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移民心歸何處?失地農民
都將是這個下場(深度報道)
中國社會新聞社首席記者殷宗文
廣西大化縣文聯副主席馬健 通訊員蔣昆倫
背景回溯: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是聞名全國的“電都”,在大化縣境內坐落二個大型水電站,三大水電站庫區。然而為電站建設做出了重大犧牲的大化瑤族自治縣庫區10多萬移民,卻長期處于低水平生存境地。
水電創造巨額財富,移民卻每個月只領80元(房屋搬遷費為每平方米70元, 當初以每月發24.5元錢進行補助,后補每個月80元;),這二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
移民淚,民生苦。廣西大化,一個四十六萬人口瑤族自治縣,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移民。
大化水電站修建于1975年,裝機容量60萬千瓦;巖灘水電站修建于1984年,裝機容量200萬千瓦,是國家“八五”時期重點工程和全國五大電站之一(2010年12月3日正式破土動工的二期工程80萬千瓦)。在二個電站修建過程中,遺留了大量問題,其中遺留問題最多、涉及面最廣、解決難度最大以及情況最為復雜的則是巖灘庫區。
二個電站修建之后,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后續扶貧資金的拖欠,以及相關部門對中央下撥移民款項的克扣,導致大化十萬多移民得不到失去土地和家園的補償,他們只能在山上安家,依靠打柴為生。
移民未妥善安置 賣兒賣血聊以為生
大化、巖灘兩大電站庫區10多萬移民在失去農田、耕地、住房后,搬到山頂、山腰居住,他們的生產生活遇到了重重的困難。
人均耕地大幅度減少。大化水電站在建站前,庫區人均耕地面積0.77畝。現在由于耕地受淹沒及人口的增加,人均只有耕地面積0.3畝。其中人均在0.3畝至0.21畝的有242個村民小組,共計26471人;人均在0.2畝至0.11畝的有82個村民小組,共計10992人;人均在0.1畝以下的有43個村民小組,共計6819人;基本無耕地的有20個村民小組,共計3151人。
而巖灘水電站庫區的耕地總和從原來的3.85萬畝下降到0.59萬畝,而人均只有0.15畝。其中無耕地的159個村民小組,共計15583人;人均0.01畝至0.1畝的44個村民小組,共計4574人;人均0.11畝至0.2畝的43個村民小組,共計5768人;人均0.21畝至0.299畝的26個村民小組,共計2377人。
大化電站庫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十分困難。有些村民有種無收,靠打柴度日。庫區受內澇嚴重,而受影響最嚴重的百馬鄉和貢川鄉,百馬鄉的弄用村民小組居住著33戶,189人。他們原有耕地92畝,年人均有糧150公斤,每年還缺糧3個月左右。大化電站蓄水后內澇淹沒了該村民小組68畝良田,人均只有0.12畝,正常年景每年人均收糧70公斤左右,只能解決3個月的口糧,全村民小組缺糧9個月。由于內澇不列入補償范疇,弄用屯群眾人均只有70公斤的口糧,難以維持一年的生活。為了生存,這20多年來,他們只有上山打柴,挑到10公里遠的貢川街賣,柴打完了就挖樹蔸。有幾對新婚夫婦,因家庭生活困難,蜜月期間也上山打柴度日。巖灘鎮下皇村覃安機家,全家八口人,兩個勞動力,四個小孩,因交不起學費而退學在家,大兒子覃建成今年12歲,讀完小學三年級,因為糧食上漲又加之家境貧困不得不失學,小兒子覃建志讀完小學一年級便只能輟學;覃氏兄弟身上穿著的唯一一套衣服已穿了半年時間,油垢臭味貼身,據說這是民政局救濟發的。由于糧食定補只發三個人,五個人沒有定補,加上糧價上漲,吃了上餐沒下餐,有時靠民政給一點,不夠部分靠上山挖野菜來充饑;北景鄉那色村韋有權全家九口人,五個小孩三個老人,全家九個人擠在不到50平方瓦房里,半年吃不上一兩肉。他曾帶著兒孫先后6次外出討飯。
1988年和1992年以來幾次大水沖毀了弄用屯和弄萬屯57戶人家的住房。這些生活已經十分貧困的農戶就更加困難了,很多農戶無糧無住房。每年縣民政部門從救災款中撥給每戶200元和一些油毛氈,搭簡易臨時棚居住。弄用屯的覃廣龍、覃志孟和弄萬屯的盧永達、藍世發等多戶人家房屋被沖毀后,生產難以恢復,吃了上餐沒下餐,他們的妻子忍受不了這種苦日子的煎熬而出走。覃廣龍、盧永達、藍世發的妻子出走后,留下一幫兒女使他更難支撐家庭重擔,他只能含淚賣掉了自己的親生骨肉,接著自己出走了,至今下落不明。其他那幾戶也先后賣了自己的兒女,然后出走;50歲的楊蘭高一家5口住在水庫旁低矮的房屋里,屋內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電器。楊蘭高說“每月領取的定額補助不夠用,我不得不和妻子一起賣血維持生計。”
像楊蘭高一樣生活難以為繼的移民在大化有不少,“不少移民家徒四壁,清貧如洗,有些戶整個家產不值200元。”移民為了生存,每天有上千人到血站賣血來維持生活(一次賣血500ml得88元,有的一個月賣血達5-6次);由于生活所迫,庫區好多家庭婦女走上賣淫的道路,據統計,從1990年以來,公安機關先后查獲集體賣淫400多起。
遷到山頂、山腰居住的移民,交通、飲水、用電困難重重,交通不便,巖灘電站蓄水后,淹沒碼頭127處,等外公路53公里,機耕路62公里,人行便道231公里。加上庫區移民搬遷居住分散,給庫區移民交通帶來了很大困難。目前有4個庫區鄉未通柏油路,2個庫區鄉未通班車,10個庫區村不通公路,移民交通只能靠三板船或竹伐,安全系數低,翻船落水死亡事件時有發生,10年來已落水死亡達53人,其中移民子女上學落水死亡達16人。
教育落后,電站蓄水之后,學校被迫搬遷到較遠的地方,給庫區子女上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據調查,庫區移民勞動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65.4%,初中文化占26.6%,高中文化僅占8%。
飲水困難,電站蓄水后,人們昔日飲用的泉水被淹沒了,庫區移民只能到很遠的地方挑水喝,由于水質差,污染嚴重,庫區移民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據統計,目前巖灘庫區有2.2萬人飲水問題得不到解決。
就醫難,據調查統計,庫區沒有衛生所的移民村52個,移民就醫難,一般疾病就要跑2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就醫,因病返貧現象也尤為突出。
水電站蓄水后,出現了庫岸崩塌和浸垮了部分村道和公路,使行人走路困難。巖灘電站蓄水才兩個月,巖灘鎮常吉村村道被淹沒,148個學生無路可走,無法到學校上課。乙圩鄉那環村188個學生因村道被淹沒,被迫改道上學。整個庫區因村道被淹,上學困難的小學生便有3800多人。大化電站蓄水發電后,造成223個村民小組交通困難。庫區年年有學生落水身亡。
巖灘庫區移民北景鄉六華村村民韋任良說:“我們每月主要領取人均80元的補助生活費,沒有地方種菜、種糧,生活很困難”,據大化縣政府辦公室提供的資料顯示,巖灘水電站蓄水后,庫區耕地由原來的1.17畝降到0.14畝。不少家庭由余糧戶變為嚴重的缺糧戶,僅僅依靠政府一點補助過日子。
水電站開發給村民們帶來的不是富裕,男人們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婦女則承擔著家庭中的生產勞動、孩子教育、照料老人等諸多使命,多重角色構成了沉重的精神負擔。
中央劃撥巨額移民款去向何處?
自水電站建成以后,為此,中央為了解決10萬多移民的生活狀況,每年劃撥巨額款項以扶持和改善當地移民的生活狀況。
我們通過以下數據可以看到,其實每年國家對于庫區移民的扶持力度相當大。《國家分批撥款情況》:
(1)國家計委【(1983)1408號】核定巖灘庫區淹沒各項補償費為19530萬元。
(2)能源部【(1991)552號】核定追加2310萬元。
(3)電水規【(1996)400號】核定追加40267.19萬元。
(4)1994年10月起國家計委、財政部、電力部、水利部關于設立巖灘電站水庫區后期扶持基金通知【(計建委)562號】巖灘水電站發電環節按每千瓦時5厘標準提取后期扶持基金(含壩首)用扶持移民發展生產生活和解決遺留問題。到2005年12月31日止,大塘巖灘水電廠已分年度按規定提取共34180萬元。四次合計為11077.19萬元。
(5)根據廣西區人民政府文件【(桂政發)76號】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國家水利部設立庫區維護基金的通知及相關文件,自1997年起,將每千瓦時5厘錢的提取標準調整為每千瓦2分錢,而相關部門扣1分5厘錢提取不公開,合計共10億上下。(五次合計21億元以上。大化縣占有55.4%。)
(6)2007年7.3事件后我區第一批財政扶貧基金54800萬元。
如此巨額的移民安置款,到底去向何處?
亟盼高層關注
庫區移民全淹沒人口,現時國家供應每月24.5斤三號米,糧折款44.10元,待遇很低,生活困難。以下是群眾的合法合理要求:
達到本地區城鎮人口最低生活水平保障,每人每月308元生活補助費。
用社會科學發展觀來解決七萬“下崗農民的就業”問題。巖灘庫區移民實行“就地往后靠,往上遷”的政策,現約有兩千余戶移民零零散散地在山坡上建房居住,由于自然環境和自然災害造成了危房,期待著解決。移民的生產難,飲水難、用電難、交通難、就醫難、上學難等生活艱難都未得到解決。移民要求:盡快完善庫區移民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營造美好的移民集居新村。
巖灘水電站庫區受淹沒的各項補償,大多數項目移民均未得到補償,只得到房屋、林木、果樹、墳墓等部分補償費,而移民承包的責任田地、開荒田地、魚塘、菜園地、河灘地、自留地及農業學大寨時間造田、造地等以及地上的附屬物、其他建筑物、庫底清理費用、提前發電淹沒的青苗等等,均未得到補償。
1996年—2001年大化縣各鄉鎮非法扣庫區移民口糧補償每人每年20斤當作鄉鎮統籌費、每戶還要扣156元作為農網改造費,1992年7月—2006年2月共扣壓庫區移民口糧補助費每人1475.02元,給移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群眾意見很大,移民要求:清算政府主管人貪污、挪用、扣押庫區移民各項補償費用,及時發放到移民的手中,依法追究貪污、挪用移民經費的腐化分子,維護庫區移民社會穩定。
據有關文件規定:庫區淹沒處理項目和移民安置區的移民生產及生活生產用電自遷移之日起八年內免繳生活用電費。電站建成后留給地方的用電補貼費,免費電力增容費,入網費等這方面庫區移民沒有得到一絲一毫的補貼,相反我們的用電每年度增加到1.1元以上。
移民們亟待中央高層的關注和重視,徹查移民款的去向,落實移民們的生活保障。
記者觀察:
民主和法治是保障民生捍衛人權之本
有民主,才有民生,有法治,才有人權;民主決定民生,法治捍衛人權。這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因果律和基本常識。
廣西大化等地移民的案例以一種典型和極端的方式從反面印證了以上的因果律和常識。
此地移民規模之大、國家撥款之巨、民生之艱難、維權之無助、問題之繁雜和矛盾之尖銳,令人驚心、揪心。
中央政策對移民安置的惠顧和大力支持,與移民們過著“山頂洞人”般的生活,上下脫節和反差,竟然如此之大。有關部門的撥款公告昭昭在目,被安置的移民卻得不到相應的生活保障,賣兒女賣血賣身聊以茍全性命。
中央的惠民政策沒有落實到移民身上,責在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從移民處于悲慘的生活處境看,在中央和民眾的中間地帶無疑遭遇了“腸梗阻”,其癥結在哪里呢?答案在地方和基層那些掌握著公權者的身上。
移民的生活難以為繼,基于公民的上訪權利和期待中央能夠解決問題的信心,綿延不斷的上訪,招致無情無理無法的打擊,事態的性質在演變,矛盾趨于激化,抗議聲浪迭起,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究竟是誰之罪?誰在剝奪公民的權利?誰在踐踏法治?
應國家建設之需移民,是普通老百姓不能選擇的,但民眾有權利選擇象資源縣那位帶領民眾修渠的好縣長這樣的官員;民眾也應有話語權,表述自己的苦難、無奈和無助;民眾也應有權監督巨額移民款的去向。
事實上,移民們沒有這些民主權利,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制衡顯然過于濫用公權的強權者,民生保障,從何談起呢?
移民的安置和相應款項的給付,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首要的是地方公權者要循章依法,貫徹中央精神。地方公權者若徇私舞弊、敲骨吸髓、打壓無辜百姓,那就顯然既違背了中央精神又僭越了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利底線,造成社會動蕩,罪莫大焉。
民主和法治是保障民生捍衛人權之本。相信中央會有相應的措施追究有關部門及人員的責任,著手解決問題和矛盾,也應相信移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等待著公平正義的到來,哪怕姍姍來遲。
2011年5月7日
(作者簡介:殷宗文,資深記者;馬健,廣西大化縣文聯副主席,優秀新聞工作者;蔣昆倫,自由作家,作品《賊江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