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4日)出版的香港《星島日報》發表評論,事關左派學者發表公開信,批判秦曉,并提及烏有之鄉網站召開“秦曉現象”研討會。筆者欲披露的是,秦曉之所以這樣那樣,其中重要原因他和一班權貴有自中學以來的情誼,“四大金剛”他一個,李三友一個,原深圳南方證券首位董事長沈某一個,原北京某區長一個,這些人與目前廟堂高位者相熟,秦曉自然有恃無恐。
香港報紙登出這則訊息,效果并非壞事,至少幫公開信“打廣告”。
謹此轉載該文如下,本文稍作個別措辭修改。
左派翻舊賬 矛頭指秦曉
每逢全國兩會前夕,傳統左派勢力都會搞搞新意思,最經典的莫如炮轟《物權法》違憲。今年,左派的動作是向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發表公開信,矛盾指向前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指控秦曉“涉嫌侵吞巨額國有資產”。
公開信聯署者包括韓德強、左大培、鞏獻田等左派學者,翻的都是舊賬。即2002年招商局將持有的平安保險13.5%股權悉數售出,被指“賤賣”;2008年,招商局旗下的招商銀行以367億港元購買香港永隆銀行,被指“天價貴買”。
這兩宗交易市場上確實有爭議,秦曉也公開辯護過,已過多年,為何舊事重提?左派的說法是涉嫌國有資產的流失,“公正是社會的永恒主題”,但他們真正原因是秦曉“如今充當普世價值的旗手”。
秦曉是所謂的“太子黨”,也是國企高官,但以公共知識份子自命,近年公開質疑“中國模式”,倡導自由、民主、個人權利。他擔任理事長的博源基金會,聚集了一群學術界和商界的精英,聲稱“秉承普世價值,開創中國道路”,惹火了這些傳統左派。
這封公開信發表之前,左派大本營“烏有之鄉”就召開聲討“秦曉現象”研討會,歷時四個多小時。據報道,有學者指出,“秦曉現象”最重要的是秦曉將抽象空洞的政治體制改革具體化,賦予了其實質性的內容,就是要用普世價值代替中國模式和道路。
研討會又給秦曉扣帽子,指其目的“無非是為中國的葉利欽式的人物的出現掃清障礙,從而使自己能夠像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出現的那些金融寡頭一樣,徹底漂白自己,實現華麗轉身,將自己的所有罪惡一筆勾銷。”
附1:就秦曉涉嫌侵吞巨額國有資產的公開信
就秦曉涉嫌侵吞巨額國有資產的公開信
尊敬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值此兩會召開之際,基于對國家前途和公共利益的關注,我們舊事重提,就2002年招商局董事長秦曉涉嫌賤賣平安保險公司股權、2008年天價收購永隆股權,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案致此公開信。
2002年,平安保險公司在香港上市前夕,匯豐銀行收購了平安保險10%的股權,價格為6億美元,約50億人民幣;與此同期,招商局卻將自己持有的平安保險14.37%的股權(按匯豐收購價計算,該部分股權價值約72億元人民幣)悄悄轉讓給了北京源信行和北京寶華這兩家由自然人控制的投資公司,轉讓價僅為18.55億元人民幣。轉手之間,國有資產就損失約53億人民幣,這還沒算上市后的增值收益。由于兩次交易間不存在信息障礙,所以有理由認定,當時的招商局負責人是有意識地損害國家利益,中飽了某些人的私囊。《21世紀經濟報道》曾經追蹤這批低價平安保險股權的去向,發現這幾十億的好處居然落到了北京一位普通的出租汽車司機和他的女兒手里,真正的操縱者和受益人則躲在幕后。
招商局賤賣平安保險的弊案,當時就遭到各界人士廣泛質疑。招商局董事長秦曉解釋說,之所以選擇在平安業務前景大好、上市及資產增值已成定局的時候退出,僅僅是因為自己對平安的“掌控力下降”。這種說法顯然無法自圓其說。即使要退出,也須賣個好價錢。怎么可能如此賤賣?即使打定主意損己利人,這樣的好處為什么不給其他國企或國資委,而是給了不知從哪里冒出來的私人公司?
當時,面對媒體的質疑,秦曉的理由是,“我們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我們轉讓一個股份不需要作那么多披露。關于價格、對象不會透露什么,沒必要。就像你們家花多少錢買一個東西,你不希望別人去打聽”。這個說法不是理直氣壯,而是理屈詞窮。誠然,招商局不是上市公司,但卻是不折不扣的國有公司,不是秦曉的個人或家庭財產,它的所有者是全國人民,比上市公司具有更大的公眾性。還有,即使是個人股權轉讓,如果因為涉及內幕信息,涉及利得稅與贈與稅,則許多信息仍需要披露。作為混跡資本市場多年的人物,秦曉的如此說法可謂荒謬絕倫。
如此荒謬的說法顯然難以服眾。如果換成別人,比如顧雛軍,早就受到有關部門的調查了。但是秦曉不同,他這樣涉嫌侵吞巨額國有資產的行為,他這樣侮辱公眾智力、蔑視公共輿論的言論,居然一直沒有被有關部門重視,更沒有接受中紀委的“雙規”。為什么?
無獨有偶,在秦曉擔任招商銀行董事長的2008年,又發生了招行天價收購永隆銀行一案。2008年5月30日,招行宣布向香港伍氏家族購入永隆銀行53.12%股權,總代價193.02億港元,每股作價156.5港元,相當于永隆去年年底經審核資產凈值的2.91倍。目標股份收購完成后,招商銀行須就永隆銀行全部已發行股份提出無條件強制性現金收購建議,招商銀行獲得永隆銀行全部股權需要支付363億港元的對價。此舉創下了過去7年來香港銀行業最昂貴的一次收購。從二級市場走勢來看,永隆銀行股價收購前半年的表現非常怪異,2007年一年,其股價基本都在70港元~90港元波動,而2006年的股價更在55港元~75港元波動。但2008年3月以來,其股價卻從80港元下方飆升,最高突破150港元,成為表現最好的港股之一。而同期的恒生指數卻呈現震蕩走低,恒指圍繞23500點波動,最終收于22102點,下跌1400點。永隆銀行不僅沒有隨大盤下跌,反而上漲了近90%,這與招行的高價收購事件有很大的關系。招行156.5港元的收購價,比永隆銀行的最高價還高出1.5港元。對于招商銀行收購永隆銀行,市場一直口誅筆伐,被廣泛懷疑其中存在利益輸送。
在許多人看來,這兩件事都已是舊事。為什么舊事重提?因此兩事事關重大,一直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也一直沒見到有關部門調查處理此事的消息。隨著時間的流逝,秦曉認為此事已經風平浪靜,曾經昭著的劣跡已經被時間漂白,可以重新回到正人君子的行列,甚至可以充當“普世價值”的旗手了。
為什么舊事重提?因為隨著壟斷定價優勢的發揮,隨著資產價格的膨脹,中國的國有資產數量不是減少了,而是大大增加了。如果招商局賤賣國資的事情得不到有效查處,那么,中國的國有資產將隨時可以大規模流失。
為什么舊事重提?因為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臺前幕后的當事人還可能活躍在中國經濟和金融決策圈,還會繼續以我們不知道的方式損失國家利益,吸噬民脂民膏。這些蛀蟲一日不得到法律制裁,人民一日不得安寧。
為什么舊事重提?因為公正是社會的永恒主題。不公正的事情得不到解決,就會積累在老百姓心中,成為難以排解的社會情緒??傆幸惶?,這情緒會像火山一樣爆發,釀成類似埃及、突尼斯那樣的社會動蕩。
“兩會”是全國人民參政、議政的大會,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核心與象征。我們希望諸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能夠共同關注此事,敦促中紀委、檢察院、監察部、公安部、國安部、審計署等機構立即行動,徹查秦曉此案,摘除中國政治肌體中的毒瘤,消除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隱患,為老百姓討回公道,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討回聲譽。
秦曉一直在為賤賣平安保險和貴買永隆銀行辯護。但是,公眾需要的不是空泛的表白,而是切實的證據證明秦曉清白。必須注意,秦曉作為內幕交易人,適用有罪推定,也就是說,秦曉需要提出證據,證明自己在上述交易中沒有問題,這是他的法律義務。這也符合國際慣例。我們認為,秦曉先生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他也有道德上的義務把自己的問題說清楚,自證清白。
如果上述部門的調查結論確認秦曉無罪,也可以還他一個清白。但是,這些部門應該給人民群眾一個明白的解釋。
此致
敬禮!
[排名不分先后]
韓德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研究員)
左大培(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鞏獻田(北京大學法學教授)
蘇鐵山(退休干部)
司馬南(獨立學者,社會活動家)
司馬平邦(獨立學者,社會活動家)
劉仰(獨立學者)
郭松民(自由撰稿人)
唐杰(復旦在讀博士后)
王英輝(自由職業者)
牧川(自由職業者)
(歡迎讀者繼續聲援??砂l至 [email protected])
附2:[專題]秦曉評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