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教育下背誦毛主席的39首詩詞(當時只公開了39首)。光陰荏苒,30多年過去了,這些詩詞仍然清新如昨。每每觸景生情,這些詩詞就出現在我的腦海,其文學之美讓我驚嘆不已。今年7月,我終于驅車來到貴州的婁山關。站在山頂,“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壯麗詩句一遍遍激蕩耳邊。毛澤東,無疑是可媲美屈原、李白、杜甫的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就是一個神,一個人間的神。
但是按照今天的“精英”培養的思路,毛澤東,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一個中專生,沒有留過洋,沒有在哈弗、劍橋一樣的名校接受“系統訓練”,更不懂什么“范式”,卻為什么能在詩詞、書法、歷史、軍事、哲學、社會學等領域能夠取得泰山北斗一樣的傲岸成就?令世界無數的學者、百姓在他逝世30年后,驀然回首,仍然高山仰止、奉為圭臬、為之折腰。如果誰能回答這個問題,那么我們可敬的溫總理最近在接見6個大學校長時提出的疑惑可能就有滿意的解釋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研讀了毛澤東《尋烏調查》。在反復的閱讀過程中,似乎找到了一點認識。
《尋烏調查》是一篇非常徹底的調查報告。全文分為5個部分,篇幅7萬余字。這篇調查報告的完成方法類似用倍數不斷加大的“放大鏡”(華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的一個學生的讀后感)來觀察當時的尋烏,直到最后將該地區各種非常具體的政治區劃、交通、商業活動、土地關系、土地斗爭等觀察、記錄得毫厘不差。這種系統、詳盡的調查方法在過去一個世紀,或許只有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可以媲美。而其他20世紀的風流人物,無論是政客的蔣、李輩,還是大師的梁、晏輩均無類似的文獻,更不用說今天經濟學界的吳、厲輩。或許說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對中國的農村地區做深入調查的必要性、重要性。而毛澤東卻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意識到、做到了。這就是他能夠成為中國的領袖,成為“神”的原因之一。1918年,26歲的毛澤東在給朋友的詩中寫到“名世于今五百年,諸公碌碌兼余子”。毛澤東的邏輯非常清晰:要認識中國、改造中國就必須對中國的農村進行認真的調查。調查越深入,認識就越正確,“改造”就越成功。調查,成為鑒別真、假學問的標準。他的這種思想在他的另外一篇著名的文獻《反對本本主義》中明確地提了出來。這就是著名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一生不怕鬼、不信邪,但信奉這個簡單、樸素的道理。他正是不斷通過自覺的調查,而不是抄襲書本發現了中國的問題和革命的邏輯。從而形成了影響世界的“毛澤東思想”。但是,7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主流學術界卻刻意回避、邊緣調查,而用所謂的“范式”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唯一正確的路徑。結果,學霸橫行,坐在辦公室里面杜撰出來的符合“范式”的各種學術論文越來越多,汗牛充棟,但距離中國的現實卻越來越遠。
由此觀之,毛澤東認識之精到、智慧之深邃,與當代“精英”比,確有鵬雀之別。
《尋烏調查》的文風也耐人尋味。這篇調查報告全然沒有現代社會學、經濟學的規范,完全是在用最通俗的、即使是文盲的農民都能夠聽得懂的大白話來記錄調查成果。通篇干凈得甚至一句信手拈來的評語都沒有。這是毛澤東水平低、不懂學術規范嗎?顯然不是。1930年時,37歲的毛澤東早已熟讀中國的24史和國外的很多著名的文獻,對各種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的專業的術語、范疇、范式應該知道很多。并且,以毛澤東能夠填寫《沁園春.長沙》的文學功力,寫一篇為學術界俯首的華麗文章簡直易如反掌。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顯然在刻意不這樣做,并不屑于這樣做。這種不討好學術界的做學問的思想在延安整風時的著名文獻《反對黨八股》中有完整表述。觀7萬字的《尋烏調查》,行文精練、流暢,數據詳實、干凈,結構清晰、有力,文字通俗、坦白。有的地方甚至在直接引用當地的方言。縱覽之,猶如一幅30年代的尋烏的“清明上河圖”緩緩展現眼前,令人拍案。大象無形,這才是真正的功力之作!毛作這樣的平實的調查報告顯然不是要給費、梁、晏等大學者看、得到他們的首肯,而是要給黨內的干部、士兵和農民看。如此,才能推動土改的勝利。
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學問是要讓民眾來檢驗、讓歷史來檢驗、讓實踐檢驗,而非閉門造車、自娛自樂。
反觀今日各種“范式”文章,各種刻意泊來的術語、模型從序言一直堆砌到結語,故意讓人看不懂,以顯示其高深。但讓同行、更不用說其他人都看不懂的社會科學的文章又怎么能致用呢?
“毀譽于今判偽真”。
《尋烏調查》,讓我們窺見了毛澤東從普通人到神的一個必然的邏輯,一個云中的路徑。它“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相信500年以后,當無數的“范式”文章灰飛煙滅以后,《尋烏調查》,還將以人類的豐碑而存在。因為它全面、客觀地記錄了一個歷史的尋烏,一個1930年的尋烏,一個“化石”的尋烏。一切真理都在其中,不言而喻、不辯而明。
謹以此文紀念真正的學術大師毛澤東誕生113年。
(2006-12-26 晚廣州華南師范大學)
laoniu推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