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時學:“拉美化”對我構建和諧社會的教訓
時間:2005-3-21 9:30:42 來源:三農中國 作者:江時學
在國內外學術界,“拉美化”的概念和合義尚未達成共識。有人認為,它是指外資對東道國經濟的控制或是對外資的過度依賴;有人說它是指貪污腐敗和政治動蕩;有人將它視為金融危機的同義詞;也有人認為它是拉美在發展道路上遇到的所有問題的“代名詞”。甚至有人在討論中國足球和大豆種植業時也使用“拉美化”的提法。
我們不能把“拉美化”當作一個“筐”,不能把拉美的所有問題都往里裝。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拉美化”主要是指拉美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失調。這一失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重增長、輕分配。
拉美的收入分配不公是舉世聞名的。美洲開發銀行的一個專題報告顯示,拉美占總人口30%的窮人僅獲得國民收入的7.5%。這一比重為世界最低(其他地區平均為10%)。在拉美收入分配的另一端,占總人口5%的富人卻獲得了國民收入的25%,占總人口10%的富人則擁有國民收入的40%。這樣的收入分配不公情況只有在人均收入水平只及拉美一半的若干個非洲國家才能看到。若用基尼系數來衡量收入分配差距,同樣可以發現,拉美的貧富懸殊非常嚴重,一些歐洲國家的基尼系數(用于衡量財富懸殊程度的國際標準)在0.25——0.3之間,而一些拉美國家則高達0.6。
拉美國家的收入分配不公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歷史因素、宏現經濟因素、稅收政策、就業政策、工業化模式和土地所有制以外,它還與拉美各國政府的指導思想有關。一般說來,政府在處理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時,主要依據以下幾種指導思想:先分配后增長、先增長后分配或增長與分配并重。許多拉美國家遵循的是先增長后分配,認為蛋糕做大后,分配自然會實現公正。事實表明,這并沒有改善收入分配。
二、城市與農村發展失衡。
在過去的幾十年,拉美各國政府為了推動工業化建設,將大量資金投入城市。一方面,城市中出現的大量就業機會將農民吸引到城市,另一方面,農村不合理的、高度集中的土地所有制將無地農民推向城市。在上述引力和推。力的作用下,拉美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 1970年的 62.55%上升到2000年的 78%。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為工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超越發展階段的城市化也使拉美國家付出了沉重代價。與霓虹燈和摩天大樓相映成趣的是城鄉結合處的貧民窟。那里的居民實際上很難享受醫療、教育、供電和排水等基本生活設施。此外,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城市管理的難度增加,非正規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治安毫無保障。
三、人與自然的關系得不到和諧發展。
地大物博的拉美擁有世界上 40%的動植物和27%的水資源,而且全地區47%的土地被森林覆蓋。但是,該地區也面臨著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表明,在1981年—1990年期間,拉美平均每年損失740萬公頃的熱帶森林。這一數字高于同期非洲的410萬公頃和亞太地區的390萬公頃。就森林生物量而言,1981年—1990年全球共失去了25億噸,其中拉美占13億噸,非洲和亞太地區分別為4.8億噸和7.3億噸。
作為拉美地區最大的國家,巴西在保護自然環境和維系可持續發展方面遇到的挑戰尤為引人注目。在國際社會和國內環保組織的壓力下,巴西政府開始認識到保護亞馬孫河流域生態的重要性,但亂砍濫伐依然司空見慣。1975年,亞馬孫河流域只有0.6%的森林被砍伐;至 1988年,這一比重已上升到 12%。
在拉美地區,由于生態環境發生不利變化,在過去30年中,幾乎所有國家都遇到過一次以上嚴重的自然災害,損失慘重。
四、社會治安狀況惡化。
以人為本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歷史進步的前提。強調以人為本,就是對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主體作用和地位的肯定。
以人為本的衡量標準之一是一個社會能在多大程度上確保人身安全。最近幾十年,拉美國家的犯罪率上升很快,與非洲一起成為世界上犯罪率上升最快的兩個地區。20世紀70年代,拉美國家的謀殺率一般為萬分之八,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高的。至90年代,這一比率已上升到萬分之十三,是除了非洲以外所有其他國家的4倍。拉美的富人可以雇用保鏢,而窮人則只能生活在缺乏人身安全的社會中。
五、教育事業發展不快。
應該說,最近幾十年,拉美國家的教育事業取得了一些進步。拉美的兒童入學率已接近100%,與發達國家、東亞和東歐無多大差別。但是,拉美的進步大大小于世界上其他地區,而且教育的質量也不如其他地區。例如,拉美國家15歲以上人的識字率從20世紀60年代的 72%上升到 90年代的 87%。雖然發達國家的識字率在60年代就已達到較高的水平(80%),但其上升速度卻仍然快于拉美,至90年代已達到93%。除東歐外,世界上所有發展中地區識字率的上升速度都比拉美快。上世紀60年代。25歲以上的拉美人受教育年限只有 3.2年,90年代提高到 5年。而東南亞國家則從4.3年上升到7.2年,中歐國家從2年提高到4.6年,東歐國家從6年增加到8.7年。
與東亞相比,拉美在教育領域取得的成就更少。就大學生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而言,拉美高于東亞。但是完成(或部分完成)中學學業的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拉美卻比東亞小。從另一角度說,雖然拉美人很容易進入小學,但輟學的人很多。
美洲開發銀行的一個研究報告認為,“拉美人有理由相信,教育是該地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雖然拉美與更多的國家相比問題不太明顯,但我們得出的結論不會改變:拉美教育事業的發展速度并不快。拉美問題的根源既不在于文盲率,也不在于初等教育的受教育年限,因為該地區在這兩個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是在于這樣一個事實:較高的入學率并不能使兒童完成學業,更不用說進入中學了。因此,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低于世界水平。
教育事業的落后,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
六、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開放與保護的度。
20世紀90年代以來,拉美國家以積極姿態參與全球化進程。在這一過程中,它們大幅度削減關稅,使跨國公司和外國產品輕而易舉進入本國市場。這一態勢使其民族工業面臨激烈的競爭。幾乎在所有拉美國家,尤其在開放度較大的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國,因不敵外來競爭而陷入困境或倒閉的民族企業屢見不鮮。90年代以來拉美國家的失業率居高不下與大量中小企業在外來競爭中倒閉無疑有著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拉美國家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面臨著艱巨的任務。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拉美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道路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20世紀中期以來,由于衛生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拉美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在縮小。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發達國家的預期壽命增加了8歲,拉美則增加了16歲(亞洲和中東增加了20歲)。
總之,“拉美化”的種種現象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教訓。為了防止“拉美化”,我們應該進一步強調以人為本。“民惟邦本,本固君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斯言是也。
(報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