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認識和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
劉國晨
哲學社會科學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進程中發揮著自然科學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認識和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對于我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哲學社會科學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和發展的精神動力
有史以來的人類社會是一個波浪式發展不斷進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共同發揮著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相得益彰推動著兩者之間的共同發展。尤其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以來,它們的作用愈來愈顯彰。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德的創新理論認為,現代社會進步是依靠“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這兩個輪子。而技術進步主要依靠的是自然科學技術的進步,制度創新則主要依靠哲學社會科學的進步,或者是在兩者交互作用下所推動的。近代偉大的哲學家康德最早把人類的思維和認識能力劃分為,純粹理性對自然領域的思維和認識,實踐理性對社會實踐道德領域的思維和認識,判斷力批判對審美領域和人的目的性的思維和認識,并界定這三個領域是互相不可超越和替代的。因此說哲學社會科學發揮著自然科學不可替代的作用。
哲學社會科學主要是對人類社會精神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滲透和作用于自然科學,影響和規范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顯著特征之一是人具有高級的思維和認識能力,人具有思想和精神。精神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支柱,精神是人的意志的顯現,精神是人類文化的價值核心,精神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正如著名法國哲學家伯格森所說,“離開了精神,世界就會不斷在死去又復生;過去就會沒有實在性,因此就會不存在過去。”[①]
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本質特征是人類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通過追求真,人們認識客觀存在,認識和把握真理;通過追求善,人們進行道德自律,制定道德規范,不斷完善自己和社會;通過追求美,人們進入理想狀態,人們創造世界、創造藝術,使人的思想和行為達到自由、和諧、合目的的全面發展。真善美是人類精神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人類精神文化的最高準則,是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和進步的精神動力,這是古今中外思想大師們所依據的共同思想基石。哲學社會科學的本質或主旨就是追求真善美,就是要使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和行為納入科學化的軌道,并不斷地提升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思想理論和行為實踐水準。因此,哲學社會科學是人類社會的靈魂,是人類精神的理論載體,是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和進步的精神動力。
人們通過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人自身和社會存在,對人自身和社會存在進行反思、批判和解構,認識“人是什么”;在此基礎上,改造、創新和規范人和社會,明確“人到哪里去”,指明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推動和增進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水平。因此,哲學社會科學發揮著認識文明、傳承文明、解構文明、創新文明、增進文明的重要作用。
同時,哲學社會科學對自然科學發揮著重大的影響和作用。自然科學只告訴人們物質世界的存在什么是真的,它不涉及什么是善的和美的問題,即不告訴人們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和怎么干的問題。對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現、發明、創造進行社會合理地利用取舍,即人們應該如何利用它造福于人和社會,就是哲學社會科學所應承擔的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社會科學也是自然科學的靈魂,離開了哲學社會科學指導自然科學技術合理地應用于人類社會,那么自然科學技術就會失去了目的,失去了方向。反之,哲學社會科學也要應用自然科學技術的成果,以此豐富、支持和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同時,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有效的科學基礎和方法,促使其向更加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所以,那種重理輕文,夸大自然科學技術作用而忽視哲學社會科學作用的傾向,或者文理互相輕視、互不借鑒的傾向是非科學的錯誤傾向。
二、實踐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里所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指哲學社會科學來源于實踐并要返回于實踐,即是毛澤東同志所提出的著名公式:“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②]這就是要“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③]毛澤東的“實踐論”指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是學習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范。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以往哲學的本質特征是實踐的哲學,是對以往哲學的批判和重構。實踐哲學告訴人們:社會存在決定意識而不是相反;人類社會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是一個能動的辯證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人類社會充滿了矛盾,矛盾是普遍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由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和影響的;哲學不僅要解釋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哲學思想和理論的真假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實踐哲學回答了哲學社會科學的來源、本質、目的和方法,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革命、最科學的哲學,是人類文明的積累和必然。馬克思之后的哲學家們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著名分析哲學哲學家羅素在其《西方哲學史》中認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里面“包含有極重要的真理成分,而且我意識到這個論點對本書中敘述的我個人關于哲學發展的見解有了影響。”[④]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馬克思主義非但沒有衰竭,而且還十分年輕,幾乎還處在童年時代:它才剛剛發展。因此,它仍然是我們時代的哲學:它是不可超越的,因為產生它的情勢還沒有被超越”。[⑤]著名解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說:“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們愿意與否,知道與否。他們在今天在某種程度上說都是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人。”[⑥]因此,我們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思想,作為我們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應遵循的基本方向和原則;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完善和發展,同樣應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指導思想。
實踐從其本質上講,是一個能動的辯證的否定之否定的批判發展過程。批判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精神實質,是立根于社會實踐的反思活動和理性的批判,就是否定之否定批判和超越的過程。馬克思主張對現存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尤其是對現存資本主義制度的無情批判。通過批判超越現實的自在性、異己性并促進歷史能動的發展,通過批判否定那束縛人、統治人的獨斷與專制、迷信與崇拜的異化和異己的力量,促進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通過批判促進社會變革和社會革命,不斷使人類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邁進,實現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
人類社會的實踐是一個總體的歷史的能動的過程,而不是機械的僵化的割裂的過程。實踐從動態的時間過程講,它是過去、現在、未來實踐過程的總和。過去和現在的實踐人們是容易理解和認可的,而對于未來的實踐往往是懷疑和拒斥的。一些人片面地理解或曲解實踐,以為只有當下現在的實踐才是實踐,并以此懷疑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因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當前人類社會的現實世界之中許多原理是不現實的或沒有實現的。這是不正確的,是對未來實踐缺乏應有的認識。人類社會必然要向未來發展和邁進,未來的實踐是存在的也是必然的。一種理論正確與否,不僅需要依賴當下實踐的檢驗而且也有待于未來實踐的檢驗。人們常說,“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這里的歷史就是指未來的歷史,就是指向未來的實踐。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些已被以往的歷史和當下的實踐所檢驗所證實,一些理論還有待于未來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和確認;誠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任何一種正確的理論一樣存在著偏頗和缺失,也需要與時俱進隨著實踐的進程不斷地被糾正、補充、豐富和完善;那種輕易地否定和肯定一種理論的認識和態度都不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有的。僅僅停留在過去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是“右”的“倒退”的理論,僅僅停留在當下基礎上的理論是“短視”的“盲目”的理論,一味“向前看”而不顧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條件限制的理論是“極左”的“空洞”的理論,正確的實踐和理論態度應是:總結過去,立足現在,展望未來;回溯總結過去和預見未來都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不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不知道明天將要干什么,那么就無從把握現在,現在的實踐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因此,我們應堅信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應堅信科學社會主義的正確性,而且要通過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長期的歷史的堅持不懈的奮斗實現之、檢驗之。
實踐從靜態空間的視野講是一個總體性的概念。它是社會現實關系的總和,任何個人和集團都不是實踐的總體,任何一個方面和系統都不是實踐的總體。哲學社會科學要反映實踐的總體性,才有可能使其理論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如果不反映總體性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從對現實以及對現實的理解中找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他人的證據,并可建立起各種各樣的欺世盜名的偽哲學社會科學。但是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內,反映不同利益集團價值取向的哲學社會科學是難以達到總體性要求的,有可能做到的是盡可能地反映實踐主體的價值取向,人類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人類社會的現階段歷史的主體就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堅持依靠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就成為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基本立場。
三、改變世界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任務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最后一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⑦]它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根本任務——改變世界。這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任務。
哲學社會科學不能直接改變世界,而是要通過把哲學社會科學理論轉化成為人們的精神,精神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通過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去改變世界。“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 [⑧] 哲學社會科學主要改變的是人們的思想和精神,使人們掌握科學的思想武器,并轉化為強大的精神動力,然后把這種精神力量貫穿于千百萬人的實踐活動中,轉變為巨大的物質力量而改變世界的面貌。改變世界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任務,“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⑨]理論只有應用于實踐之中才能夠改變世界。
哲學社會科學如何才能成為人們的思想武器,如何才能轉變成人們的精神動力,這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是科學的,必須是能夠說服人的。“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⑩]所謂徹底的理論就是科學的理論。而科學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必須是從實踐中來的,必須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馬克思主義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它的階級性,把自己的學說建立在符合社會絕大多數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基礎之上,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社會科學所應有的立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所應堅持的正確方向。
一般來說,除少數如語言學、邏輯學、純粹藝術學等一些學科外,哲學社會科學只要是涉及到社會存在、社會問題、社會道德、社會法律、社會政策、社會制度等經濟的、政治的、人文的學科或事實,就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出理論的階級立場和價值取向。這是因為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社會結構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團所構成的,不同的利益集團往往會形成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作為主要反映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哲學社會科學是不可能不反映社會中不同利益集團的價值取向的。就如一貫以標榜學術自由、言論自由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是通過各種手段培植強大的所謂主流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的控制權,掌握話語霸權,為他們的統治階級利益服務。這里重要的要害的問題是,不是反映不反映價值取向的問題,而是反映誰的價值取向,如何反映價值取向的問題。這就得首先弄明白誰是歷史的主人問題,誰決定歷史前進的方向。
毫無疑問,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主人,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主要推動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決定歷史總體前進的方向。人類有史以來的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這些觀點是符合歷史運行的總體軌跡的,是正確的。因此,作為科學的哲學社會科學要使其變成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的思想精神武器,就必須代表和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利益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立足點,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只有這樣它才能夠說服群眾、掌握群眾,轉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推動歷史的發展和進步。如果只代表和反映少數人的利益和意志即少數剝削者和壓迫者的利益和意志,那么就是偽哲學社會科學,那么就必然會遭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唾棄,就必然會遭到歷史的唾棄,這也是被無情的歷史早已證明了的一條真理。所以,那種企圖讓哲學社會科學中立的觀點,從總體上來說,是既不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事實和規律也是不可取的。誠然,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應盡可能地處理好客觀性、真理性、科學性與階級性、政治性、意識形態性的關系,在二者之間保持適當的合理的張力和活力。
哲學社會科學要能夠代表和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就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是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主要承擔者之一。一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能否代表和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是同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直接聯系的。雖然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是理論工作的主要承擔者,但是實踐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源泉,人民群眾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源泉和初始創造者,因為實踐主要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所要做的工作是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對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進行總結和反思、概括和抽象、豐富和完善、創新和提升,最終形成理論成果。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在實踐中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開闊自己的理論視野,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否則,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理論工作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些所謂的這個家那個家總以為自己比群眾高明,比群眾懂得多,把自己比做諸葛亮,把群眾比做阿斗,這是錯誤的。唯心主義大師黑格爾都認識到:“哲學是大家的共同事業,人人都能對它做出判斷;每一個人都是生來就能思維的。”[11]如果人民群眾沒有思維又怎么能進行實踐活動呢!?如果人民群眾沒有思想又怎么能夠推動歷史的前進呢!?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就必須克服那種封建文人士大夫的自以為是、自命不凡、自命清高、自我封閉把自己關在“象牙塔”里的不良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不要把自己變成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御用文人、權貴文人、幫閑文人。要走出書齋,走出象牙塔,與民共進、與時俱進,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志,代表歷史的主旋律,反映歷史的主旋律,走在歷史發展的最前沿,開放出流芳百世的理論之花。
四、與時俱進,走在歷史發展的最前沿
人類歷史是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的,哲學社會科學也要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前進。面向未來、面向明天是哲學社會科學之所以能成為歷史發展的精神動力所在。這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與時俱進,走在歷史發展的最前沿。
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與時俱進,回答和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才能永葆生命力。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強大的思想武器,就是因為他們能夠走在歷史的最前沿,回答和解決了各個不同歷史時代的突出的現實矛盾和重大的問題,并站在歷史的高度面向未來,指引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地奮斗和前進。
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問題,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給與解釋、回答,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戰略對策。如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最深刻的矛盾之一,物質生活的富裕同精神生活的極度貧乏、人的異化問題,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給與反思,提高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在全球化過程中人類不同文明的沖突和融合問題,需要哲學社會科學融合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人類社會如何建立起符合人的生存理想的自由、平等、和諧的社會制度的問題,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對科學社會主義問題從人的存在和社會存在的本體論方面給與合理的闡釋,堅定人們對共產主義理想的信念;如此等等。當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如如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如何粉碎國內外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勢力對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顛覆;如何深化共產黨執政規律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政府成為代表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權力機構;如何解決城鄉差別、區域經濟發展差別、貧富差別從而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怎么樣才能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如此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的解釋和回答都需要哲學社會科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據中國的實際國情,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戰略對策。
人類社會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復雜系統,歷史是螺旋式地向前發展的,要在歷史的旋渦中正確地認識歷史、把握歷史,就必須勇于實踐、勇于創新,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過程中創新理論。要遵循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不斷認識真理、發展真理,大膽進行探索,走在歷史發展的最前沿,代表歷史前進的方向,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使之成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成為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邁向共產主義社會的強大思想武器。
參考文獻:
1、歐陽康:《人文社會科學哲學論綱》,載《江海學刊》(南京)2001年第4期。
2、衣俊卿:《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載《哲學原理》(北京),2001年第7期。
3、吳必康:《美英社會科學研究與國家調控》,載《世界歷史》2001年第2期
[①]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355頁。
[②]毛澤東:《實踐論》,《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重排本,第273頁。
[③]毛澤東:《實踐論》,《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重排本,第273頁。
[④]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340頁。
[⑤] [法]薩特:《辯證理性批判》上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頁。
[⑥] [法]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頁。
[⑦]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1頁。
[⑧]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頁。
[⑨]毛澤東:《實踐論》,《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重排本,269頁。
[⑩]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9頁。
[11] [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62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