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軍方一則標語牌引起了諸多的關注,這則標語的內容“遲早要進入拉薩和北京”,在國人中間掀起了一小波漣漪,戰聲鶴起,其實冷靜看下來看,這件事大可不必計較,進入拉薩,在舊中國時期可能是有的,但那時的印度自身尚屬于英國的殖民地,新中國成立后,1962年的中印自衛反擊戰如果打成了持久戰,并且擴大了規模,那么結果不一定是中國酣暢淋漓的速勝,印度在美英蘇的幫助下或許也會有反攻過來的可能,但這只是假設,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到了今天,別說北京,就是拉薩,你還是可以來,但是需在中國允許的情況下,拿好護照辦好簽證,否則那只是個口號,這種不靠譜的口號多少還看出點心虛來,如同兩個小孩干仗,弱勢一方逃遁前留的話“你等著,我要如何如何------”。
中印的歷史糾葛源遠流長,簡單說就是2000多公里的邊境線沒有明確劃界,在東西兩端及中段的少部分地區,約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你占一部分,我占一部分,存在歸屬爭議,解決這個問題兩個辦法,文談武斗,先說文談,一般說來雙方有了爭議,如果彼此有誠意坐下來談判,能夠本著尊重歷史成因、民族生活現狀、地貌自然走向的原則,彼此有所讓步而達到一致,那么為什么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呢?其實雙方領導人已經多次見面,表達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意愿,可一到關鍵時刻,印度一方就要表現出極其強硬的態度,寸土不讓,這樣的談判也不可能成啊,所以到目前為止,談判沒有進展,責任并不在中方,中方第二、第三兩代領導開做出了一攬子解決邊界劃界的建議和努力,做了讓步的準備,但不能全讓啊,否則對自己也國民也無法交待。印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的國家制度所造成的,印度是所謂的民主制度國家,政府領導人由民選產生,執政者的重大決策往往要考慮選民想法,這樣就制約了領導人在重大問題上的決斷和執行能力,土地問題是個敏感問題,適當的讓步是談判的必須,可是在媒體的忽悠下,百姓的民族主義情緒極易被煽動,政府就瞻前顧后,導致了中印邊界談判到現在依然突破不了僵局。
現在的中印,已經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經濟規模,人口規模都不是60年代可比,且都是核國家,再次發生沖突的規模和后果都難以預料,可以說從兩國的本心來看都不愿意看到爆發戰爭,但印度又為什么總保持著挑釁的姿態呢?這也是印度的國家制度所導致的,如同美國,一道選舉年就要拿中國說事一樣,或匯率活人權或軍事不透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印度也一樣,政治人物為選票而努力,上臺后為利益集團服務,棘手的大事往往是擱置再擱置,何況還有美英的挑撥離間,印度也在其中獲益。
如果中印發生了武裝沖突,那么最高興和得益的無疑是西方世界,一可以延緩甚至倒退兩國的自身發展,二可以更多依賴西方的軍援和政援,緩解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而受苦受難自然是兩國的百姓,中印都是古老的文明國家,這點別說百姓,政治領導人更該心知肚明,除非另有圖謀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