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7月24日報道,烏克蘭總理亞采紐克辭去總理職務,原因并未透露。亞氏為什么在如此敏感時期辭職?給人的第一反應就會聯想到“馬航MH17”擊落事件,因為從其它方面難以找出合理解釋。
了解烏克蘭危機的人都知道,亞采紐克是季莫申科的親密盟友,在美歐支持下通過“街頭革命”推翻了亞努科維奇的親俄政府,并在第一時間釋放了季莫申科。在議長代總統時是總理,波羅申科就職后仍然是總理,整個就是烏克蘭新政府中親美勢力的代表。然而出人意料之處是,就在烏克蘭大選后政局未穩、沖突內亂、馬航事件又把美俄雙方“拖進一只腳”的緊張時刻,“亞氏”不干了!其政治影響力和沖擊力不在馬航事件之下。因此人們不禁起疑,促成他從“大展拳腳”的政治舞臺上匆忙退出的決定因素會有哪些呢?
首先可以排除美國因素,因為亞氏的親美立場勿用質疑,亞努科維奇倒臺與他在臺前和美國的配合不無關系。可以認為,沒有亞氏的“街頭暴力”和“廣場斗爭”就沒有烏克蘭現政權。而且他的反俄立場也是堅定不移的。
與波羅總統對立遭到排擠?這一假設毫無跡象表現,當下正是用人之際,“內斗”也要有個說服美國的理由、更要選擇好時機。
剩下最后一種可能就是“犯了大錯”,主動辭職比追責下臺多一層體面。這就會令人想到“馬航事件”了。
空難發生的第一時間,烏克蘭政府就認定了兇手是東部“叛軍”,而且在事發30分鐘左右就發布了“叛軍”分子與俄情報官的通話錄音及俄軍導彈發射車撤離烏境時的監控視頻和拍照。這種情報反應速度反而招惹了“設局”的嫌疑。美國總統和國務卿更是不論青紅皂白,以烏方“證據”為證據,外加點“衛星數據”作佐證,逼著歐盟一道對俄羅斯實施更嚴厲的制裁,借機報復俄羅斯的政治意圖毫不掩飾。然而,接下來這幾天的信息卻悄然改變了人們最初的直覺判斷。人們思考的著力點已從“誰用導彈打下了客機”轉移到“飛機為什么偏離了航線”?“烏克蘭空管中心為什么令飛機下降高度”?“為什么派2架戰機伴飛至戰區”?而且,烏克蘭當局對俄羅斯軍方公布的相關數據和質疑至今是沉默以對,全然沒有了當初“咄咄逼人”的底氣。隨著“黑匣子”被解密,如果證實烏克蘭當局有誘導馬航客機誤入戰區的嫌疑的話,即使是被親俄武裝當軍機誤擊,烏克蘭政府“設局”坑害反對派、故意制造國際空難的罪責也難逃其究! 果真如此,親俄武裝即使誤擊也是這起陰謀事件的“受害方”之一,在道義上所要承擔的責任也會比陰謀策劃方輕許多。
分析到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亞采紐克為什么要匆忙辭職了。他是美俄烏克蘭博弈的“替死鬼”,也是當下烏克蘭命運的縮影。個人觀點,僅供參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