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會發生的事,結果就在 7月21日東窗事發。中國昨(21)日宣布放棄實施長達11年,人民幣緊釘美元的匯率政策,并將人民幣自 8.28兌1美元升值2.1%,至 8.11兌 1美元。《經濟學人》指出,「雖然人民幣的升幅和美國及其他人的期待落差仍大,但中國這一步確實有助于緩解因為低估人民幣所造成的部分緊張」,特別是減緩來自美國政治人物的壓力;但是「升值對經濟及政治造成的最終影響,仍需視人民幣未來升值的幅度及速度而定」。
該文強調,「人民幣小幅升值,不太可能對減緩發展過速的中國經濟,產生太大的幫助」。目前中國最大的隱憂,是「中國可能成為它自己在國際上一炮而紅的犧牲者」。雜志認為,近來一直是驅動全球經濟成長強力引擎的中國,「經濟成長一旦放緩,現存的政治及貿易緊張關系將會惡化」,這也是中國冷卻國內經濟將產生的副作用。
再者,則是中國本身對外投資所衍生的問題,也和貿易問題一樣棘手。中國對于該國超過7000億美元的龐大外匯存底,其運用方式已不再局限在投資美債而已,而是用來增加購買有形資產。近來中國 CNOOC(中海油) 企圖以185億美元競購美國 Unocal的消息,引起華盛頓不小的騷動。「中國小升人民幣的舉措,只是暫緩了美國要求貿易保護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該國的經濟成長果真放緩,全球經濟成長將漸失依怙,要求人民幣升值的浪潮,勢必也將卷土重來。
《經濟學人》坦言,中國經濟實際上放緩的狀況,較官方所發布的數據更為明顯。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為了避免經濟數據波動帶來影響,中國偏好「在景氣循環底部時夸大成長,在景氣循環高峰時短報成長」。根據電力消耗以及貨運量等自然指標估算,中國 GDP可能早已在2003年創下 12%以上的成長,并在2006年前放緩至 8%。
雜志引述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首席亞太經濟學家謝國忠的說法表示,在預測投資的周期中,獲利率、產品價格以及房地產價格為三大領先指標,這三項預測公司現金流量或是借款能力的指標,皆處于衰退狀態,證實中國經濟已有降溫的跡象。
不過值得稱許的,《經濟學人》指出,是中國此次為了抑制經濟失控所采取的做法,和1990年代中旬相較,當局顯然較早未雨綢繆,態度也更篤定。「升值人民幣,有助于該國的經濟再進一步降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