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面前人人并不平等
文/顧湘
當今世界,貧富差距空前懸殊,以至于自然災害都能為權貴所用,而權貴對貧民的迫害,甚至更甚于自然災害。
進入21 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災難頻頻。長久以來,中外都有對“災難發生,無論是怎樣的榮華富貴也一并被轉眼吞噬湮滅”的場面的描述,著書者也會說“自然威力一視同仁”。然而當今學者們告訴我們:今非昔比。邁克·戴維斯的《布滿貧民窟的星球》中“貧民窟生態學”一章,介紹了一個詞,叫“階級地震”,這個詞是為了反映地震威脅在大多數城市分布相當不均的狀況而“造”出來的—“因地震而引起的破壞經常可怕地命中品質低劣的磚、泥或是混凝土住房”,遇難的都是窮人。書里寫到,“貧民窟開始于糟糕的地質學”,貧民們被從糟糕的地方驅逐到更糟糕的地方,那里是沼澤地、沖積平原、火山坡、懸崖、山體隨時可能滑坡的山腳、被采礦破壞了的不穩定的土壤層、危險的山腰、經常遭遇洪水泛濫的峽谷口、可能被侵蝕的岸邊、垃圾山、化工垃圾堆、鐵道側線、沙漠邊緣……就是說,不但災難來臨時貧困者們格外脆弱、不堪一擊,而且貧民窟幾乎是為災難圈出了“定點襲擊”的靶子。
娜奧米·克萊恩所著的《休克主義》一書則懷著更多憤慨的情緒,講述了“災難到來、窮悲富喜”——“災難是形成未來殘酷無情分裂的機會”。2005 年,12 萬新奧爾良“無車階級”在卡特麗娜颶風到來時束手無策、坐以待斃的景象,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布什政府的種種批評與控訴,我們多少已經有所了解。而克萊恩在書里細數了商人與政客的結盟是如何草菅人命、大發災難財的:早在颶風來襲前一年多,地方就向政府要錢,好制定防災應變計劃,政府拒絕了,同時卻把50 萬美元的合約交給某民企應急管理公司,要求該公司提出重大風災緊急應變計劃;這家公司花錢毫不手軟,召集了100 多位專家研討,錢用完了就再要,變成一共要了100 萬;結果颶風來襲,這個公司連困了2.3 萬個難民的新奧爾良巨蛋體育場也找不到。所有趁機攫取利益的政策都包裝成“減輕風災政策”。一幫取得伊拉克合約的頂尖承包商都到墨西哥灣撈了一大票,他們得到的政府合約價值高達34 億美元;一家殯葬公司情愿尸體在烈日下曝曬多日,也禁止別人好心伸出援手,因為他們每處理一位受難者,平均向國家收取12500 美元。承包商沒幫上災民的忙,并且政府為了彌補流入民間公司的幾百億美元,又削減了直接幫助失業與窮苦勞工階層的計劃。“美國最窮的公民補貼承包商兩次。”克萊恩寫道。
美國的事,看著的人多,指責的也多。相比之下,發生在東南亞的災難投機行為更不為人所了解。全世界對真實的東南亞(而非明信片風景照中傳達的概念)的關注只限于海嘯發生的那幾天,隨后人們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救援紛紛趕到,理所當然地認為受害者們終將得到妥善安置,便淡忘了他們。“鐵皮和塑合板蓋成的收容所,名義上只是臨時住所,實際上注定會變成永遠存在的貧民窟。各界不會推動大規模的救助行動來協助貧民窟居民,但全球實況轉播中的海嘯受害者則會激發全球的同情,”世界銀行和國際開發總署知道這件事:“過不了多久,海嘯幸存者會喪失獨特性,化為全世界幾十億個沒有臉孔的窮人之一,住在沒有飲水的鐵皮屋里,這種鐵皮屋的擴散就像一晚800 美元的旅館激增一樣,大致上已成為全球經濟中大家都能接受的特性。”
海嘯被利用來推動“重建計劃”,也就是“把漁民從海灘上趕走、建造五星級度假村的計劃”,這個大規模驅趕人民的計劃遠在海嘯來襲之前就已定案。“漁民捕魚足以養家糊口,但對世界銀行之類機構計算的經濟成長沒有貢獻,而且漁民原來蓋茅屋的土地,顯然可以作更有利的使用”。可是連善于鎮壓的政權,都很難把數以萬計的人民從世居的島嶼上連根拔起。海嘯的到來,對于想要積極推動“開發開放”、“民營化與公私合營”的那些人來說,不啻為天賜良機,將之前阻留在海岸上的障礙全部夷平、清除。所有受到大海嘯侵襲的國家都定出“緩沖區”,以安全為由,禁止村民在海岸重建,而那些“緩沖區”對旅游觀光業的建設絲毫不加限制,實際上就是搶走了本屬于村民的土地。“在土地遭到掠奪、海岸小區遭到排擠、優待商業利益等方面,政府不是袖手旁觀,就是成為共犯。”克萊恩寫道。印尼某省的“緩沖區”寬達兩公里。斯里蘭卡在海嘯夷平海岸一周后創設了國家重建項目小組,這個小組取代國會全權負責擬定并執行新斯里蘭卡重建大計,項目小組由斯里蘭卡銀行業和產業界最有權勢的企業主組成,10 位成員中有5 位直接經營海灘觀光業。“海嘯過后,好處是大部分非法建筑全都消失了,”當地官員說,“如果漁民回來重建,我們會被迫再度拆除……海灘會保持干凈。”更糟的是,他們那個耗資8000 萬美元的“再發開計劃”所用的資金,是以協助海嘯受難者為名募集到的善款。重建等于“第二次海嘯”——“受害者再度受害、遭到剝削的人繼續遭到剝削”。
歐洲一項研究指出,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氣候的變化已造成數千萬人離開家園,驅逐他們的除了海洋的蠶食、沙漠化蔓延、高山冰川融化、河流水位上升,還有另一些人無止境的貪婪。與自然因素有關的論述只是上述兩本書中很小的一部分。《休克主義》(著于2007 年)描述了近幾十年來全球范圍內興起的一種新型災難資本主義——私人財團與政治權利結盟,以新自由主義為思想旗幟,利用戰爭、政變乃至自然災害造成的“休克狀態”,進行激進徹底的自由市場與私有化政策,加劇社會斷裂、置人民于悲慘處境;同時打破了“資本主義與自由”的神話,證明自由市場制度的擴展遠非自生自發的過程,而是依靠專制、暴力與災難強行擴張實現的。
《布滿貧民窟的星球》( 著于2006年)則指出,眼下是歷史上第一次,地球上大多數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這些城市人口的大部分在忍受可怕的貧困,貧民窟已成為都市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我們地球的未來,即“城市貧民窟星球”。據聯合國人居署2006 年的報告,2030 年全球將有約20 億人口淪為貧民窟居民。戴維斯在書中所舉的實例,有的像伊斯坦布爾的“一夜建成區”一樣簡直猶如神話(“勇敢的擅自定居者們在夜晚建設和重建每個簡陋小屋,因為當局每天清晨拆除它們,在為期37 天的荷馬史詩式圍困之后,政府最終讓步并允許這個新的一夜建成區在一座垃圾山上生根”),還有的,諸如繁榮的房地產市場對居民的壓榨與排擠、城市發展與美觀的代價等等,則看來十分眼熟。最后,戴維斯充滿希望地描繪了一幅貧民窟作為蓬勃發展的“抵抗運動孵化器”的圖景。世界運轉的方向如此,無論你我現在處在怎樣的位置,都有足夠的理由警惕與憂慮了。
2010-03-25 總第 379 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