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咋對農民朋友一往情深?
今天,我偶然讀到了習近平同志2004年10月在《求是》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為《用權講官德、用權講原則》。在這篇文章中,他給“官德”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官德,也就是從政道德,是為官當政者從政德行的綜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風等方面的素養。這是個歷史的范疇。中國古代德治思想要求統治者一是要以道德作為政治的根本綱領。‘為政以德’,即執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眾,以贏得百姓的擁護;二是要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要想達到‘正’,就要自省、自律、自責、克己,通過道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雖然古代官德修養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但政治文明具有繼承性,如果揚棄其中的封建內容,有些東西至今仍然值得借鑒。”
德乃立身之本,為政之要。古人講:“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無德。”為人者,要講“公德”;為官者,更要講“官德”。從政重德一直是我國政治文明的優良傳統。古人堅持把修身正己作為齊家、平天下的前提,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新中國特別是新世紀新階段,作為執政黨,作為黨的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德”的問題至關重要。只有作風正了、道德高尚了,才能產生強有力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順乎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習近平同志這篇談“官德”的文章,是他對為官哲學的總結,也是他對新時代條件下如何成為一個被群眾認可的官員的睿智思考。
人們常說,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我們且不說他的執政是怎樣地“為政以德”,僅從習近平同志對陜北梁家河村一位農民的一往情深中,就可以探知他的這種“官德”。
陜北梁家河村農民呂侯生是習近平同志插隊時的好友。當時習近平不會做飯,呂侯生就把做飯的事“承包”了。習近平在煤油燈下讀著呂侯生連書名都認不得的書,呂侯生就憨憨地坐在油燈的一旁,陪著習近平看書寫筆記,晚上一條被子兩個合伙蓋。那時陜北農民生活艱辛。一次夜戰回來,習近平肚子餓得咕咕叫,屋里實在沒有東西可吃,呂侯生便把玉米粒子舀了兩大碗放進鍋里,燒開煮熟,兩個人眨眼工夫就狼吞虎咽地報銷完了……
1994年,呂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醫院治療兩個多月,花了6000多元仍不見好轉。本來就貧困的呂侯生已債臺高筑,實在沒法了,呂侯生給時任福建省委黨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寫信說了自己的狀況。不到半個月,習近平給他寄來500塊路費,請他到福州治病。呂侯生一到福州,福州市委接待辦很快為他辦好了住院手續。當晚11點多鐘,習近平忙完一天的工作,連飯都沒顧得上吃就來到醫院,拉著呂侯生的手,與他拉了兩個多小時的家常。此后,只要在市里,習近平幾乎每天晚上都到呂侯生的病榻前來一趟,他說:“侯生,給你治病,都是我自己花錢,花多少我都愿意。”
經過治療,呂侯生的病得到了好轉。呂侯生要回陜北了,習近平給他買了一張飛機票,還把2000塊錢塞到呂侯生手里。呂侯生激動地說:“近平同志,真是不好意思呀,這一趟花了你幾萬塊”。習近平說:“誰讓我們是朋友哩!”
1997年8月,呂侯生的病又犯了。這時,已經擔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快兩年的習近平,工作比以前更忙了,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關注著這位農民朋友。晚上9時會開完,就匆匆趕到醫院看望呂侯生。第二天晚上,百忙中的習近平又趕到醫院,把院長、專家、主治大夫和護士找到一塊,共同研究治療方案。并安慰侯生,任何時候,都要堅強,要有戰勝疾病的勇氣。
這一年10月底,呂侯生在山西太原武警醫院做了截肢手術,習近平聞訊后,將醫療費全部支付。2000年1月,呂侯生第三次到了福州,這時習近平已當選為福建省的省長。呂侯生是戴著假肢一瘸一拐的去的。一見面,習近平用手反復摸著呂侯生的腿,高興地說:“我的農民朋友大難過去了,咱一塊合影做個紀念吧”。
由此可見,習近平對農民朋友是多么地關心,多么地真誠。這份情,這份意,展現的是他對人民群眾永遠不變的愛!
就為官者而言,對農民的感情折射其官德。有官德,才能對農民一往情深;無官德,對農民就忘恩負義。正因為習近平同志有“官德”,正因為習近平同志對農民朋友一往情深,才贏得了包括農民朋友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尊敬和擁戴!
注:本文中的部分材料,源自強博博友余瑋先生發表在2006年12月《大地上》一篇題為《習近平:乘“紅船”而“走在前列”》這篇文章,特此致謝!
您或許對下列文章有興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