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改革開放,新中國一建立,就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全方位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改變幾千年來的封建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改變歷史以來的官位世襲制為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制;以及在各個領域包括司法、教育、文化衛生、婦女解放等等全方位的改革。至于開放,因為剛從戰爭的硝煙中走出來,需要“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人進來。
而現在人們一般說的就是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其實,1978年來的改革只能說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是新中國建立以后改革開放的繼續。然而,一些公知精英們把1978年開始提出的改革開放卻視為一種神圣的“發明創新”似的,甚至把它看成是“改變中國命運”的利器。
其實是一種悖論,打個比方,新中國的歷史就好比是一根藤,中間長出了一些枝節,而一些屬于無用的枝葉,需要進行整枝,通過整理枝葉,使主枝得到健康發展。而不是把它連根拔出,重新培植。而有些人就是這樣想的,因此,就有了改革開放就是因為計劃經濟走不通了奇談怪論。
1978年的改革開放真的是因為前30年的計劃經濟走不通了嗎?否!
現在一些人拿著所謂的GDP來同前3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進行比較,自以為得意。他們不知道建國初期干的每一件事都是天大的事,用所謂的GDP是根本不能計量的。今天,在網絡上刷到一個網友對一個所謂專家的“改革開放就是因為計劃經濟走不通”的言論進行反駁。那位所謂的專家拿著前兩年某電視臺“數說中國”欄目的一個被當時全國人民轟下架了的圖表作為依據,大放厥詞,以此說明市場經濟的“功績”。
那個時代是從貧窮落后到初步繁榮昌盛的改天換地的偉大時代。那是在百年戰亂、千瘡百孔的基礎上,一代人篳路藍縷,櫛風沐雨,艱苦卓絕,只用了短短20幾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沒有過的歷史奇跡。
平定西藏、剿滅土匪、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之戰、中蘇之戰……結束了百年戰亂,開啟了70年本土無戰火的和平時代。
終結了千年匪患,百年恥辱,三座大山,不平等條約、娼妓鴉片賭徒,文盲流民遍地,水災瘟疫頻發的歷史,人民安居樂業。
世界上二百多年來,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清朝、民國遠遠被淘汰。新中國建國20幾年時間里,不但趕上而且走在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前沿,成為唯一聯合國工業門類齊全的世界第六工業大國。
這一切是一個簡單的GDP能夠計算清楚的嗎?現在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一些人動不動拿今天的GDP同計劃經濟時代的國民生產總值進行比較,以此來否定計劃經濟,實際是為了否定前30年的建設成就。
這些人根本就從來沒有考慮過比較應該考慮的若干方面的因素。首先,GDP的計算方法是從1992年引入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計算方法。它與我國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是大相徑庭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國民生產的實際收入,而對于大量的投資是不進行計算的,而GDP是要把全部的投資與收入都要進行計算。其次,對不同幣值進行籠統的比較明顯是不正確的。再次,必須從發展的角度對不同時期的經濟增長率進行綜合比較,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我們可以這樣來做一個比較。根據1981年《半月談》編輯部編印的《時事資料》公布的有關數據:
1950年至1980年,石油由20萬噸增至10595萬噸,增長了529.75倍;煤炭由4292萬噸增至6.2億噸,增長了14.6倍;鋼鐵由97.8萬噸增長到3802萬噸,增長38.88倍;發電量由45.5億度增長到3006億度,增長66倍;水泥由141萬噸增長到7986萬噸,增長56.6倍;化肥由7萬噸增長到1232萬噸,增長176倍;機床由0.16萬臺增長到13.4萬臺,增長83.75倍。
棉紗由32.7萬噸增長到293萬噸;棉布由25.2億米增長到134.7億米;糧食由2494億斤增長到6364.4億斤;自行車由0變成1302萬輛;汽車由0變成23.2萬輛;拖拉機由0變成9.8萬臺;鐵路機車由0變成512臺;化纖由0變成45萬噸;電視機由0變成249.2萬臺;縫紉機由0變成768萬臺;手表由0變成2216萬只。
工農業總產值由1950年的574.8億元,增長到1980年的6619億元,30年增長了11.5倍,年均增長8.5%。其中工業總產值由1950年的191.2億元增長到1980年的4992億元,增長了25倍多,年均增長11.5%;農業總產值由1950年的383.6億元增長到1980年的1627億元,增長了3.2倍,年均增長4.9%。
無疑這個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為了科學合理比較,我們將前30年與改革開放后同樣30年的進行一個比較,就一目了然了。
前30年石油由20萬噸增長到10595萬噸,增長了529.75倍,后30年,據相關數據,到2022年,全年油氣產量創歷史新高,原油產量為1.05億噸,也就是說,后40多年并沒有增長。2021年我國原油進口量為51297.8萬噸,較2020年的54200.7萬噸減少5.4%。為近20年首次下降,天然氣進口1.2億噸,比上年增長19.9%。自產加進口共計7.3億噸,石油消耗量是1980年的7倍,前30年石油消耗量的工業化速度是后40年的70多倍。
上面提到的這個530倍是國產石油產量的增速,70倍是石油消耗量的增長速度。它是工業化增長的核心指標。
再看鋼鐵,前30年由97.8萬噸增長到1980年的3802萬噸,增長了38.8倍。2009年,鋼鐵產量是4.6億噸,30年只增長了12倍。對比前30年的增長是后30年的3倍多。
從衡量國民經濟指標的發電量來看,前30年發電量由45.5億度增長到1980年的3006億度,增長了66倍,到2009年,全國發電量達到36812億度,30年增長了12倍,但不到前30年增長的五分之一。
糧食,1949年糧食總產量是1.1億噸,1979年增長到3.3億噸,30年增長了2倍。2009年是6.6億噸,40年增長了1倍。
還有其他如水泥、機床、汽車、化肥以及從零起步的產品,如自行車、拖拉機、鐵路機車、化纖、電視機、手表等,以發展速度對比后30年確有失公平。但就證明一個問題,新中國建立前的工業基礎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實現工業化和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前30年中國建設的一個奇跡。把實現工業化歸功于后30年是一個荒唐的謊言。
從國際經濟數據對比,以前26年和后26年對比,在對20個重要產品的比較,除汽車、糧食、水果、水產品和外匯儲備4個指標外,前30年的增長速度都是世界第一,增長速度都快于后26年。后26年的外匯儲備和水產品兩項的增速世界第一,超過了前26年。
綜合結論,我們可看前面說到的工農業總產值。
從1952年治理完國民黨留下的高通貨膨脹,確立人民幣的傾向地位,新中國的前30年基本穩定沒有增長。也就是說11.5倍的經濟增長是實際財富的增長,沒有水分。
如果去除GDP中的上百倍物價因素,一般認為后40多年實際財富增長是前30年的3倍左右。(GDP增長300倍)如果以后30年去比較,可能就是前30年的兩倍。這個數據很難準確統計,主要是物價因素難以確定,還有浮夸因素。總體上說,前30年總財富的增長是后30年的3到5倍并不夸張。以后30年增長最快的鋼鐵和糧食去比,也是3倍以上的增速,其他產品的增速就更不可同日而語了。
另外值得特別強調的問題,計劃經濟體系沒有GDP這個指標,用的工農業總產值,看的是實物的產出,實物以外的任何東西都不納入。而現在有人對前30年也用GDP來計算,這些數據是不可靠的,因為它是85年進行反算的,反算的邏輯不太清楚,但背景是清楚的。我們僅以前30年修建的水庫為例,有專家進行了一個測算,當時修建的所有水利工程,若參照目前的水利工程造價,按土石方量簡單折算,總造價為240萬億元,僅這一項就超過了1980—2008年歷年GDP的總和。更不用說還有那么多防空洞、以及幾乎免費的醫療、住房、上學等都沒有折算成GDP。
再說,即使說反算邏輯沒問題,那比如說有人與劉翔都是同樣體重,能說身體素質一樣嗎?76年印度靠拉板車賣菜蹬三輪創造的GDP跟我們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工業化能力創造相同的GDP是一回事嗎?
說到GDP,我們不禁想到1948年的蔣家王朝打內戰最激烈的出現巨額戰爭赤字,不得不發行天文數字的金圓券瘋狂掠奪人民的一年,到1949年,物價上漲了500萬倍至1100萬倍,金圓券面額最大的一張可達60億元,面額100萬元的比比皆是。當個百萬富翁一點也不難,只不過即使買煤球也要用麻袋裝鈔票,這樣的惡性通脹,竟然成了中國人均GDP世界排位最高的年代 我們有些人還以此為依據來惡毒否定新中國,豈不荒唐可笑嗎?
還有一點值得指出的是,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拿今天的GDP數字來否定計劃經濟,他們根本就不提后40多年的GDP包括了多少賣地下資源和地皮撐起來的數據。據相關資料,2020年,全國賣地收入8.4142萬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的46%,占地方財政收入的84.03%,土地收入10.3836萬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的56.77%,占地方財政收入的103.7%。
孫立平教授說:過去30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我們得清楚,這里至少有兩個因素。第一,把地下停車礦產、石油、煤炭挖出來,變成財富而這些本來就是財富。第二,把本來沒有貨幣化的土地,貨幣化了,變成了GDP。而這些自古以來就在那存在的。不過原來沒有算作財富。
綜上所述,說改革開放就是因為計劃經濟走不通的原因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其實,為什么要改革開放,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如果硬要把它說成是計劃經濟走不通,只能說是自欺欺人罷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