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翻身農民的成長史,一曲人民公社的贊歌
——長篇紀實文學《皇天后土》書評禮扎
白城有個地下長城,那里有個“真老虎”
曉 雨
不到長城非好漢。登上長城,舉目望去,果然氣度非凡。若蒼龍崛起,逶迤攀升,俯視溝壑,壁立千仞;似山舞銀蛇,偉人形容;磅礴大氣,超越古今。雄偉銷魂的長城,是天然與人力的奇妙結合,前人歷代無數民工將士生命物化的結晶;橫空出世的長城在中華大地上向世界寫出了偉大,寫出了中國。看到它的人無不驚魂動魄刻骨銘心,折服了華夏文明古國的山河壯麗,更敬佩中華民族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
但是,如果你旅游來到了吉林省白城市查干浩特旅游開發區嶺下鎮“虎頭山”的時候,你會看到具有白城特色的“地下長城”——“高山打井”的鬼斧神工!白城的長城不是修建在山上,而是向山下掘進,在地下修建了水利工程。激情的1958,當時嶺下公社的一群年輕人,高舉著“高山打井青年老虎隊”的紅旗,開進了“虎頭山”,插上了紅旗,立下了“高山打井”的誓言,鋪開了他們地下長城的雄偉藍圖。這是一場人和石頭的戰爭,是一場理想、意志和困難的戰斗:這群年輕人,意氣風發,舉著紅旗,像猛虎上山,志在必得;輪起膀子,苦干實干,像猛虎下山,勢不可擋。鋼釬磨短了,換;鐵鍬磨壞了,扔;手震出血了,干;胳臂累腫了,干;肚子餓了,干;人累病了,干!拼死拼活的鏖戰,終于前所未有的在“虎頭山”上打出了第一眼井。他們把 “高山打井”的水裝在瓶里寄到了北京中南海。鐵樹開花,石頭出水,這第一眼井,就是白城“高山打井”地下長城的第一個跺口。在激情的鋼釬臂膀鐵錘口號聲中,地下長城在人的堅強意志下慢慢的延伸,有了第二個跺口,有了第三個跺口,有了第三十個跺口,“高山打井”成功了。一群青年人用青春熱血修建的“地下長城”流出了潺潺清泉,滋潤著千百年貧薄饑渴的土地,讓旱地變成了良田。
名不虛傳的真老虎,紀英林
“高山打井青年老虎隊”有個帶頭人,有個抗旗人,他就是隊長紀英林。但是多少年下來,人們忘記了他的名字,卻記住了他戰天斗地生龍活虎的形象和一往無前的拼命精神,親切的叫他“老虎”。
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老虎?
紀英林,胸前掛滿獎章的紀英林,是在革命理想百花園里培養出的理想老虎,是在隴畝之上生產勞動一生的干活老虎,是關心群眾雪中送炭溫柔無比的貼心老虎,是樸素無華不慕虛榮問心無愧的坦然老虎,是白城地區官員百姓熟悉關心愛護的典型老虎,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標本的革命老虎,是查干浩特旅游開發區一個獨具特色的吸引游客的寶貝老虎。
這只老虎,是貨真價實不折不扣的真老虎!讓我們愛護保護好這只老虎,在祝愿他健康長壽的時候,有機會來看看這只不可多得的絕無僅有的勞模老虎。
關于紀英林,和造就他的時勢的傳奇傳說
關于紀英林的報道許許多多,不勝枚舉,而最吸引眼球的也許要算最近剛剛出爐冒著熱氣兒的《皇天后土》,由寫過《鄭培民》的作家陶冶編寫。絕對鴻篇巨制,超大16開本,700多頁,上百萬字,文圖并茂,重一公斤。封面是鎮西的那棵挺拔屹立的老樹和胸前掛滿獎章的老英雄,畫龍點睛的寓意:紀老就是鎮西大地上的一棵參天大樹!
這本難得一見的書一經面世,立刻有了許多傳說,非要先睹為快的人因為爭奪這本書的閱讀權鬧翻了臉,到現在還不說話。看到這么嚴重后果的智慧者采取了智慧的做法,把書肢解成幾部分,變成了上、中、下三冊,瞎子摸象的結果也不理想,反而激化了矛盾。看完紀英林部分的人,急切的要看政壇奇人鄧小平是怎么樣復出的,看到華國鋒審時度勢辭職的,急切的想知道他是如何從中國共產黨權力的最高峰跌落低谷的。抓捕“四人幫”的經過已經不是熱點,鄧小平、鄧穎超、葉劍英、李先念、胡耀邦、趙紫陽,陳 云、華國鋒、汪東興、吳 德、紀登奎、許世友、陳錫聯、陳永貴、彭 真等諸多高端人物的風云際會才是秘聞。傳記文學很少有一本這樣“風聞議事” 風格的作品:,讓你不肯放手,讓你無比揪心,讓你牽腸掛肚,讓你拍案驚魂,讓你日以繼夜,讓你淚濕衣襟,讓你喟然長嘆,讓你警鐘長鳴。就是這樣一字不落地從頭看到尾,也還無法澄清這本書是不是“反X”。作者在《后記》中說不是,他的朋友在他寫作的時候就說是。說來說去,光說反不反,不說對不對,這里的奧妙誰都能猜出幾分?遠離權力中心的陶冶先生筆下的中國政壇有幾成真實可信?然而正是紀英林感動人的勞模事跡,還有陶冶在京城搜集的這些望風撲影似乎可信又似乎難信的東西引著讀者的興趣、好奇和關心。
無論貴賤高低,所有的人都有一種欲望:想知道他們不知道的東西,特別想知道那些很難有機會知道的、平常根本無法知道的東西,打開《皇天后土》,就什么都知道了。
一個勞動模范的歷史畫卷
——評陶冶編著的《皇天后土》
張 英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作家陶冶編著的長篇電視報告文學《皇天后土》由中國文化傳播出版社出版了,這是作家向偉大祖國母親六十,周歲生日獻上的一份厚禮。當我拿到這部大氣而厚重的力作,看到封面那株扎根旱海干粗枝壯的老榆樹前站著胸前佩滿獎章的老人,看到封底那數不清的獎章、獎狀、獎杯,我激動了,因為這部著作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農民,一名共產黨員——吉林省洮安縣嶺下鎮紅石嶺村黨支部書記勞動模范紀英林。
解放前,紀英林是個放牛娃,建國后他翻了身,當家做了主人。他帶領鄉親們開山引水,改造旱海,讓土地多打糧食。他組織互助組,合作社,大搞農業機械化,帶領鄉親們走共同富裕的集體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了卓越貢獻,國家和黨給了他很高的榮譽,他成為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十二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大中央候補委員,全國勞動模范,并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華國鋒、胡耀邦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我從這部著作中讀懂了,紀英林之所以有大干社會主義的沖天干勁,其根源在于他對共產黨和毛主席有著濃厚的階級感情。他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是實實在在的,是發自內心的。在他心目中,共產黨就是天上的太陽,毛主席就是搭救他的大救星。他發誓跟共產黨走,聽毛主席的話。共產黨提倡的,毛主席指示的他就馬上行動,而且干就干好。他說的話擲地有聲:“黨中央、毛主席日夜為老百姓操心,為老百姓著想,咱老百姓也要為黨中央、毛主席分憂,為黨中央、毛主席著想。黨中央、毛主席想到了的咱無條件干好,黨中央、毛主席沒想到的咱也該主動去干。為什么?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吶,主人不為這個家著想那還算主人嗎?”
紀英林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之后,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不滿足于自己個干好,還得帶領鄉親們共同干好。共產黨是關心人民疾苦的,共產黨是個組織,是個隊伍,她關心人民,為人民謀幸福得靠全體共產黨員來體現。紀英林深深知道這個道理,他處處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沖鋒在前。過年了,他自己掏腰包,把村里的五保戶請到家里吃年夜飯,把黨對人民群眾的溫暖直接送到人們的心坎里。
紀英林當了領導干部之后,只想干事,不想做官,實實在在,實心實意為人民服務。他處處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他常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群眾看干部看什么?看他有沒有為群眾謀利益,有沒有以權謀私。紀英林從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和影響去謀取私利,而是把他的良好人際關系都用在為紅石嶺大隊的群眾利益上。比如他辦砂石場,比如他給各大隊買電影放映機。
從這部著作中,我還深深感受到紀英林是個老實人。他從不說謊,不說假話,不虛夸成績。他能干十分,只說六分,而且說得很樸實,政治術語他不會說。紀英林是個忠厚的人,對人民忠誠、對黨忠誠。也可以說就是“三個代表”的模范踐行者。
歷史在前進,老勞模再立新功。紀英林1990年3月從紅石嶺村黨支部書記位置上退下來之后,他退而不“休”,被聘為查干浩特旅游經濟開發區關工委主任、老年體協主席、老齡委主任、老年黨支部書記,他把每項工作都做實做細。他做關工委工作,獲得中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優秀工作者稱號;他做老年體協工作,獲得中國老年體協先進個人;他做老齡委工作,獲國家老有所為貢獻獎;他做老年黨支部書記工作,被吉林省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2008年他被評為全省十佳健康老人和省孝親敬老先進個人,2009年7月18日參加了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勞動模范去北京、北戴河的休養團。幾十年來,他就是這樣勤勤肯肯、默默地奉獻著。 紀英林說的好:“我現在身體和精神狀態非常好,我一定要把黨交給我晚年的工作做好。”
《皇天后土》這部大作,記錄了共產黨員紀英林任勞任怨,不為名利的一步步堅實的腳印,展示了老勞模紀英林創造過的豐功偉績。這部大作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歷史鏡頭,繪成了紀英林一生的歷史畫卷。時代造就了英雄。通過紀英林的成長,反映了模范所處時代的精神。雖然那個時代已經遠去,可是那種時代精神是不能忘卻的,更是不容抹殺的。
身為作家,陶冶有著極強的創作責任感,他把謳歌的對象始終盯在黨的優秀干部身上。他創作的大型電視報告文學《鄭培民》是這樣,這部《皇天后土》也是這樣。他把黨的優秀干部鄭培民,把農民勞模紀英林這樣的時代楷模,有血有肉、鮮活靈動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陶冶為新中國的電視畫廊增添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做出了功不可沒,無人能比的歷史貢獻。
《皇天后士》的創作是非常成功的。我祝賀陶治,他用心血塑造的農民勞模高大形象,譜寫的歷史絢麗畫卷,今天終于奉現在讀者的面前。
紀英林這面大干社會主義的紅旗永不褪色,象沈浩那樣優秀的農村基層干部踏著紀英林的腳印在繼續前行。紀英林的精神永放光芒,就像他身后的那棵老榆樹一樣,餐風露宿、沐風櫛雨而干堅枝挺,永遠郁郁蔥蔥。
《皇天后土》感想曲系列之一
董 偉
最近我有幸在烏有之鄉書店發現一本新出版的著作《皇天后土》。如果單純的看封面與內容簡介,其與其它類似的著作也沒有太多的區別,但是仔細閱讀里面的內容,卻是別有一番天地!
這部書雖然是以描述農村變化為主,雖然是圍繞一個名叫紀英林的主人公展開,但是通過這個簡單的真實的歷史描述,我們卻能夠從中讀出很多從別的書里面讀不到的真理!這本書不僅具有很好的可讀性,而且也具有較好收藏價值。
首先,新中國建立后的前30年,在農村搞得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所有制“人民公社”。自從作為真理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誕生至今,在目前的地球上只有兩個國家搞過以社會主義建設為目的的社會建設實踐:一是前蘇聯的“集體農莊”模式,二是前新中國的“人民公社”模式。
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前蘇聯的集體農莊模式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其所表現出來的優缺點及利弊基本是“禿子頭上的虱子——一目了然”。偉大領袖毛主席為了避免新中國步其后塵,不得不進行新探索,希望走一條具有“中國特點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注: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從新中國建立開始的毛主席時代就開始了)。而在新中國進行的探索就是“人民公社”運動。這本《皇天后土》基本就是反映了在前新中國農村的真正共產黨員是如何帶領群眾探索具有中國特點的新農村建設道路的。
其次,讓我們再通過學校的教科書以及一些官方的文件公告等來簡單回顧一下前新中國人民公社運動的一些情況。人民公社運動的起源是新中國建國后的互助組,其后經過初級合作社,而后再經過高級合作社,最后才演變為人民公社。我們從這個組、初級、高級直至人民公社的順序可以看出來:人民公社的形成與發展完全是合乎事物發展規律的,并非一蹴而就,并非是一些群眾或是某個國家領導人的一時心血來潮!至于人民公社的解散以及其曾經產生的問題等,我另有感想曲進行深一步的探討。
再次,我們回顧一下新中國剛剛建立后的中國農村歷史狀況。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農村的土地基本是私有制形式,群眾是可以自由出賣土地的(注: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農村土地才開始收歸集體所有)。在1956年之前或在沒有搞合作化、人民公社運動之前,雖然前新中國農村的農民都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但是他們的生活狀況或貧富差距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有的地方恰恰出現相反的變化:貧富差距變大,失地農民增多等,甚至有回歸歷史的趨勢。這個狀況的發生主要原因就是:(1)土地歸私人所有,可以自由買賣。(2)各個家庭的勞力狀況不同。那些缺乏勞力的弱勢家庭,因為沒有勞力,即使有土地也無力耕種,他們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外出乞討做乞丐,不得不再次出賣土地==不得不再次變為失地的農民==不得不再次變為被他人雇傭的“奴隸”。同時,那些勞力豐富的家庭就往往趁此機會兼并土地==變為新型地主。(3)各個家庭之間缺乏相互的合作互助,基本都是單干,自己顧自己。一旦遇到例如洪水、大旱、冰雹等特大的自然災害,他們只能仰天長嘆,可以說純粹是靠天吃飯。用句戲謔的話說:如果老天看誰家不順眼,往誰家田地里撒些冰雹,估計他們家的莊稼就要絕產。他們一家人要么出賣土地殘喘一下,要么活活的挨餓直至餓死,要么背井離鄉出去討飯做乞丐。前新中國的合作化或人民公社運動就是在這樣
私有制形式,群眾是可以自由出賣土地的(注: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農村土地才開始收歸集體所有)。在1956年之前或在沒有搞合作化、人民公社運動之前,雖然前新中國農村的農民都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但是他們的生活狀況或貧富差距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有的地方恰恰出現相反的變化:貧富差距變大,失地農民增多等,甚至有回歸歷史的趨勢。這個狀況的發生主要原因就是:(1)土地歸私人所有,可以自由買賣。(2)各個家庭的勞力狀況不同。那些缺乏勞力的弱勢家庭,因為沒有勞力,即使有土地也無力耕種,他們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外出乞討做乞丐,不得不再次出賣土地==不得不再次變為失地的農民==不得不再次變為被他人雇傭的“奴隸”。同時,那些勞力豐富的家庭就往往趁此機會兼并土地==變為新型地主。(3)各個家庭之間缺乏相互的合作互助,基本都是單干,自己顧自己。一旦遇到例如洪水、大旱、冰雹等特大的自然災害,他們只能仰天長嘆,可以說純粹是靠天吃飯。用句戲謔的話說:如果老天看誰家不順眼,往誰家田地里撒些冰雹,估計他們家的莊稼就要絕產。他們一家人要么出賣土地殘喘一下,要么活活的挨餓直至餓死,要么背井離鄉出去討飯做乞丐。前新中國的合作化或人民公社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在前新中國的農村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只能避免新地主的產生,只能避免農民失去土地,并不能避免貧富差距的加大,也不能抵抗特大自然災害的侵襲!而要避免上述的弊端,唯一可取的出路只能是“合作”。換句話說就是人民大眾一起團結起來,一起與災害奮斗。正如毛主席所講的: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特別備注:與之類似的那些沒有“奮”字的言論都是對毛主席原始言論的篡改,是對毛主席的變相妖化。我順便在這里給大家提醒一下)!與天奮斗==共同抵抗上天帶來的災害,例如天旱、洪水、冰雹等;與地奮斗==共同抵抗大地帶來的災害,例如汶川地震等;與人奮斗==共同抵抗人類自身產生的災害,例如剝削壓迫、投機倒把、趁火打劫、坑蒙拐騙等!
在這里如果單純的說與自然災害奮斗,估計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如果再把人類自身產生的災害加進來,估計有些人就會糊涂了。關于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去參看前新中國的合作化或人民公社運動的歷史,從這個歷史中大家自然就會明白這句話的道理了。歷史就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能把真假丑惡反映得淋漓盡致。如果你看不明白歷史,這只能怪你自己沒有眼力勁兒,并不能怪歷史沒有告訴答案!在前新中國的合作化或人民公社運動的過程中,對這個運動持最大懷疑或敵對態度的基本都是那些家庭勞力較多、個人能力較大或比較富裕的家庭,尤其是“黑五類”家庭。因為搞合作化或人民公社運動最大的得益者是大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但是這個運動對于一些少數人而言卻是最大的“傷害”。因為搞合作化運動,使得他們沒有機會兼并別人的土地,使得他們無法加大與別人的貧富差距(如果貧富差距不大,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的水平與能力等沒有得到“突出”,他們就會沒有充足的理由去“光宗耀祖”等),使得他們就沒有機會投機倒把,使得他們就沒有機會趁火打劫,使得他們沒有機會坑蒙拐騙,更使得他們就沒有機會“一夜暴富”!所以說,那些反對或不支持合作化運動的人基本都是與社會主義建設唱反調的人,與社會主義建設背道而馳的人!
與人奮斗==共同抵抗人類自身產生的災害,例如剝削壓迫、投機倒把、趁火打劫、坑蒙拐騙等!
在這里如果單純的說與自然災害奮斗,估計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如果再把人類自身產生的災害加進來,估計有些人就會糊涂了。關于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去參看前新中國的合作化或人民公社運動的歷史,從這個歷史中大家自然就會明白這句話的道理了。歷史就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能把真假丑惡反映得淋漓盡致。如果你看不明白歷史,這只能怪你自己沒有眼力勁兒,并不能怪歷史沒有告訴答案!在前新中國的合作化或人民公社運動的過程中,對這個運動持最大懷疑或敵對態度的基本都是那些家庭勞力較多、個人能力較大或比較富裕的家庭,尤其是“黑五類”家庭。因為搞合作化或人民公社運動最大的得益者是大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但是這個運動對于一些少數人而言卻是最大的“傷害”。因為搞合作化運動,使得他們沒有機會兼并別人的土地,使得他們無法加大與別人的貧富差距(如果貧富差距不大,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的水平與能力等沒有得到“突出”,他們就會沒有充足的理由去“光宗耀祖”等),使得他們就沒有機會投機倒把,使得他們就沒有機會趁火打劫,使得他們沒有機會坑蒙拐騙,更使得他們就沒有機會“一夜暴富”!所以說,那些反對或不支持合作化運動的人基本都是與社會主義建設唱反調的人,與社會主義建設背道而馳的人!
把合作化或人民公社運動打個比喻就是五個指頭之間相互關系的運動。單個的指頭的能力、水平、作用等都是有限的。如果這五個指頭能夠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則可以做到許多單個指頭所無法做到的事情,可以把每個指頭的作用與功能放大數倍,同時并不妨礙每個指頭原來的單個作用。進一步說就是一個拳頭的作用并不妨礙單個指頭的原來的作用。也就是說人民群眾的合作化運動可以極大提高群眾中每個個體的創造力,并且與每個個體的獨立單干也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所以,那些片面肯定單干,從而否定合作化的理論都是謬論!
再次,社會主義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讓大多數的人都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等,就是都有基本的生存權、基本的發展權等。這也是“三個代表”所宣揚的,要代表大多人的根本利益,要體現、反映出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而不是少數人的利益要求!同時也是胡主席的“和諧發展觀”所倡導的:飯有可食、衣有所穿、房有所居等。這些理論口號與政策指導等只有在現實社會中變為現實,它們才有生命力,才是真正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而不是進行資本主義的建設!這本《皇天后土》里面的主人公紀英林他們不僅僅是口頭上響應黨的號召,更是身體力行地在實踐中去實現貫徹這些政策。他們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他們才是真正的扛著紅旗打紅旗。
這本《皇天后土》不僅僅是用一個真實的歷史事實反映了一個真實的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合作化運動或人民公社運動的過程,更是給大家塑造了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模型,指出了中國大多數群眾掌握自己命運的根本出路——合作!
新中國60年的農業發展史的偉大詩篇
——〈〈皇天厚土》讀后記
張小林
我是一口氣讀完《皇天后土》這本書的,因為它真實。
對于我這個文革中期出生的人來說,是沐浴著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受的教育,對于過往,雖然還有著樸素的情感,但基本上是一個被修飾了之后的印象。而改革開放30年后某一天突然被眼前看到的事實當頭一棒,原來我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種種現實,其中已經包含著太多的不合理,已經不是冠冕堂皇的補課論所能解釋得了的。曾經自以為是的巨大成就,卻掩蓋了多少不公正,于是,我的良知突然蘇醒過來。
我開始有了要了解這個社會的想法,我發現它病了,滿目瘡痍,繁華都市的陰影里,歌舞升平的背后,是多數人被掠奪。我的童年是在一個桃花源般美好的地方度過:天朗氣清,欣欣向榮,朝氣蓬勃,一方面因為天真無邪不諳世事的孩子眼里只有快樂,但人與人之間平和而溫馨卻是最基本的底色。那里天高地闊,也遠離了城市的繁華和熱鬧。那也許不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我想了解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一個更全面的中國—今天和昨天。
這些在這本我要介紹的書里找到了。我讀到了整整一個時代。
關于大躍進,文革的傷痕文學曾經讀的很多,那些或許不是假的,因為總有人在一定時期內擺脫不了他自身的局限性,或許,歷史要隔了一段來看,才會更清晰一些。
《園丁之歌》、《半籃花生》,我的腦子里還有這些名字,但是,這些虛構的故事誰又知道它們是不是“遵命文學”?那段歷史于我已經遙遠而模糊,要真實的還原殊非易事。曾經單純地以為一切都是真的,現在是不可能了。這顯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我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反復印證,才能得到一個“是”或“非”,“對”或“錯”,“然”或“否”的結論來,這不符合效率原則。但是人既然不單純了,也只好如此。
魏巍老的作品我是相信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今天重讀起來,仍然會因為其中一種強烈的深摯的感情,激起你胸中的共鳴。浩然的《金光大道》和《艷陽天》我也相信,因為他本身就是來自鄉野,身上永遠帶著一股高粱花子的氣息,我看到了土地和農民都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血液中。我和孩子一起看《閃閃的紅星》的時候,孩子看了潘冬子的故事,還有他媽媽的死,問我:這個潘冬子是真的嗎?我說:是真的,當時有千千萬萬個像潘冬子這樣勇敢的孩子。
扯得太遠了,還沒有到正題上。對于陶冶老師的《皇天后土》這本書我也是相信的。認識陶冶老師是在紀念主席逝世33周年的座談會上,關東大漢,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新中國受的教育,那段歷史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股浩然正氣,這些都讓我感到親切和信賴。而以后隨著交往的增多,又增加了對作者的了解,而最初的這種印象不僅沒有改變,反而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所以,當他這本書還沒有從印刷廠里出來的時候,我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并且有幸成為這本書的第一批讀者了(我請老師把書稿電傳的)。我一直不敢給這本書寫些什么,那似乎不是我該冒昧地去做的,可是又得到了陶冶老師的許可和鼓勵,今天也不揣淺陋的敲起鍵盤了,算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這本書記錄了新中國60年的農業發展史的偉大詩篇,而這是通過真實記錄一個普通的翻身農民--吉林省白城地區紅石嶺大隊的紀英林的幾乎一生(年近80仍然健在)的奮斗歷程來完成的。一滴水折射了大海,紀英林是一個地道的中國農民,他帶領著他的同伴們,戰天斗地,改變了家鄉窮困的面貌。他和他的“青年突擊隊”把一個號稱是“八百里旱海”,全年降雨量只有300毫米,蒸發量卻達1400毫米,春旱種不上地,夏旱小苗不長,秋旱籽粒不灌漿這樣的一個只能靠天吃飯的貧瘠的土地,硬生生通過自己的雙手,在厚厚的山石下打出了一口口井,改造成了一片沃野。看了真讓人感到熱血沸騰!
作者熱情謳歌了一群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們,鏡頭一個個掠過,從紀英林、李相臣、劉景文、白云海、馮桂琴、吉淑珍、賈世英、馮玉蘭、張淑艷(五朵金花)、喬玉柯、周連芳、張才(思想轉變了的支部書記)、高長虹、陳秀春,這些人身上掠過,從嶺下鄉,到修水庫,到紅石嶺掠過,從一片片豐收的田地掠過。歡快的勞動場面會讓讀者如臨其境,被鼓舞,被振作,勞動本身是多么快樂啊!它不僅創造財富,也創造積極美好的人生價值。但不是所有勞動都有同等的收獲--當你為個人奔小康而苦苦追求的時候,回報豈有這般豐盛和甜美?引用紀英林1972年給知青們介紹的情況來反映當時他們取得的成就:
紀英林:“這地方原來叫洪家屯(紅石嶺的前身),大部分是朝鮮族。1960年,我們青年衛星高產隊遵照公社的決定,合并到這里,組成青年老虎隊。當時高崗是沙石包,洼地是蛤蟆塘。活土層不到一尺厚,下面全是鵝卵石的1000多畝耕地,被100多條荒溝和大大小小的沙包分割成124塊,地里還長著200多棵東倒西歪的老柳樹。我們干社會主義不能老守著這舊攤子,要改變舊面貌,就不能怕費力氣。舊社會我們沒有地,要飯、扛活,今天毛主席把這塊土地交給我們,我們就得把它蒔弄好。大家少睡早起,填深溝,搬沙丘,墊洼塘、挖樹根、打水井;采取開膛破肚、挖沙換土的方法搬走了30多個大沙包,整平了土地,鋪河淤土5000多噸,加厚了土層達20厘米,把篩漏地變成了保水保肥的‘雙保田’。土地連成片,耕地面積擴大到1279畝,打出水井30眼。毛主席發出農業學大寨號召后,我們以大寨為榜樣,大干苦干,打了6眼電機井,修了10 多條主干渠,開了兩條10里多長的引河自流灌渠,使全部耕地基本能灌上水,初步實現了水利化。1970年全國北方地區14省農業會議精神傳達后,大批促大干,想新的、干大的,我們又把田、渠、林、路重新做了規劃,把原來順著地勢的彎彎曲曲的舊渠道全部推平,修成9大塊方田,四周植造14萬株防風林,圍著方田重新修了10多條筆直的主干渠,全長5000多米,修個11座閘門、15座虹汲橋。同時修了11條方田路,造林100多畝,實現了‘四旁’‘綠化’。初步達到田成方、渠成系、林成帶、路成網,地肥土平,產量年年增。當年洪家屯畝產只有百十多斤,而現在畝產超千斤,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穩產高產隊!”
怎不讓人嘆服!
到后來,他們成立了科學實驗小組,科研人員都是他們自己的社員和剛剛高中畢業的回鄉學生,用罐頭瓶子培植菌種做底肥,畝產量提高了10%。為了增產,他們絞盡腦汁,集思廣益,發動群眾,除了靠體力,更靠群眾的智慧,他們通過積極的嘗試發現了秋翻比春翻好,秋灌也比春灌好,秋灌經過一冬的冰凍,開春一化,土壤疏松,有利于生長。
我還看到有一個細節:公社農技推廣站要求各隊搞白僵菌,這白僵菌有啥用呢?用書中人的話說:
“咱們苞米地常有的那種小玩藝兒,人家學名叫玉米螟,繁殖的可快了。如果不及時滅掉就會成災,造成減產。咱們要搞的白僵菌是白色粉末,撒到苞米芯里不耽誤苗長,還能防治玉米螟。買農藥確實省事兒,但農藥是毒藥把玉米螟治住了,對秧苗也不利。這是一個比較。第二方面,用農藥得年年用,它的毒效就幾個月;白僵菌呢,頭一年用上,再連用一兩年,也就是最多用上三年,這塊地就成了無疫區,玉米螟被徹底消滅了,再不會有了。從長遠看,眼時多花錢,以后就少花錢,甚至不花錢了。”
于是紅石嶺的科學實驗小組就積極的行動起來了,他們借了100個飯盒做培養皿培養白僵菌,和當時挨家挨戶搜集罐頭瓶子培養做底肥的菌種一樣,用土辦法自己搞科研,多么了不起!還有,這同時也表現出農村各級科研力量的壯大,這在今天實在是無法想象的,如果不是對那段歷史有親身經歷,沒有這本書,誰會相信呢?但是這些成果又隨著隨后來到的包產到戶而灰飛煙滅了。農民們自發的科研熱情從此再也沒有用武之地。或許他們會激發一時的個體生產熱情,但是失去了組織起來的力量,獨木不成林,還能創造出曾有的奇跡嗎?因此,今天一盤散沙的勞動者們,大批地離開家園到城市里打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弱者,低素質的人,多少人對他們并不抱以同情,和平等的態度,是的,他們成了被詛咒的人,被瞧不起的人。而他們自己也忘記了自己曾經也意氣風發過。
可以看出,作者由于有著對土地和勞動者的熱愛,所以,才給我們奉獻出了這樣一本散發著泥土芳香的好書,通過書中這一個個可愛可敬的人物群像,我們才能對全體農民,全體勞動者,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他們真是最可愛的人!我不禁要問了,是誰,代表了我們中國人的形象?是改革開放后的精英們嗎,是走出國門財大氣粗出手闊綽的先富起來的人嗎?還是那些自命不凡的知識分子?不,我覺得這些為共和國的發展奉獻了汗水和智慧的農民們,以及書中沒有出現的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的工人們,這些可敬的勞動者,他們才能代表中國人,他們才能體現中國人勤勞和智慧,他們才能表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他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羅曼羅蘭在《約翰?克里斯多夫》里,通過克里斯多夫這個人物,去尋找真正的法國,他在上流社會里找,上流社會的墮落讓他失望;在市井里去找,市井一片嘈雜;最后,他還是在平凡的法國人中找到了。法國精神,就在一個個小人物身上閃閃發光。通過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點。是這些最普通的勞動者創造了不普通的事業,驚天地,泣鬼神。作者把筆觸深入到勞動人民中間去,深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為我們再現了毛澤東領導的那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讓我們認識了偉大時代人民群眾的集體風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想,這本厚厚的大書,或許會在共和國的農業發展的史料中占據一席吧。
本書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在于作者把紅石嶺這樣的一個小村莊,不僅僅是當成一個獨立的現象來描寫,他是把它放在整個中國農業合作化的進程的大背景下來描述的,一直延伸到人民公社解體農村包產到戶。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遷中的一朵浪花,能夠提醒我們曾經有過的那個火紅的年代,并且對于今后的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我相信,也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前后三十年的農民與村支書
——讀《皇天后土》隨感
愛祖國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陶冶老師,并得知陶老編著的電視報告文學《皇天后土》即將付印。閱讀了陶老發過來的“書前書后”,簡單地了解到紀英林同志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是著名的全國勞動模范。他是從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逐步成長為黨的基層領導干部,是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并被選舉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僅僅知道這些,就有一個急切地想看到全書,進一步了解紀英林同志經歷的愿望。
當拿到《皇天后土》這部書時,恰逢也是任職于農村的安徽省小崗村黨委書記、省財政廳干部沈浩同志不幸去世的消息傳來。由于已經知道到沈浩同志與紀英林一樣,都是任職于農村的基層干部、都是受到表彰的共產黨員,不由地發生聯想:由于他們活動在不同的年代,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他們所領導的村民(人民公社社員)們又有什么區別呢?帶著深深的疑問開始閱讀《皇天后土》這部大作。
一、為集體
打開電視報告文學《皇天后土》的第一集,紀英林——一位農民勞動模范的名字映入眼簾。鏡頭中映閃著紀英林和他的伙伴們,他們生龍活虎、實實在在的勞動景象真實感人。感動著現今仍有社會主義理想的人,而對于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信條不放的“小崗人”不僅不會感動,他們可能還要說:紀英林們是一群傻子,是要天誅地滅的。
看吧,紀英林帶領他的伙伴們為集體農田打井的鏡頭:從日頭落山到日出,干了一宿的“青年老虎打井隊”的隊員們該換班了。團支委李相臣喊道:“誰累得不行了,跟我走。”沒人吱聲,誰也不愿回去休息,多熟悉的鏡頭啊,凡是從那個火紅年代(包括80年之前)過來的人,誰沒有這樣的經歷?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哪個不是爭先恐后地做貢獻,先進工作者、先進勞動者、勞動模范層出不窮。工作中誰力氣出少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繼續看,平原上的井打完了。可是900坰山地一眼水井也沒有,為了使山坡地變成水澆地、高產地,紀英林又提出進山,為山坡地打石頭井。他媳婦說他:“你可真是個虎頭啊,咱希圖啥呀?是誰拿槍逼你這么干嗎?”紀英林回答說:“是我自己逼的,我自己那個良心。國家這么需要糧食,咱農民供應不上去,工人吃什么?”在共產黨的領導和教育下,紀英林這個土生土長的青年農民,想的不是一家一戶的小日子,他想到的是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需要糧食,他想的是集體,是國家。
1959年2月23日 ,農歷正月十六。高山老虎打井隊一批有積極性的隊友,跟著紀英林自愿成立嶺下公社第30獨立生產隊。巧的很,這個獨立生產隊的人數與“按手印、搞單干”的小崗村一樣,也是十八個人。這兩個十八人卻是截然不同隊伍!紀英林他們十八人放棄了千辛萬苦開鑿的水井和水澆地,重打鑼鼓另開張,開進新地塊,重新建家業。嶺下公社另撥給他們十八坰地,四匹老馬兩頭牛、一掛膠輪車、一臺花轱轆車。就在這個基礎上,他們辛勤勞作、艱苦積累、發展壯大建立了紅石嶺大隊,很快就從十八人發展到60多戶人家。并逐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為國家上繳了無數公糧。在四十多年前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們大隊就購買了40多臺14吋電視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七十年代時,紅石嶺一個勞動日值人民幣3元,差不多相當于那時的十六級國家干部的收入水平。而小崗村那十八人怎么樣呢?我們從媒體上知道:他們自私自利,集體伙著干的時候,都怕別人占了自己的便宜,出工曬太陽比著少出力。守著大片的土地卻吃著國家的返銷糧(也有紀英林們生產的吧),“春天一到”小崗村十八個人就鼓動著分田單干。他們單干了近三十年,村子也沒有什么大變樣。兩相對比,紅石嶺、小崗村的農民精神面貌和他們的生產模式,誰先進,誰落后不是很清楚嗎?還是集體的力量大!紅石嶺大隊的社員們改土造田、平沙包填洼地、打水井修灌渠,落實毛主席“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的農業八字憲法,確保集體農業生產年年好收成。集體經濟壯大了,集體中每個成員都得到了集體的關照。要不,怎么會有周邊其他生產隊的人們想著入隊呢(搬到紅石嶺來)。
二、講團結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怎么能不興旺!思想多元化、行動自由化,其結果說到底就是使人民大眾一盤散沙化。只有實行生產資料集體化、公有制;有共產黨的好領導,才能心想到一處、勁使到一處。
在《皇天后土》中,我們看到紀英林同志在生產勞動各方面處處干在前,事事做榜樣。也看到他十分注重搞好團結,善于團結那些反對過自己的同志一道工作。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上級從外隊給紀英林他們隊調來了一位名字叫張才的副書記。這位副書記原來隊上的人稱他為“三壺一冒煙”書記(酒壺、茶壺、打牌和,煙卷不離手)。就是這位副書記,在一個機會出于個人私利而舉報紀英林。上級黨組織經過周密調查,結論是其檢舉的問題不存在、紀英林是個好同志。在黨支部換屆改選過程中,紀英林同志努力做黨員的工作,仍選舉他為支部委員。過后,紀英林和張才聊天。張才問紀英林:“你就一點兒不記恨我?”他回答說:“你把目光盯在我身上,是替黨員和群眾監督我,使我少犯錯誤,不走岔道辦錯事,對黨對我都有利,我憑啥記恨你?”聽聽紀英林同志這話,講得境界多么高!他不僅不記恨張才,反而把張才當作是自己工作的監督,他是在真切地實踐著毛主席關于無產階級接班人的五項條件之一:他們必須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人一道工作的無產階級政治家。不但要團結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團結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還要善于團結那些反對過自己并且已被實踐證明是犯了錯誤的人。在《皇天后土》一書中看到這個情節后,再聯系毛主席關于無產階級接班人的那個條件,感覺到紀英林同志是在自覺地建立監督機制。他利用有不同意見的同志甚至是栽贓陷害于他的人來監督自己的工作,以使自己做人不走岔道、干工作不辦錯事。黨的各級干部如都能像紀英林那樣做,還怎么會犯原則性的大錯誤甚至走上腐敗犯罪的道路呢?他這個團結,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團結了。他這個團結奠定了共產黨員、領導干部自身永葆青春的基礎,是黨的組織機體健康、事業壯大的保障之一。
紀英林同志說:“大家湊合到一塊組成個新家,這個新家過的怎么樣?當家人是起重要作用的。可是當家人也要靠全體成員支持。如果誰也不支持,這個當家人自己就跳光桿舞了、成了光桿司令。”大家湊合到一塊,組成新家是為了走集體化道路、建設生產資料公有制制度,有了這個條件大家就能團結起來了。如同石子與沙子,有了水泥,它們就團結起來了,結成堅固的混凝土,它們可以構成高樓大廈的基礎和立柱。紀英林在集體中的作用就如同那“水泥”。有了紀英林,群眾就一定會團結在一起,成為社會主義大廈的基礎和立柱。聯想到小崗村,村民們也有一位好書記: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財政廳干部沈浩同志(在他之前已有了幾任下派的書記,都是一事無成)。想必沈浩同志也一定是十分注重團結的。但是,我們從媒體上了解到,沈浩同志在小崗村做出了無私奉獻之后,仍有村民們在他宿舍外發泄不滿、更有年輕的村民對他動粗。為什么紀英林能團結紅石嶺的生產隊員,而沈浩卻難于團結小崗村村民呢?其區別就在于紀英林和他的隊員走的是集體化道路,有一個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共同目標;而沈浩帶的小崗村村民們卻是按下手印后,各懷私利小心眼,個人顧個人、分田單干,有的只是誰發家誰“光榮”的個人小心思。個別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條與沈浩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格格不入,沒有團結的基礎。
紀英林等黨員同志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榜樣。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紅石嶺的群眾們和黨員們團結在一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皇天后土》第四集中,可以看到“并隊”的畫面。就是洪家屯并入紀英林“青年衛星高產隊”并改稱為:青年老虎隊。新入隊婦女們在老隊員的感染下,掙著包下掏大糞、積農肥這個又臟又臭的工作。吉淑珍等大姑娘們也不甘落后,也要跟著大姐們去掏大糞積農肥。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走進新中國不久的姑娘們,破除舊思想,團結在榜樣們的身邊,他們的生活怎么會不幸福!
有歌唱道:“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團結起來力量大,讀過《皇天后土》使人真真切切地知道,紅石嶺人團結在一起,在三十多年前就建設了社會主義新農村。那么如果不分堅持到現在,又是30年,那該是什么樣?如果把紅石嶺當典范推廣到全國,那還會有現在所謂的“三農”問題嗎?難道我們的決策人不值得反思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