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寫作時我控制不了我的筆
黑居易按:年前,我與薩蘇老師于京城相會,倍感高興,親身感受到薩蘇的儒雅風度,真是萬分仰慕。感謝薩蘇忙里偷閑陪我們游北京,領略北京的人文地理氣息。此次中國網訪談,薩蘇談到了我,讓我更加敬重薩蘇的大家風范。這句話其實源于在一年前我與薩蘇的一次關于中日青年的未來的閑聊。薩蘇很細心,對觀點的捕捉能力很敏感,感悟頗深。實際上,與薩蘇的幾次親近接觸,我受益匪淺,我的一些思想價值觀開始悄然改變,特別是我漸漸淡化了自己以往的悲觀色彩,剝掉了灰色的霧,開始更加用五彩繽紛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普希金有一首流播甚廣的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不順心時暫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樂之日就會到來。”以前,我可體會不到這首詩的情深意切,如今,我開始漸漸懂得了詩人內心的深沉與明媚了。感謝薩蘇,感謝薩蘇讓我明白,學會用一種更積極的視角看待人生與世界,如此人生才會更精彩。
2011.2.9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china.com.cn 時間: 2011-01-31 10:24 責任編輯: 鐘明
熟悉薩蘇的人都說他是一位“文壇外的高手”,文字幽默流暢,語氣輕松坦率,亦不乏文字背后的性情與思考。舉凡舊京掌故、父輩往事、兒時記憶、個人經歷皆可入文,讀他的書、看他的博客文章是一種難得的精神休閑活動。
近期,由李峰、薩蘇合著的《中國海魂——從鄭和到釣魚島》出版面世,書中從鄭和時代的歷史經驗講到了當代中國面臨的海上困局,其天下家國胸懷,堪可敬佩。
就在2011年北京圖書訂貨會的間隙時間,我們采訪到了這位文壇高手,聽他給我們講他的寫作與他現在的生活。
中國網:恭喜薩蘇老師與李峰老師合著的《中國海魂——從鄭和到釣魚島》出版面世。我看了一下這本書的目錄,從鄭和下西洋一直寫到釣魚島的領土爭端,作為作者之一,您想向讀者傳達哪些信息?
薩蘇:在歷史上,有很多先行者,都是中國人。中國也曾經是十分先進的海洋文明國家之一,但隨著后期封建專制社會的閉關鎖國的國策,把我們同海洋文明隔開了,我們的文明逐漸退縮到海岸線之后。當我們重新走向大海的時候,我們需要了解大海,了解中國在大海上能夠得到的利益。
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讓大家明白,中國未來要變成一個海洋國家,對于這種信念要有更多的認識。我們以后要成為既是大陸國家又是海洋國家,在理念上需要有更新。也就是說,要了解一個真正的海洋國家是什么樣子。
中國網:近年來您關注的歷史上的“戰爭”題材比較多,做了深入細致的資料搜集整理工作,也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能否跟我們分享一下,您是怎樣看待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發生的這幾場戰爭的?
薩蘇:1840年至1949年發生在中國的這幾次大規模的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傷害,直到1949年以后,我們才逐漸將中國同“戰場”這兩個字分離開來。在這之前。中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生一次戰爭,而每次戰爭都不是我們到人家家里去打,而是人家到我們家里來打,這意味著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應戰。
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我們都吃了很大的虧,但從文明的意義上看,又讓我們往前走了一步。
鴉片戰爭,西方人用大炮轟開了我們的國門,但是在炮彈打開的彈洞上面,我們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于是開始了中華民族尋求近代化的歷程。每一次戰爭都促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上追求救亡圖存的道路。我們常常說洋務運動、辛亥革命、國民政府是失敗的,但是人類的歷史不是“彈皮球”,而是像階梯一樣在發展。每一次失敗其實都是向著文明進步一個臺階。我們用痛苦奠定我們發展的基礎,我們一步步朝上走,一步步離世界文明越來越近,以至于在某些領域我們超越了世界文明的平均程度——這些成就,也都是我們一個一個臺階走上來的。
中國網:說中國的事,就避不開日本。您現在旅居日本,平時都接觸哪些日本朋友?您跟他們怎么相處?
薩蘇:國與國的相處,是國與國的相處方法;人與人的相處是人與人的方法。
前幾天我跟吳建民先生做了一期節目,在節目當中,我們假設了這樣一個場景:
大家知道美國有一位總統克林頓先生,這個人走路腳下“拌蒜”,自家的樓梯都能摔下來。我們由此設計了一個案例。
主持人問吳大使,假如當時把他派到美國去,在您遞交國書的時候,美國總統腳下“拌蒜”往地下栽,吳大使該怎么辦?
第一是扶他一把。可是人家沒要摔,是不是有點兒“干涉別國內政”的意思。
第二是作為大使,站在那里不動,他愛摔摔他的。
第三種選擇就是對方摔倒,我盡量讓他往我這里摔,摔到我懷里以后兩個人一齊倒地。
我當時選的就是站在那里紋絲不動,拿出“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的架勢來,總統倒地是貴方的事,我不干涉。
吳大使就當時的選擇就是:一定要上前扶他一把。
事實上我是同意吳大使的做法的。為什么呢?因為中國人本質上來說就是善良的,看到別人摔倒,我因該上前扶他一把。這也是我跟我日本朋友的相處之道。
中國網:能跟說說您的妻子“小魔女”,還有孩子“小小魔女”么?
薩蘇:給我的太太起名“小魔女”的確是有典故的。我們剛認識的時候,她中文講得很好,我并沒有意識到她是日本人。當我知道了她是日本人的時候,就想起我小時候印象中的兩個典型日本女人形象:一個是山口百惠,另外就是世界上很有名的日本排球隊里的“東洋魔女”,索性就叫我的太太“魔女”吧。但“魔女”不行,她還有一個姐姐,為了區分,她姐姐叫“大魔女”,她就叫“小魔女”(笑)……小魔女生的孩子還能叫什么呢?只能叫“小小魔女”了。
中國網:婚姻和子女對您的寫作方向和寫作態度有沒有什么影響?
薩蘇:一個人有家庭有妻子有孩子,首先會讓他感受到很多溫暖的東西。
作為男人來說,我們有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世界是剛性,但《易經》有云:剛不可久。一直這么剛烈下去的話,也不太對勁兒。男人只有在娶了妻子之后才意識到:女性對于世界來說意味著和平與一切溫暖的顏色。
家里有了太太跟女兒以后,我對生活充滿了感激,充滿了對世界的感激,覺得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了。從她們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善良的東西。有時候我的思想走偏的時候,看到她們,我就會覺得,原來生活是這樣的美好。
當然了,女性雖然代表一切溫暖的顏色,有時也會變成斗公牛的“紅斗篷”,那個時候你要注意,別讓自己變成一頭公牛哦!
中國網:80、9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他們正在慢慢走向成熟,作為成長的一代,您有什么話想要對他們講的?
薩蘇:80后是比我們這一代更正常的人。我出生在70年代,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著很多的條條框框。樹立這樣那樣的規則是想讓大家沿著一條正確的路去走,但實際上是不太可能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只有在一個比較自由寬松的環境里,讓大家都沐浴在“陽光”之下的環境中,即便走錯路,人們也會更積極地朝前走。我們這一代經過改革開放以后,開始朝外走,開始看到外面的世界,開始重新思索我們那一代人所經歷的事情。
80后、90后,他們出生在寬松的社會環境里,他們可以有自己的“任性”,他們過著更為自由的生活,而我們是經過了改變后才走進了寬松自由的世界。我始終堅信,他們會比我們更有成就。
我記得武漢長江出版社有一位陳先生,他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陳先生曾對我講: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生長的環境,你不能用你的經驗去教育下一代,畢竟社會環境變化確實有些大。
這些話讓我現在想起來很“開竅”。
中國網:怎樣評價自己多年的寫作?
薩蘇:我控制不了我的筆,對此我十分自豪。當我拿起我的筆,都是筆帶著我在走。一旦我想要控制我的筆的時候,那就不是我自己了。(文/中國網記者鐘明)
薩蘇簡介:
薩蘇,著名軍事評論家,其博客點擊量近億,人稱“文壇外高手”、“會講故事的人”。旅居日本多年,為中國人全方位了解日本人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堪稱中國的本尼迪克特。著有《國破山河在》、《中國廚子》、《京味九侃》、《夢里關山走遍》、《北京段子》、《與“鬼”為鄰》、《那些中國人》、《尊嚴不是無代價的: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等書,其中《與“鬼”為鄰》被譽為中國版《菊與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