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強告誡,資本不能靠一味盤剝廉價勞力而盈利;中國崛起必須走新民主主義路線。
近年,中國國力增強,出境游客財大氣粗,一時成為國際話題。本書作者、前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曾留學歐美的經濟學家王小強,從另一角度分析中國成就背后的隱憂。其實,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作者出任體改所常務副所長時,就對同事說過:摸著石頭過河不錯,問題是,岸在哪里?可別摸了一程,又回到原點。
現實的發展,遠超作者當年的憂思。二零零零年,北京的中央電視臺請來抗美援朝英雄黃繼光的老班長,硝煙熏染過的面孔、傷痕累累的身體、朝鮮政府頒發的英雄證書、色彩斑斕的戰斗勛章,無一不令人肅然起敬。但老英雄沒追憶過去的光榮,而是現身說法如何身陷被當局指為「邪教」的「新宗教」而無法自拔。老革命皈依「新宗教」,說明改革跨入氣勢如虹的新千年之際,中國民眾信仰迷失與渴望信仰「到了何等嚴重程度」。
無論信仰迷失,或是渴望信仰,必事出有因。不爭的事實是,當下在中國的外國投資者、民營企業家及國有企業賺取高額利潤,很大程度是對來自農村廉價勞動力的冷酷剝削。這些要價極低的農民工今天僅扛著「國家主人翁」的虛名,既無社會保障,又無醫療保險,過著朝不保夕、四處流竄的可憐生活。在他們的身上,看不到一丁點兒工人階級的豪情,因為他們在城市受到各種「土政策」的歧視,連他們中間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在都市里也得不到接納和承認。拒同志于千里之外的冷漠,辛辣地羞辱了他們「依靠組織、眷戀黨」的觀念。過去那種「終于找到黨」的感情,是中共多年來藉文學與電影作品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
有一個時期,中共當局與民間沉浸于「中華崛起」的大國迷思,作者猛「潑冷水」,細細回顧第二次大戰后名列「世界四強」的中國,曾如何被拋入巨大的尷尬之中。
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所有可能的場合表示,「把中國說成同英國、美國或蘇聯同等的世界大國是完全不真實的」。實際上,就是拚命「抬舉」中國的美國,內心也不視中國為世界大國,而認為「蔣的政權貪污和殘暴,中國軍隊亟需改組」。抗戰時期,有的美國官員公開表示:中國人何必到處求外國借款?動用部分中國人在美國的存款就可解決中國的財政困難。
當時,對于中國國際地位有清醒認識的,倒是中共領袖毛澤東。他認為,中國「真正的平等地位,決不能單靠外國政府的給予,主要應靠中國人民自己努力爭取,而努力之道就是把中國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建設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否則便只會有形式上的獨立」。今天看來,這番話說得多么精采而中肯!但非??杀氖?,中共建政后,毛澤東完全違背自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路線;到文革年代,中國終于淪為國際社會的孤家寡人。
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產生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很多已「不放一槍一彈」地退出了歷史舞臺。作者指出,它們原本都不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直接產物(中國更不是),從根本上違背了馬克思關于革命發生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兼容的原理。而資本主義國家活得有滋有味,全因精通資本流動、勞動力不流動的制度安排,把由階級矛盾產生的危機轉移到落后國家。馬克思若九泉之下有知,該作何想?。ㄈ~小蓁)
(刊登于:《亞洲周刊》第二十一卷十六期,2007年4月29日出版,第53頁)。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