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老婆,但不一樣的時代——從《蝸居》看《王貴與安娜》
[ 愚蠢小豬 ] 于2010-04-29 16:19:18 上帖 [ 發短信 ] [ 表狀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99301577
一樣的老婆,但不一樣的時代——從《蝸居》看《王貴與安娜》
很難得看一部電視劇,尤其現在在海外,哪有時間去看那無聊的節目。
經不住有好事者不斷推薦,看了所謂的2009年最好看的電視劇《蝸居》,但哪里是好看啊,完全是太沉重太現實。我分明就是里面老實窩囊的姐夫蘇淳,老婆就是里面厲害的姐姐海萍,連臺詞都一樣。感慨是何方神圣寫出了這么現實作品。
查到了六六,查到了另外一部作品《王貴與安娜》,這是我自己主動完整看的唯一一部電視劇。雖然也是現實題材,是歷史的現實。非常真實地復現了我父母,我童年少年時代的生活。同樣是反映現實生活,但這部戲好溫馨好溫暖。我竟然看了N遍,留意了每個細節和場景,真實得要我小時候的記憶歷歷在目,好多場景要我熱淚盈眶。對一個文藝作品竟然花這么多時間精力去品位,大概是我開天辟地第一回,可能是因為上了年紀,喜歡懷舊了。
我與作者六六有相似的人生經歷。這部戲的很多場景感覺就是我家發生的,只是我沒有六六的文筆,寫不出這么好的作品。當我看到不少評論質疑其中的真實性,就感到一段歷史被長期湮沒扭曲了,十分感謝六六復原了歷史。
我父親也是一個典型的王貴,比劇中的王貴年長一些,也是窮山溝出身,也是在大學做教授,數十年鄉音不改,現在依然很土。母親就是安娜,雖然沒有劇中的反差那么大,但也是無理取鬧,胡攪蠻纏的主(我當年這么認為,呵呵)。巧的是,這故事的拍攝地是我是我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武漢,熟悉場景中的一草一木。我老婆看這部電視劇,當看到劇中人物在林蔭道上漫步的時候,就驚呼這不是當年我們談戀愛漫步的地方嗎?! 已經有許多年沒有回去了,但感覺就是昨天發生的。故事的發生地合肥,則是我第二故鄉,在那里讀了四年大學,逍遙津,三孝口,三里庵...都是我熟悉的地方。看到安娜抱著小孩從三孝口走到三里庵那一幕,就想起我當年曾經用雙腳幾乎走遍了合肥的大街小巷,合肥真小。大學畢業后,近20年沒有回去了,不知道發生了什么樣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劇中真實反映了大學的土,安娜剛嫁入大學的時候,很講究穿著打扮。在大學的這個染缸一泡,中年安娜的扮相就很土了,一副標準教授夫人相,只是同學會的時候又重新打扮了一番。老年王貴安娜除了扮相老了點外,我父母都70了,都沒有這么老,感覺就是一對老農民進城,好真實好感人。當我把女友,后來的老婆領回家時,老婆頗覺失望,這就是教授?! 這就是教授的家?! 和以前的想象大相徑庭。上大學時雖然見過教授,但只是見到教授光彩照人的一面,體會不到教授的土。從此,老婆就說我是農民出身,婆家就是鄉下。也確實是鄉下,那里通常就是把"上街"說成"進城"。后來的安排雙方家長見面,結婚辦酒席都是在校外,或者說是"城里"辦的,父母就象劇中的王貴安娜一樣老農民進城。
《王貴與安娜》真實反映了父輩那一代人普遍的家庭生活。但我覺得劇中的王貴與安娜的結合,即由家長包辦,其實在當時并不具有普遍性,至少在大學這個環境里不具有普遍性。因為當時的王貴與安娜們通常是少小離家,來自五湖四海,孤身一人在外面漂泊,舉目無親。與現在所謂的"北漂""海漂"不同的是,當時的交通通信極其不便,離家后就很少再回去,如果靠書信則至少需要10天半個月,祖父母那一代人認字的還不多。安娜的母親是大戶人家出身,字都認不全,更勿論尋常百姓了。
他們更多的是完全自己做主的自由戀愛結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由于革命,職業出身等相對平等了。他們那代人的戀愛結婚,實際很少考慮社會地位家庭出身經濟條件等等的物質條件,應該是今天的我們所神往的純粹愛情,精神的而非物質的。好像作者六六曾經這么評論《蝸居》中海藻與宋思明,所謂的真情,是除去物質之后,還依然愛戀。王貴是大學老師,在當時雖然是臭老九,但收入相對比社會上高,還可以分房子,還有各種各樣的福利,如將來小孩入托上學看病等等。但安娜看不上這些,或者說還沒有足夠的差距讓她去理性地計算。
安娜有她的精神世界。如果沒有外婆在身邊,她會自由選擇她的文學世界,不是劉波也會是其它文學青年,當時多的就是文學青年。而王貴也會遇到欣賞他的肖桂芳,這才是當時的常態。就是因為這種非物質的純粹愛情,才形成了今天的我們看起來極端反差的婚姻,因為今天的我們只能看到物質。
安娜是被外婆強行拉進物質世界。外婆的選擇有她的道理,我想是因為她曾經歷過理性經濟人的社會。而安娜則一直生活在她的文學世界里,于是她的文學世界和現實的王貴磕磕碰碰。更多的人,并沒有外婆在身邊,則很快從精神的云端跌落到現實的地面,相對平等并不能彌合彼此的巨大差異,從而突入婚姻的戰爭。在我的記憶里,當時住的大學筒子樓從來就沒有消停過,隔三差五就地動山搖,哪家又打起來了,鄰居們都出來勸架。在這電視劇里就有類似的場景。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這代人所經歷的所謂愛情,在產生愛情之前,實際已經把對方的家庭背景,學歷職業收入都拉了個遍。理性經濟人的時代嘛。然后拜見對方父母,甚至同居了很長時間才進入婚姻。如《蝸居》中蘇淳海萍。經過長時間理性計算,于是看起來我們這代人進入婚姻的時候好象很和諧平穩,但純粹的愛情沒有了,于是我們很崇尚愛情,因為沒有才崇尚。沒有愛情的現代社會,象父輩那種極端反差的婚姻再也看不到了。現在很難想象一個大學教師能看上一個工廠的打工妹。記得幾年前看過網上一篇自傳體小說《我是一朵飄零的花》,也是一文學女青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由于父親意外亡故,只能放棄大學去工廠打工。大概算是今天的安娜吧。但今天的安娜不可能遇到王貴了,被人始亂終棄。在這部電視劇中也反映了時代變化,大概是80年代初吧,曾經與安娜一起住筒子樓的鄰居想要安娜在廠里為自己的兒子物色對象,安娜回答: 我那可是工人啊。
只能佩服外婆的遠見卓識,果斷拍板,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歷史機會。當時更多的安娜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堅守自己的愛情,即便遇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且愿意照顧自己一生的丈夫,也會遇到90年代中后期的下崗潮,那時候的安娜50歲左右,上不挨天下不著地,即便不下崗工資也會很少。電視劇的最后,王貴也有這擔心,擔心自己如果有三長兩短,安娜老太太怎么辦。于是買保險,還清房子的貸款,還留下一筆錢。作為大學教授,王貴能夠做到這些,要安娜幸福一生。但更多的人則心有余而力不足。
幾年前我就意識到,我父母那一代人是最幸福的一代人。劇中的王貴安娜稍微差一點,因為還要為孩子買房子。再往后是一茬不如一茬。到我們這一代,就是《蝸居》中的蘇淳海萍。我幸好早生了幾年,趕上了末班車,還沒有蘇淳海萍那么落迫,但也沒有本質區別。80后就更慘了,能不啃老就不錯了。
可能我有戀母情節,后來才意識到我是按照母親的樣子娶了個安娜。而我自己,則遺傳了父親王貴的DNA,包括他的土,吃飯大聲,走路快,不知道情調是啥調調。老婆從一開始就說"沒有共同語言"。算是現在版的王貴與安娜。但是呢,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目睹當年的安娜變成了今天的海萍。所以我認為安娜和海萍其實就是一個人。編導也會找,由同一個人扮演。而我呢,則由王貴變成了窩囊老公蘇淳。
《蝸居》中的海萍30出頭,與同年紀段的安娜有極其相似的生活環境和壓力,雖然年代差了近30年。那時候安娜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住大學的筒子樓。海萍則是生了一個孩子,租住在一個10平米的閣子間。大學筒子樓雖然比10平米的閣子間大一些,但安娜是與孩子一起住4口人,海萍只夫婦兩人住,人均面積應該海萍還寬裕一些。鄰居其實也差不多,安娜雖然是大學筒子樓,但由于反差巨大的婚姻,一樣住著海萍嘴里看不起的鐘點工,營業員大媽,食堂師傅。當然,在外面跑月票的工人安娜其實也強不了多少。安娜盼望分一套房子,海萍則想買一套房子而四處籌錢,海萍為幾滴油幾滴水跟鄰居斤斤計較爭吵,沒有房子她將不能與她的孩子住一起。而我則很懷念當時筒子樓的生活,鄰居關系融洽,互相關照,即便幾十年后的今天也常來往聯系。小孩子們感覺就象生活在天堂,想到哪家就到哪家,可以在外面瘋玩而廢寢忘食。即便被老爸抓回來胖揍一頓,現在回想起來也很幸福。
由于第二個孩子出生,安娜陷入了經濟危機,入不敷出,欠下了內債外債。為孩子看病,欠了工會一筆錢,好在工會不要利息。每個月底還要從娘家借錢。海萍為了支付房子的首付,也欠下了一屁股內債外債,從娘家借,向妹妹借,還逼著丈夫蘇淳借了高利貸。她們的收入也很有可比性。海萍月入2800,安娜是28.5,當然第二個孩子出生時應該多一些。夫妻兩人的總收入,蘇淳海萍是9000,按照王貴當時的資歷,加起來應該不會超過100。經過近3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收入增長了約100倍。但好象100倍的收入并沒有以前經花。王貴的老家在農村,每月需要定額郵寄10元,按照100倍的差就相當于現在的1000元,還有非定期意外事件需要寄錢,負擔相當重。沒有這一塊,安娜應該能把帳做平。當時更多的王貴安娜上需要贍養雙方的父母,下需要哺育2個以上的孩子,還必須收支平衡。現在的海萍養一個孩子都艱難,還寄養在娘家,即不需要贍養老人,還反過來需要啃老籌錢買房子,過起來比安娜還窘迫。于是海萍感慨還不如她母親,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即無內債又無外債,還養了兩個孩子。上能孝敬雙親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這種幸福現在卻被剝奪了。80后下養育子女的幸福可能也被剝奪了,如《蝸居》中的海藻。海萍讀的是名牌大學,安娜據說還被時代耽誤了,沒有上成大學。
為了省錢應付經濟危機。安娜做腌菜,真的好感動,依稀回憶起當年母親做腌菜的樣子。海萍則吃清湯掛面。苦是苦吧,如果有肉,安娜盡量省給王貴吃,說男人不能虧空了,還堅持給孩子訂牛奶,不能虧了孩子。那時的牛奶真好喝,現在再也喝不到了。海萍對孩子也是沒得說,奶粉要進口的,尿片要高級的,當然現在的國產奶粉確實不能喝了。但對蘇淳就沒有那么好了,一起吃清湯掛面,也不優待一點。安娜和海萍都曾經是文學女青年,即便經濟拮據,安娜還堅持訂閱她的文學雜志,看她的小說,一直有她的精神世界。而海萍的文學世界卻被現實世界壓垮了,認為是看那些東西浪費時間浪費錢,是無聊的人騙稿費。楊元元大概算是80后版的海萍,做過家教,辦過雜志,奮斗過,還考上了研究生,但最后連生命都被現實世界壓垮了。
安娜海萍罵老公都是極其兇悍。王貴偷偷把安娜積攢了近1年的50塊錢寄回老家,安娜大發雷霆。蘇淳在超市丟了1塊錢,被海萍罵得狗血噴頭。雖然都是為錢而爭吵,但此兇悍與彼兇悍不一樣。兇悍的安娜罵王貴時,始終強調王貴是自己家的男人,不能胳膊肘往外拐。而海萍罵蘇淳則不同: 象男人嗎?! 老婆老婆養不起,孩子孩子養不起。可以說安娜的罵是無理取鬧,而海萍的罵則是有理取鬧。我對這兩場罵戰深有感觸,都是我生活中曾經經歷的。可能我是個賤骨頭,無理取鬧被罵時實際還挺享受。但當老婆從安娜變成海萍,有理取鬧時,我只能象蘇淳一樣抱頭鼠竄,男人真的很累!
安娜完全可以有理取鬧罵王貴不象男人,老婆孩子養不起。王貴自己也很歉疚,作為男人,把家搞成這樣子。但安娜沒有這么做,我想因為即便是經濟危機,她心里依然是踏實安全的。在安娜看來,現在雖然拮據,但總會過去的。分房總會排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工齡職稱的增長,收入會不斷增加,王貴老家的負擔也會逐步減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切都會有的。在安娜看來,王貴是一個可以依靠的大樹,雖然現在還不大,但在成長,于是安娜可以繼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不用挖空心思去搞什么第二職業掙外快貼補家用。而海萍,攢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現在買不上房子,可能就永遠買不起了,永遠住閣子間了,望著房價肝腸寸斷。同時,將來的收入完全不能預期,現在這份工作和收入能否保得住還很難說。老公也長久沒有升職了。老公是不能指望了,于是把老公罵得抱頭鼠竄。需要找第二職業,才能有些安全感。
由于是家里的大樹頂梁柱,兇悍的安娜對王貴展現了溫柔的一面,有好吃的盡量節省給王貴。王貴超課時代課披星戴月,安娜主動多分擔家務。王貴回來晚了,安娜心都快跳出來了。囑咐王貴路上注意安全,不要代那么多課注意休息,錢以后有得掙,夠花就可以了,不要把身體累壞了。給王貴端茶遞水,悉心照料。得妻若此,夫復何求。那個荒唐的時代依然能給安娜溫馨和安全,鄰里的相互關照,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人有他的回報,于是她把這種溫馨回報給自己的丈夫。我以為老婆實際是社會的縮影,社會溫暖,老婆才會可愛。
蘇淳趕上了好時代,娶了一個門當戶對,志同道合,崇拜自己如王子的溫柔老婆。蘇淳也具有王貴的品質,愛老婆包括其家人,想要老婆過得開心舒服。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在家也看書學習。他們進入婚姻時,看起來比王貴安娜美滿幸福,曾經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但是,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愛老婆順老婆為老婆做飯做家務,這些主觀努力已經不是一個好丈夫的標準了。一個普通的工薪族,沒有關系沒有后臺,已經沒有可能通過努力工作獲得回報了。不能給老婆房子,不能給老婆支撐起安全的家,于是溫柔的老婆變成兇猛的母狼,幸福的婚姻開始狂飆。蘇淳被海萍逼得走投無路,只能走旁門左道,早出晚歸幫人干私活畫圖掙外快,同時也為了盡可能避免與海萍照面。蘇淳的早出晚歸,海萍也不管不問,只當沒有這個人。也沒有辦法管,自己還要想辦法到外面拼命掙錢搞第二職業。老婆還是那個老婆,社會冰冷了,老婆也冰冷了。
《蝸居》的結局還算圓滿,海萍賠了自己妹妹的子宮,老公差點做牢,終于實現了她成為房奴的夢想。但已經不具備普遍性了,因為她得到了貴人相助,脫離了工薪族的苦海。工薪族才是社會的主體。即便不是工薪族了,日子也不好過,一睜眼就是一串數字需要支付,每天至少需要入帳多少才能生存,一刻也不能懈怠,根本不可能考慮10年20年后。嗨,在現代社會活著真的很累。
不管怎么說,我們70年代出生的人大體還算幸運,總算成家立業了,但我們的《蝸居》故事實際還沒有結束。現在的海萍還年青,還有時間精力去實踐她的投資而不是投機理念。但是,70年代出生的人很快就要步入中年了,除了繼續與人奮斗之外,還需要面臨與天奮斗。中年的安娜就經常在家泡病號,樹老生蟲,人老生病,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即便如此,安娜還有閑情逸志看小說收集毛線。有人覺得中年的安娜應該跟隨她的初戀情人出國追求自己的幸福。以我現在的閱歷,即便不論對家庭孩子的責任,不論初戀的美好是否能導致美好的婚姻,純粹只談自己的幸福,在國外能有這么安逸的生活嗎。我在國外,還有了自己的事業,卻不能給老婆帶來安全感。老婆還要買彩票,教老外中文,雖然收入微不足道,但至少能給自己帶來稍許安心。
《王貴與安娜》的后幾集廣告味道太重,脫離了現實生活,劇作家也要吃飯。《蝸居》其實是《王貴與安娜》的后半段。我以為《王貴與安娜》和《蝸居》是史詩般的作品,真實再現了我們70后的人生體驗,70年代到現在約40年社會變遷,從艱苦歲月到當今的盛世。我們有過陽光燦爛溫馨的童年,憧憬美好未來的少年。在艱苦歲月里,依然有爛漫的情懷,仰望星空,一起捕捉有雨的夜。再到直面冷酷的現實,奮斗的艱辛,與人奮斗,與天奮斗,與父輩的奮斗不同,體會不到其樂無窮。
網上搜索相關評論,溫家寶總理全家曾蝸居,自知蝸居的滋味。溫總理的蝸居應該是50年代,百廢待興,什么都缺,唯獨不缺希望。王貴安娜的蝸居是70年代,對未來也是充滿希望。經常能聽到功成名就的人回憶自己過去的艱辛,在我看來,溫總理能憶苦思甜回憶他的蝸居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因為有希望,即便是在經濟瀕臨崩潰的時代也實現了自己的希望。而我們蘇淳海萍身處盛世,卻看不到未來。作為姊妹篇的《王貴與安娜》和《蝸居》,是我們這代人的憶甜思苦。
同樣是蝸居,憶苦思甜和憶甜思苦的滋味能一樣嗎?!總理大人真能體會到我們的滋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