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統一、歐洲分裂?
李毅 博士
我介紹許天田這本書,是因為該書還沒有中譯本。建議盡快出版中譯本,和肯尼迪《大國的興衰》、基辛格《美國需要外交政策嗎?》、麥克斯《當代世界的起源》一起,作為國內大學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有關課程的主要教學參考書。
許天田(Victoria Tin-bor Hui)2005年出版了《古代中國與早期現代歐洲的戰爭與國家形成》(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該書解決了西方學術界這個多年來沒有解決的難題,一經出版,立即榮獲美國政治學會年度最佳圖書獎。這本書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統一、歐洲分裂,都不是必然的、命定的,都是偶然的、人為的。
戰國七雄中,秦本是弱國,秦滅六國,是以弱勝強(第65頁)。六國的戰略是合縱,秦國的戰略是連橫(第67頁)。連橫最后戰勝了合縱,為什么?因為六國之間也是爭斗關系,難以真正合縱。等到不真正合縱就要滅亡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第74-79頁)。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富國強兵(第80-84頁)。秦國得以富強的制度政策,六國也可以學,但他們學得太慢、太遲,最后學也來不及了(第85頁)。秦善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于坐山觀虎斗、坐收漁人之利,慎戰,輕易不出手(第88頁)。非打不可的時候,也善于以少擊多,分而殲之。但到了非集全部國力一決雌雄的時候,秦國從不手軟,例如長平之戰和滅楚之戰(第89-90頁)。歐洲分裂、中國統一,與地理無關。歐洲多有一馬平川,中國多有高山大河、天塹屏障。黃河與幾個險關隘要,曾經是秦國東進的天然屏障(第90-91頁)。秦滅六國,以弱勝強,不是逞一時之勇,而是七代君王,花了135年時間,打了57場戰爭,殊為不易(第96-97頁)。采用郡縣制使秦的擴張更為便利(第97-99頁)。秦最后終于一統天下,主觀條件決不可忽略。秦始皇、李斯,雄才大略,氣吞山河,集全國人力、物力、財力,破釜沉舟,發起最后一戰,九年時間,蕩平六國,一統天下(第99-101頁)。為什么秦國能制定聰明的戰略?和六國統治者相比,秦國君臣更為雄才大略、聰明睿智。秦國用人看才能、不看出身。秦王胸懷寬廣、用人不疑、放手讓大臣將帥做事(第101-107頁)。
早期歐洲則完全相反。1495年到1659年,不論法國還是哈布斯堡王朝,都不是走自強的道路,而是自我消弱(第111-120頁)。1661-1715年,英國走向自強,法國則繼續自我消弱(第120-126頁)。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后的拿破侖法國,才達到古代中國的水平,拿破侖差一點統一歐洲。法國大革命之后,才像古代中國一樣,實行了征兵制,有了職業軍官。拿破侖也像秦國一樣,實行連橫的戰略。在兵敗俄國之前,拿破侖一直走上坡,之后就走下坡了。為什么?秦國也有過多次大的失敗,但最后成功了,為什么拿破侖敗了一次就起不來了?秦國是靠自己的人力、物力打仗,這次敗了,回去生聚修養,下次再來。拿破侖是靠歐洲各國的錢和歐洲各國的兵來打仗,一敗就不可收拾。簡言之,和秦國相比,拿破侖自強的制度政策還不夠徹底、不夠有力,國力還很有限,還達不到統一的要求(第127-136頁)。早期歐洲士兵是雇傭兵,軍官是雇傭軍官、貪污腐化,資本家唯利是圖,容易自我消弱(第139-142頁)。歐洲長期英法相斗。英國走富國的道路,國富兵不強;法國走強兵的道路,兵強國不富;都沒有找到秦國富國強兵的正確道路。主要由于直接學習中國,后來普魯士最先找到了接近于秦國富國強兵的道路(第142-149頁)。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野以戰,殺人盈野,尸積成山,血流成河,歐洲中國,蓋莫如是。但如果比較戰爭時代的長度,戰爭頻繁的程度,投入兵力的數量,傷亡的數量,戰爭所引起的人口的減少,按人口比例計算戰爭所造成的人口減少,古代中國的戰爭都要比歐洲慘烈的多。春秋戰國打了500年,從100多個國家,打到幾十個國家,打到戰國七雄,最后秦始皇一統天下。歐洲打來打去,并沒有滅掉多少國家,早期歐洲君主實屬無能。拿破侖之后,要想改變多國并存的狀況,為時已晚(第149-156頁)。
春秋戰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臣子經常直諫君主,君主經常從善如流,大家都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不行仁政,從大臣到百姓,都可能棄你而去(第168-179頁)。為了自強,戰國七雄都搞征兵制,都搞中央集權政府,都搞以法治國。商鞅變法后秦國搞得最好,政府按政策和法令辦事,高度合理化,高度理性化,秦律的規定非常詳細,力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很接近現代民族國家。這些方面,歐洲都是在拿破侖之后才逐漸趕上來。秦律雖然嚴苛,但公平。英國稅率比法國高,但法國老是因為征稅鬧事,因為法國不公平。秦國比英國還公平(第178-190頁)。早期歐洲國家,國不像國。沒有常備軍,雇傭兵腐敗。國家向資本家借錢,還不起就要破產。國家自己收不了稅,雇人收稅,弊端叢生。后來瑞典、英國、普魯士、法國都變法改革自強,但都沒有強大到足以統一歐洲(第190-195頁)。古代中國不用雇傭兵,政府手上沒有現款也垮不了。田賦用來支付政府行政費。商業稅收用于宮廷,現款多了,則會重賞有功之士。而歐洲君主離了商業稅收就活不下去。為了富國強兵,春秋戰國秦漢都重農。歐洲則不得不重商。重商把歐洲國家搞弱了(207-214頁)。秦國用民力用得太狠,講法太多,講禮太少,重武輕文。漢承秦制,但總結了這些經驗教訓,糾正了這些錯誤,中國的統一遂成為定勢(第216-223)。
沒有什么是命定的,秦國的統一,德國的崛起,日本的崛起,都是逆勢上揚,都是秦國、德國、日本變法圖強、自強不息干出來的。世界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未來如何取決于你現在怎么做。國家的未來取決于國家現在的政策。國際社會將繼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第三世界國家難以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達國家不讓他們產生一個強大的國家機器(第235-237頁)。
我介紹許天田這本書,是因為該書還沒有中譯本。建議盡快出版中譯本,和肯尼迪《大國的興衰》、基辛格《美國需要外交政策嗎?》、麥克斯《當代世界的起源》一起,作為國內大學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有關課程的主要教學參考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