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島內因“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否決民間出版教科書使用“日據”一詞,引發激烈的“日據”與“日治”之爭。“日據”與“日治”雖只有一字之差,卻反映了臺灣島內錯亂的歷史觀、國家認同觀、是非觀與價值觀。以民進黨為代表的綠營勢力是堅決的“日治派”,其堅持使用“日治”的核心是要在歷史上割裂臺灣與大陸的關系,為“臺獨”制造歷史依據,并影響年輕一代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在其影響下,反映中國史觀與歷史正義的“日據派”越來越成為少數派,甚至執政的國民黨也對日本曾經在臺灣的殖民統治表示肯定與贊揚。
臺灣社會何以如此?
“日據”與“日治”之爭的源起
二十多年前臺灣出版的教科書和所有文獻,在談到日本對臺灣的侵略與殖民統治時,均使用“日據”一詞。
李登輝上臺執政后,開始了“去中國化”的“臺獨”活動,處心積慮地扭轉臺灣的對日史觀。在其主導下,臺灣教育部門對教科書進行了修改,率先在1997年出版的《認識臺灣》課綱上使用“日治”一詞。此后,臺灣各種機構出版的教科書逐漸全部使用“日治”。
國民黨上臺執政后,并未立即對此進行撥亂反正。直到今年7月,臺灣史記文化、北一、克毅等三家出版社才在編寫的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用“日據”取代“日治”,并報請臺灣教育部門所屬的“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審批。這本是對臺灣錯誤歷史認識的糾正,是撥亂反正之舉,然而藍綠共存、尤其是綠營把持的臺灣“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卻認為教科書使用“日據”取代過去的“日治”,不符合課綱要求,不準出版。三家出版社因此狀告到臺灣“監察院”。
馬英九被迫對此做出表態,他表示,雖然他從小到大都是用“日據”,但民主社會應該包容不同聲音,所以他不反對有人使用“日治”,民眾對歷史有不同看法和記憶,可以容許討論。隨后,臺灣“教育部”與出版商、“教科書審定委員會”經過協商達成共識,出版商同意標題用“日本統治時期”,“審定委員會”同意內文稱“日據”,另外以“小辭典”方式說明兩種說法的差距和演變過程。7月22日,臺灣“行政院”對外表示,在教科書審查問題上,“行政院”尊重“教育部”同時接受“日據”及“日治”用字的決定,但從維護“中華民國國家主權”及民族尊嚴的立場出發,在政府公文處理上,“行政院”將統一使用“日據”用語。
8月初,史記文化出版事業公司出版的高一歷史教科書,正式以“日據”取代“日治”,并獲審定通過,成為十多年來臺灣首個以“日據”取代“日治”的歷史教科書。史記文化事業公司社長周世雄表示,這一次挑戰成功,是“在夾縫中闖出來的一本書,是代表‘中華民國’史觀的教科書,值得欣慰”。
綠營為何反對“日據”
對此,以民進黨為代表的綠營勢力表達了反對立場。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表示,雖然臺灣歷史上被日本殖民統治,后來甚至還一度推行“皇民化運動”,但是對臺灣老一輩的民眾來說,“日治時期”跟現在執政相比,或許民眾還比較認可“日本統治時期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稱“馬據時期表現更差”。
民進黨等綠營堅持“日治”的理由是,中日甲午戰爭后簽署的《馬關條約》是正式的國際條約,具有“合法性”。眾人皆知,《馬關條約》是一個不平等條約,抗日戰爭開始后,中國隨即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抗戰勝利后,中國收回了臺灣等被日本占領之領土。1960年12月14日,聯合國通過《反殖民地宣言》,表達了反殖民統治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再次證明日本侵略與殖民統治臺灣是非法的。
綠營反對使用“日據”而堅持“日治”的核心是出于建構與維護“臺獨”史觀,避免在歷史上把臺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表示,馬當局此舉(在公文上使用“日據”)全屬意識形態作怪,目的在貫徹“一中原則”。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則稱,這種做法是用政治力“干預歷史事實”,是用行政力量達成“去臺灣化”的效果。民進黨“立委”林佳龍表示,“日據時代”的用詞很明顯是站在中國角度來看,那是不是也要用“清據”或“國民黨據”?站在臺灣人民角度,應該中性去看待歷朝在臺灣的統治。臺聯黨秘書長林志嘉講得更直白,“日據”說法代表臺灣是中國的,只是被日本占據;“日治”則是臺灣歷史事實的陳述,反映臺灣發展至今是“主權獨立國家”,馬政府的心態就是想把臺灣中國化,切斷臺灣跟日本的關系。
可見,綠營堅持使用“日治”、反對使用“日據”,核心不是客觀探討歷史,而完全是站在“臺獨”史觀看問題。強調《馬關條約》是“合法”的,是企圖證明臺灣從那時就“脫離”了中國,制造臺灣不屬于中國的“歷史事實”。如果用“日據”概念,反映的是中國史觀,證明臺灣就是中國的,“臺獨”就失去了歷史依據。這才是綠營反對“日據”的關鍵所在。
如何看待日本的殖民統治
盡管馬當局作出決定,同時接受“日據”及“日治”用詞,并在政府公文處理上,統一使用“日據”用語,可是,在今天的臺灣,不光是綠營,藍營內部也充斥著一種肯定與贊揚歷史上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的情緒。
馬英九上臺后,不僅未對臺灣社會扭曲的對日史觀進行澄清,反而舉辦一些活動,肯定日本殖民統治者在臺灣所謂的“經濟貢獻”,諸如舉辦日本殖民者八田與一追思音樂會、設置八田與一紀念園區、推廣日本動畫片《八田來了:臺灣與水的故事》等。臺灣“總統府公共事務室”還在《中國時報》(2013年6月19日)發表《八田與一水利,嘉惠臺灣人民》的聲明,對八田與一對臺灣農田水利建設的“貢獻”和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給予高度肯定。
不僅如此,國民黨執政的臺北市政府竟然搞起紀念日本殖民統治的活動。6月17日是日本對臺灣實施統治的所謂“始政紀念日”。對臺灣人民來說,這是一個恥辱的日子,也是一個黑暗的日子,因此被有良知的臺灣人視為“恥政紀念日”。然而,沒想到在一百多年后的這一日,在國民黨執政的臺北市,臺北市市長、曾參加抗日的國民黨高級將領郝柏村之子郝龍斌竟然主導舉行日本人興建北投公園百年慶的嘉年華活動,甚至還斥巨資復原日本殖民者興建的“西本愿寺”。
今天的臺灣,沒有一座抗日紀念館。不論藍綠,都在修復、重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遺跡,舉行各種紀念日本殖民統治的活動,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
日本于1895年才占領并統治臺灣。而早在清朝劉銘傳任巡撫時期,就在臺灣先后開辦了近代煤礦、郵電局,修建鐵路與海底電纜等,使得臺灣現代化走在全中國前列。而日本是在對臺灣的殖民統治穩定之后,才逐漸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主的。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時期,日本與臺灣是侵略與被侵略的關系:日本是侵略者,是殖民主義者;臺灣是被掠奪者,是被侵略者。
日本在臺灣的經濟建設,是出于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需要,是為了日本國的利益,甚至是為了日本侵略戰爭的需要,在經濟上是掠奪臺灣,是剝削臺灣。這是任何殖民統治者的出發點與依歸。盡管日本的殖民統治在客觀上一定程度促進了臺灣的現代化發展(若沒有日本的殖民統治,臺灣的現代化發展很可能更好),但不能因此肯定日本的侵略行徑與殖民統治。
對于這一點,臺灣人民認識得并不清楚。前幾年,臺灣上映的電影《海角七號》,受到廣泛吹捧與肯定,并創下新的票房紀錄。這部電影反映的是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臺日青年之間的愛恨情仇。本片將侵略與被侵略、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完全忽略,背后反映的其實就是日本“皇民化”的思想。更加不可思議的是,“臺獨”媒體《自由時報》竟然刊登一篇文章,歌頌臺灣女性自愿充當日軍慰安婦。在全世界不斷譴責日本違反人類文明、強迫殖民地女性充當慰安婦并要求日本政府道歉的今日,臺灣竟然還有這樣的文章見諸報端,實在讓人無語。
難怪今天臺灣還存在一個極力親美崇日的“皇民化”組織“臺灣民政府”,主張臺灣為“日本天皇保有所有權,美國總統握有占領權”,將日本侵略戰爭稱為“大東亞戰爭”,鼓勵民眾參拜靖國神社,甚至日前以“在2013年大日本國所屬‘臺灣民政府’首次誠摯向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謁陵”。在臺灣出現這種神經錯亂的社會組織,足以顯示日本“皇民化”思想在臺灣社會的影響有多深,有多可怕!
臺灣社會何以如此
臺灣社會這種歷史觀與價值觀的扭曲轉變,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復雜的。
日本對臺灣長達51年的殖民統治及“皇民化”教育,在臺灣培養了一批親日、媚日的“皇民化”分子,這些人因此獲得了財富,并進入上層社會,李登輝就是其代表,他們對臺灣人的歷史觀與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影響。此外,日本在殖民統治臺灣時期搞經濟建設,發展現代化,讓只追求實惠與利益并從日本那里獲得好處的部分臺灣人,對日本抱有了一種好感。當然日本長達51年的殖民統治也在臺灣社會、文化與經濟領域留下了許多遺產與痕跡,諸如象征日本統治臺灣的總督府依然存在,并成為今天臺灣政治中心的“總統府”;度量衡仍采取日本標準,如土地面積單位用“甲”,房屋建筑面積用“坪”,等等。這些日本文化的影子與印跡,增加了臺灣民眾對日本的好感與歷史記憶。
中國收復臺灣后,“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加深了臺灣民眾對國民黨政權的不滿。加上后來國民黨執政腐敗,實行白色恐怖統治,讓臺灣部分民眾更懷念日本殖民統治后期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與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占領并管制日本,為了對付與對抗中共(中國大陸),沒有對日本的戰爭罪行進行徹底清算,更在沒有戰勝國中國的參與下簽訂了對日本的《舊金山和約》,留下了后患。同時,退敗臺灣的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為了對抗中共,實現“反攻復國”夢想,極力發展與日本的“友好關系”,對日本以德報怨,甚至邀請日本甲級戰犯岸信介(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外祖父)訪問臺灣,并秘密訓練臺軍,這也助長了臺灣社會對日本的友好認知。
李登輝執政后,開始了“去中國化”的“臺獨”分裂行動,公開肯定與美化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在李登輝的主導下,1997年,臺灣當局推動編撰出版了《認識臺灣》教科書。在該書中,“日治”取代了“日據”,日本的殖民統治也被大力宣傳。在其影響下,不僅臺灣社會的兩岸史觀、“統獨”觀發生了改變,而且對日史觀也發生變化。
到了民進黨執政時期,陳水扁不僅在“去中國化”與“臺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且進一步肯定與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臺灣社會逐漸陷入了一個迷失的時代,進入了一個媚日、贊揚與合理化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2007年5月,臺灣“教育部”委托偏“獨”的臺灣歷史學會發布一項《海峽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劃》,將“日據”列為“不客觀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全面推廣“日治”用語。
而馬英九上臺執政后,沒有對這些錯亂的歷史觀進行及時的撥亂反正,造成今日臺灣社會的對日史觀出現嚴重的扭曲。如今,馬英九即使自己不認同“日治”,但已無力改變臺灣社會錯誤的歷史觀與價值觀,只能容忍兩者并行。這是殘酷的政治現實,也是一種政治上的無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