291   709 882.0(公布) 20.70;8.85;10.64
1983 4673  11052  9209   748 934.6(公布)  20.00;8.46;10.15

  后面兩欄的“估計”,都是我自己算的,非常不精確,只能看個大概。

  應當說明,這里的數據都是“當年價格”。所以,年與年之間的絕對值是不能相比較的。我們只能對其中每年的“工資比重”的百分比加以比較。

  最后6年的所公布的統計,與前面的表的內容重疊了。由于有了這種重疊,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

  在本文開頭的一張表,狀況如下:

  年   國內生產總值  工資總額合計 工資比重   工資比重的年增長百分點
  份     (億元)    (億元)      (%)   

 1978        3624.1                    568.9       15.7         -0.38
 1979       4038.2                       646.7       16.0        0.32
 1980       4517.8                    772.4       17.1        1.08
 1981       4862.4                    820.0       16.9      -0.23
 1982       5294.7                     882.0     16.7      -0.21
 1983       5934.5                        934.6      15.7      -0.91

  這樣,就讓我們以1980年作為一個參照物,這是在1978-1983年里“工資總額比重”最大的一年。其實,從1978-1999年的表中也可以看出,1980年,也是1978年以來所有的年頭中“工資總額”比重最大的一年。

  這一年,它與GDP的比例是17.1%;它與過去統計中的“國民收入”的比例為20.95%。

  現在,若再來看1952-1977年“工資總額”的情況,就會發現:與1980年相當的,有1957年、1959-1965年、1967-1968年、還有1976年。總之,自1957年以后,“工資總額”比重比較低的就是1969-1971年。另外比較差的年份就是1966年、1973、1975年。

  這里有個應當說明的問題是:1959-1962年,盡管工資比重比較高,但當時正處于極端的困難時期。1958-1960年的經濟“增長”是一種虛胖;而1961-1962年的“生產總值”則是被迫下降的。當時人民手中的“工資比重”雖然高了些,但是不能解決生活的嚴重匱乏。另外,1967-1968兩年,人民手中的工資比重并不低,但正是混亂不堪的文革瘋狂年代。

  所以,人民比較實惠、經濟發展比較扎實的年代是:1956-1957年,1963-1965年。而數據顯示,1963-1964年的“工資總額”比重,遠高于1980年的比重,1965年則與之不相上下。大概當時國家正在準備“第三個五年計劃”,于是“積累率”也準備有所提高了。

  顯然,1956-1957年、1963-1965年,這兩個時期,“工資總額”比重,既超過1980年這個標桿,而且,更是遠遠超過今天。我估計,工資總額比重的差距,應當在10個百分點上下。

  誰都知道,改革以后,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以前,對于城市里拿工資的人們來說,他們的工資支出中,有些內容是不用擔憂的。一是醫療,上班的人全部是公費醫療。只有家里有讀中學以下的孩子,以及沒有工作的老人,要考慮他們的醫療費用。當時的醫療費用,不算高,當然住院條件也不是很好。總之,幾乎沒有多少城市的、有工作的人會因為醫療費用而發愁。二是孩子上學,學費很低,不會成為家庭生活的負擔,更談不上沉重的負擔。當時上大學是不收學費的。就是農村的窮孩子考上大學,也可以完全不用家里負擔一分錢,而在學校能夠吃飽吃好。三是房租是象征性的,也決不會成為城市家庭工資支出的負擔。那時一間房子的房租不過是每月1-3元錢。

  問題是,那時的房子比較擁擠,條件比較差。如果沒有“大躍進”和“文化革命”,就不至于20多年里全國普遍不漲工資,房屋建設也會搞得好一點。在1960年前后的那場極端經濟困難時期,食品和生活資料非常匱乏。有工資也買不到吃的東西。后來,商店里出現了“高級點心”和“高級糖”,價格幾乎比原價高出10倍。這段時間不太長。大約從1962年下半年開始,食品供應出現了全面好轉,到1963年已經很不錯了。公正地說,這是劉少奇和周恩來治理經濟的結果。

  當我1968年將大學畢業時,想到將有46元月工資,頓時覺得自己會很“富裕”了。但是,我沒有這個福分,我本人由于被隔離、被審查、被毒打、被批斗,最后,大概是落了個“敵我矛盾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因此“畢業”后我沒有“大學畢業生待遇”,每月只有20元生活費。1年多以后,我們被“寬大處理”,恢復了“畢業生待遇”。很快,我被分配到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的一中當英語教員,月工資42.5元,我那時也不覺得缺錢花。因為,沒有房租、沒有醫療費,每月的伙食費也只有10左右。

  當然,那時候的生活水平是不高的。家具似乎是比較奢侈的東西,另外,買或做衣服要布票,買被子也要布票。所以,那時很多人穿帶補丁的衣服上街,是很平常的。所以,整個生活水平較低。但是,最基本的保障還是有的,就是狹小的住房、設備不太好的醫療和基本免費讀書,這些,都不用怎么花錢。

  改革以后的情況,人們已是很熟悉了。

  現在,幾乎每個城市家庭,在住房上花的錢都是最多的。因為凡商品房,沒有四五十萬元,是拿不下來的。醫療,也是個無底洞。孩子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沒有十幾萬元也是拿不下來的。

  既然這么多內容都要“自己花錢”了,那么,相比工資應當大大提高了。因為改革之前,從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出,在1965年及文革時期,在工農業總產值中,都有接近9成的部分不是“工資”。那么,這些錢到哪兒去了呢?就是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中去了。就是說,國家給廣大職工“低工資”是因為住房、醫療和學費等都是基本由國家“包下來”的。國家節省了什么呢?就是省了一道“手續費”,這大概當時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們知道,世間一切財富,都是勞動人民(包括腦體勞動)創造出來的。那么,“社會主義中國”的財富無疑也是如此。但人民并沒有得到與其“勞動力價值”相稱的“勞動力價格”,而是“低工資”,為什么呢?就是國家在將勞動所得“分配”到勞動者手中之前,就已經預先扣下了“建設費用”、“社會管理費用”和應付災害戰爭等的“預備金”等。這部分錢,在本質上,也就是勞動者繳納的“所得稅”。而且,這個所得稅率,是相當高的,達80-90%,遠比外國要高。

  就是說,中國的腦體“工人階級”在改革之前向國家支付了極高的所得稅。當然,遠比今天中國的“歌星影星主持人”納的稅率要高得多的多。

  那么,既然改革了,中國是否也應當向西方國家那樣,采用高工資、高稅收、高保障等一系列辦法?起碼,“低工資”政策就不應當再延續了。但是,事實恰恰相反,即使低房租、低學費、低醫療費用的時光已經消失了,但是“低工資”仍在延續。曾經見到有人計算說,工資比起過去大大增長了,過去只有幾十塊錢,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塊錢了。好像是比文革前漲了20多倍了。

  這里誤把“當年價格”當成是“可比價格”,違反了經濟統計的常識。

  在我的剪報中,傳布甚廣的《文摘報》在2001年6月28日有一篇文章,叫做《黨史展里的“豆腐賬”》,為了說明楊媽媽改革后的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這樣寫道:“楊媽媽一家在1966年春節支出僅18.01元,還透支了20元。到2000年,楊家過年支出為870元,比1966年增加了48倍。2000年楊媽媽的家庭收入在4.8萬元左右,消費支出約3.5萬元,消費比1978年增長了23倍。”看吧,多么驚人呀!一個數是比1966年增長48倍,另一個數是比1978年增長23倍!但其實,這完全是一種學者式的欺騙。文章把“當年價格”當成了“可比價格”。而沒有可比價格,就不能做四則運算的。

  事實上,我在本文中說的“低工資”制度至今還在延續,依據的是與上面相反的算法。

  如果我也那么糊涂地算,家庭支出漲了幾十倍,那當然已經不是“低工資”了。但事實是,如果按照“工資總額”與GDP、或者與“國民收入”、“社會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的比例來看,我國今天實施的,不僅是“低工資”,而且是比“改革”前還要低的超“低工資制度”。

  統計的情況很顯然:自80年代中期至今的工資總額比重,可以說,是自1952年以來最低的歷史時期。

  這個結論,與目前經濟學家們的結論大相徑庭。但很對不起那些學者們,這是事實,是冰冷的事實。

  近20年來,不僅“工資總額比例”更低,而且由于“社會保障”的內容許多已經消失,以前不用花工資的、或基本不用花工資的“醫療”、“教育”和“住房”問題,目前對于“工資收入者”來說,已經是沉重不堪的負擔。何況,還有水電煤氣交通費等生活必需品至今仍在不斷漲價。

  對于今天的普通工薪者,40年的薪水不一定夠買一套住房。
  對于今天的普通工薪者,10年的薪水不一定夠一個孩子的全部教育費用。
  對于今天的普通工薪者,一輩子的薪水不一定夠實施換腎換肝這樣的大手術。

  所以在今天,“工資”對勞動者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過去。此外,關于“工資”這個清白收入對于社會的意義,關于“全社會腐敗收入”已經高于“全國工資總額”,關于全國的“工資總額”并不是人民的“收入總額”,關于工資總額過低也促使了貪官污吏的產生等問題,關于“全國工資總額”遠遠低于“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也遠遠低于“居民儲蓄增加額”的十分怪異的現象,我在其他文章已經說得很多,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而“低工資制度”的根本轉變,我認為,羅斯福新政后,美國法律關于“雇主不得拒絕工人集體爭議工資”的規定,對于有效降低剩余價值率,或許是一個根本的途徑。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銀湖碧水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8.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偉大領袖毛主席!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