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的經驗教訓在國內市場爭奪戰中重演
張鳳耀
在抗日戰爭中,我國出現了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投降派,以蔣介石為代表的逃跑派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抗擊派。實踐證明,對侵略者唯一的出路是抗擊(見《不能忘記抗日戰爭的經驗教訓》)。
在商戰(市場爭奪戰)中又如何呢?從近三十年實踐看,我國同樣存在著三派。
為讓這個問題看得更清楚,我們先回顧一下改革開放后轎車工業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前,我國已自主生產“紅旗”、“上海”、“鳳凰”等品牌轎車。改革開放后,為獲得國外先進轎車生產技術,就讓外國轎車企業在我國建合資生產廠,口號是“市場換技術”。在這一口號下,外國轎車企業,蜂擁而來,沒有多久,我們的“鳳凰”飛上了天,“上海”沉入了海,“紅旗”隨西風而去,自主品牌消失不見了。在我國領土上,不管大江南北,還是東西南北中,跑的新車都是外國品牌轎車。市場丟了,技術換來多少呢?以上海中美合資企業為例,控制權在洋大人手里,即使要動一個螺絲釘,也得美國老爸點頭;否則,休想!口號是“市場換技術”,實際是,市場恭手讓人,被侵占,被占領,技術卻沒有得到。結果,全得聽洋大人的,洋大人成了我們的主子,我們成了洋大人的技術奴才。
類似情況,不止轎車工業。在外商面前,我們處于屈從地位。
所以,從實踐結果看,市場爭奪戰中的“市場換技術”與抗日戰爭時的“曲線救國”,如出一轍,異曲同工。也是一種投降主義路線。把我國市場恭手讓給外商。外商成為我國市場占領者、壟斷者、統治者。他們憑借壟斷地位,左右我國市場,大發壟斷財。我們只得任其宰割。類似于亡國奴。
由“市場換技術”衍生而來的思潮是,盲目崇洋。這只要看看機床、機車車輛等行業,就能十分清楚 。改革開放前,我國機床、機車車輛制造能力,在全球也是比較大的國家之一。技術上略顯欠缺,主要是控制技術方面。譬如,普通機床,我國產品并不比別國差,落后的是數控技術。要是一開始,我國在數控技術攻關方面多一點資金投入,再加中國人的勤奮好學、聰明能干,完全可以在不長時間內迎頭趕上;但我們采取用巨額資金去購買外國機床,棄用本國產品,結果我國機床產業開始滑坡,市場漸漸被外國產品占領。機車車輛制造業,我們老把眼睛盯住日本“新干線”、德國“磁懸浮”,最后用近乎天文數字的價格買來德國人自己不愿用、不敢用的“磁懸浮”,還夸耀是世界一流水平。還想繼續為滬杭線、京滬線再買來“新干線”或“磁懸浮”,叫國產機車車輛為它們讓路。類似這樣的事,多得無法數清。
總之,讓國產品退居一旁,為外國產品讓路。只要能從國外買得到的,就不用國產品。譬如廣東省,在全國最早引進陶瓷生產設備。陶瓷生產設備,其實沒有什么尖端技術,也沒有什么特殊設備。其中常用的破碎機、皮帶運輸機等等,我國農村社隊企業和城鎮街道企業都早已生產,還出口;就是這樣極一般的設備,都不用國產的,要漂洋過海用重金去進口。
退讓的結果,除了我國付出大量資金,更嚴重的是,使得我國整個裝備制造業大滑坡,幾近破產倒閉。把幾十年用全國人民血汗建設起來的裝備制造業基礎,差不多徹底毀掉。導致大批工人失業。
商戰中的退讓,與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的逃跑政策,如出一轍。
蔣介石由于逃跑不抵抗,在日本鬼子追擊下,軍隊人數越戰越少,軍力越戰越弱,控制地域越來越小。我們在商戰中退讓,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弱,市場份額越來越少。
進入本世紀,我國改變方針,大力鼓勵自主開發創新。這使得我國快要斷氣的裝備制造業獲得復興和發展的機會。短短十來年,已有很多方面接近、達到,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達到世界領先。譬如鐵路運輸,我們再也不必用天文數字的價格去引進什么日本“新干線”或德國“磁懸浮”,因為我國已有自己的、世界一流的“高鐵”。相反,美國、歐洲、俄羅斯、印度等,都來與我國商談合作在他們國家建中國式“高鐵”。很多大型、先進機床等工業裝備 ,我們不但能滿足自用,還可向先進工業國出口。工業裝備的創新發展,也帶動了軍工工業的發展提高,我國武器水平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有些項目,還是獨創獨有。譬如國外正在熱議的東風-21D型專打航母的導彈,迫使美國航母不敢再在我國門口隨意游來游去;不能說他們被嚇破了膽,起碼不敢那么輕舉妄動了。
大力鼓勵自主開發創新,實際上是一種反擊策略。只要堅持下去,最終一定能戰勝一切來犯之敵,讓國人揚眉吐氣。這與毛澤東為我們創建的對敵抗擊策略,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所以,毛澤東創建的抗擊策略,在商戰中同樣有用。
由上可知,在商戰(市場爭奪戰)中,我們必須排除汪精衛的投降主義,清除蔣介石的逃跑路線,繼承、高舉毛澤東樹立的抗擊大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