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來,我國農業科學研究是有顯著成績的,但是有幾個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這就是:
第一,理論不能密切結合實際。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對中國農業的特點,中國農民的經驗研究得較膚淺,因而,他們的科學研究對增產沒有能起應有的指導作用,很多時候甚至落在農民的實踐的后面。
第二,任務與力量不相稱。中國地域非常遼闊,自然條件、經濟條件非常復雜,增產要求非常迫切,而我國農業科學研究機構和農業院校里的研究人員很少,研究工作任務難于很好完成。
第三,研究與推廣銜接不緊,研究的成果不能及時交給農民加以推廣。為了解決這些矛盾,曾經作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以前總以為科學研究只是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的事情,只在這個圈子里想辦法,因此始終沒有找到根本解決問題的途徑。
眼前的事實告訴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上面三個方面的矛盾,關鍵是在貫徹群眾路線,在農業合作社中普遍建立科學研究工作,為農業科學研究工作建立最廣泛的群眾基礎。
在農業合作社里能否建立科學研究工作呢?這是許多科學研究工作者所不相信的。但是現在事實上,已經在一些合作社里建立了有系統的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成效。在這里,我們來談一談山東省掖縣的先鋒農業合作社。
先鋒社的工作在許多方面都很有成績,科學研究方面尤其突出。它為農業生產合作社可以而且必須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個具說就服力的典型。這個農業合作社對科學研究工作動手得早,他們從一九五二年就開始學習和鉆研農業科學技術,一九五四年就開展了比較有系統的研究工作。這個社的科學研究工作的規模比較大,方面也比較多,在耕作、選種育種、密植、除蟲害、農具改良、畜牧、農產品加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四年來,他們共進行了七十六項試驗,四十六項已取得了成果。從一九五四年以來,這個社歷年的增產都是同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分不開的。這個社的科學研究工作,有下列幾個值得注意的特色:
一、凡是本社生產中提出的科學問題,都注意抓緊研究;別地已經使用的增產措施,都想法在自己的土地上試驗。他們千方百計地從各地搜集到一百多種良種,對它們在本地條件下的增產效果進行比較,得出了各種適宜于本地種植的優良品種。他們很重視農業科學書籍、刊物、報紙的學習,認真組織討論,弄清楚書刊、報紙上講的內容,并進行研究和試驗,把研究試驗的成果及時地用到生產上去。他們也很注意同本省和外省的科學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和先進農業生產單位取得聯系,請他們解答問題,向他們索取資料。兩年來,聯系單位共有三十多個。他們的研究是很實際的,同時又是比較廣泛的,因此,既能著重解決當前增產中的迫切問題,又為今后的增產開辟了寬廣的途徑。
二、建立了各種試驗田。他們同時搞小區對比、小面積豐產和大面積豐產三種試驗田。小區對比試驗田是科學研究的基地,也是帶動和支援大、小面積豐產試驗田的基地,在小區對比試驗田得到的成果,及時在豐產試驗田推廣,豐產試驗田需要解決的問題又提到小區對比試驗田中去研究解決。三者這樣相互促進,帶動了全社的增產。
三、建立了一套進行研究工作所必需的科學方法。他們要求在研究過程中做到觀察細致、精確,作出比較詳細的記錄,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分析比較。他們還建立了一個科學技術展覽室,陳列種子、作物、害蟲、病害、土壤等標本和地溫、氣候、雨量等對比試驗的圖表。
四、經常組織群眾性的技術辯論,充分吸收群眾的經驗。新的技術操作規程要經過群眾討論修訂,對試驗研究的項目,也要進行爭辯,爭辯不一致時,可以各選一小塊土地進行試驗,成為了真正的“爭鳴園地”。他們特別注意向老農學習,組織有豐富經驗的老農成立技術顧問委員會,并組織青年同老農訂師徒合同,使老農豐富的生產經驗充分地運用到試驗研究工作中去。
五、建立了一套培養干部的方法。他們采取了“自教自學、邊干邊學、互教互學”的方針。他們以萊陽農校農業技術課本為基礎,吸收本社和外地的經驗,自己編寫了業余農業技術學校的課本。從一九五二年的青年技術學習小組開始,在短時間內迅速培養出了一批技術干部和研究干部,特別是培養出了八名科學研究骨干,建立了專門的技術研究組。這八個人在群眾中威信很高,分別被稱為“治蟲大王”、“地瓜大王”、“養豬專家”等等。這八個人的技術研究組同時又是業余農業技術學校的教研室,青年技術學習小組也發展成了包括高、中、初、飼養四個班的共有一百九十四名學員的業余農業技術學校,這樣就保證了該社科學技術人員不斷地擴大和發展,以適應農業增產的需要。
先鋒社同全國別的社相比,在辦科學事業方面,并沒有什么特殊條件。他們社里有的不過是高小畢業生和少數初中畢業生,既沒有專業的技術人才,也沒有優先得到外力的支援。這個社的前身是一個由十戶貧農、兩戶下中農組成的互助組,五名男勞動力中四名是復員軍人,一名是手工業工人,他們起先不僅對先進的生產技術不熟悉,就是對于一般的生產技術也很生疏。有人曾經譏笑他們說,這是“窮棒子加門外漢”,“過不了百日就要垮臺”。他們在生產中遇到的困難是很多的。一九五二年春天種谷子時,沒有人會用耬,只好先在大路上演習,等演習好了再到地里種。他們曾向富裕中農請教玉米間作豆子的技術,這個富裕中農卻說:“莊稼,莊稼,都是掩出來的,有什么講究”。明學不成只好暗地偷看,再照樣去作,但是出苗時,卻比別人多一行豆子。原來人家是兩只耬角下地一只堵住,用一只下種。別人嘲笑說:“互助組真高明,豆子比別人多了一行。”但是他們不服輸,加強管理,結果每畝比這個富裕中農還多收了幾十斤。不懂技術的困難情況沒有使他們退縮,而是加強了他們學習和掌握技術的決心。保守落后人物的譏笑沒有使他們畏縮,他們更堅強地戰斗下去,取得勝利。每一次斗爭的勝利,又吸引了更多的群眾重視科學研究工作。一九五四年試驗谷子寬幅條播密植的時候,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兒戲,哪里是種地”。老社員張元才很不滿意,認為這是把地糟蹋了。谷子出苗后,張元才說:“走到這里不能睜眼,一看就氣得慌!”苗長得很好,他說“不要看現在苗長得好,將來出不了穂。”出了穗,他又說“出了穗,也結不了粒,只能用來喂牲口”。到谷子成熟的時候,他拿起鎌刀割了一把,這才有了笑容,說:“怎么沉甸甸的!”結果,畝產八百二十三斤,比一般畝產三百四十斤,多打了一倍以上。張元才買了酒,硬拉著支部書記和社長去喝,他說:“良種密植,老漢服了”。后來,當他們進行一些比較復雜的試驗,如小麥雜交、小區對比試驗時,受到了山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和縣的技術組組長等人的阻撓和責難,這些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說,太好高騖遠了,設備、“人才”都沒有,亂搞什么。但是他們在總支、社委會、區委、縣委的積極支持下,堅持工作下去,終于獲得了良好的成績。他們的科學研究工作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苦學、苦鉆、苦干、不斷和保守落后思想作斗爭中成長壯大起來的。
先鋒社可以辦到的,別的合作社為什么辦不到呢?這里的關鍵在于加強黨的領導、政治掛帥、群眾路線,在于有不怕困難、敢想、敢干的精神。在全國普遍推廣先鋒社的經驗不是一件小事情。如果全國農業合作社都象先鋒社那樣建立科學研究工作,那么,全國農業科學就有了堅固的群眾基礎,一個以農業合作社的研究工作為基層的龐大的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網就會形成起來。這樣,幾年來在農業科學研究工作中存在著的理論和實際、任務和力量、研究和推廣等矛盾就可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了。
(本文整理自:紅旗,一九五八年,第四期,第四篇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