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新京報官微搞了篇文章:“警惕惡意抹黑清華大學的輿論傾向”。
沒想到昨天晚上,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賬號“俠客島”,也整了一篇文章《網暴清北算愛國?別被營銷號帶跑了》,稱“網暴清北和愛國沒有任何關系”。
這么重量級的媒體親自下場“呵斥”那些“恰愛國飯”的人,可真夠興師動眾的。
如俠客島所列的畫面:
筆者前幾天也頻繁地刷到了類似的內容,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不相信”!然而,這樣的“謠言”能夠被廣泛傳播,恰恰說明其是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
在此類“謠言”被廣泛傳播前,筆者老家的一些本地媒體紛紛傳出今年的高考“喜報”,而喜報的主要內容就是哪個縣或者哪所高中有多考生被清北“預錄取”。然而,這些“喜報”下面的評論區“畫風”卻是這樣的:
正是因為有了如此廣泛的“群眾情緒”,才使得“謠言”受到廣泛歡迎。
盡管謠言是虛假的,但這些謠言得以傳播的基礎——不公平的社會關系以及廣泛的“錯誤常識”卻是客觀存在的。
而這樣的“錯誤常識”正是不公平的社會關系所導致的底層與精英階層的信息差。
網絡謠言聲稱的“清華北大每年80%學子出國”能夠被很多人相信,就在于精英階層對底層老百姓構建出來的信息壁壘。精英階層“應潤盡潤”,“工作在國內、生活在國外”的確是普遍現象,但精英階層子弟潤的方式卻完全不是老百姓想象的樣子。
高端的“潤”,如地產大亨潘石屹的做法,捐資國外著名大學,然后把自己孩子投送過去,或者如“北極鯰魚”那樣,靠家里砸錢就可以了,又或者如另一些富豪的做法——投資移民,讓子弟從小就“潤”出去。這些做法都可以直接繞開國內殘酷的高考競爭。
次高端的做法,則是把孩子送進昆山杜克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之類貴族學校,然后就有很大的概率在本科畢業后選擇去國外的名校。
這類貴族學校雖然也有高考分數線要求,但競爭遠沒有985高校那樣殘酷,甚至低于很多211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唯一的門檻就是學費,例如昆山杜克大學每年僅學費就高達17萬,直接將很多平民子弟擋在了外面,后面出國留學的學費、生活費、交通費,更是一筆不菲的開支。
圖源:昆山杜克大學官微
與很多人直觀印象不同的是,美國的教育是嚴重兩極分化的。平民家庭被灌輸“快樂教育”的理念,而精英階層則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而國內普通老百姓接收到的媒體信息,往往只有前者,這就是“信息壁壘”;知道真相的國內精英階層則是竭盡所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國際頂尖名校,以保證私有財富、地位的代際傳遞,除非孩子太不爭氣,才送到一些野雞大學鍍個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出現了一小批以中外聯合辦學名義成立的貴族學校,為富人群體量身打造出了一條可行的“潤”學產業鏈。
2022年昆山杜克大學的本科留學率為89%,寧波諾丁漢大學為86.9%,西交利物浦大學為84.6%……相比之下,清華大學2022年的本科留學率為14%,北京大學2021年的本科留學率為17.5%。盡管這個數字相比疫情之前大幅下降了,但2018年的清華大學本科留學率為26.3%,比起那些“留學預備貴族學校”還是差遠了,而且前者是出國謀生,后者是出國生活。
不過,也不要小看這26.3%。清北的生源本來就是從全國“掐尖”得來的,而能出國深造的,則是進一步“掐尖”的結果。這為平民弟子“潤”出去留下了一個通道,與貴族子弟不同的是,他們往往需要更努力地去拿到全額獎學金。
如果站在國家主義立場,這樣的通道存在,的確有“對外輸送”高端人才的嫌疑。今年5月2號,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當選的院士與外籍院士名單,在23位外籍院士中,華裔占了8位,其中3人來自清北;在美國的科研人員中,華裔占到了14.7%;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的9780名雇員中,有1022名來自清華大學,名列第一;相關教育機構收集數據顯示,1978年到2015年,僅美國加州的硅谷便已吸引了約兩萬名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生。
教育部原基礎教育司司長王文湛曾經在一個節目中疾呼“要切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北大、清華的優秀畢業生去美國留學,畢業以后不回來了,建設美國了,985大學一共39所,留在美國的有20萬,平均每個學校5000多,美國四大教科院有上百個華人院士。美國排名前八名的大學,有幾百個華人教授。對他個人來講,加入美國國籍無可厚非,但對國家民族來講,不得不說是巨大損失。”
2023年,清華大學的經費預算高達410.93億,領先第二名浙江大學一百多億,北大以222.47億排第四。不過,截至2022年北大本部在校學生總數僅為3.1萬人左右,浙江大學是7萬人左右,清華大學則是5.3萬人,人均平攤下來,清北依然遙遙領先。
在上面這份榜單中,河南省最好的大學——鄭州大學排在76位,僅34.34億元。
再對比清北在各省的錄取率,河南這樣的省份的考生及家長能服氣嗎?
當然,辯證法告訴我們,清北在各省的“掐尖”,對考生個人及家庭而言是有利的,數量越多越好,而對于各省的人民而言,是不是“有利”就值得討論了——最優秀的青年人才被收割走,對于原省份意味著什么?這個道理跟清北的尖子出國是相似的。
所以,從清北出國的學生是20%也好,是10%也罷,只是一個統計口徑和“量”的差異,改變不了國家劃撥的教育經費中其中一部分是在給國外培養人才的“質”。
一邊是給清北那么多經費,一邊是清北的尖子跑出去了,一邊又要求群眾愛國,群眾能沒有情緒嗎?
不過,平民階層“潤”學通道的存在,對于個體而言,實在是無可指責的。市場社會鼓吹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傳授的是“精致利己主義”的人生哲學,總不能一邊講“每個人都是自己xx第一責任人”,把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的責任都推給個人、推向市場,一邊又要求個人放棄追求更高利益的機會吧?就像那些在評論區勸別人報國防七子的網友,真要是輪到他們自己的子弟有上清北的機會,他們中的大多數真的會因為“愛國”讓自己孩子選“國防七子”嗎?
所以,清北的聲譽真沒有那么脆弱,沒那么容易被抹黑,依舊會是各省拔尖考生的首選目標。
比起財富分配的不公平、富人的“應潤盡潤”,頂尖的清北學子往國外跑,實在算不得什么,前者不是更應該被指責的嗎?
毛主席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反復提出要在中國消滅三大差別:城鄉差別、工農差別、體腦差別。這個目標只有在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公有制條件下才能逐步實現;市場社會資本必然的壟斷化趨勢,只會加劇這三大差別。
而網絡上群眾對于清北的“怨氣”,一方面是樸素的愛國主義,另一方面不過是對三大差別不減反增的怨懟,借清北來宣泄而已。
那些“恰愛國飯”的營銷號該批,但群眾的情緒以及導致群眾情緒產生的現實是不是也該被正視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