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大學畢業不久,24歲時寫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以下簡稱《什么是》)是一本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著作,不僅對于理解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指導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具有重大的現實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浩如煙海,但是,我卻很少見到專門論述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可以說是代表作。
一,闡述生產關系在一切社會關系中的決定性地位
馬克思創建了歷史唯物主義,根本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發展的認識,把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學,使過去“頭足倒置”的社會學顛倒過來。恩格斯在論述馬克思一生的兩個偉大發現,指出第一個偉大發現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可見,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的重要地位。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馬恩選集》第二卷 第82頁)這是馬克思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概括。他說這是“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結果。”可見他是多么重視歷史唯物主義的發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說:“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資本論》第一卷 第11頁)也是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概括,這些理論在《什么是》一書中得到了充分闡述和發揮。
《什么是》首先闡述生產關系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他們(指馬克思、恩格斯——引者注)的基本思想(在摘自馬克思著作的上述引文中就已表達十分明確的思想)是把社會關系分成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思想關系只是不以人們意志和意識為轉移而形成的物質關系的上層建筑,而物質關系是人們維持生存的活動的形式(結果)。” “馬克思究竟怎樣得出這個基本思想呢?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做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唯物主義提供了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它把‘生產關系’劃為社會結構,使我們有可能把主觀主義者認為不能應用到社會學上來的一般科學的重復率應用到這些關系上來-------就有可能把各國制度概括為一個基本概念,即社會形態。”等等。列寧充分闡述了生產關系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的突出地位。他不僅從正面闡述了生產關系,而且從反面批判了歷史唯心主義。他說:“在此以前(指提出歷史唯物主義的假設——引者注)社會學家不善于往下探究象生產關系這樣簡單的和這樣原始的關系,而徑直著手探討和研究政治法律形式,一碰到這些形式是由當時人類某種思想產生的事實就停留下來;結果似乎社會關系是由人們自覺地建立起來的。” “在此以前,社會學家總是難于分清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的主要現象和次要現象(這就是社會學中的主觀主義的根源),不能找到這種劃分的客觀標準。”等等。(《列寧選集》第一卷 第18、6、8、7、8頁)
列寧闡明生產關系作為決定一切其他社會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從而使社會學有可能成為科學,為社會學奠定了唯物主義基礎。
二, 揭示生產關系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列寧不僅突出生產關系在一切社會關系中的決定性地位,而且進一步闡述生產關系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他說:“馬克思在四十年代提出這個假設以后(指歷史唯物主義——引者注),就著手實際地(請注意這點)研究材料。他從各種社會形態中取出一個形態(即商品經濟體系)加以研究,并根據大量材料(他花了不下二十五年的工夫來研究這些材料)把這個形態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做了極詳盡的分析。這個分析僅限于社會成員之間的生產關系。馬克思一次也沒有利用這些生產關系以外的什么因素來說明問題,但他使我們有可能看出商品生產的社會經濟組織怎樣發展,怎樣變成資本主義組織而造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兩個對抗的(這已經是在生產關系范圍內)階級,怎樣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并從而帶進一個與這一資本主義組織的基礎處于不可調和的矛盾地位的因素。”“--------馬克思也推翻了那種把社會看做按長官意志(或者社會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樣)隨便改變的、偶然產生和變化的、機械的工人結合體的觀點,第一次把社會學置于科學的基礎上,確定了作為一定生產關系總和社會經濟形態的概念,確定了這種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他(指米海洛夫斯基——引者注)讀了《資本論》竟看不出那里是用唯物主義方法科學地分析一種(而且是最復雜的一種)社會形態的模范,是大家公認的無與倫比的模范。”等等。(同上書 第9、10、11頁)列寧這里對于生產關系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闡述十分明確,不需要再加解釋了。
三, 生產力最終決定生產關系
列寧在闡述了生產關系的決定性地位和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之后,進一步指出:“這個假設之所以第一次使科學的社會學成為可能,還由于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同上書 第8頁)列寧這里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再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使生產力最終成為社會形態發展變化的物質根源,使社會學豎立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之上,從而把唯物主義作為社會科學的哲學基礎,才使社會學有可能成為科學。
馬克思就是在這種理論的基礎上指出:“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資本論》第一卷 第831-832頁)
可見,《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是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是一部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經典著作。這本書是一本論戰的書,內容很豐富,這里只摘引了很少的一點,詳細內容請讀者閱讀。
但是,號稱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我國,主流經濟學領域卻完全背叛了歷史唯物主義,公開宣揚歷史唯心主義。一些人講發展經濟,就是不講發展什么生產關系的經濟,掩蓋生產關系的性質:引進外資是雇傭勞動生產關系,發展私營經濟,還是雇傭勞動生產關系,有人卻說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只講采取什么政策、措施,就是不揭示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在大量引進外資、發展外貿,經濟一度高速發展以后,2008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充分顯示出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已經成為生產發展的桎枯,呈現出嚴重生產過剩,經濟增速顯現出不斷下滑的態勢。面對經濟發展的這種現實,有的人卻大講什么“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公開宣揚唯心主義;采取投資四萬億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妄圖阻止經濟增速的下滑;在經濟增速繼續下滑的條件下,仍然宣稱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等等;直到經濟嚴重下滑的態勢掩蓋不住了,才不得不提出“穩”經濟是第一要務。可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必將把長官們脫離實際的主觀意志和政策措施統統拋進垃圾箱。
歷史事實證明,只有以馬列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南,認真學習《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是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沿著毛澤東時期發展公有制經濟的道路前進,才是前途光明的康莊大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