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主導了30年了,能不能讓老百姓主導一次改革?
原載:人民網
過去30年改革,一路被精英主導著,好壞成敗暫不去論,公平起見,接下來的改革,能不能讓老百姓主導一次?
比如工廠改制,讓工人自己說話。
比如農村建設,讓農民自己說話。
比如城市民生問題,讓城市貧民、邊緣人自己說話。
比如教育問題,讓學生、父母們說話。
比如下崗問題,讓下崗工人自己說話。
比如交通法規制定,讓司機有權力說話參與制定。
比如住房,比如就業,比如。。。。讓各階層自己起來說。
不用要求張口閉口這理論那經典,就讓老百姓用自己的語言,說自己想說的。
現在通訊手段這么發達,實現這樣的“民意大匯總”并不難。
執政者應該改變一個觀念:不要以為人聚集在一起就有“鬧事可能”,就是破壞穩定。 平時有意見沒地方說,突然碰到點什么事觸動大家,幾千人聚到一個地方,群情激奮,小事也會變大事。 如果平時很多可以說話的地方,碰到點事,幾千人分散到幾百個可以說話的地方,一個地方聚上幾十人,大家像平時一樣說說談談,發泄發泄,議論一番,大事也就變小事了。
如果我是洛陽市委書記,我就全市每方圓5公里建個毛澤東思想宣傳站,不用都跑到一個廣場,老年人來回還不方便,建的多了,就近參加就行。學了毛澤東思想就一定跟洛陽政府對立嗎? 沒有自信、心里有鬼的人才會這么想。
任何東西,“遍地”了,就沒“集中爆發”危險了,反而容易走向冷靜、秩序。這也是我前幾天“像蓋教堂一樣,遍地蓋大字報館”的理論根據之一。
因此,文革那種“遍地大字報、大批斗”,拋開被批被斗者對錯不說,只是那種“遍地群眾運動”的技術設想,是非常科學的,如果能鞏固堅持下來,走向制度化,中國將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國家。當年沒做到,也沒什么惋惜遺憾,只要認識到它的價值,現在思考實踐起來也不晚。
鑒于現在各大中小城市甚至一些鄉鎮,熱衷建各樣“廣場”,其實完全可以把這些廣場用來做“議事廣場”,不議事時仍然是活動廣場歌舞升平。農村,每村也至少建一個類似功能的館(少占地)。 所有“議事”場館,應該一律政府出資裝備音響、演講等設備及大字報展板。
廣建這樣的場館,還能解決就業問題。沒工作的大學生、失業人員等,中央政府統統招進來做為各地“社會工作者”,負責場、館的組織、議事記錄呈送,等工作。只要忠于祖國和人民,培訓下法律常識,就可以上崗了,年齡不限,下崗、失業者、退伍軍人、殘疾人優先,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
大字報或議事場館不僅要多建,而且開會一定要頻繁。30年開次會,跟3天開次會,前者激烈程度明顯會大大高于后者。
政府拿出錢來,因陋就簡廣建“議事廣場”或者“大字報館”,從執政角度說,一舉好幾得:1。人民有地方說話講理,緩解矛盾,維穩成本極大的降低,甚至“維穩”一詞可以從此走進歷史了; 2。人民主人公地位得到鞏固,人民民主權利得到實現,反過來更支持擁護政府,加強了政府執政能力也提升了政府公信力;3。社會政通人和,國家充滿力量;4。全社會集體走向秩序、理性、文明;5。民意抓的準,才能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相同的錢,如若發到人頭,杯水車薪。可如果用來建造人民參政議政的場、館,則是長久的惠澤。
隨著貧富加大,矛盾激化、民主訴求增多、老百姓參政議政愿望會越發強烈。精英專家一言堂,既不民主,也更不能體現共和國的根本 --- 人民當家作主。什么樣的渠道和方式最便于人民群眾? 建這樣大字報館或議政廣場不妨是個選擇。 要建就一定要“遍地”,這是來自文革的啟發 --- 即方便群眾說話,更是穩定的基礎。葉子常沐浴陽光,大樹才能長得茁壯。
過去30年的改革,是精英們終身制、一言堂的改革。 要說“深化”,就應該先打破這種“終身制、一言堂”,把改革的主導權交給老百姓。先明確老百姓主導,并提供相應平臺手段,再來說改什么,怎么改?
其實真要想做,技術上實現起來并沒多大困難。共產黨當年可以一夜掃除黃賭毒,現在也可以迅速實現、做好全民參政議政。老百姓素質一點都不低,給老百姓說話的權利和機會,百姓會珍惜,知道怎么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即使自己知識不夠,有了參政議政權力的老百姓也會激發出極大的熱情主動去學習提高,誰不愿意讓自己進步?也不用擔心有人搗亂,我相信,某功民運蔣粉如果敢在這樣的人民議事場所抹黑毛主席和共產黨,他們很快就會被老百姓趕出去,人心絕大多數還是正統的,只要“正統們”別讓老百姓徹底失望。
寒梅
2010.7.3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