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高官提供的“軟戰爭”宏觀證據
楊斌著作《美國隱蔽經濟金融戰爭》節選
十年前,筆者撰寫的專著《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提出尼克松訪華后西方國家對華態度變化,源自越戰慘敗后的美國國際戰略的重大調整,源自美國迫于國際格局變化進行的戰爭形式創新,以隱蔽的“軟戰爭”替代了傳統的“硬戰爭”,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令中國人產生上述種種錯覺,令人們懷疑自己的歷史并拋棄馬列主義,進而攻擊、破壞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和經濟基礎。筆者的專著指出,“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統治階層鑒于越南戰爭的慘敗,意識到了美國的‘冷戰’政策已遭到失敗,被迫開始醞釀一系列國際戰略的重大調整,主動放棄‘冷戰’轉向了‘緩和’戰略。但是,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開始實施的‘緩和’戰略,并不是‘放棄對抗’或采取‘防守戰略’,而是采取的一種隱蔽攻擊性‘軟戰爭’策略”。
筆者對美國實施“緩和”戰略進行戰爭形式創新的推論,主要依據1983年留學日本國際大學研修國際關系時,接觸到的西方國際專家提出的“ 緩和”戰略構想,以及前蘇聯、拉美國家和東南亞經濟遭到破壞的大量事實。這些國際專家明確提出“冷戰”遏制政策效果不好,越南戰爭的軍事冒險付出的代價更大,主張利用經濟杠桿培育戰略依賴性,通過貿易、金融、貸款、能源、糧食等籌碼,形成“控制、支配世界格局的新政策武器網絡”,清楚表明他們企圖利用經濟金融手段作為新式武器,來達到謀求世界霸權和征服、控制別國的目的。但是,這些國際專家的戰略構想和眾多國家慘遭破壞的事實,畢竟只是無法充分證明筆者推論的間接證據。近年來隨著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筆者發現了更為確鑿的證據表明,越戰時期美國政府的最高領導人尼克松,確實采納了西方國際專家的宏觀戰略構想,并且由美國情報機構、政府和經濟界的人士,將“軟戰爭”的宏觀戰略構想在微觀上付諸實施,從元帥到士兵都提供了確實存在“軟戰爭”的證據。
尼克松的重要著作《1999年,不戰而勝》明確指出,“從冷戰開始直至1969年,美國的政策是遏制,企圖以一系列聯盟組織包圍蘇聯,這一政策使美國疲于奔命并陷入極其被動境地,從長遠來說,遏制是個失敗的政策,”“從1969年開始,美國奉行的是講究實際的緩和政策”,“講求實際的緩和要求胡蘿卜和大棒兩手并用”。[1] 西方國際專家提出的“緩和”戰略構想,屬于美國高層智囊團提供的政策建議,沒有納入國際政治教科書并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人們普遍認為美國的冷戰遏制戰略一直持續到前蘇聯解體,忽略了美國在越戰失敗后進行的國際戰略重大調整,但是,尼克松清楚表明美國政府確實采納了“緩和”戰略,其目的不是單純放棄對抗并擴大經濟文化交流,而通過“胡蘿卜和大棒兩手并用”的軟硬兼施手腕,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 “軟戰爭”謀略。
尼克松實施的“緩和”戰略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英國戰略家利德爾的著作,利德爾撰寫的《間接路線戰略》曾精辟闡述過“軟戰爭”的精髓,他認為冷戰時期當權的西方政治家們犯了眼光短淺的錯誤,就是誤以為贏得軍備競賽的優勢就能確保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利德爾認為軍事戰略必須接受“大戰略”的指導,因為只有“大戰略”才會有更深遠的預見和更廣博的觀點。利德爾還寫道,人類歷史上,發動戰爭征服對手所選擇的攻擊“路線”,如果不具有某種程度的“間接性”,不能使敵人感到措手不及、難以應付,就難于使戰爭取得令人滿意的的結果。戰爭攻擊的“間接路線”既是物質性的又是心智性的,但歸根結底是一種運用智慧和謀略征服敵人的辦法。利德爾認為戰略學的最重要原則是,既要經常保持固定的目標,而在追求這個目標時,則應該適應環境變化,隨時改變路線,避免向堅固的陣地作正面的突擊,盡量從側翼采取迂回行動,猛擊對方最薄弱、要害之處,這就是所謂“間接路線戰略”。戰略上最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20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同前蘇聯東歐集團相互對抗的時期,尼克松撰寫的著作《真正的和平》(1984年)已預感到美國的軟戰爭策略即將獲得成功,尼克松聲稱“增加貿易相接觸,能夠促進蘇聯集團內部的和平演變。在冷戰對抗的那些漫長的、冷淡的年代里,東歐各國內部幾乎沒有發生什么變化。冷戰時期結束以來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正像我最近訪問東歐四國所看到的,那里正呈現出較多的自由——有些國家里是經濟上的自由,另一些國家里則是政治的或社會的自由。而且,發生進一步變化的條件已經成熟。”[2] 人們通常認為冷戰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前蘇聯解體,但是,早在1984年尼克松眼里冷戰已經結束相當長一段時間了,這顯然是指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實施“緩和”政策的時期。在尼克松看來,20世紀50年代、50年代漫長的冷戰歲月里,冷戰遏制和經濟封鎖絲毫沒有促使社會主義國家動搖、退縮,而由自己開始實施的“緩和”戰略卻改變了這種狀況,擴大接觸和經濟文化交流促使東歐國家發生了重要的政治經濟變化,更多的社會自由、經濟自由正誘導東歐國家向著美國的戰略目標演變。[3]
值得指出,高度重視美國在“越戰”失敗后的重大戰略調整,認識到美國早已承認冷戰遏制失敗并轉向“緩和”戰略,對于識破西方制造的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失效的假象,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政治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甚至關系到社會主義制度和民族、國家的生死存亡。筆者的專著《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指出,“現在人們普遍認為,美國‘冷戰’的勝利者,前蘇聯是‘冷戰’的失敗者,但事實上恰恰相反,美國是‘冷戰’的失敗者,前蘇聯才是‘冷戰’的勝利者。美國并未贏得‘硬冷戰’的勝利,但是,后來精心策劃了‘緩和’戰略,出其不意發動了‘軟熱戰’,卻反而攻其不備大獲全勝”。戈爾巴喬夫不清楚美國越戰后的重大戰略轉變,拋棄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轉向民主社會主義,拋棄了馬克思的國家、階級理論轉而追求所謂全人類的“普世價值”,為此付出了制度解體、經濟崩潰和國家分裂的代價。前蘇聯解體時戈爾巴喬夫對布什沮喪地宣稱美國“贏得了冷戰”,他全然不知道美國早就輸掉了“冷戰”并轉向“緩和”戰略,導致前蘇聯解體的是美國策劃的軟硬兼施的“軟戰爭”。[4]
2002年9月17日,布什總統正式簽署了新世紀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文件。這份文件所述與其說是“國家安全戰略”,不如說是赤裸裸的“美國霸權戰略”,明確提出永久保持美國的絕對優勢地位,不容許任何有挑戰美國潛力的國家崛起,可采取先發制人的打擊消除潛在威脅。新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意味著,完全放棄了冷戰時期的“相對安全觀”,轉而追求一種危險的“絕對安全觀”,只考慮本國的安全利益而不顧及別國,不惜違反主權國家不容侵犯的國際法準則。由于美國采取“先發制人”的戰略準則,意味著美國將以潛在能力而非具體行為,作為判斷是否威脅到美國安全利益的依據,實際上美國可根據單方面的主觀判斷,超越國際法對任何主權國家采取遏制和軍事打擊行動。
2002年,布什政府批準美國的新國家安全戰略,在前蘇聯解體和國際格局失衡的情況下,坦率闡明了謀求全球經濟、軍事霸權的目標,提出了先發制人遏制國際對手崛起的原則,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美國的新國家安全戰略引起了軒然大波,世界各國的輿論普遍對此反映強烈。2002年9月23日,法國總統希拉克稱將通過一切途徑,反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先發制人原則,因為“這一原則一旦付諸實施,將導致最糟糕的濫用權力局面”。 2002年9月24日,俄羅斯國防部的官方報紙發表評論,稱“華盛頓正式宣布進行的國家安全戰略轉變,放棄了冷戰以來一直奉行的‘威懾戰略’,轉向一種新的‘先發制人戰略’,這意味著世界上任何國家不服從華盛頓的要求,都可能被判定為對美國的利益構成威脅,從而面臨遭受‘先發制人打擊’的威脅”。當時美國的國家安全助理賴斯聲稱,多極世界不利于國際局勢的穩定,美國絕對權威有利于維護世界秩序,但是,世界大多數國家卻對此持截然相反看法,深感自己的國家安全利益受到威脅,籠罩在遭到先發制人打擊的恐怖陰影中。
美國二次大戰后國際戰略的演變過程,特別是從尼克松時期的“緩和”戰略,到小布什政府推行的新國家安全戰略,凸現了美國國家利益形成過程的復雜性,美國政府制訂國際戰略的靈活多變性。尼克松放棄冷戰遏制轉向推行“緩和”政策,但是擴大經濟文化交流的“緩和”戰略,并不是單純的促進經濟貿易的戰略,而是具有更為隱蔽圖謀的國際政治戰略。20世紀80年代,里根提出強硬對抗前蘇聯的“星球大戰”,表面上僅僅是關于導彈防御的軍事戰略,其實,是利用“緩和”時期培育的經濟依賴性,集中打擊前蘇聯經濟上的薄弱環節,綜合運用經濟、外交和軍事手段,動搖其領導人信心的隱蔽“攻心戰”。布什總統制定的“先發制人”的戰略,同里根總統實施的“星球大戰”戰略一樣,不是單純的軍事戰略而是綜合性國際戰略,威脅先發制人并不意味著立即采取戰爭行動,而是意味著美國將采取綜合政治、經濟、軍事手段,遏制國際對手的崛起對美國全球霸權構成的挑戰。
布什政府的副總統切尼領導的“美國新世紀”(PNAC)高層智囊機構,明確提出“21世紀美國的對外政策基本方針,是謀求建立在全球的永久絕對優勢地位,威懾企圖發揮更大全球或地區性作用的潛在競爭者,先發制人打擊被懷疑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國家...”,“阻止發達的工業國家挑戰我們的領導地位,甚至不要讓它們有發揮更大的地區或全球作用的野心”,這就清楚地表明美國的先發制人打擊原則,目的是阻止任何國家崛起并擁有挑戰美國霸權的力量,是指針對任何對美國霸權而非國家安全的威脅。顯而易見,美國的先發制人打擊戰略類似于里根的星球大戰戰略,更多屬于以軍事打擊恫嚇國際對手的“軟戰爭”謀略,美國從軍事上實施先發制人打擊戰略的代價太大,而且在道義和外交上也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因此,美國的先發制人打擊戰略是一種綜合性戰略,意味著任何國家崛起并影響、威脅到美國全球霸權,都會被美國視為潛在對手并采取一切手段加以遏制,遭到政治、經濟、外交、軍事領域的全方位“軟戰爭”攻擊,倘若美國認為時機恰當和成本收益合算的條件下,軍事恫嚇的攻心戰也可能變成真正的戰爭威脅。美國副總統切尼領導的“美國新世紀”高層智囊機構,還特別強調重視中國的“政權更迭”問題,意味著美國已將中國視為“軟戰爭”的重點打擊目標。
布什總統雖然制訂并簽署了“先發制人”的國家安全戰略,但是,美國尚不敢真正采取軍事行動攻擊任何有實力的大國,而是僅僅攻擊了美英明知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伊拉克,盡管伊拉克等小國對美國霸權構成的威脅,遠遠不及任何有實力的大國,這表明布什總統的“先發制人”戰略,同里根總統的“星球大戰”戰略一樣,軍事威脅更多屬于恫嚇國際對手的攻心戰,其目的是配合運用綜合政策武器攻擊的全方位軟戰爭。從尼克松總統實施的“緩和“戰略,到里根總統實施的“星球大戰”戰略,再到布什總統制定的“先發制人”戰略,本質上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國際格局條件下,運用綜合手段維護美國全球霸權的“軟戰爭”謀略。事實證明,這種綜合運用經濟、政治和軍事手段,“軟硬兼施”攻擊國際對手的薄弱環節的做法,對于一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安全來說,隱蔽性強難以識別和防范,具有極大的現實威脅性和破壞性。因此,當前中國研究的國家安全和經濟金融安全問題,應該采用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方法,超越單純的軍事學和經濟學的狹隘視角,直接面對美國國際戰略的強烈攻擊性。
上個世紀末期的美國外交戰略,還以“民主”和“人權”為標榜,新世紀伊始卻轉向武力威脅,超級大國的面孔變換如此突然,不由令人們頗感意外和震驚。美國國際戰略似乎變幻無常,其中卻并不是無規律可循。《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十年前曾指出,“美英兩國實施重大國際地緣戰略,都是在國際戰略家們中間醞釀誕生的,越戰后這些學者智囊提出了‘緩和’戰略,筆下文中勾畫著各種新式政策武器,后來果然變成了‘隱蔽軟戰爭’的利劍,變成了里根瓦解前蘇聯的秘密戰略,變成了國際權威機構的‘華盛頓共識’,對于亨廷頓等美英戰略家們,勾畫的世界前景的‘大棋局’,我們切切不可等閑視之”。筆者認為,盡管美國政府的涉外計劃屬于絕對機密,但是,其戰略構想變成具體政府計劃之前,一般也要經歷一個學術爭論、醞釀的階段,由此可見,仔細研究美國國際戰略家發表的著作,可洞察到美國政府重大戰略轉變的醞釀過程,知曉其智囊人物不加掩飾吐露的真實意圖,甚至可提前十年預見美國戰略演變的趨向,從而為我們研究具體對策爭取寶貴的時間。美國的新國家安全戰略的出籠過程,再次為筆者的分析、判斷提供了有力例證。
美國的新國家安全戰略的“先發制人”原則,并非出于9·11事件后反恐戰爭的需要,而是早在前蘇聯陣營剛剛解體,就在美國某些重要戰略家中醞釀產生了,這些右翼鷹派智囊后來都榮升布什政府要職。冷戰時期美國的主要對手前蘇聯解體,并未使美國高層智囊感到和平機遇降臨,而是看到了榮登世界霸主寶座的良機。1990年,美國副總統切尼當時任國防部長,委托當時的前國防政策助理沃爾福威茨,啟動了前蘇聯陣營瓦解的新國際形勢下,美國如何制定新國際戰略的研究,提出要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努力建立美國主宰的世界新秩序,絕不再讓任何國家崛起挑戰美國優勢,不惜采取先發制人手段排除威脅。1992年2月1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五角大樓正尋找冷戰后的新敵人”,透露了切尼領導研究項目的報告草本,包括建立美國不受挑戰的絕對優勢地位,采取先發制人手段排除別國挑戰威脅。1993年,切尼領導研究項目的成員扎爾邁,撰寫出版了一本關于美國戰略的著作,書名為“從冷戰遏制到全球領導者”,重申了《紐約時報》透露的報告基本原則,即“美國應在永久的未來中,阻止另一個全球力量的崛起,為此必要時不惜使用武力”。
2002年4月1日,《紐約人》雜志發表了萊曼的文章,題目為“未來的世界秩序”,詳細介紹了切尼、沃爾福威茨等政要,如何催生美國“先發制人”戰略的過程,“柏林墻剛剛倒下,當時的國防部長切尼,就組建了一個智囊班子,從全球大戰略的角度,研究冷戰后美國的對外政策。這個研究項目是悄悄進行的,當年這個研究班子的成員,如今都榮升布什政府要職,如現任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在切尼的總參謀長劉易斯·利比,切尼的資深外交政策顧問艾德曼”。沃爾福威茨作為智囊班子骨干的更是官運亨通,他在第一屆布什政府中擔任國防部副部長,為發動入侵伊拉克的戰爭大顯身手,后來又被布什任命擔任了世界銀行行長的要職,為實現美國全球戰略在經濟領域繼續拼殺。萊曼的文章繼續寫道,“這是一個緊密的保守派智囊團,他們自認為比起華盛頓的官僚,更為志向遠大,更為冷酷無情,更為敢想敢干。...鮑威爾當年任聯席參謀總長,他領導著一個更溫和的研究班子,也構想冷戰后美國的外交和國防政策。兩個班子都向切尼匯報,再由切尼向前總統老布什匯報,以確定美國對外政策的大戰略走向”。
1990年5月21日,兩個班子按預定安排同時向切尼匯報,由沃爾福威茨首先發言,他侃侃而談遠遠超過預定時間,而切尼對鷹派觀點興致勃勃,絲毫不想去提醒或制止,結果鮑威爾根本沒有時間發言,直到數周之后才匯報了他的不同構想。輪到切尼向前總統老布什匯報時,絕大部分采用了沃爾福威茨的材料”。萊曼的文章還提到,“此后這個班子繼續工作,1992年,美國《時代》雜志搞到了相關材料,刊登頭版消息稱按照五角大樓的構想,美國將阻止任何國家或聯盟成為全球力量,從而引起了一場爭議,招來了布什政府鷹派搞單邊主義的指責”。1992年春季,《紐約時報》刊登了切尼班子的報告摘要,遭到某些有影響議員的反對并被抨擊為“建立美利堅帝國的狂想”。外界的強烈反映迫使切尼的班子降低調門,對研究報告進行了修改并適當增加了某些溫和色彩。
盡管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政界的主流派還無法接受右翼鷹派智庫的主張,但是,僅僅十年之后,切尼研究班子的成員都榮升布什政府要職,搖身一變成了美國政界的主流派,他們表現出了更加強硬的鷹派姿態,對外界的批評指責根本不屑一顧,大膽地發展了原先的謀求全球霸權設想,甚至赤裸裸地提出要建立新羅馬帝國,為美國享有“永續世界霸權”提供各種理論依據。2002年美國頗有影響的《外交事務》雜志3—4月號,刊登了美國國際智囊巴斯蒂安的文章,題為“不得不帝國主義”,隨后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外交政策顧問羅伯特·庫柏,也在英國《觀察家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我們為什么仍然需要帝國》的文章,再次提出了新帝國主義論,在國際上盛行一時引起了轟動。他們追隨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將非西方國家劃分為“前現代國家”和“現代國家”,“前現代國家”如阿富汗、索馬里等,“現代國家”如巴基斯坦、中國等,認為兩者對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組成的“后現代國家”構成了威脅。為了對付這種威脅,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必須采用兩套策略,在內部用法律與合作的和平手段協商解決彼此間的矛盾;而對外則需要恢復傳統的武力、先發制人的打擊和欺騙,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庫柏還認為新帝國主義在現實中已經存在,如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貿易組織等等,就是所謂“全球經濟帝國主義”的實例。
庫柏等人作為資深的外交和國際問題顧問,科索沃戰爭期間曾幫助布萊爾首相設計“新干涉主義理論”、“人權高于主權”等理論。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庫柏將“新干涉主義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鼓吹霸權有利于維護世界秩序的穩定,新帝國主義是霸權統治的最好形式。顯然,庫柏認為世界實力均衡格局已嚴重失衡,可以毫無顧忌地提出帝國主義的口號,重溫大英帝國昔日統治世界的榮耀,軍事強權操縱貿易帶來的滾滾財富,不必擔心勾起非西方國家的痛苦回憶。庫柏重新沿用殖民擴張時代的語言,聲稱“當我們與后現代歐洲大陸以外的老式國家打交道時,我們需要采取比舊時代更強硬的方式——武力、先發制人的進攻、欺詐以及一切必要的手段。我們遵守法律,但當我們生活在叢林中時,我們必須運用叢林規則”。鴉片戰爭中,大英帝國正是打著“文明”的旗號,對中國進行帝國主義的強盜掠奪。盡管庫柏為了兜售新帝國主義論,提出所謂“合作的、自愿的帝國主義”等等,用一些美麗辭藻裝飾令人憎惡的帝國主義,但是從美英兩國公然不顧歐洲盟國反對,繞過聯合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事實,所謂西方國家的合作不過是宣傳幌子,美國主宰的單極世界霸權才是本質。美國新國家安全戰略的先發制人原則,不僅違反了尊重國家主權的國際法,而且針對可能挑戰美國霸權的任何國家,顯然也包括法國、德國和歐洲盟國。美國政要公開聲稱要懲罰法國、德國,讓它們為反對伊拉克戰爭付出代價。
美國新國家安全戰略針對的潛在威脅,其實并不是指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而是指威脅美國的政治軍事霸主地位,威脅其不受國際法律和任何國家的制約,運用手中霸權獲取巨大利益的前景。世人皆知超級大國前蘇聯自我解體后,美國是惟一擁有強大軍事機器的超級大國,世界上任何國家真正擔心的問題,是如何自我防御并維護自身正當權益,根本談不上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美英兩國不顧別國甚至盟友的反感,公開宣布“先發制人”的單邊主義原則,甚至聲稱想要建立新的羅馬帝國,正是因為只有帝國才能憑借強大武力,隨心所欲地支配別國獲取巨大利益。政治是經濟利益的集中體現,戰爭則是政治在軍事領域的延續。布什政府軍政高官不少是富豪商賈,熱衷國際政治并非癡迷于做全球領導,希望維護世界秩序促進“和平與發展”, 他們曾卷入美國媒體曝光的公司丑聞,為謀取經濟利益不惜涉嫌違反法律,很難想象能廉潔奉公地遵守國際法,成為公正維護世界秩序的領導者。
[1] [美] 尼克松:《1999年,不戰而勝》,王觀聲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7頁。
[2]尼克松:《真正的和平》(1984年),新華出版社,1985版,第110-111頁
[3] [美] 尼克松:《1999年,不戰而勝》,王觀聲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頁。
[4]約翰•帕金斯:《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楊文策譯,廣東經濟出版社,第18-19頁2007年1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