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是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20世紀上半期,在資本主義世界性矛盾兩次激化的歷史條件下,在馬列毛主義的指導下,經過革命,先后誕生了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世界。但早期社會主義國家大都誕生在相對落后的國家和地區(qū),她們所建立的社會主義還帶有鮮明的傳統(tǒng)社會特征。社會主義社會建立的時間還比較短,社會主義發(fā)展又是人類歷史上的全新事業(yè),人們對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還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以1950年代前南斯拉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為標志,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先后開始了早期傳統(tǒng)社會主義向現代社會主義的轉型探索。1970年代末再次掀起的一些重要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開放,卻使這些國家離社會主義漸行漸遠,終于導致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相繼發(fā)生了歷史性巨變,資本主義在這些國家復辟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了重大挫折。由此,傳統(tǒng)社會主義如何轉型為現代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yè)如何走出低潮?這是歷史給人類提出的一個全新課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面對當代人類歷史的改革和巨變,一些國家的勞工大眾重新回到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作為勞工階級立場的知識分子,筆者有幸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盡管自己職務身份卑微,但其關心天下大事、奉獻于人類解放之心卻永遠長存。筆者于1961年出生于華中丘陵地區(qū)一戶貧寒農家,1980年在高考復習時因情感分散等原因,與大學失之交臂,走進了一所師范學校。那時,師范生的學習生活比較輕松,未來工作也有保障,于是筆者在完成學業(yè)的同時,盡可能廣泛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等知識,由此對時政問題和理論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時刻關心天下大事。1982年畢業(yè)后走上了中學教師崗位,1984年參加華中師范大學政教專業(yè)學習,后因外語基礎太差,考研夢破滅。但筆者把工作和更廣泛更深入的業(yè)余學習結合起來,又使自己的人文社科知識水平有了一個較大的提高,對那時中國思想理論界的發(fā)展狀況也有了大致的了解。1987年筆者的創(chuàng)新意識沖動起來,開始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觀點。例如,結合當時理論界的探討,筆者試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講到社會矛盾時涉及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和階級矛盾——階級內部階層矛盾兩個側面聯系起來,從社會客體和社會主體相結合的社會總體上去概括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社會客體和社會主體上的表現(以避免“見物不見人”的缺感);試圖把公有制理解上的斯大林模式(側重生產資料所有關系)和鐵托模式(側重主體勞動關系)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去全面地理解公有制;試著把馬克思關于社會發(fā)展的“三形態(tài)”理論和“五形態(tài)”理論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概括為“社會二重性及其二重發(fā)展過程有機統(tǒng)一”理論(即社會歷史發(fā)展是社會類形態(tài)發(fā)展和社會質形態(tài)發(fā)展二重過程的有機統(tǒng)一)。其中,當然也接受了那時理論界關于現代化的一般觀點。1992年初,筆者在工作之余曾編輯過一本小冊子:《大變革——改革開放和現代社會主義(綱論)》。該冊子根據社會二重性理論和社會基本矛盾新解,簡單地梳理了人類和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過程;結合中外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和改革的實際,說明了我國等早期社會主義國家繼續(xù)發(fā)展,必須實現社會主義與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市場經濟、民主法制、科學文明及其國際化的相互結合和相互改造,從而轉型到現代社會主義上來;并從經濟社會改革、政治法律改革(包括商品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關系)、文化改革(包括商品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與道德的關系)、對外關系的開放、現代社會主義的實現、現代社會主義的發(fā)展等六大方面,粗略的探討了我國等早期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及其發(fā)展的應有思路。此后,繼續(xù)廣泛地學習哲經政史等知識,加深自己的思想認識,不斷地寫出一篇篇論文。
這本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小集子,主要是筆者在新世紀里陸續(xù)定稿的廣泛流傳的有代表性的幾篇論文的集結(出版時個別文字上有所修改)。它們分別從總體性方面(第一篇)、經濟方面(第二至七篇)、政治法律方面(第八篇)、文化哲學方面(第九篇)、總結和總體性方面(第十篇),探討了中國等早期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轉型轉向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演變。其中,第一至六和第八共七篇文章是筆者在2001至2007年上半年寫作的。2007年下半年以來,隨著筆者對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入理解,特別是認真學習了毛澤東主席關于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和無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理論之后,思想認識有了新的升華,并徹底明確了自己與當代新自由主義和修正主義的界限。集子中第七、九、十共三篇文章就是筆者2008年原有認識和新認識的共同結晶。當然,本集子并沒有回避攸關當代中國思想界分野的三個焦點問題:即市場經濟、分權制約、全球化三個問題,并認為在作為過渡形態(tài)的社會主義條件下(至少是在不發(fā)達社會主義社會里)仍然繞不過這三個問題,只是需要對它們進行社會二重性定位。如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應當是一種新型的有限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分權制約本質上是一種人民(工農階級)主權的分離制約,社會主義國家的全球化與當代資本主導的全球化之間主要是一種對立限制和溝通革新的關系。這些與現實中的新自由主義和修正主義還是有根本區(qū)別的。
社會主義是由資本主義而來的,它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同時社會主義又必須繼承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的人類共同性成果。只有如此,社會主義才能最終戰(zhàn)勝資本主義。當然,社會主義吸取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成果,必須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繼承、改造和發(fā)展,而不是退回去發(fā)展資本主義。這是本集子堅持的一個基本思想。由此,本集子在堅持馬列毛主義的基礎上,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作了些新的探索:它從社會(客體)和人(主體)兩個側面的結合上重新概括了決定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社會基本矛盾;從決定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生產力的社會類特性和生產關系的異質性中引出了社會二重性理論;提出了社會進步的客體對象尺度和主體價值尺度相統(tǒng)一的新說法(或生產方式主要標準論);運用社會二重性理論和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方式的歷史性特點等理論,說明了早期傳統(tǒng)社會主義轉型為現代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必然性;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質形態(tài)特征、基本矛盾、根本任務等新概括(如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不斷地改造社會階級階層關系,發(fā)展生產力);提出了發(fā)展現代(成熟)社會主義在經濟、民主法治、對外關系全球化和社會主體關系等方面的新框架、新理論;提出了在現代修正主義占統(tǒng)治的原社會主義國家,只有通過變法或革命并且在大致明確了發(fā)展現代(成熟)社會主義正確道路的時候,才可能重歸社會主義等。同時,整個集子中還特別突出了對所有制和公有制的全面科學理解,并認為科學所有制,就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所有關系和主體勞動關系的統(tǒng)一及其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方式方法,其中主體勞動關系(勞動制度)是決定所有制性質的重要甚至主要方面。社會主義公有制本質上就是“公有——民主聯合勞動關系”的所有制,由此它決定了社會主義有限市場經濟特有的運行機制、市場范圍、運行目的(遵循商品價值=公本價值+勞務價值+共享價值)、運行規(guī)律(如共享價值規(guī)律、按勞分配規(guī)律、民主勞動規(guī)律、公有產權總體調節(jié)規(guī)律)等等。
當今世界仍處在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度的大時代,馬列毛主義仍然是這個時代精神的精華,我們必須堅定地繼承馬列毛主義。同時,隨著戰(zhàn)后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的新發(fā)展,特別是上世紀晚期以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又一次轉入低潮,這種歷史事實也表明,馬列毛主義又必須有新的大發(fā)展。當前,中國思想界探討真實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馬列毛主義新發(fā)展的勢頭已經興起,本集子也愿為此作出應有的貢獻,并盼望廣大有識之士給予它批評和指正。
2009年國慶日
《追求真理
——早期社會主義國家改革轉型和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新論》
周承友 著
2009年12月
目錄
自序
一 社會二重性理論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
二 論新公有制及其企業(yè)形態(tài)
三 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新結合
四 跨越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出路
五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六 新農村建設的“前瞻”和“當下”
七 《社會主義經濟學原本》提綱
八 共產黨領導、人民民主和法治國家的深結合
九 中國哲學發(fā)展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創(chuàng)建
十 唯物史觀、 當今時代和人類前途
附錄:真實的文革及其歷史地位——文革研究的新視域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