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中國崛起的國際鏡鑒
新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復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文明成果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海京
央視新近播出的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引起廣泛反響和關注。
對于觀眾來說,這部紀錄片稱得上是一次“歷史教學片”,是對公元1500年以來世界9個主要大國發展史的一次集體觀察。而在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曾集體學習“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史”。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中國人從來不乏大國心態:鐵骨錚錚而又雍容大度的大漢氣質,浪漫開放而又胸襟豪邁的盛唐氣象,縱橫七海卻“厚往薄來”的大明艦隊,已在中華民族的血脈里醞釀出了山高水長的大國之風。
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屈辱與落后之后,中國人重新走上了大國之路。新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復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文明成果。有關專家認為,那些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導世界潮流的大國,在歷史上或多或少都對其他國家和民族造成過傷害,包括中國。今天,在中華民族重新崛起的進程中,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胸懷和態度看待它們?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鑒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
思想文化的進步吹響崛起號角
對于大國崛起的秘密,各國學者眾說紛紜。不過,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上百位接受《大國崛起》電視片采訪的國內外專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響力。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的名言: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成為大國的過程中,莎士比亞的戲劇提升了英國的人文精神,牛頓的力學定律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英國提供了一個新經濟秩序。
在法蘭西思想與精神的圣地先賢祠,正門上銘刻著這樣一句話:“獻給偉人,祖國感謝他們。”這里安葬了72位法國歷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多少年來,法蘭西共和國一直以其卓爾不群的文化影響力,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其根源也許就在于此。
縱觀各大國之所以能夠崛起,都有其理論觀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進步,這是吹響大國崛起的進軍號角。
經濟體制創新開辟崛起的途徑
大國的崛起還有另外的謎底,那就是體制創新。17世紀時,面積只相當于兩個半北京的荷蘭,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締造了一個商業帝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來聚集資本,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比紐約的證券交易早了三百年。
繼荷蘭后,英國通過推行自由貿易,建立起全球市場,逐步確立起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當這種模式的弊端引發社會危機時,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預的手段。從此,“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交相作用,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的市場經濟模式的認識。
世界經濟史表明,美國經濟曾多次遇到風險或陷入困境,但美國總是率先突破難關,百年來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美國不斷進行體制和政策改革與創新的經驗值得研究和借鑒。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長久認為,體制上勇于創新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紀初以來,美國率先進行體制和政策的改革和創新,對西方國家擺脫30年代大危機和走出70年代后期“滯脹”,功不可沒。1983年里根總統成立了“工業競爭力總統委員會”,組織全國著名經濟學家和科學家進行了一年多的調查研究后,提出了《全球競爭:新的現實》的報告,明確提出:面對急速推進的眾多追趕者,美國必須獨辟蹊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重新獲得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和擴大全球市場份額,從而與追趕者重新拉開距離。從此美國拉開了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序幕。
克林頓上臺后,制定和實施建設“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為美國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為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美國加大投資力度并引導固定資本投資,對研究與開發投資實行傾斜政策。到1990年,美國對信息產業的投資超過了對其他產業的投資,標志美國開始邁向信息社會。
科技發展奠定崛起的基礎
500年間,從航海技術開始,全球經歷了以蒸汽化、電氣化、信息化為代表的三次工業革命,這些科技發明創造及推廣運用,是大國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長遠來看,一個只能夠提供廉價產品的國家不能成為強國。只有這個國家內部具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它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沒有科學技術就沒有大國的崛起,因此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重視教育與人才。“國與國之間的差距,最根本的是科學技術和人才素質的差距,”李長久說。美國能夠保持科技和經濟領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國一貫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
2003年一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表明,中國達到公民科學素質標準的人口比例不到2%,而美國在兩年前已達17%。而2005年一項同日本、美國、歐盟15國的比較調查,中國公眾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了解程度均為倒數第一,主要原因是普及教育不夠。到2003年,中國15歲及以上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為4.6%,而世界平均水平為12.6%,發達國家平均為28.1%,轉型國家為13.9%,我國比發達國家滯后約50年。
美國重視教育的標志除了不斷增加教育投資外,抓住一切機會大力引進人才也為世界矚目。迄今在美國的留學生大約占全球留學生總數的1/3。隨著人才素質不斷提高,美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和所占比例急劇增加。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出以來,獲獎者中,幾乎沒有哪一年少了美國人的身影,而且美國人不止一次地包攬過三大科學獎。美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總數不到5%,而近年來獲得諾貝爾獎者卻占60%以上。人才,特別是不斷引進人才,這是美國的最大優勢之一。
增加企業研發投資。世界研發投資的80%,技術創新的71%,均由500強企業所創造和擁有,62%的技術轉讓在500強企業內進行。2000年美國研發投資2653億美元,其中,企業占66%,政府占29%;企業研發的重點是應用技術,美國85%的發展研究,60%的應用研究中,66%的基礎研究在企業進行;同年日本研發投資98252美元,其中企業占72%,政府僅占19%,形成了“企業為主,政府為輔”的科技發展格局。
中國近年提出要加快培養和發展80家到100家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這些大公司大企業集團能否成為國家微觀經濟的重要基礎、科技自主創新的主體和參與兩個市場競爭的主力軍,從而成為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強大力量,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
堅定不移地實施“品牌戰略”。美國國會曾通過一個《購買美國產品法》,要求聯邦政府采購要購買本國產品,即在美國生產的,增值達到50%以上的產品,進口零部件組裝的產品不算本國產品。根據這個界定,中國重大裝備制造生產品市場和出口產品的大部分不是中國自主品牌產品。
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2005年曾指出,中國光纖制造設備100%、集成電路85%、紡織制造設備70%、石化設備80%和高端醫療設備差不多90%到100%都依靠進口。而國家主管部門調查報告顯示,多家跨國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的相關領域占據了壟斷地位;中國自主品牌出口額不到10%。長此下去,即使中國外貿總額從世界第三位躍居到第一位,中國也不可能成為貿易強國。
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統計,世界名牌商品共約8.5萬種,其中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占據90%以上的名牌擁有權,處于壟斷地位。美國的經驗表明,實施出口名牌戰略,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培育一些出口名牌,是增強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實現外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營造良好的國際崛起環境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閻學通指出,崛起國的安全環境是否有利,主要是看其卷入戰爭或軍事沖突風險的大小。走向崛起的新興大國能否避免卷入戰爭或軍事沖突將直接影響到該國崛起的進程。
崛起的國際政治環境有利與否,則取決于其他強國對一國崛起的態度如何。閻學通認為,崛起的新興大國綜合國力提高速度快于其他強國,這極容易引起其他強國特別是霸主國家的警覺。如果崛起國能與多數世界強國維持友好的關系,那么其崛起的政治環境就是有利的,否則是不利的。因為,如果較多世界強國共同遏制新興大國的崛起,新興大國的崛起目標就有可能被扼殺。即使不被扼殺,也會給新興大國的崛起帶來極大的困難和障礙。如果能與世界主要國家中的多數國家利益一致,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際接受程度,并只有在很少的情況下才能帶來質的變化。
走出中國特色的崛起之路
打開視野,向發達國家學習,無疑是后發國家走上強盛之路的開端。學習的目的是趕超。在歷史上,像俄羅斯一樣實施趕超戰略的后發國家,還有德國和日本。他們構建的社會體制,他們所走過的現代化道路,和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有著明顯的區別。
何傳啟研究員帶領的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課題組近年來連續發表《中國現代化報告》,提出了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現代化模式,即“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運河戰略”。所謂“運河戰略”,就是中國不走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后知識化的道路,可以在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兩個階段之間開辟一條“經濟運河”,使新型工業化和知識化協調發展,從而大大加快綜合現代化進程。
有關專家強調,對中國而言,讀懂大國的興衰起伏,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消亡中汲取的教訓。
大國興衰的歷史表明,任何超級大國對外進行擴張和侵略都將走向衰落。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基本主題。沿著這條新路,人們開始表達新的愿望,尋求新的答案:當今世界,究竟什么樣的國家,才稱得上是大國?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大國?歷史并不能給我們直接的答案。中國的發展,不僅需要以史為鑒,從歷史中汲取養料,還需發揮我們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