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良
【在計生委幾十年來的單方宣傳下,中國人幾乎可以把每一個問題都歸結為人口多。而各個部位的惰政,讓這些問題更突出,讓中國人更抱怨人口多,因而“需要”計劃生育(但許多又恰相反,計劃生育會加劇這個矛盾),所以說各部委的惰政供奉出來了一個“寄生”部門來“解決”中國問題,就像差勁鞋匠制作的鞋子太小,需要“外科醫生”來“削足適履”。而中國人,在這個“外科醫生”的忽悠下,竟然不抱怨鞋匠,而是感謝這個“外科醫生”,完全不知這個“外科醫生”給自己、給民族、給國家未來帶來的巨大問題。】
現在正值春運高峰,春運難的問題又一年一次出現了。這時候,又有許多人抱怨中國人口太多了,所以春運難。針對此問題,筆者在《計生委再次救了中國鐵道部?》一文中指出:在計生委幾十年來的單方宣傳教育下,許多中國人把春運難、房子貴等問題都歸結為人口多,幾乎每一個中國問題都可以往人口多上扯,有了人口多這個理由,各個部委的輿論壓力都輕了許多,因此可以說計生委救了各個部委。
但有位網友指出,不對,應該反過來,是無能的各部委救了計生委。仔細一想,對啊,是各位的惰政,讓人口多有了理由,所以需要計生委來解決這個“矛盾”。
就拿這個鐵路來說吧,2009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為8.6萬公里,而早在1916年美國鐵路營業里程就達到40萬公里。這個數據說明什么問題?春運難是因為人口多嗎?其他國家的假日交通不擁擠嗎?
本來人口多,財政能力更強,鐵路需求更大,鐵路早應該多建設。但在長期的國有壟斷之下,中國鐵路發展長期滯后。不僅建設滯后,其國有壟斷的運營能力也很受人質疑。由于鐵道部的惰政,或者說這種制度造成的危害,就像大飯鍋制度使人人吃不飽飯一樣,造就了中國特色的春運難。
當然,這不止鐵道部一家的“貢獻”。由于戶籍制度,造成許多人被迫兩地流動,民政部對春運難也應該負有責任。由于城市土地國有化制度,造成城市房價過高,導致實質城市化嚴重受阻,加重春運難,國土資源部也對春運難負有責任。
在春運難的時候,由于計生委幾十年來的單方宣傳教育,許多人立即想到的是中國人口太多,抱怨人口多造成春運難。假如人口等比例減少9/10,鐵路等交通工具也減少9/10,春運難會降低嗎?不會!但在這時,有多少在春運時抱怨中國人口多的人想起了鐵道部(導致鐵路發展滯后)、民政部(戶籍制度加劇兩地分離)和國土資源部(加劇城鄉分化、兩地分離。土地國有化已經遠遠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早過時了)的惰政?沒有多少,最好的情況是有一些人還想起了鐵道部,但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應該計劃生育、感謝計生委。
實際上人口多降低了春運難,因為人口多,人均交通減少的成本就低,交通會更發達。比如通往西藏的鐵路,由于西藏人口太少,以前沒有鐵路,現在在中央的關照下也僅建設了單線。雙線的運力雙倍但增加不了多少成本,平均運力成本更低,為什么不建設雙線?這不就是因為西藏人口太少嗎?建雙線運力浪費。
由于鐵道部的惰政,由于民政部的惰政,由于國土資源部的惰政,讓中國人在計生委的宣傳下感到人口太多,所以需要計生委、感謝計生委,是鐵道部、民政部、國土資源部的惰政供奉出來了計生委。事實上,豈止鐵道部、民政部、國土資源部這三個部門供奉出來了計生委?
比如就業,人口少,需求也少,減少人口不能降低就業壓力。如果說人口多就業壓力大,是不是美國失業率應該是加拿大的10倍?如果人口密度大就業壓力大,是不是日本的失業率應該是俄羅斯的幾十倍?但由于計生委的宣傳,很多國人立即感到中國人口多,所以需要計劃生育、需要計生委。
城市土地國有化,導致城市房價地價過高,必然導致居住成本和經濟運行成本過高,一邊降低消費、降低就業需求,一邊又加重經濟運營成本、減少就業供給,必然加劇就業難并降低工資。這時候,有幾個中國人去罵國土資源部增加就業壓力、降低工資?極少極少。絕大多數中國人沒有罵國土資源部,而是抱怨人口多,間接或直接的支持了計生委。
中國經濟自由化低,有許多部委管這個管那個,收這個費那個費,來這個檢查那個檢查,必然嚴重阻礙第三產業發展。而第三產業,最能增加就業,最能解決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作為中國最有知識最聰明的年輕群體,有幾個大學生去罵工商管理局和涉及經濟的各個部委危害了他們就業?仍然是很少很少,他們大多是在計生委從小學到大學的單方宣傳教育下抱怨人口多,感謝計劃生育的“貢獻”,結果是工商管理局等部門間接支持了計劃生育。
其實,恰相關,計劃生育危害了他們的就業。少生孩子,必然減少孩子的需求,減少就業崗位。同時,計劃生育、少生孩子必然提高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這必然增加就業壓力并降低工資。到未來,由于老齡化、人口減少而消費低迷、投資低迷,必然導致更嚴重也更難以解決的青年失業問題。中國人,尤其是大學生,是被計劃生育賣了還替她們數錢。
再如說教育。有人說,人口多,人均教育資源就多。問題是,像教育等各種社會資源是哪里來的?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社會資源的多少無非是需求和供給交點。比如說美國人口比加拿大多,那美國的大學也比加拿大多,因為人口多需求多、同時人口多供給也多,比如大學教授數量、財政支持、社會捐助等,市場決定這個需求和供給的均衡點,也即上大學的比例,但人口決定大學資源的總量。
如果沒達到均衡點,缺了會補上,多了會消失。由于新生人口的增加、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的發展,中國小學數量從1949年的34.7萬發展到1976年的104.4萬所。但隨著1970年代計劃生育的實施,新出生孩子減少,小學數量不斷下滑,到1996年減少到64.6萬所。隨著1990年后新出生人口的急劇下滑,小學數量加速減少,從1996年的64.6萬所直降到2009年的28.02萬所(已經退到解放前),13年減少57%,小學資源大幅萎縮。
同樣,未來中國大學也將是類似的命運。據人口數據,2019年18-22歲人口數量只有2009年的53%,近年來快速擴張的大學,尤其是民營高校,未來必然要倒掉一批。其實,難道僅僅是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倒掉嗎?在現在1.3左右的總和生育率情況下,未來中國人口每過一代(約30年)將減少40%,2300年僅有2800萬人,中國各個產業都將在未來面臨大倒閉,包括火葬場也不例外。
按照聯合國的規定,各國教育的財政支出應該達到GDP的6%,但中國長期竟僅略高于2%,世界倒數,無論是教育投入還是教育公平程度,連非洲國家都不如。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問題是因為孩子多嗎?河南等人口大省的教育不公平問題是因為人口多嗎?非洲都比中國做的好的,這不是教育部的責任嗎?但多少人能明智的不指責人口而指責教育部?
人口多,經濟總量大,財政收入也高,醫療教育等社會資源也更多,因而人均醫療教育等投入與人口幾乎無關,主要是政府的問題。如果說人口多了好還是少了好,人口多人均國防等開支就低,人口多反而更利于人均教育醫療等投入的增加。而未來,由于計劃生育等所造成的超低生育和由此造成的重老齡化,必然嚴重擠壓教育等投入。如果把龐大的計劃生育費用投資于教育,豈不是更好?
等等,不一一舉例。在計生委幾十年來的單方宣傳下,中國人幾乎可以把每一個問題都歸結為人口多。而各個部位的惰政,讓這些問題更突出,讓中國人更抱怨人口多,因而“需要”計劃生育(但許多又恰相反,計劃生育會加劇這個矛盾),所以說各部委的惰政供奉出來了一個“寄生”部門來“解決”中國問題,就像差勁鞋匠制作的鞋子太小,需要“外科醫生”來“削足適履”。而中國人,在這個“外科醫生”的忽悠下,竟然不抱怨鞋匠,而是感謝這個“外科醫生”,完全不知這個“外科醫生”給自己、給民族、給國家未來帶來的巨大問題。悲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