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權力與金錢安排社會秩序
——也來說說“京城四少”
Zhang88
幾天來,“京城四少”一詞成了各大媒體及網絡空間的熱門詞句。這樣的詞句幾十年未見了,讓人既感新鮮又似曾相識,大概也算得是當今中國萬象紛呈中又一新穎奇異的景致,自然要眾所矚目、議論紛紛了。《環球時報》 9月20日 發表了一篇題為《所謂“京城四少”只是社會笑柄》的文章,認為“這不過是社會笑柄”,盡管不良媒體加以炒作,但“實在是社會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已”。用意雖然不錯,但筆者以為,對這一現象就這樣 “而已”了,未免太過簡單。
“四少”者,簡而言之,“四大少年”之謂也。以京城青少年之多,何以獨此四人這般非凡,得以單獨為伍而不與他人同列呢?顯然,他們有別人難以企及的優勢,也有別人難以比擬的特點,一言以蔽之,財大氣粗、擁黛疊翠、人上之人也,他們已然成為當今中國社會貴族的貴族。
這些人不是社會的笑柄。
他們有特別的權威與權勢,走到哪里都前呼后擁,所到之處皆驚世駭俗。在他們身上,處處都洋溢著無比的驕傲與自豪,時時都擺上高人一等的姿態與架勢。也許,京城里所有的“少”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四少”中的任何一“少”,因為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財富,所能支配的社會資源,達到峰巔,譬如萬山叢中,獨此四座高峰俯瞰群山、傲然蒼穹也。于是,瞻仰之容、艷羨之色、趨炎之徒、附勢之輩,如眾星之拱月,隱然已成方伯,如“戰國四公子”、“民國四公子”然,渺天下而無儕輩矣。
這也并不僅僅就是“茶余飯后的談資”。
這是中國社會財富占有秩序的一種反映。因財富秩序排列社會秩序,自古以來的鐵律,因財而得眾,因財而登堂入室,成為社會的支配力量,這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的經驗,有句老話說的好,“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所反映的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這更不是不良媒體的惡作劇。
“京城四少”不是曇花一現的偶然事件,這很可能是一個先聲,很可能代表著一種趨勢,這個趨勢就是,當代中國正越來越明顯地按照權力與金錢重新安排社會秩序。因為與“京城四少”的韻味相仿,“我爸是××”,所表達的也是一種與眾不同貴族意識。竊以為,按照中國社會金錢權力與世俗權力的發展勢頭,既然“京城四少”已經出現,接下來出現什么“申城四少”、“津門四少”等各種“少”及“衙內”之類,當不會令人感到吃驚或出乎意外。
這樣說來,有人就不免發問:中國社會或將按照這樣的邏輯發展前行嗎?
筆者以為,從目前的趨勢看,這的確不是沒有可能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達爾文主義在中國社會有越來越廣泛深刻的實踐,社會達爾文主義在中國雖然沒被人提起,但其法則還是獲得廣泛贊同與普遍應用的。這當然是一種歷史的曲折,但正像有人所說的那樣,歷史前進的道路從來也不像河邊大道那樣筆直,歷史的發展規律從來都是否定之否定,貴族否定平民,平民否定貴族。也許,下一個歷史性的否定就在不遠的前方。
附:所謂“京城四少”只是社會笑柄
這幾天,所謂“京城四少”一詞不脛而走。人們感到新鮮之余再探究,才發現那只不過是對常在北京出沒,或常與女明星傳緋聞,或常惹是生非的四位“富二代”的戲稱。這樣的稱號沒有半點印象中的“四大”之美,實在是社會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已。
好像中外古今都喜歡評“四大”。美國南達科州拉什莫爾山刻著“四大總統”像(華盛頓、杰弗遜、西奧多·羅斯福、林肯),西方古典音樂界有四大巨匠(舒伯特、 貝多芬、海頓、莫扎特)。在中國,明代有“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民國時還有“京城四少”(溥侗、袁克文、張伯駒、張學良),清 華有四大國學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等等。改革以來,坊間也有不少“京城四大改革派”、“京城四大經濟學家”等稱呼,但所有這些稱號 中,唯有這次因非法持有槍支等罪被提起公訴并出名的某位年輕人傳播的“京城四少”,最遜、最衰、最可笑、最缺少涵養。
不知道是哪位“好事者”給他們這樣的名號。筆者聽說,這個名號在坊間已流傳并“美談”了一段時間。如果真那樣,那真是社會傷疤與價值觀扭曲的一個折射。過去的“四大”多是社會公德、才華或成就的公認標桿,現在卻反其道而行之。可以想像,跟從所謂“四少”左右的那些紈绔子弟“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日常行為, 實在是令人齒冷。
那些炮制“京城四少”的媒體或網站論壇,揣著獵奇與娛樂的心理進行報道,也應當批判。他們這樣做,往往只是為了吸引眼球,根本不是在塑造鼓勵青年前進的正面與積極人物,反而會制造青少年的負面典型,更有可能會加重社會的仇富情緒。如此報道思路,實在需要懲戒。
中國社會應當共同鄙視所謂“京城四少”所代表的紈绔行為,而法律也應當以最嚴格的標準懲處其中的犯法者。只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拯救普通民眾對中國社會的信心,并端正人們對真善美的正確認識。
相關媒體也需要有良知,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徹底改變赤裸裸的拜金心理,以及惡性炒作、推波助瀾的做法,停止用所謂“京城四少”來形容其中的任何一位。他們中目前沒有一位有真才實學和讓世人尊重的社會美德,不足以配上如此美名。
但愿近日來流行開的所謂“京城四少”,只是一個暫時的笑柄。希望那四位青年人能夠好自為之,也希望京城能夠出現真正值得后世傳頌的“四少”。(作者:劉武俊。司法部研究所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