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產業化,后果很嚴重
作者:老蝸牛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徐文被五年前的一名患者連砍數刀,生命垂危,經全力搶救,總算保住了性命,警方隨即控制了兇手。但事情并沒有完,醫院全體醫生護士打出了橫幅,要求保障醫務工作者的生命安全,防止此類事件再度發生。主流媒體和網絡上也展開了對此事件的爭論:醫院和患者究竟誰是弱勢群體?
據報道,原來患者五年前在此醫院就診,該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大夫為其診斷出喉部癌癥,需做手術切除病變部位。患者因職業需要,要求手術后需保證喉部發聲功能,為滿足患者要求,徐文大夫只對病變部位進行了局部切除。后來患者癌細胞擴散,不得已又去北京市腫瘤醫院做了喉部全切除手術。患者認為,正是同仁醫院耳鼻喉科徐文大夫手術不徹底,才導致了癌細胞擴散,以致發展到喉部全被切除,應屬醫療事故,遂上訴至北京市某法院,以求討回公道,賠償其損失。而法院受理該案后,卻遲而未決,既未及時對雙方進行調解,也未按程序開庭宣判,一直拖了三年之久,以至患者感覺“維權”無望,故鋌而走險,持刀行兇,釀成了本不應該發生的悲劇。
這里我們暫不去指責法院不作為而堵塞了解決矛盾的管道,導致矛盾升級的錯誤。如果孤立地看待這個事件,似乎是一起典型的醫療糾紛,可老夫卻不以為然,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其因果關系的,如果將此事件放在社會層面上分析,就不難找出答案,那就是醫療產業化帶來的惡果。
央視在報道此事件時指出,據有關方面統計,因醫患糾紛引發的惡性案件每年以22.9% 的幅度攀升,每年因此受到傷害的醫務工作者不在少數,可見醫患矛盾激烈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其實此事件并不算新聞,N年前就有廣東某市醫院醫護人員被患者持刀砍傷,導致醫生護士穿防彈服、戴頭盔上班的報道。而另一方面,看病難、看病貴、看不起病的報道則是更多地見諸媒體,說明“特別是”以來的醫療改革似乎陷入了一個兩難處境,以至引出醫生和患者究竟誰才是弱勢群體的討論?
盡管衛生部已于前年向社會公開宣布醫療體制改革已經失敗,但時至今日仍未能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以老夫的弱智胡亂揣測,衛生部大概是想在不觸動現有體制的前提下,尋求一條新的改革思路,既能維持醫療產業化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又能解決小民們看病難、看病貴甚至看不起病的難題,但老夫卻心存疑慮,認為此舉不過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而已。
老夫出身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那正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初期,盡管當時國家很困難,物質非常匱乏,但國家仍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用于全民醫療保障,所以當時并沒有看病難、看病貴甚至看不起病的情況。那時各個城市都有公立醫院,也有集體性質的醫院,大一點的企業還有職工醫院,收費都非常低,國家將醫療事業作為人民應當享有的一項福利,城鎮職工看病由單位報銷,家屬子女也可享受一半的報銷金額。那時毛主席對醫院的要求是“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所以醫院是不能贏利的。記得兒時俺害了一次腸炎,肚痛拉稀不止,到縣醫院看病,連掛號帶藥費一共僅花了兩角幾分錢(五分錢的掛號費,一角多錢的藥費)。
七十年代初,老夫上山下鄉到農村插隊落戶,生產隊還未為俺修建住房時,暫寄住在一位“赤腳醫生”家中,對當時農村醫療衛生狀況略有了解。針對農村地廣人稀的特點,為解決農民兄弟看病就診的困難,毛主席曾批評衛生部為“城市老爺衛生部”,意為只為城市中的少數人服務,并發出了“將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農村每個大隊(相似于現在的村級機構)都成立了醫療點,簡稱合作醫療站。由于醫療站的大夫除在站內就診外,還要到田間地頭為廣大社員看病就診,所以稱之為“赤腳醫生”。“赤腳醫生”不但要為農民看病發藥,還要承擔防病防疫和宣傳工作。有的合作醫療站還利用山區自然資源自制一些膏、丹、丸、散之類的中成藥,以節省患者的醫療成本(當然大病和危重病人仍要送上級醫院處理)。此模式后來被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所推崇,并向第三世界(即非洲等不發達國家)推薦,說明當時中國已經較好地解決了全民醫療衛生難題。老夫不禁要問:在那個“經濟瀕于崩潰的年代”能辦到的事,為何“GDP居世界第二”的現在反而辦不到了?
說到這,可能有喜歡抬扛的朋友會露出不屑的神情,指責那時醫療水平低,醫院設備簡陋,手段單一,最多只能化驗大便小便,藥品也非常有限,只有阿斯匹林、黃連素、止痛片等,享受不到較高層次的醫療服務。如今不管啥病,傷風感冒也好,頭痛肚痛屁眼痛也好,一旦進了醫院,除了常規檢驗,還可以照心電圖、X光透視、B超照片等。如閣下銀子多,更有高級的核磁共振等高級儀器侍候,反正手段多得不得了,可將病因檢查得清清楚楚。若是心臟病或癌癥,不但可以做切除手術,還可以心臟搭橋,放療、化療等。其實對這些弱智型的指責老夫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只想對這些家伙說:你丫從娘肚子里下來就可以參加奧林匹克長跑比賽?既然現在醫療條件這么好,為何還有那么多的人看不起病?
究其原因,毛主席老人家去世后,有人打著改革的旗號,將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的計劃經濟改為了以資本為導向的私有制市場經濟,不但企業要改,教育也要改,醫療也要改,一切領域都要改。這一改不打緊,不僅改出了幾千萬下崗職工、改出了貧富嚴重的兩極分化,更改出了住房、教育、醫療這新的三座大山。
老夫認為,將醫療事業進行產業化改革是極其錯誤的,這不叫改革,而是名副其實的倒退。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將醫療作為一種國民福利,即便是俄羅斯的“休克式改革”也沒有將全民的醫療保障作為改革對象。而我國正是因為醫療產業化改革,才改出了看病貴、看病難、看不起病的現狀,改出了老百姓小病拖、大病等死、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悲劇,改出了今日嚴重對立的醫患矛盾。
啥叫醫療產業化?無非是將醫院當做企業來運作,靠生產和出賣產品牟利。市場經濟的規則是等價交換、錢貨兩清,站在患者的角度,既然醫院收了我的錢,就應理所當然治好我的病;我交給醫院的是貨真價實的真金白銀,醫院就得給我去除病痛,還我一個健康的身體,若達不到這個交換條件,則屬于用“假冒偽劣”產品來欺騙我,我當然就有“打假”的權利;醫院的高額收費我一分錢沒少付,而我的病沒治好,當然要找醫院討個說法,如此等等,一切均按照市場經濟的法則來運作。加上確有個別醫護人員中“貓論”流毒甚深,憑借其優勢地位敲詐勒索患者,而患者本就因疾病折磨痛苦不堪,加上花了“冤枉錢”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自然會由怨生怒,如此一來,醫患糾紛怎能不產生?醫患矛盾怎能不激化哉?
醫院不是企業,尤其是在號稱社會主義的國家更不能以產業化來要求醫院。醫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人類對自身的了解并沒有比對其它領域的了解更多,很多疾病還處于有待研究的階段,致病的因素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沒有那家醫院敢宣稱能包治百病,也沒有哪一位醫生敢在自家門前掛上圣手觀音、手到病除的招牌。人類醫學對防治疾病的探索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醫療產業化不但解決不了科學難題,反而會引發大量的醫患矛盾,并加深其矛盾的激化,如果硬要將醫療事業按產業化道路發展下去,老夫相信被患者砍傷的徐文決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總而言之,醫療產業化,后果很嚴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