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因此,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象一切宗教一樣,其根源在于蒙昧時代的狹隘而愚昧的觀念。但是,這個問題,只是在歐洲人從基督教中世紀的長期冬眠中覺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來,才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思維對存在的地位問題,這個在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中也起過巨大作用的問題,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還是自然界?--這個問題以尖銳的形式針對著教會提了出來,世界是神創造的呢,還是從來就有的?
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的人(在哲學家那里,例如在黑格爾那里,創世說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還要混亂而荒唐的形式),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0-220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5-316頁。
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中宣布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它把存在放在第一位,把思維放在第二位。唯心主義卻相反。恩格斯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各派”暫學家所分成的“兩大陣營"之間的根本差別提到首要地位,并且直截了當地譴責在別種意義上使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名詞的那些人的“混亂”。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96-97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94-95頁。
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一書中把哲學家分為兩大陣營”,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認為兩個派別之間的基本差別就在于,在唯物主義者看來,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在唯心主義者看來則相反。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27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20-21頁。
在我們所涉及的每個認識論問題上,在新物理學所提出的每個哲學問題上,我們探究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透過許多新奇的詭辯言詞和學究氣十足的煩瑣語句,我們總是毫無例外地看到,在解決哲學問題上有兩條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派別。是否把自然界、物質、物理的東西、外部世界看作第一性的東西,而把意識、精神、感覺(用現今流行的術語來說,即經驗)、心理的東西等等看作第二性的東西,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它實際上仍然在把哲學家劃分為兩大陣營。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312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354頁。
在這里,哲學觀點的兩條基本路線被直率、清楚、明確地描繪出來了。這一點是古典哲學著作家不同于當代“新”體系的制造者的地方。唯物主義承認“自在客體”或心外客體,認為觀念和感覺是這些客體的復寫或反映。與此相反的學說(唯心主義)認為,客體不存在于“心外”,客體是“感覺的組合”。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20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13頁。
我們現在完全不是談唯物主義的這種或那種說法,而是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哲學上兩條基本路線的區別。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呢,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恩格斯主張第一條路線,即唯物主義的路線。馬赫主張第二條路線,即唯心主義的路線。任何狡辯、任何說辯(我們還會遇到許許多多這樣的狡辯和詭辯)都不能抹殺一個明顯的無可爭辯的事實,馬赫關于物即感覺的復合的學說,是主觀唯心主義,是貝克萊主義的簡單的重復。如果物體象馬赫所說的是“感覺的復合”,或者象貝克萊所說的是“感覺的組合”,那末由此必然會得出一個結論:整個世界只不過是我的表象而已。從這個前提出發,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認別人的存在,這是最純粹的唯我論。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38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30頁。
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哲學信徒之間的基本差別在于:唯物主義者把人的感覺、知覺、表象和一般意識看作是客觀實在的映象。世界是為我們的意識所反映的這個客觀實在的運動。和表象、知覺等等的運動相符合的是我們之外的物質的運動。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278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282頁。
波格丹諾夫寫道:“代換的領域是和物理現象的領域相合的,用不著以任何東西代換心理現象,因為它們是直接的復合。”
這就是唯心主義,因為心理的東西,即意識、表象、感覺等等被認為是直接的東西,而物理的東西是從其中引出來的,是代換它的。費希特說,世界是我們的自我所創造的非我。黑格爾說,世界是絕對觀念。叔本華說,世界是意志。內在論者雷姆克說,世界是概念和表象。內在論者舒佩說,存在是意識。波格諾夫說,物理的東西是心理的東西的代換。只有瞎子才看不出這些不同的說法所包含的相同的唯心主義實質。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233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238-239頁。
唯心主義硬說,只有我們的意識才是真實存在的,物質世界、存在、自然界只是在我們的意識中,在我們的感覺、表象、概念中存在,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唯物主義卻與此相反,它認為,物質、自然界、存在,是在意識以外、不依賴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物質是第一性的,因為它是感覺、表象、意識的來源,而意識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因為它是物質的反映,存在的反映,思維是發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質的產物,即人腦的產物,而人腦是思維的器官,因此,如果不愿意大錯特錯,那就不能把思維和物質分開。
斯大林:《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列寧主義問題》,第636-637頁。
…我認為…在哲學上…感性的東西是第一的,但不是僅僅思辨哲學所謂的第一,思辨哲學所謂的第一是指應該超過其界限的東西而言,這里所說的第一是指非派生的東西而言,是指依靠自身存在著的和真實的東西而言。
感性的東西=第一的、自己存在著的和真實的東西。
列寧:《費爾巴哈<宗教本質講演錄>一書摘要》,《列寧全集》第38卷,第57頁。
笛卡兒在其物理學中認為物質具有獨立的創造力,并把機械運動看做是物質生命的表現。他把他的物理學和他的形而上學完全分開。在他的物理學的范圍內,物質是唯一的實體,是存在和認識的唯一根據。
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第160頁。
由于蒲魯東先生把永恒觀念、純粹理性范疇放在一邊,而把人和他們那種在他看來是這些范疇的運用的實踐生活放在另一邊,所以他自始就保持著生活和觀念之間、靈魂和肉體之間的二元論--以許多形式重復表現出來的二元論。
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18年12月28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87頁。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理論既根本否定二元論,也根本否定唯心主義。當然,世界上確實存在著觀念的現象和物質的現象,但這決不是說,它們似乎是互相否定的。恰恰相反,觀念的現象和物質的現象是同一現象的兩個不同的形式,它們共同存在,共同發展,彼此間有密切的聯系。因而我們沒有任何根據設想它們是互相否定的。這樣,所謂二元論就根本倒臺了。統一而不可分的自然表現在物質的和觀念的兩種不同形式上,--我們應該這樣去看自然的發展。統一而不可分的生活也表現在觀念的和物質的兩種不同的形式上,--我們應該這樣去看生活的發展。這就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理論的一元論。
斯大林:《附錄: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斯大林全集》第1卷,第351頁。
自然科學堅決地主張,思想是頭腦的機能;感覺即外部世界的映象是存在于我們之內的,是由物對我們感覺器官的作用所引起的。對“精神肉體二元論”的唯物主義的排除(這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就是主張精神不是離開肉體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是頭腦的機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對“精神肉體二元論”的唯心主義的排除(這是唯心主義的一元論),就是主張精神不是肉體的機能,因而精神是第一性的,“環境”和“自我”只是處在同一些“要素復合”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中。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排除“精神肉體二元論”的方法之外,如果不算折衷主義,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糊涂的混合,就不可能有第三種方法。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87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84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