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神話與帕累托最優的空幻性——次優理論與X效率
/yuweiyuwei(yuzhiguo.tianyablog.com)
市場體制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被一些人看成是實現資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傳統的微觀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就整體來說就是在論證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合理性與存在性。微觀經濟學往往給我們這樣的一個似乎具有嚴謹的數學證明的結論:以利己為行為動機的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將會導致帕累托最優。
經濟學強調個別經濟主體的福利最大化,但是個別經濟主體的福利最大化的加總,未必是社會的福利最大化,盡管社會的福利是個別經濟主體的福利的加總。因為,只有在某一點上,個別經濟主體的福利加總才是社會福利的最大化,達不到或超過這一點都會造成其他經濟主體福利的減少。
所謂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狀態,在不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其實帕累托最優有一個隱含的前提,那就是這種狀態并不是真正的最優,而只是維持現狀至上的代名詞。只有當定義中的前后兩個人處在同樣境況水平上的時候,帕累托最優才是最優。
而帕累托改進是指一種變化,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優是指沒有進行帕累托改進的余地的狀態;另一方面,帕累托改進是達到帕累托最優的路徑和方法。
這就是說,如果每個消費者都為了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每個生產者都追求最大利潤,那么在完全競爭的經濟中,他們不僅能做到,而且還會不自覺地使社會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狀態。
在經濟學理論中,要達到帕累托最優時,必須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
交換最優:即使再交易,個人也不能從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時對任意兩個消費者,任意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是相同的,且兩個消費者的效用同時得到最大化。
生產最優:這個經濟體必須在自己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此時對任意兩個生產不同產品的生產者,需要投入的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是相同的,且兩個消費者的產量同時得到最大化。
產品混合最優:經濟體產出產品的組合必須反映消費者的偏好。此時任意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必須與任何生產者在這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產品轉換率相同。
可惜的是,現實經濟的很多情況根本就不符合與完全競爭的理論模型的假設。
在經濟學理論中,壟斷、外部效用、公共品等若干導致市場失靈的因素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通過制定執行合理的經濟政策可以彌補市場的缺陷。這也就是說,政府政策可以使整個社會經濟福利接近于帕累托最優狀態。
現代經濟學的次優理論卻得出與傳統的價格理論完全不同的結論。次優理論告訴我們:如果在一般均衡體系中存在著一些情況,使得帕累托最優的某個前提假設遭到破壞,那么即使其他所有帕累托最優條件得到滿足,結果也不會是最優的。換句話說,假設帕累托最優所要求的一系列條件中有某些條件沒有得到滿足,那么,帕累托最優狀態只有在清除了所有這些得不到滿足的條件之后才能達到。
簡單說來,就是假設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需要滿足3個假設,如果這些假設條件至少有1個不能滿足,即被破壞掉了,那么,滿足全部剩下來的2個條件而得到的次優狀態,未必比滿足剩下來的2個條件中一部分(如滿足1個或2個)而得到的次優狀態更加接近于3個條件都得到滿足的帕累托最優狀態。
如果有一個人想登上最高的山峰。在朝著最高峰前進的過程中,他必須先爬上一些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命題是錯誤的。即為了達到最高點,這個人應該始終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環繞著,因此,當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著最高峰的攀登,一定都會把這個人帶到更高的位置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由此可見,即使局部達到帕累托最優并不能保證整體的社會福利改進。因而,次優理論否定了完全競爭模型作為微觀經濟政策的基礎。眾所周知,完全競爭模型在西方經濟學中至少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提供了評價政策的標準;第二,成為經濟政策分析的經濟理論基礎。那種認為經濟政策可以用來修正和彌補完全競爭模型與實際之間不同并使現實逼近理想的帕累托狀態的觀點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市場模型根本就不能成為實行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
按照次優理論,微觀經濟政策實施造成的滿足多條件的狀態并不能比滿足較少條件的狀態更接近于帕累托最優狀態。給定一定的約束條件,社會不一定追求生產的有效性,次優點不一定是有效率的點。
一位美國經濟學家指出:“最大的危險是愚蠢的不執行政策的傾向以及胡亂執行政策的傾向。這些傾向是愚蠢的,正如在一次棋賽中,一個人由于不能找到最優的策略而認輸的事例一樣。當然,我們渴望知道最好的辦法;但是,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但也應該按照你所認為的最好辦法做。”
總而言之,次優理論告訴了我們,在不能全部滿足完全競爭模型所要求的假設條件的情況下,即使微觀經濟政策成功地彌補了現實和假設條件之間的差異,那么政策的執行仍然不能保證帕累托最優狀態的實現。
這也就是說,即使很多人承認:完全競爭可致資源最優配置的說法系建筑在一系列不符合事實的假設之上,從而現實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但他們下面的觀點確實錯誤的。完全競爭模型卻可以被當作為一個標準,用以判別現實狀態與完全競爭的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
因為在不能全部符合完全競爭的情況下,滿足較多的條件的市場未必優于滿足較少條件的市場。這就是說,現實與理想市場之間的差距并不能判別優劣,從而,作為判別的標準,完全競爭模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通過次優理論,我們在政府的產業政策可以得到這樣一種推論:如果某一市場不能正常運轉,那么政府對其它市場的不干預政策不再是最優選擇;如果某種產品的生產能產生除生產者剩余以外的邊際社會收益,那么征收關稅就能夠使社會福利得到改善。比如幼稚產業保護政策的原因是生產者剩余不能正確衡量成本與收益。這是因為國內市場由于結構性失業、專有資產,新興行業的技術外溢等因素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
當然,任何經濟分析都不可避免與政治相聯系。哈耶克對個人主義的理解,布坎南對公共經濟的闡述都忽視了政治與經濟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聯系。因為政治的路徑依賴型必然影響經濟制度的演變過程。
對于政府政策來說,政府行為的范圍根本就沒有一個自洽的理論來闡述。或者說,政府到底應該做什么,根本沒有一個定論。現實的情況往往是,國與國之間激烈的政治軍事經濟競爭,“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大部分的前提假設都無法滿足,政府干預經濟往往成為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次優理論也可以推導出這樣的結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市場、帕累托最優的市場是一種神話中根本不可能達到甚至不能夠接近的世界。
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很多人認為:經濟生產會盡可能地在技術上達到效率最優。他們還告訴我們壟斷給社會帶來的最大問題是配置的低效率,也就是說壟斷企業的資源沒有達到最優配置,因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壟斷者想通過抬高價格和降低產量來維持他的高價。
然而,根據X效率理論,低配置效率相對于X低效率而言只是一個小問題。所謂X效率相對市場價格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效率而言的,是指一個組織內部或個人動機方面的效率。X代表造成非配置效率的一切因素。
X低效率用于說明來源不明的非配置的低效率,比如結構臃腫、人浮于事、辦事拖拉等現象。X效率包括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動機效率以及非交易性投入要素的效率。
在傳統經濟學中,所謂配置效率即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效率。新古典理論假設,廠商是根據生產函數和成本函數進行生產的,換言之,就是廠商總是在既定投入和技術水平下實現產量極大化和單位成本極小化的。這個理論從一開始,就通過假設把出現X低效率的可能性排除掉了。但是,X效率的存在卻是一個客觀事實。
X效率理論認為,新古典經濟學的廠商理論假設廠商是根據線性的生產函數及成本函數進行生產,廠商總是在既定投入產出水平下實現產量極大化和成本極小化,這是不現實的。這種假設一開始就把現實中存在的X低效率現象從理論研究中出現的可能性排除掉了。
X效率理論告訴我們:生產活動不是一種機械的技術決定關系,它依賴于個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動,依賴于企業全體成員的努力程度。由于企業勞動合同是不完善的;企業主和雇員利益是不一致的;個人的行為具有惰性特征;壟斷特征的市場結構不僅會造成低配置效率,還會使企業缺乏追求效率的動機等原因,企業組織中的X低效率因而大量存在。
上個世紀50年代,很多經濟學家估算出,由于壟斷力量造成的福利損失不到美國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千分之一,這說明了消除市場壟斷力量帶來的社會福利很小。對歐洲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歐洲經濟共同體等數據的研究表明,減少甚至消除國際貿易壁壘,實現生產要素的再配置和專業化分工,由此所帶來的社會福利也很小。由此可見,僅僅通過改善市場配置效率所得到的社會福利改進微乎其微。
一個國際權威機構通過對印度、緬甸、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等六個國家不同行業調查的報告結果告訴我們:只要簡單地改變一下一家工廠生產過程的實際組織,就可使勞動生產率有相當大的提高,單位勞動和資本的成本有相當大的下降。這些簡單的改變包括工廠布局的改變、機器的使用、原料的管理、整個生產的流程、浪費的控制、職工工資支付的方法、工人的訓練和監督的改變等。調查顯示,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75%,單位勞動和單位資本的成本就下降約35%。
這些實證研究告訴我們:其一,現實中的經濟狀況與傳統經濟理論所說的廠商利潤最大化行為不符;其二,事實表明廠商并不是按照邊際分析的原理來經營的;其三,組織和行為因素對企業的效率起著很大的作用。
X效率理論認為,當外界的競爭壓力存在時,企業才有動力區降低成本。因此,企業的單位成本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競爭壓力和其他一些動力因素,以及由此決定的X效率。除了我們可以輕易觀察到的那些投入要素外,還有更多的一些因素會影響到產量。例如,管理的風格,企業的運作環境,以及其他一些動機因素等。
企業和經濟實際上都在他們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內部運行。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沒有盡他們的能力去努力工作。當競爭壓力較小時,很多人寧愿降低努力水平來獲得較小的壓力和較好的人際關系。當競爭壓力提高時,這種交易的成本會隨之提高,人們就不太愿意以努力來換取個人自由。
根據X效率理論,廠商和家庭不能被看成黑箱般的不可分割的單位,經濟系統中基本單位應該是個人。因此,經濟分析就必須考察個人行為。
X效率理論主要通過三點來分析個人行為特征與心理狀態:第一,通過對個人雙重個性的考察,指出個人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無理性的,而是具有選擇理性的,個人選擇理性的程度取決于個人所處的外部環境;第二,個人寧愿作出自己的選擇并承擔這一選擇的后果,而不愿接受他人的選擇及其后果;第三,在一定范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會對個人行為產生明顯的影響。
X效率理論的出現推翻了傳統經濟學的效用最大化行為理論,也就是說帕累托最優的三個條件之中的生產效率最高假設是一種臆想。從而,市場的帕累托最優模型在X效率條件下是一種無法接近的神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