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中國社會科學報》4月23日、6月25日“學海觀潮”版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深入剖析,我感覺喜憂參半。喜的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學者,撥云見日,理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各種外在表現,揭穿其實質和危害;憂的是在實現中國夢的重大關頭,西方敵對勢力抱著“滅人國者必先滅其史”的用心,沒有片刻猶豫和停歇。
從本質上講,歷史虛無主義其實就是主觀唯心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體現。它拋棄了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律的科學把握和歷史全貌的認識,是典型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歷史研究方法。這種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方法由于具有“學術創新”的外衣和揭露歷史“真相”的噱頭,往往對于理論和實踐經驗都相對薄弱又希望了解中國歷史的青少年有很大蒙蔽性。由于轉型中國異常復雜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對于青少年建構科學的歷史觀來講,面臨復雜的外部因素。因此,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是一項任務艱巨的浩大工程,需要有長期的韌性斗爭的思想準備。
筆者認為,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應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敢于擔當和亮劍。由于歷史虛無主義往往以“學術創新”進行包裝,有很大的迷惑性,使得不少人在對其“新”開辟的研究領域的獵奇中,不自覺地被其學術思想裹挾。可喜的是,作為國家理論學術大報的《中國社會科學報》并沒有把自己簡單地作為學術思想的“櫥窗”,去博“價值中立”的虛名,而是以對人民學術事業負責的態度,敢于擔當亮劍,自覺加入到對歷史虛無主義批判的事業中,這對于廓清模糊認識、弄清問題本質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其二,多學科通力協作,克服學術批評中的“短板”現象。歷史學科領域是歷史虛無主義肆虐的重災區,但社會科學其他領域受到的危害也不容小覷。這里既包括歷史虛無主義與“普世價值論”、庸俗化的實用主義、新自由主義思潮互通聲氣而產生的發酵、放大作用,更有各個社會科學學科的具體錯誤觀點。因而,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需要在多學科領域進行耐心持久的剝離清洗工作。
其三,科學把握“批判”概念。批判的目的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中國近現代歷史、對中共黨史做出實事求是的科學評價,增強全體人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