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興衰之道——鐵•制度•文化
愚蠢小豬
2007年3月
第四章 鐵的洋躍進•挫折•更生
第一節 洋躍進
幕末曾經大煉鋼鐵,出國留學的青年武士維新后憑著激情移植西方的鐵路、鐵橋、近代化的燈臺、近代化的西式建筑和港口。這些都是鐵的產物。1871年,維新領導者巖倉具視、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率遣歐使節團游歷歐美,實見西方文明。他們在《特命全權大使米歐回覽實記》中記述了所看到的西方是“鐵的世界”。他們想把“木的世界”的日本一氣帶入“鐵的時代”。明治時代的一個口號是“鉄は力なり(鐵是力量)”
1874年2月,工部卿伊藤博文提出了鐵的國產化計劃。在幕末大煉鋼鐵運動中,東北部的南部藩釜石地區建立了10座大島型土高爐,臨近的仙臺藩還有2座,成為日本一大制鐵地帶,這一地區有資源、人才和技術儲備。幕末維新的內戰,南部藩與新政府敵對,維新后成為政府直轄地。于是,工部省計劃在釜石地區建立近代化的制鐵工廠——官營釜石制鐵所,來一次洋躍進。釜石還靠海,生產出的鐵很容易通過海運,運往其它工部省建立的近代工廠。計劃中的官營釜石制鐵所占據了地利和人和有利條件。
南部藩土高爐的設計者大島高任隨遣歐使節團游歷歐美,并順路到德國的礦山大學留學,延期回國。對于在釜石地區建設新制鐵所,大島高任提出的方案是分散建立5座日產10噸的小高爐,這是在原來大島型高爐基礎上的發展,原來只有日產1-2噸的水平。此外,用馬車鐵道的方式給高爐運送礦石和燃料。
聘請的德國專家提出的方案是建設2座日產25噸的大高爐,達到西方先進國家1870年代高爐的水平。不過此時西方制鐵業正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使用更大的高爐;然后用轉爐和平爐煉鋼,精確調整鋼中所含碳的比例,形成各種規格的鋼;再然后用鍛壓設備把鋼加工成各種型材。但這種技術還沒有成熟,移植到日本還很困難。但新高爐的設計還是比日本自己的大島型高爐有革命性進展。爐高60英尺,是大島型高爐的3倍高,爐高有利于提高爐溫。更重要的變化是回收高爐頂部排出的一氧化碳CO,作為熱風爐的燃料,并用蒸汽機向高爐送熱風。這是與大島型高爐決定性的差別。大島型高爐使用水車驅動木制風箱送冷風。熱效率低,單位鐵需要的燃料多。爐溫低,不容易維持鐵的熔融狀態,只能連續運行4-5天。運輸方面則使用蒸汽機車牽引的正規鐵路。所有的一切向西方先進國家看齊。
土法上馬乎,洋法躍進乎?作為當時想一氣跨入“鐵的時代”的政府,對土高爐看不上眼,“只是承襲舊套”,認為大島型高爐只是工業革命前的木炭高爐。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洋專家一句頂一萬句,土專家的意見不受重視,不光中國如此,日本也一樣。德國專家的方案被采用。因為木炭便宜,依然因地制宜使用木炭,而不是焦炭。工部省還很有經濟頭腦。
在釜石靠近海岸較為平坦的鈴子地區建設了2座大高爐。還建設了鐵的精煉廠和加工鐵板和型材的壓延工廠。在工廠內修建了24.1km的鐵路,算是日本第三條鐵路。還修建了港口,向工部省的長崎造船局訂購了一艘專用的木制貨船小管丸號,1496噸,642馬力。日本當時只有木船制造能力。官營釜石制鐵所1875年起工,1880年竣工。主要設備從英國進口,總的設備投資237萬元,是鐵道和電信之后,工部省最大的投資項目。
與官營釜石制鐵所平行的,工部省的另一個核心項目是1873年建立工部省大學校。聘請英國人教師,6年學制。1879年底,工部省大學校第一批26名畢業生被派往釜石,他們是日本最早的工學士。同時,工學關系者之間交換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日本工學會建立。1881年,工學會的機關志《工學業志》開始出版發行。在人才方面,工部省也考慮得細致周到。現在萬事具備,只欠點火了。
幾乎在工部省建設釜石制鐵所的同時,或者說稍微早一點。1875年,由英國技師指導,蒸汽機、焙燒爐、小型木炭高爐等設備全部進口,民間士族出資設立的中小坂制鐵所開始運行。群馬県下仁田町的中小坂地區也是幕末大煉鋼鐵中形成的一制鐵地區。武士因為秩祿處分拿到債券,就輕車熟路投資煉鐵了。這是日本第一座近代化的,由蒸汽機驅動熱風送風的高爐。是釜石制鐵所投產前日本最大的近代制鐵工廠。但是,生產的鐵價格無法與進口鐵競爭,身處內陸還運輸不便。日本還沒有近代工業基礎,先進的洋設備運行維護困難。經營無法維持,于1878年被工部省以4萬2千元的價格收購成為官營制鐵所。官營后依然運行不順,赤字嚴重。運行過程中故障不斷,需要不斷停爐檢修。到1882年4月,累計只生產了250天,僅出鐵85噸。中小坂制鐵所1885年又轉成民營,雖然經營者不斷更替,但依然赤字,最后被廢棄,這些是后話了。
中小坂制鐵所的遭遇,似乎預示著釜石制鐵所的未來并不順利。
第二節 挫折
1880年9月10日,官營釜石制鐵所第一號高爐點火。9月13日出第一爐鐵,3噸。很快達到1日7噸,產量逐步上升。12月9日,制炭所發生火災,燒掉了15座倉庫。15日,木炭見底,第一次作業被迫終止。共運行97天,平均日產15.4噸,達到公稱能力的60%。第一次作業暴露出的問題點是木炭制造能力不足,其它都還很成功。
制炭所火災,中國學者可能會上綱上線法,官辦的無法避免低效率和玩忽職守。這是制度之殤,把制炭所承包了,或者私有化問題就解決了。但日本認識不到這一點,認為是制炭能力不足忙中出錯造成的。經測算,高爐及其它輔助設施日木炭消耗量應該有45噸。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現有制炭設備滿負荷運轉,制炭和儲炭。將制鐵所的制炭用2800町步的山林,擴充到4000町步,1町步大約相當于1公頃。建設新的燒炭設施,并為此在全國范圍內招募燒炭夫,移住釜石地區。同時考慮到如果木炭不足,使用焦炭,并新建了12座煉焦爐。比較了高島煤和三池煤,選擇了成績較好的三池煤作為煉焦原料。
1882年2月28日第二作業開始。此時已經存儲了大約3000噸木炭。但是,按照日消費45噸計算,伐木、運輸、燒炭需要的勞動力大約2000人。但此時制炭所總共只有426人,其中燒炭夫總共只有68人,全國規模的燒炭夫移住計劃顯然沒有實現。增強木炭生產能力的另外辦法是簡化工藝,降低質量,卻可以獲得2倍的生產能力。時值日本經濟危機的頂點,松方緊縮財政使制鐵廠也必須厲行節約。增設新的制木炭和煉焦的設施成為不可能。第二作業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急急忙忙開始,很可能是想避免被民營化。日本財政已經很難繼續維持只見投入不見產出的項目。
看起來,沒有市場經濟傳統的日本人還沒有認識到市場經濟的的巨大威力。如果采用市場經濟模式,制炭所民營化,或者完全不建立什么制炭所,完全從市場上買。需求擴大,會導致木炭價格上漲,會使更多的私人覺得有利可圖投資制炭行業,使制炭能力急速擴張,最后使木炭價格下降。市場經濟能極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計劃經濟只能導致短缺,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下面我們將看到,計劃經濟是如何導致釜石制鐵所覆沒的。
第二作業開始還比較順利,3月10日達到日出鐵32噸,超過了設計指標,表現相當好。但是,由于儲備的木炭日見減少,開始使用簡化工藝生產的木炭。簡化工藝生產的木炭逐步暴露出問題,硬度不足還沒有到達爐底時就碎裂了,導致通風不足,使爐底不能維持很高的溫度。爐底溫度下降不僅保障不了出鐵質量,還發生凝固現象。簡化工藝后的制炭能力依舊不足,使存儲的木炭不斷減少。最后決定使用焦炭。使用焦炭的結果,使出鐵能力進一步下降,凝固傾向越來越嚴重。終于在9月12日,凝固塊阻塞了出口,導致不能出鐵,第二次作業被迫終止,總共作業196天,生產生鐵4313噸。
工部省派遣伊藤彌次郎調查原因。伊藤彌次郎調查的結果是:礦山的鐵礦石儲量只有3萬噸。4000町步的木炭山林只夠2年作業使用。在釜石建立制鐵所是不合理的。工部省12月18日作出廢山決定。1883年2月16日礦山關閉。一個壯大的事業就這么悄無聲息的結束了。
釜石制鐵所基本完好。一座高爐出故障,但可以修復。另一座高爐則一次都沒有使用過。精煉廠只試生產了411kg的精鐵。壓延、鍛造設備完全沒有使用是全新的。對于貧窮的農業國,極端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投下了237萬元的巨資后就這么白白放棄了。很難說是對國民負責。
釜石制鐵所失敗所造成的損失遠不止如此。工部省的赤羽工作分局,計劃用國產鐵制造日本最初的國產洋式紡織機。大阪炮兵工廠,準備使用釜石鐵作為“軍器素材”。計劃中的敦賀——長濱間的鐵道準備用釜石生產的鐵軌。工部省的長崎造船局計劃用國產鐵制造鐵船,試生產的411kg精鐵就是為長崎造船局準備的。此時世界造船技術正從鐵船向鋼船轉移,可以向日本輸出鐵船制造技術。由于釜石制鐵所失敗,使鐵船技術轉移耽誤了近10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長崎造船局高質量建造的釜石制鐵所專用的木制運輸船小管丸,卻是在礦山關閉后才建成。當然,即使釜石制鐵所能正常運行,這些相關產品的性能和質量能否被市場接受也是很令人懷疑。事實上,即便使用物美價廉的進口鐵,它們也毫無市場競爭力,日本的近代工業基礎畢竟和西方相差甚遠。
近來有研究表明,釜石制鐵所失敗不是技術原因,而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工部省派遣伊藤彌次郎調查團實際是與第二次作業同時進行的,只調查了正開采的兩個礦地表部分。第二次作業向高爐投放了劣質燃料,甚至直接投放了煤!鐵礦石和石灰石也沒有經過預熱焙燒就直接投入高爐,最后導致凝固堵塞出鐵口。直接操作高爐的是聘請的經驗豐富的外國技師,他不可能不知道這么做的結果。可信的解釋是他奉命而為,巧合的是第二次作業前,工廠的負責人被更換。與其高爐赤字運行,還不如造成一個物理損壞。在第二次作業前,釜石制鐵所的命運已經被注定了。
第三節 善后處理
釜石制鐵所關閉之后,其20余公里的鐵路連同鐵軌和車輛一起被處理給了五代友厚,成為阪堺 鐵道(現南海電氣鐵道),這是日本最古老的私鐵,其它前面的所謂私鐵是半官半民性質。 五代友厚很早就退官從商,成為大阪工商界的中心人物。參與設立了大阪股票交易所(現大阪證券交易所)、大阪商法會議所(現大阪商工會議所、初代會長為五代友厚)、大阪商業講習所(現大阪市立大學、天王寺商業高等學校)、大阪制銅、關西貿易社、共同運輸、神戸棧橋、大阪商船、 阪 堺 鐵道等。現在大阪證券交易所門前還立著他的銅像。五代友厚亦官亦商,被稱為政商。
大藏卿松方正義是薩摩出身,處理給同是薩摩出身的五代友厚順理成章。更早一點的是導致原大藏卿大隈重信倒臺的北海道官有物民營化事件。1881年,薩摩出身的北海道開拓使黒田清隆,把價值1400萬元的北海道官有設施設備,以38萬元的低價,還分30年無利息支付,處理給五代友厚經營的關西貿易社。這事件導致世論、尤其是當時風起云涌的“自由民權”運動的批判。這與當代中國頗不相同,當代中國的世論和民主自由派迫切希望能瓜分國家財產,還立法保護瓜分到的不義之財。前面說過了,“民主自由民權法制”等近代詞匯是日本創造的,中國逆輸入望文生義使用了,其內涵與日本原詞完全是反的。
政府內部大隈重信等人也對此批判。7月民營化計劃被報紙披露,懷疑是大隈重信泄露的消息,一時輿論大嘩。在此之前,大隈重信操辦了類似的三菱民營化事件。佐賀出身的大隈重信勾結土佐背景的三菱,對抗薩摩。大隈重信也想借助民間的“自由民權”運動制衡薩長藩閥的力量。事件的結果,天皇做最終裁決,同情“自由民權”的大隈重信倒臺,也被稱做明治14年政變。作為撫慰,北海道官有物民營化也被中止。
釜石制鐵所剩余的木炭和鐵則處理給了另一個政商田中長兵衛。田中長兵衛幕末經營商號為“鐵屋”的五金店。因為經常與薩摩做生意,維新后薩摩得道,他也跟著升天了,成為“官府御用達商人”,跟陸•海軍商業往來密切,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日本維新官僚,借搞洋務發洋財,由此可見一斑。這是制度之殤,不搞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如果當初釜石制鐵所的制炭所民營化實行市場經濟,釜石制鐵所會失敗嗎?再進一步,如果不計劃設立釜石制鐵所,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使用物美價廉的進口鐵不是更有經濟效益?更進一步,如果不計劃自己造船修鐵路造紡織機,比較優勢直接使用物美價廉的進口貨豈不更有效益?沒有市場經濟傳統的日本體會不到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忙了一圈后又回到原點,喪失了發展的寶貴機遇。實際上不止退回到原點,而是產生了嚴重的經濟倒退。洋躍進的結果非但沒有發展生產力,還使政府的財政破產。后文還將論述,松方緊縮財政還導致傳統產業受到很大打擊,一下使日本經濟倒退了數十年。
同時期的中國不煉鋼鐵不造船不修鐵路不造紡織機,市場經濟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迅速。就在當時,即便已經開港,關稅不足5%,是世界最低關稅,西方依然沒有能力與中國自由貿易,西方輸往中國的主要還是鴉片,體現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制度優越。當然,有些所謂的洋務派搞洋務,但只是個人行為,不是國家計劃,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非常小。當代中國人痛批洋務派不尊重市場規律,可以想象當時的中國人也是如此猛烈批判洋務派。洋務派雖然不尊重市場規律搞洋務,但還是尊重市場。比如,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鋼鐵質量差,價格當然就上不去。光緒二十年,漢陽鐵廠的鋼鐵上市。當時進口鋼鐵每噸售價30余兩白銀,漢陽廠的產品每噸23兩白銀都無人問津。”張之洞也得尊重市場,是市場中平等競爭的主體,不能強買強賣。日本就不一樣了,大阪炮兵工廠留下的記錄:釜石鐵非常頑硬,不適合機械加工,即便是用作很少加工的部件,100磅重的價格2元30錢,而進口鐵只有1元左右。
尊重市場的中國和不尊重市場的日本,其后的發展漸行漸遠。
第四節 失敗的原因
官營釜石制鐵所失敗的原因是什么?中國人會異口同聲地說這是制度問題。當代中國學者評論漢陽制鐵所失敗時義正詞嚴指出:指導思想錯誤,技術失誤,制度之殤,不尊重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只要實行市場經濟了,讀了市場經濟的葵花寶典,就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了。我們讀武俠小說就知道這分析方法了,人可以開山辟石,刀槍不入,神乎其神,如果修煉了《葵花寶典》。我想這大概是中國的游俠很早就邊緣化了,知識分子根本不知道游俠有什么能力,于是憑想象,樂得把文章寫的漂亮些,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反正自己又不修煉。
日本學者就不一樣,耍刀的武士出身,知道人力的界限,無論怎么修煉先進的葵花寶典,無論怎么調動積極性苦練內功,都是克服不了的。釜石制鐵所的大高爐的木炭消費量已經遠超過當地自然經濟所能提供木炭的限度。當初工部省調查出的木炭價格低,是基于當地自然經濟條件。人們在農閑之余燒炭賣點零花錢。傳統制鐵業的木炭消費不多,經過長時間市場經濟高效率配置資源,木炭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價格。
現代高爐制鐵法,是從16、17世紀英國的水車送冷風的木炭高爐開始,一般設立在森林和河流邊。隨著產量擴大,森林資源枯竭,嘗試使用煤為燃料。由于煤中硫黃含量高,使生產的鐵較脆。于是用干留的辦法除去煤中的硫黃成為焦炭。為了除去焦炭中殘留的硫黃,通過蒸汽機送熱風提高爐體的溫度。這就形成了現代的焦炭高爐制鐵法。在這技術演進過程中,高爐不斷大型化,生產能力急劇擴大。如果這樣的高爐繼續使用木炭,會使木炭的消費速度巨大。從工部省的高爐作業情況看,如果一年運行300天,一座高爐需要消耗1萬噸以上的木炭。 ...華岳論壇 - "
這么巨大的木炭消費量,遠超過當地的供應能力,不可能依靠當地的自然經濟基礎。當地人口稀少,即便他們修煉了市場經濟的葵花寶典,苦煉內功,積極性高漲,也沒有那么大的產出能力,導致木炭價格飛漲。高漲的木炭也吸引不了外地的木炭,因為當時運輸技術能力的限制,漲的價格還不夠支付運費。只能設置獨自的制炭所。需要砍伐、運輸、儲存巨大的樹木,要知道當時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全國規模的調動燒炭工燒炭。這些相關的土木工事費用,人員的移住費用,住房和相關生活設備的費用,這些費用都是原來自然經濟條件下所沒有的。砍伐下的多是巨木,燒炭卻要求用較細的,于是還需要把巨木分解,花工費時,要知道當時只能靠手工。職業伐木和燒炭工還需要支付較高的工資,這與自然經濟不同。這一切導致木炭成本急劇上升。東京帝國大學的教授野呂景義十幾年后現地調查的結果,木炭價格約為1噸4元,測算的釜石制鐵所開業時的木炭價格是1噸/13元。由于成本高,1882年6月釜石鐵的平均市場價格為31.2元,同期外國進口鐵的平均價格為27.5元。這樣還有巨大的赤字,這是導致政府放棄的直接原因。 鐵礦石的開采運輸也是一樣,雖然有鐵路,但礦山到車站都需要靠手工和畜力搬運,一天很難達到15、6噸,而高爐日消費量40噸。此外,冬季大雪封山,有3個月不能作業。鐵路和高爐所使用的先進的蒸汽機很難使用維護,因為當地沒有近代工業基礎。 當然,這一切都是可以克服的。但需要政府繼續投入,使采礦、采伐、運輸等近代化,而不是靠傳統的人力畜力。但此時是經濟危機的頂點,松方緊縮財政使政府已經拿不出錢了,這制鐵所的規模已經超出了政府預算的限度。工部省高爐的早期失敗,不幸中的萬幸,避免了周圍山林的破壞。 此外,釜石鐵是針對機械加工的,而此時日本近代工業剛處于起步階段,消費能力很弱。釜石鐵的質量離機械加工還有距離,工部省的赤羽工作分局和大阪炮兵工廠都反映釜石鐵硬,很難用機械加工。質量差則反映了當時日本人才和技術儲備不足。 總之,官營釜石制鐵誕生過早了,遠超過了它所處的時代。 第五節 土高爐再出發 “官府御用達商人”田中長兵衛低價收購的釜石制鐵所剩余的木炭和鐵,本想運到東京銷售,結果一算運費,虧了。他的女婿橫山久太郎提議在這里設置小高爐,用剩余的木炭和礦石煉鐵,然后再賣鐵的方案。 1884年,先在工部省大高爐所在的靠海的鈴子地區建了兩座小高爐。然后在山區的大橋又建了兩座。大橋是幕末第一座大島高爐建設的地方。這些小高爐日產大約4噸鐵,使用水車動力送冷風,馬車鐵道運送礦石燃料。洋躍進之后又一氣退回了舊時代,大島高任的方案經過曲折的道路又復活了。 在礦區分散設置小高爐,就近利用森林和水利資源,減輕了運輸的壓力,用水車和馬車取代蒸汽機則與當時周圍的近代工業基礎相適應。更重要的是,小高爐生產的鐵,有大量傳統的需求。 傳統制鐵法的爐溫低,約1500度,生產出的鐵是白口鐵。鐵中含有的碳以Fe3C化合形式存在,所以斷面是白色的,且非常堅硬很難進行機械加工。但由于鐵是以這種化合物形式存在,不易生銹,是制造鍋釜的最適材料。白口鐵中含碳量較少,容易在大鍛冶爐中加熱脫碳,所謂的千錘百煉,形成刃物用鋼。是制造刀、農具的好材料。西式高爐制鐵法雖然生產量大,價格便宜,但卻不易實現這兩種傳統用途。在很長時間里,不構成對傳統制鐵法的沖擊。開港后,傳統制鐵依然蓬勃發展。后面我們還將看到,對西方開放,先進的西方工業并沒有沖擊傳統的產業,而是優勢互補。中國很早就認識到了優勢互補,所以同時期經濟發展迅速,而不象日本那樣大起大落。 大島型高爐使用水車送冷風,爐溫低,生產出的是高質量的白口鐵。使釜石田中制鐵所能夠獲得傳統的市場,開始穩步發展。田中長兵衛不滿足于此,因為陸海軍的關系,想生產能機械加工的西洋鐵——灰口鐵。 灰口鐵顧名思義,斷面是灰色的,鐵中的碳是以游離態的石墨微結晶形態出現,在切削加工時,石墨可以作為潤滑劑,是可以作為機械加工的鐵。鐵中碳C的含量在2.0-4.5%,硅Si的含量在1.0-3.0%時容易形成灰口鐵。要實現這一點,需要提高爐體的溫度,達到約2000度,高溫使鐵能充分吸收碳C和硅Si。要實現高溫,需要往高爐里送300度以上的熱風。 先是聘請原中小坂制鐵所經驗者秋元光愛給鈴子一號爐安裝熱風爐。所謂的熱風爐,是在加熱爐中設置一蛇形通風管。蛇形管進口鼓入冷風,出口就是熱風了。蛇形管的目的是增加熱交換面積,提高出口處氣流的溫度。加熱爐的燃料為高爐排出的一氧化碳CO。給高爐送熱風,能提高爐溫,是與大島型高爐決定性的區別,是生產灰口鐵的必備條件。 官營中小坂制鐵所可以生產質量優良的灰口鐵,但慘淡經營之后于1882年關閉,也是松方財政的受害者。熱風爐1885年12月安裝完成,其后10個月的苦斗,不能生產出滿足要求的灰口鐵,秋元光愛怕承擔責任連夜逃走。1886年10月16日,經過48次失敗后,終于生產出了“與進口鐵仿佛”的灰口鐵。在這成功的基礎上,1887年2月田中長兵衛向大藏卿松方正義提出收購“官山和諸器械”的意見書。7月釜石田中制鐵所正式設立。 其后,胡麻特別一號鐵被送往大阪炮兵工廠。“胡麻鐵”是釜石田中制鐵所內對灰口鐵的稱呼。但大阪炮兵工廠對胡麻特別一號鐵的評價是:雖然是灰口鐵,但象白口鐵一樣難加工,鐵的組織還非常粗糙,需要再次精煉才能使用。 工廠是作為海岸炮的炮彈鑄造材料購買的,品質惡劣,價格又高,還不得不加一道精煉工序,稱為“釜石再制鐵”。但沒有辦法,誰讓田中長兵衛是“官府御用達商人”,與薩摩藩閥有特殊關系呢,不采用市場經濟的必然惡果。經過千辛萬苦,1889年終于成功試射了用“釜石再制鐵”生產的海岸炮彈。其后,“釜石再制鐵”成為大阪炮兵工廠的主要炮彈材料,田中制鐵所也確保了一個大客戶,對制鐵所的發展有重大意義,算是“雙贏”。它們“雙贏”的結果,卻是老百姓的血汗錢被白白浪費,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直到1893年,也就是甲午戰爭的前一年,大阪炮兵工廠對田中鐵的評價依然是“粗惡”。田中制鐵所自己能生產“釜石再制鐵”則到了1900年。 田中長兵衛的“官府御用達商人”的身份非常重要,能夠確保大阪炮兵工廠這個大客戶,于是制鐵所可以逐步成長。我們再來比較幾乎同時期的中國。1889年,在山巒起伏的貴州省首先出現了高爐和貝色麻爐,即青驟鐵廠。該廠不用洋技師,日出生鐵20噸;創辦人潘露竟因此積勞致死,該廠也夭折。貴州與釜石的自然環境相似,采用的技術路線也相似,不用洋技師,結果卻非常不同。在中國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他沒有“官府御用達商人”的身份,他的鐵不可能和進口鐵競爭,產量又太大不可能被傳統經濟吸收,只有死路一條。即使是官辦的漢陽鐵廠,在中國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也得遵守市場規矩,公平交易,質次價高無人問津。 今天,中國的大飛機計劃重新啟動,也非常時髦組建股份公司,想吸收民間資本參加。但是,如果沒有“官府御用達商人”參加,它一樣會在市場經濟中公正公平的夭折。話說回來,中國也有“官府御用達商人”,但他們對造東西不感興趣,對掙錢謀發展感興趣,掙錢越多發展就越快,發展是硬道理。事情還沒有開始,已經有重要人物提出要國際采購,不要喪失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讓我們看看歷史上,中國是如何不斷抓住機遇加速發展,但最后卻導致衰亡。 第六節 復活和毀滅 東京大學和工部省的工部大學校合并成東京帝國大學。1889年從德國留學回國的野呂景義是采礦冶金學科的教授。采礦冶金學科的學生,在最后學年,都必須在暑假期間,到礦山和冶金所實習,并寫實習報告。今天,東京大學工學部的金屬工學科依然保存了九本1892-1900年的學生實習報告。其中,1992年中村恭作的實習報告,記載了釜石田中制鐵所創業初期的詳細作業記錄,非常珍貴。日本大學里珍貴的是這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蟲小技,但還經常感嘆工匠不足,他們能力的界限。同時期中國的大學,好象中國的大學出現要晚一些,產生的思想家一大串,但還感嘆“中國沒有思想家”。 另一個是釜石田中制鐵所的土專家大島善太郎留下的記錄。大島善太郎與大島高任沒有關系,沒有受過系統的工學訓練。1888年以雜務關系入社,后自學成才成為制鐵所的中堅技術者。看起來,勞動者讀書識字很重要,不知道大島善太郎是否當年武士上山下鄉普及文化的結果。同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一直處于廟堂之上座而論道,勞動者幾乎是文盲,技術進步無從談起,后人也無法通過他們的筆去考證歷史的演進。 從這些記錄中,可以竊見釜石田中制鐵所的成長過程。大島善太郎入社后看到的景色:木制的水渠大量漏水,水車達不到規定的轉速。水車驅動的木制風箱大量漏風。熱風管有豆粒大的鑄造缺陷,還有裂縫,熱風爐不斷漏氣。旁邊還堆滿了替換下來的,四處漏風的熱風管。 4年后的1892年,中村恭作的實習報告中這景色也沒有很大改善。他估算出水量多時水車有10馬力,枯水期則出力不足。緩慢運行的水車靠木制齒輪增速,有很大的動力損失。木制風箱和熱風管的漏氣大約占40%。經過系統工學教育的人看問題更細致些,能夠量化估計。 鐵制的熱風管容易早期破裂。他們觀察到,如果某種原因,高爐的還原反應不充分,會導致高爐產生的CO減少,進而導致熱風爐冷卻,會進一步使高爐溫度降低,還原反應更加不充分,形成惡性循環。發現問題后,重新加熱熱風爐。于是,熱風爐經常處于一冷一熱,容易破裂。如果在夜間,作業人員由于磕睡容易疏忽,這種現象更加頻繁。熱風管的壽命大約只有50-60日。 這樣的設備和生產條件。客戶方大阪炮兵工廠的代表加藤泰久1892年4月調查工廠。釜石鐵質量“粗惡”,客戶當然不滿,調查情況,看如何協作改進。他看到的情況是,爐溫較高時出產的優等品一號鐵只有少量,多是中劣等的二號鐵。 如何改善?很顯然,這些都是體制問題。整個工廠雖然是私營的,老板有壓力和動力,做事會非常認真。但下面的從業員卻不這么想了,那都是老板的,干我鳥事。又是大鍋飯,沒有積極性。老板的東西壞的就是快,水渠漏水,風箱漏風,熱風管漏氣……。如果承包,責權利相統一,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向管理要效益。如果更進一步,競爭上崗,末位淘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甚至可以不要水車,靠人力就可以把風箱拉得飛轉。只要修煉了市場經濟的葵花寶典,就可以創造人間奇跡。《紅樓夢》里賈探春就是如此搞承包推進賈府的改革,賈府的效益立竿見影得到很大改善。 但對于沒有市場經濟傳統的日本,想不到提高人的積極性的辦法。沒有積極性,水渠和風箱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就想辦法縮短熱風管的長度,降低風阻。懶人也有懶辦法。長度縮短后,為了維持熱交換面積不變,修改管道的截面為橢圓,用幾個口徑較小的管子并聯取代原來的一個大管,這些措施極大縮短了熱風管的長度,減少了風阻,還增加了熱交換面積。修改設計容易,重要的是如何改進鑄造工藝生產出這些熱風管。由于熱風管是易損件,工廠需要自己生產。為了減少熱風管的破損,把原來橫置改為縱置,最后發展成蓄熱式熱風管。現在即便是從業員積極性不高粗心大意,產生的CO波動,也不影響熱風加熱,熱風管也不易破損了。這里的敘述是簡單的,實際這些改進緩慢艱難,沒有積極性嘛,9本實習報告里有7本涉及熱風爐的改進。 木制風箱容易破損和漏氣的是木制氣門,試驗用橡膠制氣門取代。最后用石川島造船所生產的鐵制鼓風機取代了木制風箱。徹底解決了木制風箱容易破損的問題。這也反映了日本相關的機械制造技術的進步。隨著日本相關企業的技術進步,原來木制齒輪被更換為鐵制齒輪。出力不穩定的水車也逐步被蒸汽機替換,先是用小型蒸汽機作輔助動力,逐步完全蒸汽機化。反映了日本蒸汽機制造技術的進步,和工廠對先進裝備的維護保養能力的提高。 這些改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漸進的過程。田中制鐵所從大島的土高爐出發,最后全面使用先進的西洋技術了。這與最初的中小坂制鐵所和官營釜石制鐵所的洋躍進不同,在這漸進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技術人才。也帶動了日本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這背景下。1892年,采礦冶金學科教授野呂景義到釜石現地考察。現在木炭價格約為1噸/4元,北海道運煤制焦的價格大約為5.3元。但如果生產規模持續擴大,需要到更加險遠的山里伐木燒炭,價格會急速上升,山路里只能靠手推車和牛運輸。田中制鐵所的1200人的從業員中,直接操作高爐的只有50人,而伐木燒炭運輸的有900人。田中制鐵所與其說是制鐵工廠還不如說是燒炭工廠。他提出兩條腿的經營方案,現有的木炭制鐵繼續,然后修建大高爐用焦炭煉鐵。大高爐焦炭消耗率低,整體是合算的。煉焦過程中產生的可燃氣工廠可以做燃料。焦炭的火力足,可以在煉制過程中多添加石灰石,以利于硫黃含量高的釜石礦脫硫。更重要的是,大高爐不需要新建,工部省的大高爐及附屬設施還非常完好,改造一下就行。 田中長兵衛接受了野呂景義的建議。1893年聘請野呂景義為制鐵所顧問,著手改造工部省的大高爐。修改爐形,修改熱風爐,修改焙燒爐……,終于在1894年11月用木炭制鐵成功,1895年8月順利轉向為用焦炭制鐵成功。工部省大高爐經過12年的歲月,終于復活了。1894年是日本鐵的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近代高爐制鐵突破1萬噸,達到12735噸,首次超過傳統制鐵法的鐵產量。 復活的背后卻是毀滅。1894年正值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了,是中國走向衰亡的又一次轉折。我們指責大清封建專制腐敗,北洋艦隊訓練不力,作戰時攜行的炮彈不夠,彈種不對。道德的譴責是容易廉價的,但大清憑什么訓練艦隊和攜帶充足的彈藥?憑高速增長的GDP和銀子?此時的日本已經能夠制鐵,用自己的鐵生產炮彈,實行市場經濟的中國卻不能。不能自己制造炮彈,如何訓練如何備戰?!甲午戰爭實際是日本優勢的鐵壓倒了中國的銀子。 1889年,潘露在貴州創辦青驟鐵廠時,中國知識分子大概給他傳授了市場經濟的葵花寶典,給他了一個好制度。成功了大富貴,失敗了跳樓,這樣的大激勵大約束下,干勁足干事認真,沒有干不成的。但渾身是鐵能打幾顆釘?潘露只能選擇成仁。1894年6月,漢陽鐵廠建成投產,全套的外國設備,全套的外國操作者,只有一個中國技術人員。洋設備適應不了本土的燃料和礦石,生產不出合格的鐵,沒有辦法解決也不想辦法解決。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能自動解決所有的問題,創辦鐵廠本身就是錯誤,違反市場經濟原則! 甲午之后關于鐵故事并沒有結束。1897年,日本政府獲得中國的戰爭賠款后,引進全套德國設備建立官營八幡制鐵所。1901年建成投產。一樣遇到洋設備適應不了本土燃料和礦石的難題。在釜石成長起來的野呂景義等近代技術者,改造洋設備成功。研制各種鋼材,推進各種鋼材的國產化,沒有任何經濟效益,但卻把日本推向了鐵的時代,邁入世界文明國家的行列。中國把沒有經濟效益的漢陽鐵廠最終處理給了日資。經過高速經濟增長的黃金十年之后,迎來了幾乎亡國滅種的戰爭。今天,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國,但大量的特種鋼材需要進口,大量的煉鋼設備需要進口,實際依然沒有煉鋼的能力。 未來的中國會如何? 文中的釜石制鐵廠,一次世界大戰后經營困難,被三井財閥接管。1934年,與八幡制鐵所等其它鋼鐵企業合并成國營的日本制鐵。1945年,釜石制鐵廠遭到了美國軍艦的毀滅性炮擊。戰后,財閥解體,日本制鐵被分割成八幡制鐵和富士制鐵,釜石制鐵廠是富士制鐵的主力工廠。1970年,八幡制鐵和富士制鐵重新合并成今天的新日鐵。1980年代,釜石的礦山和高爐相繼關閉,現在只加工型材,并加工販賣礦山關閉后流出的優質礦泉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