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講《資本論》第二卷的要點。第一卷是講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是講資本的流通過程。這樣劃分不是絕對的,但又是必要的、基本的。
流通的關系,流通的運動,都是在第二卷講,但并不是第一卷沒有講流通。同樣,在第二卷講流通,也并不是絕對不講生產,有的地方也講生產,再生產是在這一卷里講的。第一卷第一篇講的是商品與貨幣。商品就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貨幣就是充當流通媒介的特殊商品。貨幣與商品的流通,也就是講流通。但第一卷講的流通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小商品生產形式,它是為買而賣,目的是為了取得使用價值,一種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形式,它是為賣而買,目的不是為了消費,面是為了賺錢。第一卷還有的地方講了流通,如勞動力商品的買賣。勞動力的買賣也是流通性質??梢姡谝痪碇v生產過程,并不是完全沒有講流通過程。不過,基本的流通過程的說明是在第二卷。講流通過程,買賣關系,講得這樣清楚的只有馬克思,資產階級經濟學者講了二百多年,還沒有講清楚這個問題。
一、這一卷共有三篇
第一篇講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首先要把什么是資本的問題搞清楚。資本,是就價值來講的。
資本是一種價值,即能夠自行增殖價值的價值。這就意味著,它不僅是一種階級關系,而且是一種運動。資本本身就是一定的價值。我們常常說的資本額,就是指資本的一定數量。說多少資本,是包含多少價值,如二十萬,三十萬,這是就它的現象講的。本質上指的是什么?以后講。我們的一般說法,資本就是一定的價值。這個資本在第一卷上講的,只有一種產業資本家,其他的資本家都不講。商業資本家不講,銀行資本家也不講。第二卷第一篇講的資本的形態變化及其循環,指的是產業資本,并且是個別的產業資本。這一點也要搞清楚。
那么產業資本是怎樣運動的,它的形態是怎樣變化的呢?比如說,工業資本家要投資,首先要有一批貨幣資本。這貨幣資本是從哪里來的現在不講,那是第三卷要講的問題。當工業資本家手上的資本還未拿到市場上去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時,這時他手上的資本叫貨幣資本。這是產業資本的第一個形態。
工業資本家用貨幣資本把生產資料(如工廠,原料,工具,機器)和勞動力都買來了,貨幣資本就不存在了,貨幣資本的形態就被否定了?,F在的資本就是生產資本。就是說資本價值,由貨幣資本的形態變成了生產資本的形態。這是產業資本的第二個形態。
但是生產的結果是怎樣的呢?工業資本家用購買來的勞動力去推動生產資料,從事生產,生產出來的是商品(其中包含著剩余價值)。這時候,產業資本的價值,由生產資本的形態變成了商品資本的形態。這是產業資本的第三個形態。
以上是產業資本變化的三種形態。當然產業資本的運動不終止,這在后面還會講到。
從產業資本的三個形態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產業資本,在它不斷變形的運動中,要通過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產業資本的運動過程經過三個變形,而且總是這樣一直變下去。一個產業資本在連續運動中,無論采取哪個形態,以哪個形態作為它的出發點,總歸要從出發點再回到出發點,就是一次循環。比如,由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再到商品資本,再回到貨幣資本,這就是貨幣資本的一次循環。這是資本的循環。
第二篇講資本周轉。
什么叫資本周轉?資本周轉和資本循環有什么關系?資本的循環,不是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當作周期性的過程時,叫做資本周轉。資本周轉的時間,是由資本的生產時間和資本的流通時間之和決定的。因此,資本周轉時間,包含著總資本價值從一個循環周期到下一個循環周期的間隔時間,包含著資本生活過程的周期性??梢姡Y本周轉是以資本循環作為基礎的。資本循環一中斷,資本也就周轉不了。
資本周轉中間有很多問題,往往會發生循環中斷的情況。如拿貨幣資本去投資,貨幣買不到東西,就是中斷;或者是買不到原料,買不到機器,買不到勞動力;或者是買到了機器,原料,卻買不到勞動力,或者是買到了勞動力,安裝了機器,卻找不到原料。發生這些情況,循環就中斷了。那么這個錢堆積在那里,就會吃虧。在生產過程中間也有問題。生產過程也包括很多東西,生產過程也不完全是在那里勞動的,有時是停止的。如農業上,種棉花,種稻子,勞動一下子,停止一個時期,再勞動一下子,又停止一個時期。農業生產過程并不是全部在那里勞動,也有中斷,中斷的時間太長,就影響賺錢,資本就積壓在那里。到了商品資本,問題更大。商品要賣出去,才能賺錢。商品賣不出去,循環就要中斷,商品積壓在倉庫。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把大量物資拋到海里去。為什么?因為不把它拋到海里去,轉運回去由碼頭搬到倉庫是要錢的,在倉庫堆放也要很多錢,長期堆放在倉庫里不行,還要處理,這樣,就不如把東西拋到海里去還要合算一點。如果商品賣不出去,資本循環就要中斷,工廠就要關門,資本家就要垮臺。
如果是僅僅談個別資本運動,個別資本周轉、流通,是這樣,但是把社會總資本聯系起來,就不一樣了。從個別資本來看,我需要的原料,你可以賣,我生產的商品,你可以買去。但是你能不能買呢?為了預防到了時間賣不出去,資產階級也有一套解決的辦法。比如,采用預訂的辦法,我生產的東西有單位要,你要我才生產,生產之后出了廠,馬上就上船,一下子賣出去,就得到貨幣,資本的價值就實現了。這是說個別資本家之間的相互關系,總是想辦法銜接起來,能夠賣得出去,也能夠買得進來,這樣,資本循環就俠了,資本周轉就快了。
第三篇講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
講個別資本時,有沒有原料買,商品賣得出去賣不出去,賣給誰,這些問題卻沒有討論。但到了講社會總資本的時候,就要討論。如果個別資本家之間的相互關系銜接不好,社會總資本就不能正常運動。從整個社會來講,資本家有幾千個、幾萬個,資本量是很大的,社會總資本與生產品再生產問題,就更加復雜了。要把社會所有的資本家之間的關系恰好都相互銜接好,這個很不容易。這個問題只是提出來,下面還要講到。
二、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資本論》第二卷的三篇,實際上是分成兩個組成部分:
個別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個別資本運動);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社會總資本的運動)。
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是私人的事情,每個生產者,每個生產單位,都有各自的生產計劃,各打各的算盤。資本的運動就是在這相互交錯的情況下進行的。這里要提到兩點,第一點是第一卷所講的資本運動,是講資本的產生、成長,發展到死亡的過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第二卷所講的資本運動與第一卷所講的不矛盾,第—卷講的貨幣資本,或者是絕對剩余價值轉到相對剩余價值,或者是資本的擴大,或者是資本的有機構成的提高,這些運動,是在流通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資本循環和周轉是不能進行的。所以,資本運動,從生產角度看,是怎樣的一種運動;從流通角度看,又是怎樣運動,這兩個運動是各有特點的,并不是矛盾的。第二點,資產階級經濟學者,對于個別資本循環和周轉,講得不完全。講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除一、二個資產階級經濟學者外,只有這部《資本論》。比如說,從一個年度來看,今年生產出多少東西來,除留下消費之外,其余的作為積累,到第二年,再把這些東西全部投資下去。那么第二年投資下去的是什么東西呢?是貨幣和物資。勞動力跟生產資料要配合,原料、生產工具等生產資料都要相適應。這個問題,資產階級經濟學者不肯講,也講不了,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做到,這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才搞得起來。在資本主義社會,一個資本家的資產有多少,是不輕易告訴別人的,資本主義社會有法律保障,除了他告訴你,你不能去查,不能去揭露他的秘密。資本主義生產計劃,只有個人的帳,沒有社會的總賬。今年度生產了多少產品,這些產品到明年有多少再投下去,這些產品怎樣銜接,怎樣適應,怎樣平衡,資本家對這個問題是一向不考慮的,也不可能考慮。所以,對馬克思所講的社會總資本額再生產與流通,斯大林講了許多原則,都是社會主義社會可以應用的。因為這個緣故,大家都很重視第二卷第三篇的學習。但是,如果對這一卷的前面兩篇,沒有很好地研究,對后面一篇的研究是空的,因為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是建立在個別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基礎上的。當然,就我們社會主義社會來講,生產單位是個體少了,大部分是集體的和全民的。但是,集體的也好,全民的也好,還是個別的,比個體稍微集中起來而已。所以,如果不把個別資金循環和周轉搞清楚,那對社會總資金的再生產與流通就搞不清楚。所以我的體會,如果說第二卷第三篇對我們社會主義經濟再生產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那么,這一卷的第一篇、第二篇同樣具有重大作用,因為離開了第一篇和第二篇,第三篇是很難理解的。
把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應用到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來,要解央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流通的問題。流通問題沒有解決好,對工、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本變成商品資本后,如果商品賣不出去,那是有關資本家生死存亡的問題。因為這樣資本家不僅賺不了錢,還要賠本錢。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利潤,但對利潤認識不足也會產生消極作用。因為賠點本錢,積壓一點資金,就個別企業來講沒有什么關系,就整個社會來講,關系就非常大。如果這個單位不賺錢,那個單位又虧本,……整個社會怎么辦?本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出來的東西,應該馬上運到別的地方去,或者是作為別的工廠的原料,或者是作為別的工廠的勞動資料,而且是按計劃平衡的。但是,如果互相不銜接,那么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不容易表現出來。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生產力不發展的國家,生產力水平很低的國家,。它的分配、流通系統的機構組織是不可能很建全的,這是因為分配、流通機構組織不是一下子可以組織起來的。比如說,那個地方的消費,那個地方的分配,那個地方的交換,差一點,差一個什么東西?資本家為了賺錢,它會慢慢地把空子彌補起來。所以,資本主義社會那一套機構組織,我們不能比。毛主席老早就講過,要向資產階級學點東西。 資本主義的東西,它有好的一面。社會主義的計劃優越性,很大的程度,表現在分配、流通系統里。壓縮集團購買力、清理倉庫,這些工作從一定側面表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資本主義社會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清理倉庫,壓縮了社會集團購買力之后,生產的物資怎樣流通,怎樣分配,還不是那么簡單。如果這一省,那一省,這一縣,那一縣,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一個自然經濟現象,互相封鎖,全國物資不能調動,還象什么社會主。所以統一調撥物資,全國一盤棋,計劃經濟非常必要。關鍵問題,在于流通過程。假使在流通過程發生障礙,或者沒有原料,或者并不是沒有原料,而是農產品收購得慢一點,很多工廠就要停下來,這個影響是不得了的。我們要一方面摸索自己的經驗,一方面學習外國先進的東西,把我們分配、流通領域里的工作做好。
三、這一卷有幾個值得注意的關鍵論點
1.流通過程不增加價值,不論是由貨幣到商品的運動,還是由商品到貨幣的運動,都是純粹的形態變化。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有一個很大的功勞,就是指出流通過程不增加價值,只是形態變化,由貨幣到商品,由商品到貨幣,買也好,賣也好,只是形態變化。這個話是在等價交換原則上說的。比如說,我們拿貨幣去買商品,貨幣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一定的價值,在等價原則上,換得一定的商品。拿商品換貨幣也是一樣。如果在等價交換原則基礎上的變換,是不發生價值增殖的。
在歐洲資本主義初期,有一個重商主義。重商主義者說,你如果買得少,賣得多,就是好的,買少賣多之間有個差額,人家要把金銀給你。但古典經濟學者反對他們這種說法,說你買得少,拿出的貨幣也就少,賣得多,拿出去的商品也就多,商品價值與貨幣價值一樣,你占了什么便宜呢?并沒有占便宜;說占便宜是假的。古典經濟學說,流通過程不會增加價值,只是形態變化。這個原則也適用于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流通過程。這就提出一個問題:既然買賣不增加價值,那么買賣早一點、遲一點,是不是關系不大了?不是的。
2.簡單商品與貨幣流通,變成商品資本與貨幣資本流通,取決于生產資本。我們知道,流通過程是不會增加價值的。簡單商品與貨幣流通之所以變成商品資本與貨幣資本流通,完全取決于生產資本。
第一卷第一篇所講的商品與貨幣,都是簡單的商品與簡單的貨幣。只有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與貨幣,才叫商品資本與貨幣資本。為什么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與貨幣叫做商品資本、貨幣資本?原因就是,我們講貨幣資本是講投資開始,講商品資本是講投資后得到的商品,這中間有個生產過程,這個生產過程是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因為中間這個生產過程的生產資本是增殖了價值的,所以前面的簡單商品流通變成了資本流通,后面的簡單商品流通也變成了資本流通?,F在流通的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資本價值,另外,簡單商品生產是小生產者用自己的工具,自己的勞動進行生產的,生產出來的東西有多余的才拿到市場上去賣。在這種情況下,流通的當然不是資本。因為小生產者在生產過程沒有榨取別人的勞動力,所以不會增加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榨取了別人的勞動力,才增加了價值。因為生產資本增殖了價值。所以資本家賣出去的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已經包含了增殖了價值的商品,所以叫商品資本。資本家買進商品不是為了自己消費,而是為了榨取剩余價值,所以用來購買商品的貨幣也就變成了貨幣資本。從這點看來,資本這個概念,要從運動上才看得出來。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拿貨幣出來投資,這個情節本身就包含增加價值的意思。資本家與小商品生產者不同,資本家手頭的貨幣,一投資就變成了貨幣資本,生產出來的商品不是單純的商品,而是包含了剩余價值的商品,所以變成了商品資本。因此,簡單商品與貨幣流通變成了商品資本與貨幣資本流通。
在這里還要講一件事情,第一卷講貨幣變成資本,是由于購買勞動力。購買勞動力這個資本是可變資本。為什么叫可變資本?因為用一百元買進勞動力,生產的結果變成一百二十元,所以叫可變資本。購買生產資料的是不變資本。為什么叫不變資本?因為用一百萬元買工廠,這工廠是不會增加價值的。這一百萬元資本的價值是慢慢地轉移到商品價值中去的。假設十次轉移完,每次就只占百分之十;一百次轉移完,每次就只占百分之一。這一百萬元的資本是不會增加價值的。那么,既然不變資本投有增加價值,為什么又叫資本呢?這是因為,如果沒有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就失去作用,只有勞動力,沒有生產資料,是不能進行生產的。只有當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結合起來的時候,才能使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剩余價值,才能使資本增殖價值。因此,生產資料也就變成了資本,叫做不變資本。
我們說流通只是純粹形態變化,不增加價值,那么是不是說流通關系不大?我們說增加價值靠生產過程,那么是不是說只要把生產過程搞好就行了?不是的。
3.產業資本的三種形態變化——貨幣資本形態,生產資本形態、商品資本形態,它們的循環與周轉的連續性,它們的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
不增加價值的流通,對于生產過程的價值增殖有很大的關系。產業資本有三種形態變化,即,貨幣資本形態,生產資本形態,商品資本形態。離開這三種形態變化,就沒有產業資本。產業資本存在于這三種形態之中,要么采取貨幣資本形態,要么采取生產資本形態,要么采取商品資本形態。又不是貨幣資本形態,又不是生產資本形態,又不是商品資本形態,就沒有產業資本了。所以,產業資本這個名稱,就說明三種資本形態的循環和周轉的連續性。由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或由商品資本到貨幣資本,或由生產資本到商品資本,是連續的。更重要的是,產業資本的三種形態變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流通過程雖然不會增加價值,卻對生產過程的價值增殖有重大影響,就是在于產業資本的三種形態變化的相互制約性,相互依存性。就是說,賣不出去不能生產,買不進來也不能生產。買不到生產資料、勞動力不能生產,生產的商品賣不出去也不能生產。因為它們是相互制約的,所以要從運動來看流通過程。沒有流通過程,也就沒有生產過程,單純搞好生產過程的想法是不對的。
4.在增殖價值的生產過程中,我們看到的生產資本是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在實現價值的流通過程中,我們看到的生產資本,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可變資本包括在流動資本中。
從生產角度看,生產資本里頭包括兩個因素,物的因素是工廠、機器、原材料等;人的因素是勞動力。在增值價值的直接生產過程中,我們看到的生產資本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在實現價值的流通過程中,我們看到的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從生產過程中看,那一種資本增殖價值,那一種資本轉移價值,在此基礎上,再來看流通過程,是否還是那個東西。從流通過程看,價值是一次轉移,還是多次轉移,即是流動資本還是固定資本。機器、廠房,工具,都是固定資本。固定資本要經過好多次數、好多年才能把價值全部轉移過去。原料、燃料、輔助材料,都是流動資本,它們是一次就把價值全部轉移過去。在這個范圍內,可變資本(用來購買勞動力的資本)也是流動資本,從流通過程來看,它也是流動的。因為在消費勞動力的一次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東西,勞動力已經把其價值再生產出來了。所以,從不同角度看,資本有各種區別,這種區別關系很大。資產階級經濟學者,沒有一個人搞清楚這個區別,他們總是把不變資本同固定資本扯在一塊。馬克思把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分開,再看生產過程的資本是怎樣的性質,流通過程的資本又是怎樣的性質。如果混在一塊,就沒辦法研究。
5.整個資本周轉的時間,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加速資本積累,不但要盡可能縮短流通過程的時間,減少流通費用,而且要盡可能縮短生產過程的時間,不斷更新固定資本,加速流動資本中的可變資本周轉,同量預付可變資本就可以生產更多的剩余價值。因此,資本周轉愈快,愈能加速自己的積累。如一個企業一年周轉三次,另一個企業一年周轉一次,它們的資本的積累就不一樣。資本周轉得決,積累就快;資本周轉得慢,積累就慢。所以,資本家為了加速資本積累,就從兩個方面努力。一個是盡可能縮短流通時間,一個是盡可能縮短生產時間。要盡快地買到生產資料,勞動力,盡快地把商品賣掉。如果在流通過程中,把買的時間耽擱了,把賣的時間又耽擱了,流通時間拉長了,就會積壓資本。還有,流通的時間拉長了,貨賣不出去,生產又要繼續,就要借一筆貨幣資本來買原料。這樣,對貨幣資本的需要量就更大了。所以,買賣雖然不增加價值,但買賣約束著生產過程。只有盡可能縮短流通時問,盡量減少流通費用,才能維持生產的正常進行。
為了縮短資本周轉的時間,不但要加快流通過程,還要加快生產過程。資本主義國家現在所搞的“合理化”,就是使它的生產技術更好,更完善,使一切東西更快地生產出來。有幾個國家的工人在與“合理化”作斗爭。如日本的煤礦資本家搞“合理化”,使煤礦的生產技術更加機械化,工人大力反對。為什么工人要大力反對?因為“合理化”了,資本家就要解雇一批工人,工人又要失業。社會主義國家的工人歡迎技術改革,因為技術改革可以減少勞動時間,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生產過程時間,為國家創造更多財富。
6.固定資本周轉與經濟危機。
馬克思指出:固定資本周轉是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危機的物質基礎。馬克思當時用了這些名詞:資本的停滯,資本的相當活躍,資本的異常激動,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就是這樣運動的。我們從反對資本主義的立場講,叫危機,資產階級卻抓住循環中的另外一點——繁榮,叫做景氣。觀點不同,看法也不同。這個危機有四個階段:停滯,慢慢活躍,很繁榮,危機。資產階級回避危機這個名詞,老找繁榮這個名詞?,F在美國、日本有許多機關都在研究危機這個東西,但他們不叫“危機研究所”,而叫“景氣研究所”。研究什么?研究危機是怎樣產生的。資產階級研究這個東西,當然很困難。資產階級不肯承認私有制度是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僅僅是從技術角度看同題,所以不能解決經濟危機的問題。
7.個別資本與社會總資本運動的聯系與區別。社會總資本運動是在個別資本運動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社會總資本運動與個別資本運動是不同的。
個別資本的運動是從貨幣資本與生產資率的循環出發,社會總資本運動必須從商品資本的循環出發。為什么社會總資本運動必須從商品資本的循環出發,因為在這個運動中,不但要求與商品的價值補償相適應,還要求與它們的物質形態更替相適應。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再生產,每年國家都有計劃,如準備投資多少,工業投資多少,農業投資多少,這是從價值出發來講的,從貨幣資金循環出發來講的。但是這還不夠。假如,假定在工業上投資一百萬元,在農業上投資五十萬元,還要從物質形態上來講,工業,農業的生產資料從哪里來。就是說,不僅僅要有多少資金投下去,還要求投下去的貨幣價值有實在的物資相適應、相配合。
農業生產上要的東西,與工業生產要的東西又有不同。所以,僅僅從貨幣資本的循環出發,不能講社會總資本運動。馬克思講社會總資本運動中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再生產不僅是價值問題,而且要解決物資問題。
8.社會兩大部類的生產(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的生產)。
上面講到社會總資本運動要解決物資問題。馬克思把社會上千百萬種物資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生產資料,一類是消費資料。這是最高度的科學概括。當然有些消費資料也可以用作生產資料,如糧食是消費資料,當作種子消費時卻是生產資料。社會總產品分為兩大類,那么社會生產也就分為兩大類,即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類的生產,每年都要求平衡。
9.在簡單再生產公式上要求兩大部類的生產相適應,要求第一部類的全部生產資料與第一部類、第二部類的生產資料相適應,要求第二部類的全部消費資料與全國國民收入相適應。
10.在簡單再生產公式上展開的擴大再生產公式。
馬克思提出的簡單再生產公式是假定今年生產出來的東西,有多余的全部消費掉,明年是在同樣規模上進行生產。這種生產叫簡單再生產。如果今年賺的錢,不全部消費掉,而是把其中一部分拿出來投資,用于再生產,這就叫做擴大再生產。馬克思指出,如果在簡單再生產上能夠做到平衡,兩個部類的生產相適應,那么擴大再生產的問題就容易解決。
11.即將在第三卷看到的資本主義的無政府生產狀態,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的致命的矛盾。
在資本主義社會,有千百萬個獨立生產者,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在這個條件下,要使價值消耗相互補償、相互符合,要使物資更替相符合,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相矛盾。根本矛盾就在這里,生產不是為了需要,而是為了謀利。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就很容易和消費脫離,與消費不相適應。資本主義社會的廣大消費者是勞動人民。工人階級要為資本家做兩件事,一件是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一件是為資本家消費商品,使資本家實現剩余價值。這兩者是相矛盾的。因為工人為資本家生產的剩余價值多,資本家剝削工人就多,工人為資本家實現剩余價值的能力就小。工人階級要為資產階級生產剩余價值,還要為資產階級實現剩余價值,這個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解決的。
來源:《關于學習資本論的幾個問題》 王亞南 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