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新聞視頻顯示:
1)第一個肇事司機在汽車前輪撞倒小孩之后停了下來,然后又繼續開動,用后輪碾壓過去,這說明肇事司機在汽車前輪撞倒小孩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出事了;
2)第一個肇事司機在與記者的電話中明確宣稱自己看到前輪撞倒小孩并流血,然后就踩油門走了,并聲稱理由是“如果小孩死了大不了賠一兩萬元,如果活著,幾十萬都可能不夠”。
前輪撞倒小孩,可以說是“一起明顯的交通事故”。但是,司機在已經發現事故的情況下,繼續開車用后輪碾壓,這就不再是“一起明顯的交通事故”,至少應該屬于“故意傷害”。再根據此司機在電話中聲稱“不如碾死”,可以斷定此人在用后輪碾壓時有著殺人的故意,因此應該屬于“故意殺人”。
這件事情,前半段算是“明顯的交通事故”,后半段顯然是故意殺人,由于發生在無名怪獸先生鐘愛的時代,就變成無名怪獸先生嘴里的“一起明顯的交通事故被毛派控制的文宣系統肆意炒作借題發揮攻擊改革意圖很明顯”了。本網友認為,無名怪獸先生和肇事司機的表現,都是完全可以形容為“兇殘冷漠”的。
從這段視頻還可以看到:第一個路過者很顯然是目睹了第一個肇事司機撞人的經過的。因此,數學網友為路過者的辯護詞,至少對于這個路過者是不成立的。
無名怪獸先生還把1966年8月5日卞校長被毆打致死而圍觀者歡呼的事情與這三歲小孩被撞倒的事相提并論,本網友認為,這兩件事情是不能相提并論的。
無名怪獸先生是這樣說的:“當年卞仲耘校長被若干10幾歲的女暴徒活活打死,橫尸20多小時第二天晚上才被家屬抬走,而此間人類都在歡呼勝利,暴徒事后也都受到表揚(而且是最高規。。。)”。
首先要指出:所謂“暴徒事后也都受到表揚(而且是最高規。。。)”純屬惡意誤導。根據相關資料介紹:“6月3日由共青團中央派出的“工作組”就取代原校領導,開始掌管學校。6月23日,工作組主持召開對卞仲耘的“揭發批判大會”。7月31日,師大女附中紅衛兵成立。8月5日下午2時左右,高中一年級的紅衛兵首先發起了這一行動。”
“這一行動”也就是毆打卞校長致死的行動。既然是“高中一年級的紅衛兵首先發起”,參與者當然應該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1966年是高中一年級,則這些發起行動的學生應該是15歲—16歲,也就是1950年或1951年出生。而在8月18日受到毛澤東單獨接見的那個紅衛兵是1947年出生的,年齡上顯然就不對。倒是某前領導人的女兒確實是1950年出生的,當時也正好在該校就讀,可惜她又沒有被毛澤東接見。所以,顯然并不存在所謂“暴徒事后受到最高規格表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這個毆打事件發生在1966年8月5日。恰好在同一天,毛澤東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里表達了他對自1966年6月25日以來的這“五十多天”發生的事情的強烈不滿:
“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的大字報和人民日報評論員的評論,寫得何等好呵!請同志們重讀這一張大字報和這個評論。可是在50多天里,從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領導同志,卻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將無產階級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打下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圍剿革命派,壓制不同意見,實行白色恐怖,自以為得意,長資產階級的威風,滅無產階級的志氣,又何其毒也!聯想到1962年的右傾和1964年形“左”實右的錯誤傾向,豈不是可以發人深醒的嗎?
”
可見,毛澤東認為,這五十多天里發生的事情,除了“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的大字報和人民日報評論員的評論,寫得何等好”之外,由于“從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領導同志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就再沒有值得表揚的了。上面這一幕毆打女校長,就是“從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領導同志”希望把這場運動掌控在自己手里而向高校和工廠派出的“工作組”搞出來的事情,因此也是不可能得到毛澤東的支持的。
再來看這件事情本身:一個女校長被一群高中一年級的女學生毆打致死,究竟是怎么造成的?是這個女校長平時對待每個女學生都很好,而這些女學生突然都被人煽動得瘋了?還是說,這個女校長平時就經常苛責學生,體罰學生,以至于很多學生其實都很不滿,只不過敢怒而不敢言,故而很容易被煽動?如果是前者,那么旁觀者要救人就得面對一群發了瘋的學生;如果是后者,那么恐怕就不能說這校長是無辜的,雖然罪不至死。總之,對于旁人而言,除非了解內情,否則是很難做出判斷的,只能成為“不明真相者”。就算這校長是好人,而這群學生被煽動得瘋了,那么,面對一群發瘋的學生,旁人不敢去救,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廣東佛山這次的三歲小孩被車撞倒這件事情,除非有人認為這個三歲小孩有“原罪”,應該被撞死,否則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了。那么,路過者不予理睬,就只能解釋為“兇殘冷漠”了。當然,最兇殘冷漠的還是怪獸先生,此人無視事實,把故意殺人的行為說成是“明顯的交通事故”,唯一目的就是為他心目中所謂的“資改”進行辯護。
不過,也不能認為“兇殘冷漠”就一定是壞事。對于計劃經濟而言,干好干壞一個樣,每個人分到的比例都差不多,那么,生產力越高,每個人得到的就越多,出現 “兇殘冷漠”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市場經濟就正好相反了,收入是兩極分化的,而且生產力越高則分化得越厲害,大部分人得到的比例越小,“冷漠”的可能性就越高,而得到比例很高的那一小撮則可以說一定是“兇殘”的,合起來當然就是“兇殘冷漠”了。所以,對于計劃經濟而言,“兇殘冷漠”程度越高,說明社會生產力越低,從而社會越落后;對于市場經濟而言則正好相反,“兇殘冷漠”程度越高,說明社會生產力越高,從而社會也就越進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