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在炎熱的夏季,把柳青的《創業史》讀完了,洋洋灑灑六十萬字,在過去是很輕松的一件事,不算是大部頭的小說,滿打滿算二三天就讀完了。但是目前不知道為什么讀一本書,那么難,磨磨蹭蹭,竟然二三個月。除了紛繁蕪雜的事情之余,最主要的是手機的誘惑,時不時被短信和電話驚擾,索性調為靜音,效率仍然低下,原來是微信、抖音、小紅書等惹的禍,時不時地拿起手機,翻閱瀏覽,“一次不就幾分鐘,時間不長嘛”,自己給自己些許寬慰。看書幾分鐘,一兩頁的文字,就要再玩耍手機一次,手機里的短劇、公眾號、圖片等呼之欲出,紛至沓來。這樣拖拖拉拉,以至以鋪天蓋地微信里的無聊內容為代價,換取艱難展讀一部六十萬字柳青的《創業史》,這還是在極度壓抑自己欲望的境況下,才完成了看似簡單的讀書任務。
《創業史》,這是一段共和國艱難的歲月,以主人公梁生寶為首的創業者心甘情愿地苦并奮斗著,我作為蕓蕓眾生的讀者當仁不讓地讀并收獲著。
柳青的《創業史》,對我這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記憶猶新。遙想當年,它就是通過中學課本的一篇文章《梁生寶買稻種》而被那代人熟知的。那個時候中學生使用的課本都是人教版的全國統一教材,天南海北,東西南北中,大家都整齊劃一,每到清晨,大家都咿咿呀呀地搖頭晃腦背讀這篇經典課文。那個時候,不懂這段歷史,只是記住了這篇課文的名字,還有梁生寶這個人名。像是在幼小的心靈里,鈐上一塊印章,留下不可泯滅的記憶,至今難忘。等我大了,知道了《梁生寶買稻種》摘選自柳青的《創業史》,柳青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作家,專門寫農村題材的小說,《創業史》是他的代表作,當然,也成為撰寫農村題材的天花板級別的作品,與周立波的《山鄉巨變》,將中國農村題材的小說作品推向了最高峰。所以,《創業史》是一部不得不讀非看不可的書籍,我學著魯迅的名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硬是從看手機空閑中擠出了時間,展讀了《創業史》。在《創業史》第28章的最后一行字徐徐映入眼簾的那一剎那,滿腦的犄角旮旯里都塞滿了一個字:值。
《創業史》是一部脈絡清晰的小說,兩個栩栩如生的主人公,他們就是互助組及合作社創業中的風云人物梁生寶,還有土改涌現出來的代表主任郭振山,還有就是圍繞著這兩個主人公周圍,一群人性各異的人物形象,作者柳青在小說中穿插敘述,共同組成那個艱難歲月的真實場景。郭振山的自私、對共產主義事業的認識以及對互助合作生產的消極抵制都對梁生寶的事業造成了威脅,這兩條路線的碰撞與交鋒,還有前半部分梁生寶與徐改霞、后半部分梁生寶與劉淑良的感情糾葛,這些枝節相互糾纏在一起,貫穿著整個小說,將全篇小說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六十萬字,用一章章一節節的生動文字,描摹繪出一個個變化的思想,觸及到一個個深刻的矛盾,掩卷深思,《創業史》不愧為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沖突的“尖銳性”的一部“經典性的史詩之作”。
小說的題敘,是寫解放前農村的苦難。小說的第一部,首當其沖就帶讀者進入了土改后的下堡村農村,既一九五三年的春天,主人公梁生寶登場了,他以完全沉浸在互助組的事務里的一身行頭跳入讀者的心中。出場的還有富裕中農梁大老漢、富裕中農郭世富、富農姚士杰,還有代表主任郭振山等,通過村民的議論,把梁生寶和郭振山在建互助組中的沖突引發出來,引人入勝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一章又一章,將小說逐步深入,高潮迭起,咀嚼著一個情節又一個情節的章回文字,就是感悟重溫著一段塵封的久遠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國還有約三分之二地區的農民背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1950年6月召開的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在3年內,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但是具體政策上與老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修改:譬如對富農有征收土地財產的政策改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對中農的土地由徹底平分改為完全不動,提高小土地出租者保留土地的標準等。隨后,政務院又相繼頒布《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地區外,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共沒收了地主階級約7億畝土地,分給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這在小說里,通過梁三老漢雖然分了土地,也插上了木橛,但是他在自己的草棚屋,怎么有不放心土改分的地,插下的木橛是不是還在;富裕中農郭世富作為代表主任郭振山的本家叔叔,送上了一封點心、一斤酒、一包掛面等,就是為了定階級成分給予照顧;憑著郭振山的兩片嘴,有轟炸機之稱,在土改時候,積極與富農姚士杰等斗爭,為此當上了代表主任;富農姚士杰身上,可以看這些土改政策的落實和階級成分劃分的影子,原來活得擔驚受怕的找雇農高增福求情,能不能在劃分成分的時候照顧一下,當土改結束后,土地證掌握在他的手里,也不像1952年那年活躍借貸了,他又活得悠哉游哉,甚至四處煽風點火,招搖破壞等。在特定的歷史舞臺上,作者柳青親身蹲點在農村農民家中,用真情實感將一個又一個不同人物娓娓道來,耐人尋味。
土改雖然結束了,但是得到土地的農民并沒有真正地解決挨餓問題。作者柳青通過兩個共產黨員的對比,鮮明突出了共產黨員應該起帶頭致富的作用。代表主任郭振山是蛤蟆灘的第一個黨員,但是他沾染了農民自發思想,譬如給韓萬祥磚瓦窯投資的事情、自己和兄弟郭振海忙于給自己蓋房子的事情等,完全忘記自己作為共產黨員的初心。柳青通過代表高增福的話語一針見血地揭示了郭振山的自發思想在作祟:“郭主任專心發家啰,對工作,心淡啰。我這互助組畜力困難,想吸收兩戶中農,投他的大面子給人家說說,他嘴里空答應,到底還是沒說。他把從鄉上應回來的啥工作,都推給孫水嘴辦,他和振海悶頭干活。”相反,郭振山介紹入黨的梁生寶卻表現大相徑庭,作為蛤蟆灘的第二個黨員,作者柳青通過描寫梁生寶為互助組買稻種、分稻種、進山割竹子、運掃帚等,一個共產黨員對群眾的困難要幫助的那種責任感躍然紙上,通過梁生寶對水蛇腰任老四的答話,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熠熠生輝,“有啥法子呢?眼看見那些困難戶要挨餓,心里頭刀絞哩!共產黨員不管,誰管他們呢?”
土地改革,它從根本上鏟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當然,實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是在土地改革基礎上進一步肅清封建殘余和建立新的社會風尚的重大改革。《創業史》的章節里,在寫梁生寶挑起互助組組長和農業社社長重擔的同時,也穿插著主人公的個人感情生活,柳青把新舊社會不同女性進行挖掘,給予了活生生的鮮明對照。小時候,父親梁三老漢給梁生寶訂下了童養媳,可惜孱弱的童養媳死了。這個時候一個新社會的女性就亮相出場了,她就是官渠岸徐寡婦的三姑娘徐改霞,小說的整個部分基本就有著徐改霞這個女性的身影,成為僅次于梁生寶和郭振山之外的重要人物。她也是小時被父親定親,解放后,在對土改運動的參與中,她幾乎像變了一個人。她參加社會運動,去過縣城當青年代表,并勇敢地解除了婚姻,追求自己的愛情生活。這與那個時代的歷史遙相呼應,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實行,這是新中國指定的第一部法律,它的頒布,是在土地改革基礎上進一步肅清封建殘余和建立新的社會風尚的重大改革。所以,徐改霞的退婚成功,正是有了新中國的婚姻法,婦女才得到了真正的解放,這是新婚姻法對婦女保護的有力證明。最后,死了童養媳的梁生寶與退了婚的徐改霞,一對青年男女并沒有真正地走到一起,組成美滿的家庭。看似遺憾,這正是柳青的神來之筆,通過徐改霞,這里不僅看到了女性擺脫男性束縛、獨立思考人生的品質,而且又將當時的工業化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社會現實烘托出來。女人不能依賴男人,不能從一個不幸爬出來,又陷入另一個不幸,女人有自己的獨立性。徐改霞舍小家顧大家,義無反顧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工業化大生產運動中。
從徐改霞的幾度思想斗爭,留下來,還是走出去,反反復復,作者柳青用手中的筆,用大量筆墨篇幅,不厭其煩,這正是他偏愛這個女性,更加突出反映了那個特殊的年代。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以后,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安排大中型建設項目694個。譬如家喻戶曉的青島青年郝建秀,她的細紗工作法在紡織系統全面推廣,各地紡織廠不斷刷新生產記錄。這深深地影響感染無數的有志青年女性,去奔赴祖國的大江南北,為祖國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工業化生產而建功立業。整個小說在寫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同時,柳青不失時機地把徐改霞描繪成郝建秀的化身,把徐改霞想去的工廠杜撰成的就是西安紗廠、國棉三廠等單位,緊扣時代脈搏,展現女性風采。徐改霞胸懷對祖國工業化事業向往,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充滿理想,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她決定堅決奔赴祖國工業化的戰線。最后,當西安要成立鐵路機車修配廠,她去了北京長辛店鐵路機車長當鑄工學徒了,給家鄉的莊稼人寫回來信,要求鄉親們把余糧賣給國家,支援工業化,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她加入了宣傳總路線的運動中。
作者柳青的筆端隨著形勢的發展,用一抹又一抹的文字,峰回路轉,描繪出一幅農村互助合作化的波瀾壯闊畫面。在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過程中,由于農產品供不應求,影響了物價穩定和工業發展,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關于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統購統銷的決定,不僅保證了物價穩定和城市供應,而且推動了農業互助合作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在小說中,通過黃堡集上糧食的時緊時松,時貴時賤,郭世富通過中介糧商與國營糧食公司搶生意,也是因為城市工業人口增加,糧食的需要增加,五年計劃,這才是頭一年。“不務弄莊稼而非吃飯不結的人,會越來越多起來的,糧食是不會放寬了。”通過郭世富的心理活動,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這為后面的章節,埋下了伏筆。后來的蛤蟆灘的統購糧食入倉工作中,有能力的代表主任郭振山與富農姚士杰等開展斗爭,終于拉著三十輛裝滿糧食的牛車踏上了入倉的路途,超額完成了任務,得到了區委王佐民書記和鄉里盧明昌書記的大力支持和贊揚。郭振山的計劃,搞得紅火,推動了全黃堡區各村的運動。柳青通過手中的筆,贊揚了光榮的蛤蟆灘群眾,正是像一個又一個光榮的蛤蟆灘群眾的壯舉,才極大地保證了國家糧食統購統銷的實施,有力地支援了工業化大生產,在那個艱難的共和國歲月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巨大貢獻。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柳青筆下的人物也闊步奮進。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通過農業合作化運動完成的。從臨時互助組到常年互助組,1953年冬季以后,進入以發展初級社為主的階段,既實行土地入股和統一經營而有較多公共財產、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發展道路,互助合作運動提高了糧食面積產量,合作社增長增收,涌現出以李順達為代表的一批勞動模范。農業合作化把汪洋大海般的農業個體經濟改造為集體經濟,使農業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在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史上是一次偉大而深刻性變化。作者柳青筆下的梁生寶,儼然就是像李順達似的的那一批勞動模范中的一員,這也是柳青的著意勾畫,把時代洪流匯聚在梁生寶身上。在小說的第二部,就是在實行了互助組一年成功后,梁生寶帶領大家,成立了黃堡區的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燈塔農業社。從1953年冬季,到1954年春節和春節后,圍繞著郭振山成立的官渠岸互助組與梁生寶成立的上下河沿燈塔農業社之間的較量、合槽喂養的飼養室與燈塔社可能試辦不成功之間的流言蜚語、富裕中農走社會主義這條路的私心與為公之間的思想沖撞、樸實村民與兵痞白占魁不愛惜集體財產牲口之間的斗爭、被文件摞起的一堵墻和群眾隔開的縣委陶寬書記與走群眾路線的縣委副書記楊國華之間的革命斗爭等,將這場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描寫得跌宕起伏,蕩氣回腸。一行行沉甸甸的文字里,充滿著矛盾,洋溢著熱情,震蕩著思想。
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卻是光明的,柳青《創業史》的創業目標方向就是通向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從1953年開始,1956年底,農業合作化基本完成,合作化期間,農業生產力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總值平均每年遞增4.8%,為”一五“計劃期間開展大規模工業建設提供了糧食和資金等方面的有利保障,成為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小說《創業史》的作者柳青卻把筆尖突然停在了1954年春天的某一天,在 1954年的互助合作代表會和縣區鄉三級干部會上,面對風云突變的事態發展,蛤蟆灘富裕中農梁大老漢到飼養室牽走原來屬于自己的牲口,到黃堡集去賣,被追到鎮上的馮有萬生產隊長打倒,把牲口奪回來了,然后梁大老漢爬起來去區上告狀……郭振山的幸災樂禍,梁生寶的困難重重,寓意著一場新的挑戰正在來臨,風雨欲來風滿樓。這正是作者柳青的高明之處,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梁生寶勇于前行,永立潮頭。作者柳青不著一墨,主人公梁生寶盡得風流。
呵,正是一部又一部感人肺腑的《創業史》,一個又一個像梁生寶一樣的創業者,與共和國一路走來,自強不息,砥礪前行。彈指75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
終于在炎熱的夏季,把柳青的《創業史》讀完了,洋洋灑灑六十萬字,在過去是很輕松的一件事,不算是大部頭的小說,滿打滿算二三天就讀完了。但是目前不知道為什么讀一本書,那么難,磨磨蹭蹭,竟然二三個月。除了紛繁蕪雜的事情之余,最主要的是手機的誘惑,時不時被短信和電話驚擾,索性調為靜音,效率仍然低下,原來是微信、抖音、小紅書等惹的禍,時不時地拿起手機,翻閱瀏覽,“一次不就幾分鐘,時間不長嘛”,自己給自己些許寬慰。看書幾分鐘,一兩頁的文字,就要再玩耍手機一次,手機里的短劇、公眾號、圖片等呼之欲出,紛至沓來。這樣拖拖拉拉,以至以鋪天蓋地微信里的無聊內容為代價,換取艱難展讀一部六十萬字柳青的《創業史》,這還是在極度壓抑自己欲望的境況下,才完成了看似簡單的讀書任務。
《創業史》,這是一段共和國艱難的歲月,以主人公梁生寶為首的創業者心甘情愿地苦并奮斗著,我作為蕓蕓眾生的讀者當仁不讓地讀并收獲著。
柳青的《創業史》,對我這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記憶猶新。遙想當年,它就是通過中學課本的一篇文章《梁生寶買稻種》而被那代人熟知的。那個時候中學生使用的課本都是人教版的全國統一教材,天南海北,東西南北中,大家都整齊劃一,每到清晨,大家都咿咿呀呀地搖頭晃腦背讀這篇經典課文。那個時候,不懂這段歷史,只是記住了這篇課文的名字,還有梁生寶這個人名。像是在幼小的心靈里,鈐上一塊印章,留下不可泯滅的記憶,至今難忘。等我大了,知道了《梁生寶買稻種》摘選自柳青的《創業史》,柳青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作家,專門寫農村題材的小說,《創業史》是他的代表作,當然,也成為撰寫農村題材的天花板級別的作品,與周立波的《山鄉巨變》,將中國農村題材的小說作品推向了最高峰。所以,《創業史》是一部不得不讀非看不可的書籍,我學著魯迅的名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硬是從看手機空閑中擠出了時間,展讀了《創業史》。在《創業史》第28章的最后一行字徐徐映入眼簾的那一剎那,滿腦的犄角旮旯里都塞滿了一個字:值。
《創業史》是一部脈絡清晰的小說,兩個栩栩如生的主人公,他們就是互助組及合作社創業中的風云人物梁生寶,還有土改涌現出來的代表主任郭振山,還有就是圍繞著這兩個主人公周圍,一群人性各異的人物形象,作者柳青在小說中穿插敘述,共同組成那個艱難歲月的真實場景。郭振山的自私、對共產主義事業的認識以及對互助合作生產的消極抵制都對梁生寶的事業造成了威脅,這兩條路線的碰撞與交鋒,還有前半部分梁生寶與徐改霞、后半部分梁生寶與劉淑良的感情糾葛,這些枝節相互糾纏在一起,貫穿著整個小說,將全篇小說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六十萬字,用一章章一節節的生動文字,描摹繪出一個個變化的思想,觸及到一個個深刻的矛盾,掩卷深思,《創業史》不愧為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沖突的“尖銳性”的一部“經典性的史詩之作”。
小說的題敘,是寫解放前農村的苦難。小說的第一部,首當其沖就帶讀者進入了土改后的下堡村農村,既一九五三年的春天,主人公梁生寶登場了,他以完全沉浸在互助組的事務里的一身行頭跳入讀者的心中。出場的還有富裕中農梁大老漢、富裕中農郭世富、富農姚士杰,還有代表主任郭振山等,通過村民的議論,把梁生寶和郭振山在建互助組中的沖突引發出來,引人入勝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一章又一章,將小說逐步深入,高潮迭起,咀嚼著一個情節又一個情節的章回文字,就是感悟重溫著一段塵封的久遠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國還有約三分之二地區的農民背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1950年6月召開的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在3年內,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但是具體政策上與老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修改:譬如對富農有征收土地財產的政策改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對中農的土地由徹底平分改為完全不動,提高小土地出租者保留土地的標準等。隨后,政務院又相繼頒布《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地區外,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共沒收了地主階級約7億畝土地,分給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這在小說里,通過梁三老漢雖然分了土地,也插上了木橛,但是他在自己的草棚屋,怎么有不放心土改分的地,插下的木橛是不是還在;富裕中農郭世富作為代表主任郭振山的本家叔叔,送上了一封點心、一斤酒、一包掛面等,就是為了定階級成分給予照顧;憑著郭振山的兩片嘴,有轟炸機之稱,在土改時候,積極與富農姚士杰等斗爭,為此當上了代表主任;富農姚士杰身上,可以看這些土改政策的落實和階級成分劃分的影子,原來活得擔驚受怕的找雇農高增福求情,能不能在劃分成分的時候照顧一下,當土改結束后,土地證掌握在他的手里,也不像1952年那年活躍借貸了,他又活得悠哉游哉,甚至四處煽風點火,招搖破壞等。在特定的歷史舞臺上,作者柳青親身蹲點在農村農民家中,用真情實感將一個又一個不同人物娓娓道來,耐人尋味。
土改雖然結束了,但是得到土地的農民并沒有真正地解決挨餓問題。作者柳青通過兩個共產黨員的對比,鮮明突出了共產黨員應該起帶頭致富的作用。代表主任郭振山是蛤蟆灘的第一個黨員,但是他沾染了農民自發思想,譬如給韓萬祥磚瓦窯投資的事情、自己和兄弟郭振海忙于給自己蓋房子的事情等,完全忘記自己作為共產黨員的初心。柳青通過代表高增福的話語一針見血地揭示了郭振山的自發思想在作祟:“郭主任專心發家啰,對工作,心淡啰。我這互助組畜力困難,想吸收兩戶中農,投他的大面子給人家說說,他嘴里空答應,到底還是沒說。他把從鄉上應回來的啥工作,都推給孫水嘴辦,他和振海悶頭干活。”相反,郭振山介紹入黨的梁生寶卻表現大相徑庭,作為蛤蟆灘的第二個黨員,作者柳青通過描寫梁生寶為互助組買稻種、分稻種、進山割竹子、運掃帚等,一個共產黨員對群眾的困難要幫助的那種責任感躍然紙上,通過梁生寶對水蛇腰任老四的答話,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熠熠生輝,“有啥法子呢?眼看見那些困難戶要挨餓,心里頭刀絞哩!共產黨員不管,誰管他們呢?”
土地改革,它從根本上鏟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當然,實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是在土地改革基礎上進一步肅清封建殘余和建立新的社會風尚的重大改革。《創業史》的章節里,在寫梁生寶挑起互助組組長和農業社社長重擔的同時,也穿插著主人公的個人感情生活,柳青把新舊社會不同女性進行挖掘,給予了活生生的鮮明對照。小時候,父親梁三老漢給梁生寶訂下了童養媳,可惜孱弱的童養媳死了。這個時候一個新社會的女性就亮相出場了,她就是官渠岸徐寡婦的三姑娘徐改霞,小說的整個部分基本就有著徐改霞這個女性的身影,成為僅次于梁生寶和郭振山之外的重要人物。她也是小時被父親定親,解放后,在對土改運動的參與中,她幾乎像變了一個人。她參加社會運動,去過縣城當青年代表,并勇敢地解除了婚姻,追求自己的愛情生活。這與那個時代的歷史遙相呼應,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實行,這是新中國指定的第一部法律,它的頒布,是在土地改革基礎上進一步肅清封建殘余和建立新的社會風尚的重大改革。所以,徐改霞的退婚成功,正是有了新中國的婚姻法,婦女才得到了真正的解放,這是新婚姻法對婦女保護的有力證明。最后,死了童養媳的梁生寶與退了婚的徐改霞,一對青年男女并沒有真正地走到一起,組成美滿的家庭。看似遺憾,這正是柳青的神來之筆,通過徐改霞,這里不僅看到了女性擺脫男性束縛、獨立思考人生的品質,而且又將當時的工業化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社會現實烘托出來。女人不能依賴男人,不能從一個不幸爬出來,又陷入另一個不幸,女人有自己的獨立性。徐改霞舍小家顧大家,義無反顧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工業化大生產運動中。
從徐改霞的幾度思想斗爭,留下來,還是走出去,反反復復,作者柳青用手中的筆,用大量筆墨篇幅,不厭其煩,這正是他偏愛這個女性,更加突出反映了那個特殊的年代。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以后,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安排大中型建設項目694個。譬如家喻戶曉的青島青年郝建秀,她的細紗工作法在紡織系統全面推廣,各地紡織廠不斷刷新生產記錄。這深深地影響感染無數的有志青年女性,去奔赴祖國的大江南北,為祖國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工業化生產而建功立業。整個小說在寫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同時,柳青不失時機地把徐改霞描繪成郝建秀的化身,把徐改霞想去的工廠杜撰成的就是西安紗廠、國棉三廠等單位,緊扣時代脈搏,展現女性風采。徐改霞胸懷對祖國工業化事業向往,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充滿理想,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她決定堅決奔赴祖國工業化的戰線。最后,當西安要成立鐵路機車修配廠,她去了北京長辛店鐵路機車長當鑄工學徒了,給家鄉的莊稼人寫回來信,要求鄉親們把余糧賣給國家,支援工業化,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她加入了宣傳總路線的運動中。
作者柳青的筆端隨著形勢的發展,用一抹又一抹的文字,峰回路轉,描繪出一幅農村互助合作化的波瀾壯闊畫面。在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過程中,由于農產品供不應求,影響了物價穩定和工業發展,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關于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統購統銷的決定,不僅保證了物價穩定和城市供應,而且推動了農業互助合作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在小說中,通過黃堡集上糧食的時緊時松,時貴時賤,郭世富通過中介糧商與國營糧食公司搶生意,也是因為城市工業人口增加,糧食的需要增加,五年計劃,這才是頭一年。“不務弄莊稼而非吃飯不結的人,會越來越多起來的,糧食是不會放寬了。”通過郭世富的心理活動,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這為后面的章節,埋下了伏筆。后來的蛤蟆灘的統購糧食入倉工作中,有能力的代表主任郭振山與富農姚士杰等開展斗爭,終于拉著三十輛裝滿糧食的牛車踏上了入倉的路途,超額完成了任務,得到了區委王佐民書記和鄉里盧明昌書記的大力支持和贊揚。郭振山的計劃,搞得紅火,推動了全黃堡區各村的運動。柳青通過手中的筆,贊揚了光榮的蛤蟆灘群眾,正是像一個又一個光榮的蛤蟆灘群眾的壯舉,才極大地保證了國家糧食統購統銷的實施,有力地支援了工業化大生產,在那個艱難的共和國歲月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巨大貢獻。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柳青筆下的人物也闊步奮進。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通過農業合作化運動完成的。從臨時互助組到常年互助組,1953年冬季以后,進入以發展初級社為主的階段,既實行土地入股和統一經營而有較多公共財產、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發展道路,互助合作運動提高了糧食面積產量,合作社增長增收,涌現出以李順達為代表的一批勞動模范。農業合作化把汪洋大海般的農業個體經濟改造為集體經濟,使農業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在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史上是一次偉大而深刻性變化。作者柳青筆下的梁生寶,儼然就是像李順達似的的那一批勞動模范中的一員,這也是柳青的著意勾畫,把時代洪流匯聚在梁生寶身上。在小說的第二部,就是在實行了互助組一年成功后,梁生寶帶領大家,成立了黃堡區的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燈塔農業社。從1953年冬季,到1954年春節和春節后,圍繞著郭振山成立的官渠岸互助組與梁生寶成立的上下河沿燈塔農業社之間的較量、合槽喂養的飼養室與燈塔社可能試辦不成功之間的流言蜚語、富裕中農走社會主義這條路的私心與為公之間的思想沖撞、樸實村民與兵痞白占魁不愛惜集體財產牲口之間的斗爭、被文件摞起的一堵墻和群眾隔開的縣委陶寬書記與走群眾路線的縣委副書記楊國華之間的革命斗爭等,將這場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描寫得跌宕起伏,蕩氣回腸。一行行沉甸甸的文字里,充滿著矛盾,洋溢著熱情,震蕩著思想。
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卻是光明的,柳青《創業史》的創業目標方向就是通向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從1953年開始,1956年底,農業合作化基本完成,合作化期間,農業生產力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總值平均每年遞增4.8%,為”一五“計劃期間開展大規模工業建設提供了糧食和資金等方面的有利保障,成為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小說《創業史》的作者柳青卻把筆尖突然停在了1954年春天的某一天,在 1954年的互助合作代表會和縣區鄉三級干部會上,面對風云突變的事態發展,蛤蟆灘富裕中農梁大老漢到飼養室牽走原來屬于自己的牲口,到黃堡集去賣,被追到鎮上的馮有萬生產隊長打倒,把牲口奪回來了,然后梁大老漢爬起來去區上告狀……郭振山的幸災樂禍,梁生寶的困難重重,寓意著一場新的挑戰正在來臨,風雨欲來風滿樓。這正是作者柳青的高明之處,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梁生寶勇于前行,永立潮頭。作者柳青不著一墨,主人公梁生寶盡得風流。
呵,正是一部又一部感人肺腑的《創業史》,一個又一個像梁生寶一樣的創業者,與共和國一路走來,自強不息,砥礪前行。彈指75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