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史》
作者:(日)半藤一利
譯者:王琪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后浪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
從“黑船來航”到“明治維新”,被認為長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德川幕府,被長州、薩摩等大名推翻,實現了所謂的“王政復古”。日本國內外的歷史學界在記述這段歷史時,通常會將倒幕派大名視為進步力量,雖然這股力量最終導致近代日本滑向了法西斯化;而德川幕府則被認為是拒絕順應時勢、反對變化而最終被歷史淘汰的對象。
日本歷史作家、近現代史研究者、《文藝春秋》前總編輯半藤一利所著的《幕末史》一書,挑戰了上述主流觀點。
這本書認為,德川幕府其實在“黑船來航”歷史事件前后,就已經在竭力推動日本變化,比如根據中國“鴉片戰爭”的教訓整頓軍備,積極學習歐洲經驗發展海軍。在拖延與美國談判無果后,德川幕府主持與美方簽署的《神奈川條約》,其實要遠比清廷簽署的《南京條約》更趨于平等——主要內容包括,日方向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兩個港口,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之后,幕府與法國、英國、荷蘭等國也簽署了類似的條約。
黑船事件
這些條約刺傷了日本武士的自尊心。幕府將軍及其主要的閣僚,因而被這些所謂的攘夷派武士視為賣國賊,進行了一連串的暗殺,斬殺了幕府最具才干的大老井伊直弼。這些武士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困境其實并不是日本向歐美國家開放市場所造成的,而是德川幕府在建立之初就有意確立的國策,以避免再度出現真田幸村這樣站在幕府對立面而險些危及統治的名將。
攘夷派其實并沒有看清世界大勢,其實也算不上有什么穩固的政治立場,這其中的很多人在發現可以通過與英國人建立合作來推翻幕府后,就馬上鼓吹西洋優越。說到底,幕府在“黑船來航”之后進行的一系列政策調整,包括積極培養新式海軍和內政人才,推動發展近代工商業,都不能讓舊武士階層獲益,所以后者的攘夷主張,只是政爭的借口罷了。
幕府大老 井伊直弼
《幕末史》書中引用了福澤諭吉在《丁丑公論》一書中的觀點,“世界之中,古往今來,無論哪個時代都有叛賊……十年之前同西鄉一道推翻日本舊幕府的那些人,他們的叛賊之名縱使千年也無法洗去。”這本書并不認為長期以來受到日本內外許多人盛贊的西鄉隆盛、坂本龍馬算得上所謂“人杰”。
為什么說倒幕派會被最終視為“叛賊”?不同于后來的中國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甚至更早的1848年革命、法國大革命,也不同于稍早的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倒幕并沒有明晰的價值主張。由幕府領導改革,其實跟后來名義上的明治維新(實際上由薩摩、長州勢力主導)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日本國內一些歷史學家已經意識到,薩摩、長州等倒幕派大名從最開始策動對幕府人士的刺殺,發展到后來動輒以暴力手段對付、清算不同派別人士,在掌握國家大權后遇到日本與其他國家產生利益分歧時也馬上選擇了武力侵略、暴力爭奪,這些舉動都是一脈相承的。
正如《幕末史》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攘夷不是一套規整的理論,此前并沒有被提倡過,僅僅是以狂熱的氛圍和熱情為先導,只能說是時代的潮流。這正是可怕之處,若真是一套有邏輯的思想,然后再由大家學習、信奉并付諸行動,那還可以理解。但這些條件完全沒有,只憑不斷發展的時代氛圍為先導,狂熱促使人殺人,最終通過暴亂強行推進至下一個時代。謀士們以暴亂的恐怖為出發點制定策略,良知和理性完全喪失。”
也就是說,對于日本從中日甲午戰爭、侵吞中國臺灣,發展到后來的全面侵華、對美宣戰、侵略東南亞的軍國主義自毀歷程進行批判(對于日本歷史學家來說意味著反思),就必須追溯到明治維新之前的倒幕,并對此展開批判和檢討。
《幕末史》還談到,明治維新期間,日本政治中心從京都遷移到東京(江戶),其實在當時就有人提出過反對,理由是天皇去了東京很容易丟棄守護古老文化責任,受到西方文明追隨者的影響,喪失皇室的尊嚴,陷入政治漩渦?!赌荒┦贰窌髡哒J為,當時的這些警告最終都應驗了,日本的天皇從明治時代到大正、昭和時代,在政治舞臺上都被利用,到了20世紀后期,已經變得相當平民化,其政治地位顯然要低于英國國內的王室——要知道,兩國王室在19世紀中期左右的地位起點完全不是一回事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