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資和諧:打造制度與機制的經濟基礎
巫繼學[人本經濟學-自主勞動網.中國經濟學(www.economics.com.cn,www.wayee.com )互聯網首發]
從制度上維護勞動者權益,解決勞資和諧問題,最近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民日報》2005年07月27日發表文章《我國流動人口已超過1.4億,立法維權刻不容緩》。文章指出,據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介紹,2004年至今年2月,全國已追繳建設領域拖欠的農民工工資333.7億元,償還比例占上報拖欠總額的99.1%。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各地公安機關共查處侵害流動人口合法權益的案(事)件15萬余起。。2005年07月26日《人民政協報》報道:從河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獲悉,為切實保障農民工應有的權益,河南省政府日前通過審議決定,將正式出臺《河南省進城務工人員權益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河南將出臺首部地方立法專門保護民工權益》)這標志著我國第一部專門保護民工權益的地方“立法”將在中原大地誕生。這表明,我國維護勞動者權益進入制度化的軌道,這是從經濟基礎上構建和諧勞資關系的重要舉措。
在當今中國的經濟關系中,勞資關系極其重要。據統計,現階段我國農民工總數已逾1.5億,成為第二三產業真正的主力軍。現今中國農村,有80%的家庭有人在外打工,這意味著有七到八億人與農民工有直接經濟關系,加之農村家庭與城市家庭的親情聯系,在當代中國有十億以上的人口關系著農民工!在建構和諧社會中這意味著什么?它不僅僅是三農問題中的一個重點,它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經濟關系的最為基本、牽動經濟社會面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關系。僅僅注意到有1.5億以上的農民工是遠遠不夠的。這1.5億農民工所在企業,基本上是私有經濟中的非公有制企業,那末農民工面對的基本上都是私企老板,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是典型意義的勞資關系。非公有的私有經濟在我國,目前已經占據半壁河山,私有資本在市場經濟中事實上成為最為活躍、最具張力的能動因素,它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力之巨大,是毋庸置疑的。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勞資關系令人擔憂。近年來,駭人聽聞的民工權益受害事件時有發生。一些企業經營者置雇傭的民工的合法權益于不顧。他們眼中,勞動法中所規定的勞動者的權利只不過是他們獲取利潤的墊腳石,可以隨時踢開。從各地的狀況來看,侵害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的事件呈上升趨勢。一些個體民營和外資企業克扣外來務工人員工資,加大勞動強度,甚至體罰、非法拘禁外來務工人員;一些行政執法部門人員對流動人口沒有做到在政治上、經濟上、法律上一視同仁,多方收費、層層盤剝;有的從狹隘的地域觀念出發,不能公正處理流動人口遭受的不法侵害事件。由此引發的報復性傷害、殺人等刑事案件及群體性事件大量增加,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嚴重影響。
龐大的私有資本,龐大的農民工的勞動,由此結成的勞資關系事實上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生活中最為重要的經濟關系。這種關系產生的影響力,怎樣估計都不會過分。勞資關系的和諧是和諧社會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和諧;勞資關系不和諧,是經濟社會最嚴重的、也是最具有破壞性的災難。
但是勞資關系的和諧必須要有制度保證,必須要有經濟機制做基礎。離開了相應的制度與機制,勞資關系即令和諧于一時,也不可能和諧于長久。離開了相應的制度與機制,勞動者的權益往往得不到保障,那末勞資對立與矛盾將是經常的,不斷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
勞資一旦發生糾紛,目前雖然地方政府也有相應組織機構出面調節,但多半是難起作用,多半是徒有虛名“聾子耳朵”。在中國,勞動者維權的最高成就是領導人批示。個別幸運者甚至得到了高層領導的批示,為自己爭回了權益。然而,在本質上說,靠當權者批示是維權的最大悲哀。媒體,曾經為勞動者維權立下汗馬功勞。每當發生一起民工權益受損事件時,大報小報爭相見“報”,新網舊網唯恐漏“網”,可熱鬧過后,即令起到了某些頭疼醫頭的作用,但勞資關系現狀依然。該發生的事件明天還會發生,該出現的糾紛日后仍舊出現。于是,一輪又一輪的討伐聲再度掀起。
沒有制度建設與機制保障的勞動者維權,永遠是個案解決問題。個案問題個別解決,如同對個別乞丐的施舍,即令再慷慨,也不是對貧困問題的根本消除。所以,我再次強烈呼吁,為保障勞動者的權益,為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從制度上、從機制上打造好經濟基礎。
第一,我們社會應該提倡一種敬畏勞動、敬畏勞動權的價值觀。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勞動如此神圣,世間所有財富都是經過勞動之手點石成金,都是勞動的果實,以至于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整個世界都彌漫著勞動的恩惠!難怪窮人即勞動者“圣經”──《資本論》的作者馬克思滿懷激情地說,勞動是社會的“太陽”。正是這位偉大導師,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勞動創造價值,從根本上廓清了理論迷霧,為勞動者提供了認識經濟社會的方法論。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該更加感激勞動,更加敬重勞動,從而我們要更加善待廣大勞動者,特別是敬畏天賦勞動權。
第二,在勞資關系中,勞動者是被雇傭者,是被動方,面對強大的資本,他們是弱勢群體。那末調整勞資關系,必須從有效遏制資本的違規行為、打擊資本的違法行為入手。當然,這種遏制與打擊必須有區別,在不違規違法的前提下,主要通過經濟機制實現,主要通過政府的相關政策來打壓,來限制。一旦超越邊界,則依據法律法規進行制裁。
第三,完善企業工會組織,勞動者聯合起來,平等與資本進行博弈。工會的主要職責并不是過去理解的那樣,平日里組織員工搞活動,它的主要職責是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積極督促企業落實好《勞動法》。工會,作為勞動者自己的組織,它必須獨立地以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宗旨,否則它就失去歷史存在權。在這一點上,我國的企業工會,首先要與國際接軌。在國際上,工會是一方力量,它與資本是平起平坐的,是成為勞動者權益的真正代表,它甚至對企業 的重大決策擁有話語權。前不久有一則報道為世人十分關注:據6月24日《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海爾收購美國家電巨頭美泰中人們意外發現,“目前美泰的任何買家都要和其工會達成一致意見,如果和工會的談判失敗,任何并購交易都很難成功。”這則消息,我國各級工會不知作何聯想?
第四,建立勞資雙方對話機制,打造勞資雙方互動平臺。目前,我國正在建立完善勞資關系的三方機制,即由政府(通常以勞動部門為代表)、雇主組織和工會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和運作機制共同處理所有涉及勞動關系問題。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在事實上承認了勞動者是一個獨立的權利方,使我們對勞動者能夠與資本進行平等對話樹立的信心。問題的關鍵是,我們需要行動,并且需要有相關配套的機制出現,否則三方對話機制將空談。進一步講,勞資雙方的對話,必須是經常的,即時的,這樣才可能大事化小,小事變了。
第五,調整勞資關系,政府應當承擔責任。政府的干預,不應該是行政式的,而應該是政策式的,應該主要通過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維護勞動者經濟權益提供法律依據。那種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資關系應當僅僅由市場來調節的觀點是不對的。政府必須對初次分配進行干預,包括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干預和“參與”。各國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的干預程度不同,但政府完全放棄管理,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先例的。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建立保障機制過程中,保證勞資關系的正常發展,使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得以實現。當然,不應該排除在特殊情況下,政府可以對局部地區出現的勞資關系個案進行直接干預。總之,政府應該充分發揮管理和調節的作用,成為勞資關系的“和諧之手”。
第六,建立獨立的勞資關系監督機制。沒有一個獨立的監督機制,要想和諧勞資關系,維護勞動者經濟權益,也是有缺憾的。沒有一個獨立的監督機制,甚至都不可能獲得勞資關系在私人企業中現狀的資料。首先,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群。特別是網絡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的公開性、即時性與傳播速度進行了革命。媒體在對勞資關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查、報道與呼吁方面,做了大量艱苦甚至非常危險的工作,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對勞資關系存在問題的嚴重性進行判斷,正是媒體的貢獻。其次,我提議建立“企業調查員制度”。企業(工廠)調查員制度,是一項古老的但行之有效的制度。它起源于英國早期的工業革命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完善。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時,他在大英博物館閱讀了大量企業(工廠)調查員的調查報告,并在書中引證了這些原始資料。根據中國特色,我建言在各級人大下設立一個“企業調查員委員會”,由這個委員會聘請有職業道德的,有專業知識的,有獨立精神的人士擔任調查員。人大授權每個調查員,擔負一定區域中企業勞資關系的獨立調查,并定期寫出固定格式的報告,直接呈送人大。每個調查員應當有相當的獨立調查權限,并享有某種豁免權。同時,如果知情不報,將輕則遭責,重則追究其責任。最后,號召全社會都來關心勞動者的生存狀況,都來關注勞動者經濟權益的保障,都來維護勞資關系的和諧。有了廣泛民眾的監督,定會為監督機制添光增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