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超限戰》之后,喬良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金融領域,這看似“不務正業”,實則與他的主攻方向戰略研究領域并行不悖且密不可分。學術研究常常是聰明人下笨工夫,歷經數年探究,他仍自謙為“外行”,但他說,我一直從軍事和戰略的角度觀察經濟及金融問題,并且得出了自己的觀察結果。本文由他將幾篇演講錄音稿改寫而成。 美國并不酷愛戰爭,但美國需要戰爭。過去20年里,美國是世界上唯一連打過四場對外戰爭的國家。為什么要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國人民也不懂,因為這四場戰爭,發生在三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開戰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誰會把它們與一張輕飄飄的綠紙聯系在一起?
為美元而戰,這就是美式戰爭的全部秘密。
從1971年8月15日到今天,整整40年,美國在全世界推廣了一場堪稱“完美風暴”的運動——全球化,在紙幣美元基礎上建起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金融帝國。這一帝國的觸須伸向地球各個角落,在每個地方都機械般上演同一個來復式動作:美元流向世界,財富流向美國。
為了使這種綠紙換財富的游戲,看上去更像是一波接一波的經濟自由化浪潮的結果,而不是少數美國人精心構織的深刻影響20世紀后半葉人類發展進程的金融大戰略的產物,這些美國人從未在他們公開的國家戰略中談論過這個話題。據說,上一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就職當天,就曾告誡他的同僚:在這里(美聯儲)你們可以談論一切,就是不許談論美元。這是禁忌,美國人對這一關乎美國國家生存的話題諱莫如深。
了解美國的國家戰略,必須先了解美國的國家生存方式
所以,要了解美國的國家戰略,最好不要聽美國人說什么。美國人會告訴你許許多多它的國家戰略構想,而所有這些戰略構想的背后,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維護美國在這個世界上的霸權地位。那么,美國人極力要維護它的霸權又是為了什么?答案只有一個:為了延續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的國家生存方式。因此,了解美國國家戰略的最好辦法,不是聽美國人自己說什么,而是要了解美國的生存方式。
美國人在過去40年里,找到了一種在他們看來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國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從全球向美國轉移財富。美國人發現自己可以不用生產其他的產品,只生產一樣東西就可以致富,就可以過得比世上所有人都好,這個方式就是印刷美元。美國人可以用生產美元來過好日子,就此意義上說,美國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金融生存。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懂得,為什么在過去的40年里,美國把它所謂的垃圾產業、夕陽產業紛紛轉移到其他國家,轉移到新興國家包括中國,而讓它70%的就業人口從事金融和金融服務業。
過去半個多世紀里,美國完成了一個制造業大國向金融業大國的轉型,它已經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存及生活方式。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了解美國的國家戰略。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你的戰略一定是圍繞你的生存方式展開。按西方的說法,中國目前的生存方式就是世界加工廠。要做世界加工廠你就需要獲得資源,獲得能源,然后生產出產品。你的國家戰略也要圍繞這一切展開。而美國人不是這樣,美國人只要開動印鈔機就可以生存,美國在過去40年里逐漸完善了自己的一套體系,這個體系我們不妨把它叫做金融殖民體系。
美國的這種獨一無二的國家戰略和戰略金融體系是什么時候形成的?讓我們先回頭翻翻世界近現代史,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后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帝國崛起,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完全新型的帝國。人類自有帝國歷史以來,從羅馬帝國到大英帝國,基本上都是以一種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國積累財富、消耗財富的過程。這種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占領別國的領土,掠奪別國的資源,奴役別國的人民。這就是經典的殖民帝國模式。但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使美國意識到,必須避免重蹈古典帝國模式的覆轍。因為一次大戰德國向老牌殖民帝國挑戰,想要獲取自己的生存空間,結果失敗了。20多年后德國再度崛起,再次向老牌殖民帝國發起挑戰,又再度失敗了。美國毫無疑問記取了這個歷史教訓:如果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定要從老牌殖民帝國那里虎口奪食的話,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戰爭,而其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最后徒使他人得利。美國就是兩次大戰最大的獲利者。在這樣一種歷史的判斷下,美國人希望設計出一種新型的帝國模式,這種帝國一定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帝國,而又能盡享帝國之利。于是,如何巧妙地設計并建立一個全新的獨一無二的帝國,就成了美國一代代政治家、戰略家們的重大歷史課題。
逐漸“完美”的金融殖民帝國的藍圖
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突破美國憲法限制,連續干過四屆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應該說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政治家。他的重要之處在于他的影響超出了20世紀,甚至到21世紀美國和世界也還生活在他的影響中。比如說聯合國,再比如說關貿總協定(即后來的世界貿易組織),就是在他的主導下創立的。
更重要的還有“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一個叫做布雷頓森林的小鎮上,盟國的財政部長、央行行長和少量經濟學家云集在一起,經過幾番激烈爭吵,討價還價,商量出了一個世界貨幣體系,這個貨幣體系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它的實質用一句話就可以講清楚:全世界的貨幣鎖定美元,而美元鎖定黃金。美國政府向全世界承諾,每35美元可以兌換一盎司黃金,那個時候的美國可以說是志得意滿,因為這個時候的美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儲備,世界上80%的黃金都捏在美國人手里,與此同時,美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軍事機器。
通過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人一舉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這個地位一直延續到1971年8月15日,在此之前,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最穩定的、經濟發展勢頭最好的國家,自然,美元信譽也是最好的。
但,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美國人的好日子也有到頭的那天。在朝鮮戰場上鎩羽而歸的美國人,并沒有接受那場戰爭的教訓。
1959年,美國人又遠涉重洋,卷入了越南戰爭。在越南打了將近17年的仗,到1975年結束倉皇撤離西貢時,美國人一共被擊落上萬架飛機,丟掉了49000名官兵的生命,最后卻一無所獲!這場戰爭打掉美國8000億美元,相當于現在3萬億美元。相應的,美國的黃金儲備也日漸減少, 到1971年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美國已經是捉襟見肘,錢不夠花了。而那時的美國人卻不能像今天應對金融危機這樣,實行“適度貨幣寬松政策”,打開印鈔機狂印美元。因為,有“布雷頓森林體系”橫在那里,讓美國人不能隨心所欲,沒有足夠多的黃金你就不能印足夠多的美元!因為你對全世界有承諾,你是全世界的基準貨幣,你必須保持美元的穩定。這使美國陷入了空前的窘境。
戰爭還在繼續進行,黃金儲備日漸減少,多印美元沒有可能,美國人思來想去,沒別的辦法,只能失信于世人了。
1971年8月15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黃金脫鉤。這一失信之舉意味著美國可以不受黃金的羈絆,隨意加印美元了。過去每印35美元都要準備一盎司黃金,現在起碼從理論上說,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美國人并非傻瓜,還不至于傻到以為光印鈔票就能解決問題。美國人當然懂得,超量印鈔就是自掘墳墓。當你自己把自己的錢貶得一文不值時,你的這個國家就跟著完蛋。于是美國政府就出錢讓人去做一個研究報告,看看美元跟黃金脫鉤后,究竟對美國有什么影響?對世界經濟又會有什么影響?半年后,研究報告《黃金非貨幣化的影響》出爐。研究者的名字叫邁克爾·赫德森,這是一位有良知的年輕經濟學家,他在報告中提醒美國政府,美元跟黃金脫鉤,在短時間內對美國有好處,因為美國可以在全世界還沒回過神來時多印鈔票,用沒有黃金背書的紙幣去占全世界的便宜。但長期看,這對美國和全世界都決不是什么好事,尤其對美國,無疑是飲鴆止渴。美國政府拿到這個報告后,欣喜若狂,如獲至寶。儼然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他們根本不理會邁克爾·赫德森的警告,對邁氏的報告反其意而用之。在這些美國經濟政策的制定者看來,既然這么干短期對美國有好處,干嗎不把它變成一個長期的好處,讓美國人永久享用呢?當然,這首先需要與黃金脫鉤后完全變成一張綠紙的美元,在全世界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這就意味著美元必須保持它的霸權地位。怎樣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權地位呢?美國政府認為最重要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美國強大的科技創新力。另一根是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有了這兩根支柱,就能確保美元的信用,美元就可以作為硬通貨在全世界暢通無阻。美國人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更加隨心所欲地玩紙幣轉移實物財富的魔術。
但美國人也擔心,僅僅靠美國自身的實力,別人不買你的賬怎么辦?那么,與黃金脫鉤后的美元,最好與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掛鉤,才能確保美元的地位穩如磐石。機會很快就來了。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一開始,埃及人和敘利亞人兩線出擊,打了以色列一個措手不及,但不久后戰況逆轉,以色列反占上風。
一場旗開得勝的戰爭最終以被迫停戰告終,這讓阿拉伯世界非常郁悶。坐擁石油的阿拉伯人決定,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就從其他地方去獲得。于是,歐佩克——國際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用石油做武器,抬高油價打擊西方。這個辦法果然比戰爭來得更有效,很快西方就承受不住了。
這時,美國當時的財政部長西蒙秘密地飛到了沙特,去見沙特的石油大臣,也是首任歐佩克秘書長,告訴他:你們想把油價打多高我們不管, 但是要想不讓美國人與你們為敵,你們必須接受一個條件,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這位沙特的石油大臣與整個世界一樣,對美國人這一招棋的深遠機心并不了然,于是就一口答應了美國人的要求,從此,全世界的石油交易與美元掛鉤,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后40年里,牢牢地與全球的能源需求掛上了鉤。
走到這一步,美國人設計出的這個新型帝國漸漸開始顯現出輪廓,這就是人類帝國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金融殖民帝國。美國人發現,比起當年德國人虎口奪食去爭取一個國家的生存空間這種愚蠢做法來,更高明的辦法,應該是通過讓世人幾乎覺察不到的方式,乖乖地讓他們把手中財富交出來,而又不制造仇恨。要達此目的,沒有比金融殖民更好的辦法了,這辦法可以把全世界都納入美國的金融體系中,然后,像擰開自來水水龍頭一樣讓財富滾滾流入美國人的口袋。
“全球化”不是歷史必然,而是美國人的精心設計
為了實現這個大戰略目標,美國需要推進全球經濟的變化,以適應美國的胃口。首先要完成是全球產業大分工,即所謂的全球化。為了造勢,更為了讓美國式的全球化得到地球人的普遍認同,必須有一種理論為其搖旗吶喊,為此,美國人擯棄了凱恩斯,選擇了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把它作為一種先導性理論,為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開道。
要使全球產業大分工看上去合情合理,完全合乎經濟規律,美國人用比較優勢理論把全世界分成了兩塊,一塊是美國,美國人認為它的優勢就在于生產美元;另一塊是全世界。全世界的優勢在哪兒呢?比如,中國人,你的比較優勢就在于你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你的發展就只能借助這一優勢。這理由簡直讓你心服口服,通過比較優勢理論,美國就永遠處在了全球經濟生物鏈的高端,而像中國這樣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就別無選擇地只能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不可改變地永遠居于整個經濟生物鏈的低端,其他國家以此類推,全球產業大分工就這樣完成了。
由美國人作為一方,全世界作為另一方,由美國人負責生產美元,而全世界負責生產用美元交換的產品,這就是美國人主導的全球產業大分工的本質,從此,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當這樣一種對應關系形成之后,在美國和全世界之間,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美國用自己的金融體系,把全世界與美國緊緊捆綁在一起,這種由美國向世界輸出美元,而世界向美國提供產品的交易模式,其結果就是全球財富快速向美國集中,這也就是美國在1990年前的200多年里,GDP最高時才不過達到7萬億美元,而在最近的短短20年里,GDP居然翻了一番,達到14萬億的根本原因。當然,美國人比全世界都清楚,用這種方式聚斂的財富,僅僅靠全球產業大分工是不夠的,甚至再加上石油與美元掛鉤也還不夠,還需要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手段,如果沒有這個手段,美國不足以從世人手中掠走那么多的財富,而這個手段就是天下第一的軍事實力。
20年間連打四場戰爭,美國人為什么而戰?
美國人為什么要打伊拉克戰爭?答曰:為了石油。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么美國占領伊拉克后,卻不從伊拉克免費拉走一桶石油?美國普通百姓為什么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價的煎熬?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但是答案在本文的前面已經給出,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與美元掛鉤。
當美國打下伊拉克時,首先出現的是什么情況?全球油價飆升。油價飆升,交易又以美元結算,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油價的飆升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說,美國人通過戰爭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打伊拉克戰爭之前,一桶石油38美元,打完了之后接近150美元,等于一場戰爭把美元的需求打高了近三倍。當全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購買石油時,最高興的當然除了產油國,就是美國政府了。因為這樣一來,美國政府就能以給全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名義,開動印鈔機,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國政府不是慈善家,不會白白把美元給你,你必須拿你的產品去換,從而再一次加入實物換綠紙的游戲。此時美國政府的印鈔行為可以說名正言順,而用不著像金融危機的今天,明目張膽也失信于人地在全世界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增發美元。
如此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國家的手里,流到了產油國的手里,也流到了需要購買石油的國家手里。這么多美元攥在這些國家手里能干什么呢?除了作為財富的符號讓人開心外,就是變為廢紙的前景讓人擔心,因為美元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貶值,天天在貶值,天天都在變成廢紙,這個時候你唯一的選擇,就是美國人早就為你準備好的選擇:購買美國的國債。
購買美國國債使巨量的美元回流美國,也使美國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債務國。那么,美國為什么需要讓流向全世界的美元,再以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回流美國呢?因為不擔心經常項目長期處于逆差狀態的美國,卻十分擔心短期的資本項目出現逆差,換句話說,一個幾乎沒有儲蓄率的美國,必須始終保持資本項目的順差,而這個順差的額度在2001年前后的時候,大約是每年7000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需要每天凈流入美國20億美元。因此,美國需要大量的世界資本回流美國,才能保持其正常經濟生活的流動性,否則,大部分美國人刷卡透支的好日子就難以為繼,因此,美國不怕經常項目逆差,惟恐資本項目逆差。為了保持資本項下的順差,美國會不惜動用戰爭手段,去打壞別國、別的地區的投資環境,像驅趕羊群一樣,把美元驅趕回美國。所以說,表面上看,兩次伊拉克戰爭都和石油有關,但實際上主要是和美元有關。因為只要在產油區打仗,油價就會上升,美元的需求也就會隨之上升。如此一來,美國人就可以開動印鈔機,印更多的美元,從全球換回更多的實物財富,道理就這么簡單。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科索沃戰爭劍指歐元
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科索沃地區并不產石油,美國人為什么還要打科索沃戰爭?打科索沃戰爭和美元是什么關系?在打響科索沃戰爭之前,很多人都相信了西方宣傳機器的一面之詞,認為美國人打南聯盟,是為了進行人道主義干預。因為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西方媒體聯手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說米洛舍維奇的南聯盟政權在科索沃屠殺了9萬阿族人。事后證明這完全是一個謠言,但是當謠言澄清之后,美國早已打敗了南聯盟。
那么,美國打科索沃的真正動機到底是什么?要看清楚這一點我們需要把日歷前翻。這場戰爭發生的時間是1999年3月,但耐人尋味的是,1999年1月1日,發生了另一個重大事件:歐元正式啟動。當時歐元和美元的匯率是1∶1.07,歐元作為一種全新的國際結算貨幣,一上來就對美元霸權地位構成了挑戰和威脅。僅僅兩個月后,科索沃戰爭打響。戰爭還沒結束,世人便發現,深受戰爭創傷的,不光是南聯盟,還有歐元。有歐盟各國空軍做幫手的72天的狂轟濫炸,其最重要的結果,不光是米洛舍維奇政權的垮臺,還有歐元與美元匯率的倒掛,由1歐元兌換1.07美元,變為0.82美元兌換1歐元,歐元跌幅達30%。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人打科索沃戰爭是“項莊舞劍,意在‘歐元’”。西方人喜歡標榜民主國家之間不打仗,但美國人在歐洲的腹心地帶打的一仗,首先打壞的是歐洲的投資環境,從而使歐元剛剛誕生就立刻面臨夭折的危險,因為美國絕不能容忍還有其他什么貨幣與美元平起平坐,即使是歐洲兄弟的歐元也不行。
理解美國人的這種心思并不難,在歐元出現之前,美元是世界上唯一的儲備貨幣、基準貨幣,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貿易結算幾乎都是用美元。這意味著美國擁有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向全世界征收隱形鑄幣稅的權力。突然間出現了歐元,一個龐大的歐元經濟體從此后不再由美國人收鑄幣稅,這對美國來講,其打擊不僅僅是鑄幣稅的損失,而且是美元霸權根基的動搖。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美國人即使不是意欲除之而后快,也必定會果斷出手,對這個挑戰者實施毫不手軟的打擊,就此角度看,科索沃戰爭的爆發不可避免。
此外,科索沃戰爭向我們展示的美式戰爭與貨幣資本及美國金融大戰略的關系,還不僅僅體現在美元與歐元的貨幣霸權之爭上,其他的現象同樣耐人尋味。科索沃戰爭爆發之前,有關資料數據顯示,大約有7000多億熱錢在歐洲游蕩,晃來晃去,找不到投資的去向,因為此時歐洲上空已戰云密布,一旦戰爭打響,投資環境便會迅速惡化,你的投資就可能面臨顆粒無收血本無歸。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所有投資者的信條,但同時既要獲利,還要安全的獲利,如果不安全,寧可不投資,這也是投資者的信條。
結果,戰爭一打響,7000多億熱錢中有4000多億立刻從歐洲抽逃,其中2000多億去了美國,直接支持了美國已經連續90多個月的經濟繁榮。美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如此漫長的經濟增長期。
另外的2000多億則去了香港,香港怎么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化這么多錢?顯然是那些投資人或投機家,看好中國內地市場,想拿香港做跳板,進入中國內地。讓人備感蹊蹺的是,恰在這個時候不早不晚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事情,美國人用5枚精確制導炸彈,“誤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接下來,美國人慣用的通過軍事手段改變別人的投資環境,用炸彈像驅趕羊群一樣驅趕資本的情況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了,一個星期之后,滯留香港的2000多億熱錢從香港抽逃,最后去了哪兒呢?又去了美國,4000多億熱錢全部流到了美國,去支持美國已經連續90多個月的經濟繁榮,一直到小布什上臺,這個經濟繁榮期才告結束。
打阿富汗不是為了反恐,而是要打回全球資本對美國投資環境的信心
從以上例證,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發動的戰爭和其他國家間發生的戰爭,從目標到方式再到結果都很不相同。美國人的戰爭除了改變別人的投資環境之外,還驅趕資本流入美國。因為儲蓄率只有百分之二點幾(現在也不過剛達到6.9%)的美國,需要大量的美元回流,以支撐這個國家的流動性。這是美國在過去20年里,連續在伊拉克和科索沃打仗的原因,同時也是其以反恐為名,倉促打響阿富汗戰爭的原因。
為什么說阿富汗戰爭美國是倉促打響?因為“9·11”發生之后兩個月不到,美國就打響了這場戰爭,這完全不符合美國打一場局部戰爭的戰爭準備規律。1980年之后,美國人連打了四場戰爭,除阿富汗戰爭之外另外的三場戰爭,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時間都在半年左右,這意味著美國打一場局部戰爭需要半年的準備,但是阿富汗戰爭卻是個例外,不到兩個月就倉促打響。倉促到什么程度呢?倉促到美國人打仗打到一半的時候,居然就把巡航導彈打光了,這個時候還在繼續打,怎么辦呢?五角大樓只好下命令打開核武器庫,拆下核彈頭,換上常規彈頭,又打了近千枚,才把阿富汗打下來。
既然明知道打一場局部戰爭需要準備半年時間,那美國人干嗎不準備充分一點再打這場戰爭呢?不行,因為時間不允許,美國的經濟形勢不允許。因為這個時候正是“9·11”發生之后不久,大量的資金開始撤離美國。因為全球的投資人突然對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資環境——美國產生了疑慮。美國是全球的金融中心,紐約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而華爾街是紐約的中心,世貿大廈則是中心的中心。現在,這個中心的中心居然讓恐怖分子給撞毀了,誰還敢對你的投資環境保持信心呢?于是,從這時起,據說有三四千億美元撤離了美國,前面提到美國每年需要吸納大約7000多億美元的凈流入,這個時候有三四千億美元撤離美國,而這一年還有幾個月的日子要過,沒有錢怎么行?所以美國迫切需要一場戰爭,需要用一場戰爭,打回全世界投資人對美國的信心。
果然如此,當阿富汗戰爭打響之后,巡航導彈一落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道瓊斯指數就在短期下探后很快回升,華爾街一片叫好,隨著戰況進展順利,大量撤離的資金又陸續回到了美國,這場戰爭重新打回了全世界對美國投資環境的信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向全世界展示的現代戰爭理念是,如果我的投資環境不好而短期內又無法改變的話,那我就用戰爭把其他地方打得更壞,反襯出美國相對的好。你不是認為我的投資環境不安全嗎?那我就打一場戰爭給你看,美國仍然是最強大的,美國人想打誰就打誰,你要覺得美國的投資環境不安全,還有別的地方比我更不安全,那個地方還在發生戰爭。這就是美國的軍事力量如何為它的金融大戰略服務。
建立“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用快變量控制全球資本流
過去,美國人喜歡說,當世界上什么地方出現麻煩,美國總統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里?現在這種說法正在逐漸成為過去時。當互聯網把全球連成一個整體,網上交易、網上支付已成家常便飯,隨便敲幾下鍵盤,成百億、上千億甚至數萬億的美元,就可以在瞬間完成轉移或者是抽逃時,這種幾乎以光速運行的資本流動,是每小時以三四十節的速度航行的航空母艦無法跟上的。即便是以超音速飛行的艦載機,也同樣跟不上。因為無論航母還是艦載機,都是物流經濟時代的產物。是為爭奪海上霸權,控制海上物流而設計的海面武器平臺。在資本流已成為全球經濟生活主流的時代,美國人顯然已經意識到需要一種能與資本的流速相匹配的快變量手段,才可能控制或改變全球資本的流速和流向。
為此,五角大樓對其軍事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盡快建立“全球快速打擊系統”。這一系統要求美軍的軍事打擊能力,能比航母為代表的傳統軍事手段更快捷地打擊地球上任何目標,打擊時限也一再縮短,從號稱一小時打遍全球,縮短到28分鐘打遍全球。這個速度有什么意義呢?其意義就在于,它基本上可以跟上資本流動的速度了。當大氣層返回式彈道導彈或五六倍于音速的巡航導彈落在地球的某一點上時,這一地區的投資環境就會迅速改變,驚慌的投資者們會迅速把資金撤離這個地區,那么,撤離后這些資本會去哪里?總不能懸在半空中,總要有個去處。這個去處還必須是安全的。哪個地方最安全呢?當然是誰的拳頭大,誰那里就最安全。美國急于發展“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的目的,無非就是要用軍事手段這個快變量,像當年航母控制海上物流一樣,控制全世界的資本流。
今天,已經持續了近三年之久的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國的整體實力,即便是看上去受金融危機沖擊最小的美國國力的支柱和象征——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奧巴馬總統上臺后,宣布一系列壓縮軍費計劃——原定采購381架F-22戰機,現在減為187架;原定建造33艘新型驅逐艦,現在變成3艘;原準備用140億美元部署TMD、NMD導彈攔截系統的攔截導彈,現在計劃取消;原準備生產140架C-17“環球霸王”這種飛遍全球不加油的運輸機,現在不生產了。最后,連耗資130億美元的總統直升機項目也下馬了——這一切都傳遞出了美國軍力捉襟見肘的信息。
但是,我們都不能據此就得出美國會從戰略上整體收縮,甚至可能拱手交出霸權的結論。因為在做出上述一系列壓縮之舉的同時,我們會看到五角大樓的另一些耐人尋味的舉措:比如說建立空天司令部,比如說建立全球第一支網軍,又比如說全球第一架空天飛機的試飛,再比如說正在研發的5倍于音速的巡航導彈……所有這些,又都在向我們傳遞與前述信息相反的信息,那就是五角大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注重美軍的速度——從部署的速度到打擊的速度,而這一切,都與資本的流速和流向有關,因為美國人心里最清楚,今天的美國是一個建立在紙幣上的帝國。要讓這個帝國不垮塌,就必須保持美元的霸權,現在,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軍事手段,美國人手上似乎已沒有其他什么管用的家伙了。
作者為空軍指揮學院教授、少將
原貼地址: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1_02/25/4850895_0.s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