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義和虛偽無恥---讀《大外交》
文/愛誰是誰
最初看到這本基辛格的《大外交》還是好幾年前在網上隨意瀏覽時無意中發現的網上版本。當時便如獲至寶,全心全意投入到閱讀中去了。不過,很遺憾,網上的那個版本十分不全,因此最后十分的不盡興。然后是三年到北京出差,在首都機場的書店里看見了這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大外交》,當即買下。很遺憾的是,買下之后,由于世俗生活的誘惑,卻很少再有時間認真地靜下心來讀這本書,而只是在偶爾郁悶無事的時候拿出來翻上幾頁。其間,甚至,將此書置于一友人處長達一年之久。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雖然我的那位友人也并未認真地翻上幾頁。
就這樣,用了三年的跨度,我才將這本《大外交》完整地讀了一遍。老實講,僅僅是這樣的閱讀經歷來寫讀書筆記確實有些草率,但心中憤懣激蕩不已,潦草幾字,只為泄憤,并非為博他人一笑,所以倒也無所謂。
坦白講,雖然憤憤不已,依然覺得這本《大外交》是本好書。曾經和借此書的友人談過自己買此類人文書籍的標準:能給人大量有用的客觀信息去幫助人做出獨立客觀判斷的書籍。他當時不以為然,深信“一本書中哪怕一句話有價值也值得購買”。這想必是此書置于其處一年,而其終未讀完此書的原因所在。
回到《大外交》。此書確實能滿足上述的標準,能給予讀者大量有用的客觀信息。至少,它提到的一個又一個歷史事件和一個又一個的歷史人物給予一個又一個觸發點,觸發我去閱讀更多的書籍,發現更多的背景和細節,或有新的發現,或回來驗證。不過,這主要是我的前期閱讀感受。而我越讀到后來,愈來愈接近當代社會的時間節點的時候,我的感受就是前述的憤懣激蕩:基辛格將美國外交的虛偽無恥哪怕在寫書中也發揮到了極致。
作者在描述到美國外交政策的時候,每每必言“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理想主義的傳統”。翻翻三百年的歷史,美國何時有過作者所謂的“理想主義”,而且還是“傳統”?不過都是國家利益作祟!不過都是迪斯雷利所言“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奇怪且可笑的是,當我準備寫這篇讀書筆記時,我在互聯網上查閱了一下其他網友的讀書筆記,居然十分認同基辛格的闡述。只能說美國文化入侵對很多中國人的思維有了近乎洗腦的效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基辛格出生于德國,其姓Kissinger應源于德語,據我的判斷應是源于地名Kissingen(德語中,地名中的n轉化為r,此詞即表達此地的人)。在基辛格出生的弗蘭肯地區有一個小城叫Bad Kissingen,似乎可為這一判斷為佐證。無論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Kissinger此姓和被洗腦人士想象中的按英語語法來的“接吻中人”毫無瓜葛。這正如車王舒馬赫的名字如果按照德語音譯的話,應該叫米歇爾而非麥可爾一樣出乎被洗腦人士的意料。
可以理解的是,作者在著述此書并描繪所謂美國外交“理想主義的傳統”的時候,已覺察到此一概念與美國外交的歷史及現實格格不入。但是由于“道德”先行,作者幾乎是在用說教的口氣妄圖說服自己和讀者相信:確實存在所謂的“傳統”,而歷代美國的政客對此是身體力行的。
讓我們從頭開始。
在開篇,作者的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教風格便已體現:“… 在日常的外交活動中沒有比美國更務實的,但在追求其歷史傳承的道德信念上,也沒有比美國更具理想主義的國家…”“…美國在國際上的經歷一直是信仰勝過經驗…”“…美國反對的不是國際局勢的改變,而是改變的方法,尤其是使用武力…”。簡短的幾句話,作者已經把美國的外交置于道德的最高端。但是,作者所描述的“歷史傳承的理想主義”卻是事實上的虛無飄渺。在美國真正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進入國際外交大舞臺之前,美國是怎樣的“信仰”和“理想主義”:
1. 1819年迫使西班牙讓出佛羅里達。
2. 1846-1848年,美國發動對墨西哥戰爭,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并入美國領土。
3. 1898年, 美國接管了整個菲律賓群島。為了保衛這塊剛得到的遙遠的土地,美國又吞并了關島、夏威夷、薩摩亞和威克島,而且為建設一條由美國控制的地峽運河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
多么可笑的“信仰”和“理想主義”!不過是武力奪取更多的領土和國家利益。然后是建設武力,炫耀武力,用武力維持包括領土在內的國家利益:
1. 1823年,美國總統J.門羅發表了“門羅宣言”。反對歐洲列強干涉西半球事務。
2. 1890年,西奧多·羅斯福為《太平洋月刊》寫了一篇關于馬漢剛出版的《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1666-1783)》的書評。他在書評中公開贊揚了作者,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美國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不僅要有巡洋艦,而且要有一大批能與其他任何國家抗衡的戰列艦?!?/p>
3. 1900年8月4日,一支包括2500名美國士兵和海軍陸戰隊隊員的聯軍經過激戰占領了北京。
4. 西奧多·羅斯福所有的公開講話中有一句告誡最能引起公眾的想象:“說話要溫和,但手中要拿著大棒?!?為了防止外國對拉丁美洲國家的干涉(通常是為了討還拖欠的債款),羅斯福聲明,如果有干涉的必要,美國是會出面干涉的。這一政策被稱為門羅主義的“羅斯福推論”。在實施這種推論中,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干涉了尼加拉瓜、海地和多米尼加——征收稅款還債或恢復秩序。
5. 政府主義騷亂的爆發使美國海軍陸戰隊分別于1906、1912和1917年進入古巴。這些干預行為的理論依據不僅是“羅斯福推論”,而且還有“普拉特修正案”。 這項修正案允許美國武裝力量在必要時進行干涉,以維護古巴的獨立和秩序。
…
不知道基辛格看到這些事實會如何辯白所謂的“信仰”,“道德信念”,“理想主義”,“美國反對使用武力改變國際局勢”。也許是他無法辯白,所以在此書中,這些曾經發生的歷史事實只字未提。
也許作者可以辯白說,美國“理想主義”的傳統始于威爾遜總統,于是在第二章中,作者寫到“…即后世所稱的威爾遜主義。在他看來,國際秩序的基石在于國際法及國與國之間的信任,而不是均勢或各國勾心斗角?!庇谑牵绹尤胍粦稹笆腔诘赖碌睦碛?,這場戰爭的主要目標是建立更公正的國際新秩序”。且不說威爾遜主導的凡爾塞和會并未建立起更公正的國際新秩序,并在二十年后帶來了更為慘烈的二戰,讓我們來看看美國是否真是如威爾遜或基辛格所宣稱的是“基于道德的理由”而加入一戰的。
首先,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不過是歐洲列強瓜分利益不均而最終走向武力,交戰雙方都是非正義的。而美國在戰爭的大半段時間選擇觀望而不介入,威爾遜不僅公開宣布了美國的中立立場,還在戰爭一爆發就呼吁民眾,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不偏不倚。1917年,由于德國宣布無限制地用潛艇攻擊戰時海上商運,威爾遜宣布與德國斷交,接著,聲稱“在美國參戰時,德國駐墨西哥大使應鼓勵墨西哥對美宣戰,以收回在歷史上被美國奪取的屬于墨西哥的新墨西哥州、德克薩斯州以及亞利桑那州的土地”的齊默爾電報的公布嚴重激起了美國對德國的社會政治敵視,惡化了美德關系,為美國參加一戰提供了借口。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問題是,威爾遜到底基于哪門子的道德而觀望了三年,之后加入協約國集團?至少從上述的過程中,無法發現所謂“道德的理由”。
而二戰,美國確實領導了對軸心國集團的反法西斯戰爭并取得最后決定性的勝利,然而我們依然有理由懷疑基辛格所謂“理想主義”的存在。如果“理想主義”真的在美國普通民眾當中或者美國政界存在,美國為何會在“孤立主義”的影響下,在1941年才真正參戰,而此時,中國已經在日寇的鐵蹄下煎熬了10年。而“理想主義”真的存在的話,為何會在戰后禁止同根同種的奧地利并入德國,為何會支持英國拒絕中國收回香港的要求,為何會將不過是日本人70年武力獲得的琉球群島重新置于日本的主權之下,為何同意蘇聯邊界向西移動的無理要求…如此多的“為何”恐怕不是“理想主義”的基辛格能用“美國外交歷史傳承的道德信念和理想主義”能夠真正回答的?;粮裥Q“美國政治信仰的本質是天真樸實,并且由這份天真樸實中產生動力做經常的努力。”哈!多么純潔的基辛格和美國外交!誰要是真信了這一論述,他可真算的上是天真樸實了!
再說鐵幕落下以后的冷戰,美蘇爭奪世界霸權。在基辛格的筆下,美國及其盟友盡其所能防止世界落入共產主義的蹂躪??墒?,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東西真的是共產主義么?為了對付這個“最危險”的東西真的可以采用任何手段么?比如,雇傭黑幫暗殺古巴領導人,用雇傭軍攻打古巴,扶植傀儡政權,暗殺傀儡政權的領導人或者鼓勵資助軍事政變,直接軍事介入其他國家的內戰,資助獨裁的薩達姆政權再在鬧翻之后以高尚的名義去推翻這一政權,孤立紅色中國再在尋求均勢的目的下結交她以對付“更邪惡”的蘇聯,主導建立聯合國但在利益需要的情況下繞開它對其他國家動用武力,…哈!真是“不擇手段達到最高道德”!所有這些相關事實都被作者輕描淡寫,而作者也承認他所推崇的“里根主義”等于是幫助敵人的的敵人之策略,并進而使得作者也有此一問:什么樣的目的可以使得什么樣的手段合理?
而這一時期,美國對這個世界上的其他真正危險又做了點什么?
1. 直到1954年5月17日美國最高法院才宣布在全國公立學校中種.族.隔.離.為非法。1991年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才被廢除。
2. 目前,全世界仍有8.54億人長期遭受貧困和營養不良之苦;有超過10億的極端貧困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每年有560萬兒童死于與貧困有關的疾病。同時,世界各地還有11億多城鄉居民喝不上清潔的飲用水,更有26億人連基本的衛生設施都沒有。
3. 2001年,美國退出限制排放影響氣候之氣體的京都協定
4. 在美國的盟友中,還有很多獨...裁...政權如沙特阿拉伯等,美國甚至贊助過它今天的頭號大敵拉登
5.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庫,最大的常規軍事力量,最高的軍費開支。還準備在和平的歐洲大地上部署針對俄羅斯的導彈防御系統。
6. 美國對外援助的受益國是經濟及軍事都非常強大的以色列。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美國肆無忌憚地偏向以色列。
…
作者在倒數第二章的最后強調:“總而言之,美國終究必須對其國家利益的發展作出確切的定義?!边@或者是作者杞人憂天,或者是作者欲蓋彌彰。從上面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出,美國從來不缺對其國家利益的準確定義和對其國家利益不擇手段的貪婪攫取。而所謂美國外交的“理想主義”,本就從來不曾存在過,不過是作者及其他美國政客的虛偽無恥的癡言夢語而已,不過是寄人類所有希望于美國一身的被洗腦者的海市蜃樓而已。
而所謂大外交,不過是均勢的一次又一次重演。掩蓋其下的,是不同國家利益的爭斗和握手言和罷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