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的群眾路線怎么走
鄢一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研究員)
潘維老師經常開玩笑說自己老了,實際上他不但不老,而且是“網紅”。他的多篇文章的微信閱讀量都是10萬+,給我們《大道之行》一書寫的序言在微信上的閱讀量更是達到了千萬以上。《大道之行》一書暢銷很大功勞要歸于他。
知識分子也有脫離群眾的問題,作為一名知識分子,我們有專業體系、理論、話語,我們就如同甲殼動物一樣把自己武裝起來,形成專業壁壘。這個壁壘使得我們威嚴的同時,也使得我們脫離群眾,許多人都說你們社會科學離老百姓怎么這么遠。
潘維恰恰指出了另外一個方向,他之所以受到人民群眾歡迎,受到網友熱捧,就是群眾路線走的好。“道不遠人,遠人非道”,不同于自然科學,好的社會科學學者是常識健全、見多識廣、思想敏銳的人,日常生活體驗就是他們學問須臾不可離開的土壤。當許多學者熱衷于把學問弄得復雜,潘維卻極力將其弄得簡單,或者說回歸“常識”。《信仰人民: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政治傳統》這本書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的一部“常識”,回答的問題都是老百姓關心的,舉的例子是鮮活的,語言都是大白話,講的是簡單而深刻的道理。
章永樂有個觀點對我啟發很大,他說西方的話語體系在二次世界大戰后受到很大挑戰,但是自由、民主、人權這些關鍵詞沒有變,而是有效地吸收了批判話語,調整了自身內涵。
相應地,我以為,人民主體性、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既是中國體制的鐵三角,又是中國話語體系的關鍵詞與恒星。它的具體內涵可以與時俱進,但是其根本位置是恒定不變的,而其他基于中國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實踐形成的次級關鍵詞,就構成了行星、衛星,圍繞著這三個核心概念,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從北京共識到中國模式、中國道路,再深入到中國學派,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潮流,而潘維當之無愧是引領潮流的旗手之一。《信仰人民》也是中國學派的一個嘗試。本書編輯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把潘維這些年的文章,這些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來,形成若干關鍵詞,編輯出這本著作,這也是中國實踐開始說出自己的關鍵詞。
黨的群眾路線是高度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或者說新時期的群眾路線就是“群主路線”。
黨員干部與群眾的關系,不能是微博的“大V”與粉絲的關系,而應當是微信群的群主與群眾的關系。群主在群眾之中,不是在群眾之外,更不是在群眾之上。群主雖然號稱管著幾十人到幾百人的團隊,但實際上是一個組織群眾、服務群眾,接受群眾調侃與抱怨的角色。一個好的干部首先應該是一個好的群主。
群眾是群的主人翁,所有有效的群眾路線就是能夠激發群眾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例如潘維的文章不但激發了群眾為它點贊與轉發的主體性,還激發了大量的研討、思考與創新。
群主的一項工作就是調動群眾主人翁精神。群眾路線把群眾分為積極分子、中間分子與落后分子。群里面也有積極分子,群主就得保持他們的積極性,有貼必跟;群里面也有中間分子,就是經常潛水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就是偶爾發發紅包,一發紅包,那些潛水的就都冒泡了;當然也有落后分子,破壞群秩序的,天天發小廣告的,群主就要動用權力,把他們踢走。
一個好的群有三個要素,這也是衡量群眾路線質量的三個要素。
第一條就是認同。群眾愿意待在這個群里面,感覺這是我們的群,而不是從來都不關注的僵尸群,某種認同是基礎,不論是身份、情感還是觀念的認同。群眾路線就要不斷去強化這種認同感。
第二條是分享。微信群最重要的功能是信息分享,在現實世界除了信息的分享,還有時間、物質的分享,群眾路線可以和共享的時代潮流真正結合在一起。前一段時間我去內蒙古通遼調研,就發現他們有個實踐,他們在宣傳工作中通過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更加生動活潑的局面,即開展正能量工作室的建設,宣傳部沒有提供任何資源,就是給社會上的各種文化組織以認可,進行掛牌、評比等活動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其中有一家正能量工作室就是一位退休老人把自己的藏書分享出來建立的社區閱讀室,讓整個社區共享。
第三條是互動。一個好的群一定是互動頻率和質量都比較高的。人數規模不大,大家有共同話題,能夠相互激發,當然群主也要能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個就需要群主不斷地去發起各種活動,有效的群眾路線也在于組織群眾活動的頻率與質量。
互聯網時代的群眾路線除了去中心化,還有強中心化或者平臺化。微信就是去中心化和強中心化并行的。微信具有單中心, 微信有“上帝之眼”,能夠看到所有的信息,以及能由這個中心向所有7億用戶投放信息。單個朋友圈的廣告投放,搖一搖的紅包投放,都可能會產生信息爆炸的蝴蝶效應。
新時期的群眾路線也應該是去中心化與強中心化并行的。黨的基層組織、社區組織、群團組織等應該采用一種扁平化的小分隊的方式重新組織起來,沉入社區、農村、企業的各個工作與生活單元中去,沉入到社會肌體的細胞中去,從而解決黨與群眾接觸而不融合的問題。
黨的執政系統為黨的“群眾組織”提供平臺,讓你這些組織成為自我循環的活細胞,成為感覺神經末梢與運動神經末梢。去中心化與強中心化并行就會在新時期形成毛澤東當年描繪的從民眾的小聯合,到中聯合,再到全國的大聯合。
“群主路線”的另外一個含義就是群眾路線民主。要將群眾路線作為落實中國式民主的有效途徑。潘維在《信仰人民》一書中的提法是群眾民主,我以為更準確的提法還是群眾路線民主,因為它包含著人民主體性與黨的領導的互動。該書中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政府既要有能力辦大事,也要有能力辦小事,辦好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天大的小事”。
如何才能既能辦大事,又能辦小事?我曾在一篇政策建議中提出將這兩者職能適度分開,既當執政黨,又當群眾黨,建議整合現有與群眾工作相關的部門包括群團組織、信訪部門、社會組織管理部門、非緊急救助部門、黨的基層組織、社區組織與農村基層組織的群眾工作職能,設立群眾工作委員會。群眾工作委員會不按照科層制的方式運行,而是按照群眾工作的方式運行,一方面在黨的系統內部引入代表群眾利益的機構,另外一方面也促使政府去走群眾路線,形成權力壓力閉環。
(本文是鄢一龍在2017年5月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和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新時期群眾路線”暨潘維教授《信仰人民》新書研討會上的發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