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廣大農村青年的共產主義思想空前高漲,青年中的新人新事層出不窮。
陜西省醴泉縣烽火農業社主任王保京是一個二十七歲的青年農民,不久前被陜西省農業科學研究所聘請為特約研究員。他的事跡上了報紙和刊物。從此,人們就稱王保京是“農民科學家”了。王保京是不是真配得上稱之為科學家呢?許多人有懷疑。說實話,一開始我自己也有點心里不實在。一方面我們都承認王保京確實有真才實學,貢獻不小,另一方面又覺得跟科學家相比恐怕還差得多。這并不是由于不了解王保京,而是由于不了解什么叫科學家。總覺得科學家只能是念過大學的、長期在實驗室搞實驗的、有著作的、白發蒼蒼的高級知識分子,而象王保京這樣一個只上過兩年小學的、連短篇文章也寫不通的年輕人,無論如何是跟“科學家”這個稱號聯不在一起的。現在明白了:這是把科學家神秘化了,這是迷信!
王保京是名副其實的科學家,是我們黨培養起來的新型的科學家。
從一九五二年搞互助組開始,王保京就對科學技術“著了迷”,跟幾個青年一起搞玉米高額豐產試驗,到一九五五年玉米畝產就由二百多斤提高到一千斤,現在已達到一千五百斤。后來又搞小麥、棉花豐產試驗和麥棉兩熟試驗,小麥畝產達到一千零二十七斤,比當地產量提高四倍,棉花畝產二百零八斤(皮棉),比當地產量提髙三倍,麥棉兩熟去年每畝收麥子九百五十二斤、皮棉一百零二斤。今年他們計劃,玉米高額豐產要達三千斤,麥子達一千一百斤,籽棉達兩千三百斤,一年五熟畝產折糧食五千五百斤。這些成績和計劃都是以科學研究、先進技術作基礎的。幾年來他們試驗成功了麥棉兩熟,創造了玉米豐產的八條經驗,并且用有性雜交和無性雜交的辦法培育出“一五〇四”、“一五〇六”等四種玉米新品種,選育出“烽選一號”、“烽選三號”棉花新品種,選育出“五六一號”和“五六二號”小麥新品種,這種小麥具有稈粗質細不易倒伏、顆肥穂壯的特點。當前他們正在進行試驗研究的項目,在棉花方面有四十三種處理方法,在小麥方面有一百三十二種處理方法。光小麥品種就試種了一百一十二種,有禿頭麥,有多頭麥,有本地的,有外地的,有本國的,也有蘇聯的、日本的。最近他們社里成立了“農業科學研究室”,根據縣科學研究所的計劃選定了九個新的科學研究題目:(1)麥行套種、營養缽移栽、麥收后雙格育苗移栽、大麥收后直播、小麥收后直播等五種不同處理方法的麥棉兩熟實驗;(2)一年五熟的套種試驗;(3)玉米、大豆間作試驗;(4)玉米品種比較試驗;(5)玉米豐產試驗;(6)棉花豐產實驗;(7)甘薯豐產試驗;(8)蕃茄豐產試驗;(9)花生根瘤菌拌種實驗。
他們的試驗項目雖然繁多,但很有秩序。其原因有二:(一)一切試驗為著一個目的:挖掘土地潛力,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大面積豐產創造經驗。為此,他們的試驗田有兩種:一種是試驗項目很多但占地很少、純系試驗研究性質的,由王保京和他領導的青年生產隊負責;一種是試驗項目較少但占地面積較大的,進一步研究已經在前一種試驗田初步試驗成功的方法,既是試驗田,又是豐產田。在這種試驗田試驗成功后才在大田里普遍推廣。這樣做的好處是,不但可以使新技術在推廣中完全有把握,而且可以保證大田的增產不因試驗而受到影響。(二)周密組織,大家動手。在科學研究室和王保京的領導下,以青年生產隊和青年種植組為骨干,發動社員參加試驗。現在全社所有的六十二名男女青年都參加了試驗活動,成年老年中也有半數以上的人參加了試驗,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形成一個人人學科學,個個搞試驗的群眾運動。
要進行這樣復雜的試驗,一定會遇到千千萬萬的困難。王保京是怎樣對待困難的呢?他說:“有困難,就想辦法去解決它;穩穩當當,慢慢騰騰,還叫什么躍進!”對待新的科學技術,王保京有一個公式,就是“能夠辦——馬上辦——辦得到”,這跟保守主義者的公式“不能辦——不去辦——辦不到”是完全不同的。王保京具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當他們推廣了碧螞一號小麥良種并取得豐收后,他就“打破砂鍋問到底”,決心要弄清楚這種良種是怎樣培育出來的。可是有人告訴他:“那是大學教授趙宏章用有性雜交培育出來的,而有性雜交復雜得很,連許多大學教授也還搞不成呢!”王保京不相信這些話,他想:“既然都是人做的,為什么大學教授能做,同樣是人,農民就無法學會呢?”于是就動手試驗起來,結果培育成了兩種新的小麥品種。
王保京和許多青年一樣,精力充沛,敢想敢干,勤學好問。現在王保京和農業社、青年隊的骨干正在技術干部的幫助下,一邊試驗,一邊系統地學習農業科學知識,如植物學、土壤和耕作學、肥料學、植物保護學和選種學等。他跟西北農學院的幾個教授交上了朋友,并且跟東北、西南、北京等地許多科學家有聯系,他們現在正在試驗的一百一十二種小麥種子就是從全國各地交換來的。
王保京所以是新型的科學家,是因為他具有許多舊科學家所沒有的特點,這就是:(一)他既是科學家又是體力勞動者,他一邊研究,一邊實踐,對王保京來說,科學研究同勞動實踐完全是統一的。(二)王保京具有相信黨、聽黨的話,為了社會主義勇往直前的一個共產黨員和革命者所應當具有的共產主義的品質。當他在初次進行玉米畝產一千二百斤的試驗時,有些老年人說:“保京這娃是二桿,吹牛皮要把火車掀”,可是他毫不動搖,因為他相信縣委書記的話:“大膽試驗,一次不成功二次再來,別害怕,有黨撐腰。”幾年來,凡是黨的號召,他都首先積極響應,堅決貫徹。(三)王保京是一個跟群眾有密切聯系的科學家。他不是把科學研究、發明創造當作“私產”,他不是避開群眾孤立地進行科學研究,而是為了農業社的增產,為了全體社員增加收入,是跟全體社員一起勞動,一起學習,一起進行科學研究。可以說,烽火社是一個農民科學研究的集體,是一個“科學院”,雖然沒有科學院的那套設備。
有人說,王保京是個特殊人物,王保京能辦到的,別的農村青年很難辦到。這種說法當然是不對的。事實上,王保京這樣的青年科學家正在到處生長起來。這里還可以舉一個陜西扶風縣春光社的例子。
扶風縣春光社有一個青年生產隊和七個青年種植小組,六十一個男女青年參加。他們從一九五六年開始搞科學研究,總題目是“怎樣科學用水”。這個社已經水利化,但有許多社員不習慣用水,說“麥是火里生,不用水來澆”,“棉花是旱田,澆水會瘋長”,“澆夏無糧”。群眾的這些說法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因為他們不會科學用水,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常常使莊稼減產。這個社的青年就是針對這種情況進行科學用水的試驗的。他們有單項對比試驗田(如適時灌溉、定量灌溉、細水溝灌等),有綜合試驗田(用水跟其他耕作方法混合試驗)。兩年來,他們經過試驗普遍推廣了適合本地糧棉生長情況的二十六項灌水技術,并且創造了有普遍推廣價值的兩項灌水技術:灌溉單寬流量和玉米拔節灌溉。青年們大部分都已掌握了一套基本的用水技術,并且可以講出一套科學道理來。現在已有十七名青年擔任了社里的水利技術員或農業技術員。他們取得了渭惠渠灌溉試驗站的支持和幫助,訂立了“聯系合同”。今年他們選定了十五個新的科學研究題目,如水地棉花密植的最高苗數,水量、肥量對玉米豐產的作用,灌水流量和溝長,灌水后每次中耕的作用等等。這十五個題目如果只靠試驗站的干部研究,十個人需要十五年的時間,而依靠群眾有一、二年就可以了。他們有田間記載冊,有研究室,有試驗場。不久前他們又在技術夜校的基礎上與鄰社一起成立了一個“農田水利學院”,學習中等農田水利學校的課程。我們認為春光社的青年中就有一群農民科學家,因為他們在進行著復雜的科學研究工作,并且已經有了新的貢獻。
這些事實,幫助我們打破了對科學的神秘觀念,打破了對科學家的迷信。科學是客觀事物規律的反映,自然科學是把自然界千千萬萬的現象,生產實踐中的經驗,加以綜合、概括,成為科學理論,用這些理論去說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群眾的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群眾的無窮無盡的智慧,就是創造和發展科學的泉源。既然科學是勞動人民生產和生活實踐的產物,那么科學就沒有什么神秘。王保京和其他一些普通的青年農民成為科學家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實踐是科學之母,勞動者是科學的主人,凡是誠實勞動而又敢于鉆研的人,都有可能掌握科學,乃至成為科學家。有些青年同志說:“腦筋笨,沒文化,鉆不進,學不下,聽到科學就害怕”,這是妄自菲薄。
我們要相信黨,相信群眾。我們可以培養出一個青年農民科學家,就可以培養出成千上萬個青年農民科學家,就可以在青年農民中培養出一支又紅又專的科學家隊伍。
(原編者按:本文作者是共青團陜西省委副書記)
(本文整理自:紅旗,一九五八年,第四期,第三篇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