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文化大革命期間 , 中國面臨以美國帝國主義和蘇聯社會帝國主義兩個超級 大國為首的東西方兩大國家集團的經濟封鎖與物質禁運 ,但億萬中國人民在以毛澤 東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 ,發揚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的精神 ,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業 績 ,大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按照葉劍英在建國三十周年上的講話所 做的簡明扼要的概括與總結 :我們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 ”的基礎上 ,建 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三十年來 ,我國的水利設施 、化 肥農藥 、農村用電 、農業機械等大大增加 ,農業的生產條件有了顯著改善 ,耕作制 度和耕作方法有了不少改進 。全國糧食產量一九七八年比一九四九年增長一點七 倍 ,棉花產量增長三點九倍 。我國鋼鐵 、電力 、石油 、煤炭 、化工 、機械 、輕紡等 工業部門大大加強 ,許多新的工業部門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 。在遼闊的 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 ,新中國成立前幾乎沒有什么工業 ,現在已經建起了一大批新 的工業基地 。期間 ,全國工業企業達到三十五萬個 ,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固定資產達 到三千二百億元 ,相當于舊中國近百年積累起來的工業固定資產的二十五倍 。從我 們完成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一九五二年算起 ,到一九七八年 ,我國工業發展盡管有 過幾次起落 ,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仍然達到百分之十一點二 。我國交通運輸和郵電 事業也都有了新的發展 ,改變了許多地方原來交通閉塞的落后局面 。隨著生產的增 長 ,我國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不斷擴大 。在工農商業發展的基礎上 ,我國人民的生 活比新中國成立前有了較大的改善 。三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各部門取得的巨大成 就 , 已經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奠定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 ,創立了可以依 靠的前進陣地。
就以被宣告為“瀕臨崩潰邊緣 ” 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經濟為例 ,其真實情況 是 :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六年的十年 ,工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百分之七點 一 ,社會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百分之六點八 , 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百分之四
點九 。具體到各年下降最嚴重的是一九六七年 ,工農業總產值上年下降百分之九點 六 ,一九六八年比上年又下降百分之四點二 ,其余各年均為正增長 。階段發展指 標 :一九七六年與一九六六年相比 ,工農業總產值增長百分之七十九 ,社會總產值 增長百分之七十七點四 , 國民收入總額(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百分之五點三 。生 產水平 :一九七六年和一九六六年主要產品產量相比 ,鋼增長百分之三十三點五、 原煤增長百分之九十一點七 ,原油增長百分之四百九十九 、發電量增長百分之一百 四十六 、農用氮磷鉀化肥增長百分之一百一十一點七 、塑料增長百分之一百四十 八 、棉布增長百分之二十點九 、糧食增長百分之三十三點八 、油料增長百分之六十 一點六 。在縱向上與建國初期相比較 , 以一九七二年的工農業總產值為百分之一 百 ,可以看出 ,一九七六年的指數百分之六百二十六點六比一九五二年的增長了百 分之五百二十六點六。(《中國統計年鑒 1993》) 從長遠戰略看 ,一九六六年至一 九七五年執行的“三五 ”“四五 ”計劃承擔了中共八大提出的用三個五年計劃初步 建立工業化基礎的后十年任務 ,到一九七八年 ,我國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比例構成 已經從一九五二年的四十三點一比五十六點九為七十五點二比二十四點八 。使得中 國在短短的二十七年內 ,建成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 家 , 即建成擁有三十九個工業大類 ,一百九十一個中類 ,五百二十五個小類的工業 體系 ,從而形成了一個舉世無雙 、行業齊全的國家工業體系 。也可以說 ,初步實現 了國家工業化的目標。(見國家統計局編《奮進的四十年》)
毛澤東強調公共消費 ,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文化素質 、健康水平 。那時的 中國雖然還窮 ,但幾乎所有的城鄉人口都享有某種形式的醫療保障 ,使中國人民的 健康指標大幅度提高 。中國人均壽命從解放前的三十五歲增加到一九八〇年的六十 八歲 ,嬰兒死亡率也從解放前的約千分之二百五十減少到一九八〇年的千分之五十 以上 。當時中國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普及性受到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 、世界 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的高度贊譽 。在毛澤東時代各級教育也高速發展 。學齡兒童入 學率由解放初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迅速增加到一九七六年的百分之九十七點一 ,成人 文盲率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八十急劇下降到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二十二點八 。小 學在校人數增長了六倍 ,初中增長了五十五倍 ,高中生增長了六十二倍 。即使是文 化大革命中曾一度停辦的大學在校人數也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好幾倍。(《新中國
五十年統計資料匯集》) 我們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文化教育事業進行了必要的改 造 ,發展了為人民服務的科學 、教育 、文化 、新聞 、出版 、衛生 、體育等事業 。在 全國人民中進行了大規模的持久的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的教育 ,人民的政治覺悟 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們已經有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社會主義的知識分子隊伍 。我 國高等學校 、中等學校和小學的在校學生已達到二億一千萬人 ,超過了新中國成立 前最高年份的七倍 。盡管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同世界先進發達國家的還有一定差距, 但是畢竟從無到有地初步建立了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部門 。我們開展了群眾性的衛 生運動和體育活動 ,實行了公費醫療和合作醫療制度 ,消滅了或者基本上消滅了烈 性傳染病 ,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 ,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
第一節 世界第一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國家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 ,毛澤東在發動群眾 、依靠群眾推進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的 政治運動的同時 ,從來就沒有也不可能忘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既是推動經濟社會全 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也是鞏固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根本所在 。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前 后 ,備戰曾一度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 。即使是在那樣嚴峻的條件下 ,毛澤東還是積 極地倡導與外國做生意 ,力求盡可能的打破封鎖 ,追求開放 。據統計 ,從一九五〇 年到一九五六年的七年間 , 中國先后和六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聯系; 到一九六四年發展到一百二十五個國家和地區 。中蘇關系破裂后 ,我國加大了與其 他國家和地區的交流 。尤其是中美關系的改善掀起了新一輪建交高潮 ,使新中國對 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放的大門更加敞開 , 中國對外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進一步增 加 。就各地區貿易額所占的比重而言 ,一九五九年 , 中國同蘇聯及東歐五國的貿易 額占到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百分之六十二點七 。一九六六年 , 中國同發達資本主義 國家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則占到了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參見趙德馨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1949— 1966年》 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特別是進入六十年代后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更是考慮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差異 打破美蘇對我們的封鎖 。一九六二年 ,毛澤東曾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 :“ 日本還賣
給我們化肥 ,賣給我們特殊鋼 ,賣給我們農藥 ,還準備賣給我們維尼綸的世界第一 流設備 。……大概下個月他們的代表就要來了 ,就是高崎達之助 ,此人當過日本的 貿易大臣 。要利用他們的技術 。列寧也利用 ,斯大林也利用 ,利用德國的技術 、美 國的技術 。我們現在要走這條路…… ”當然 ,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同美國建交的破 冰之旅了 。與美國當局對我國的長期敵視不同 ,毛澤東很早就非常注重對美國人民 的友好 ,一九六三年十月一日 ,毛主席會見美國黑人領袖羅伯特·威廉和夫人 ; 同 日還會見了日本前首相 、 日本工業展覽會總裁石橋湛山和夫人。(參見 《毛澤東年 譜》 第 5卷 266 頁) 那時候的中國還不具備全面敞開國門的條件 ,但作為一國領袖 的毛澤東卻并未受歷史環境的局限 ,一直十分重視與美國 、 日本等西方國家的關 系 ,甚至樂于做出與美國建交的姿態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 , 以毛澤東為首的 黨中央在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工作方針的指導下 ,仍然在堅持全力打破 美蘇的封鎖 ,尋找擴大開放的新窗口 ,全面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一日,《人民日報》 向全世界報道了一則我國既無內債又無 外債的消息 。此后 ,我國形成了不向國內外借債的財政政策 ,直到一九七九年十二 月 ,我國政府才同意接受外國政府提供的第一筆貸款 。一九四九年建國以后至一九 五八年以前 , 中國幾次發行了面向民眾的國債 ,一九五八年以后停止發行 。到了一 九六八年 ,為期十年的國債還清了 ,加上在三年以前的一九六五年 ,還清了欠蘇聯 的那部分外債 ,才有了《人民日報》 的鄭重宣布 :截止到一九六八年底 ,我國國內 公債已全部還清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既沒有內債 ,又沒有外債的強大的獨立的社 會主義國家 ,而且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既無外債又無內債且物價穩定的國家。
正如周恩來總理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三日代表國務院向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所作政府工作報告闡述的那樣 :從三屆人大以來 ,我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頭等 大事 ,就是偉大領袖毛主席親自發動和領導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這場大革命, 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政治大革命 。它摧毀了劉少奇、 林彪兩個資產階級司令部 ,粉碎了他們復辟資本主義的陰謀 。 目前正在全國普遍開 展的批林批孔運動 ,是這場大革命的繼續和深入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 ,鞏 固了我國無產階級專政 ,促進了社會主義建設 ,保證了我國站在全世界被壓迫人 民 、被壓迫民族一邊 。它提供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新經驗 ,具有偉大的歷
史意義和深遠影響 。在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運動中 ,各族人民廣泛開展學習馬克 思主義 、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的群眾運動 ,提高了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覺悟 ,上 層建筑領域的斗批改取得了重大成就 。老中青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密切了和群眾的 聯系 ,大批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茁壯成長 , 以革命樣板戲為標志的無產階級 文藝革命深入發展 ,教育衛生革命生氣勃勃 ,廣大干部和工農兵學商堅持五七道 路 ,上百萬赤腳醫生成長起來 ,近千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工農兵參加的馬克思主 義理論隊伍正在壯大 。這一切新生事物的涌現 ,在上層建筑領域加強了無產階級對 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 ,更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我們超額完成了第三個五年計劃 ,第四個五年計劃一九七五年也將勝利完成。 我國農業連續十三年奪得豐收 ,一九七四年農業總產值預計比一九六四年增長百分 之五十一 。這充分顯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優越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 ,盡管我國人口 增加百分之六十 ,但糧食增產一點四倍 ,棉花增產四點七倍 。在我們這樣一個近八 億人口的國家 ,保證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工業總產值一九七四年預計比一九六 四年增長一點九倍 ,主要產品的產量都有大幅度增長 ,鋼增長一點二倍 ,原煤增長 百分之九十一 ,石油增長六點五倍 ,發電量增長兩倍 ,化肥增長三點三倍 ,拖拉機 增長五點二倍 ,棉紗增長百分之八十五 ,化學纖維增長三點三倍 。在這十年中 ,我 們依靠自己的力量 ,建成了一千一百個大中型項目 ,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 ,發射 了人造地球衛星 。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動蕩 、通貨膨脹的情況相反 ,我國財政收支 平衡 , 即無外債 ,又無內債 ,物價穩定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社會主義建設欣欣向 榮 ,蒸蒸日上 。國內外反動派曾經斷言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定會破壞我國國民經 濟的發展 ,事實已經給了他們最有力的回答。
我們同各國人民一道 ,在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特別是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斗 爭中 ,取得了重大勝利。我們粉碎了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的包圍、封鎖、侵略和 顛覆 ,加強了同各國人民特別是第三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我國在聯合國長期被非法 剝奪的席位得到恢復。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增加到近百個 ,有經濟貿易關系和 文化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到一百五十多個 。我們的斗爭得到各國人民廣泛的同情和 支持。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經過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運動的鍛煉 ,我國各族人民更 加團結 ,我們的軍隊更加堅強 ,我們的偉大祖國更加鞏固。我們的一切勝利 ,都是馬
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都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
據現已公開的相關數據顯示: 當時的中國擁有相當的財政儲備 , 國民經濟比例 搭配基本合理 、門類齊全 、工業布局較為均衡 、GDP增長一直高居世界之首 ,綜合 國力居于世界前茅 。在毛澤東時代 , 中國用二十多年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才 走完的工業化道路 ,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 。一九八〇年 ,工業規模已超過老 牌工業強國英法兩國 ,直逼第三把交椅的西德 。GDP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三 ,如果按 市場經濟算法將普及基礎教育 、大型公用工程建設 、其他社會福利計入勞動力成 本 ,GDP增長應該在百分之十八到百分之二十之間。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的中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三十倍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工業平 均發展速度也在百分之十以上 。其中重工業增長了九十倍 。鋼鐵產量從一百四十萬 噸增長到三千一百八十萬噸 ;煤炭產量從六千六百萬噸增長到六億一千七百萬噸; 水泥產量從三百萬噸增長到六千五百萬噸 ; 電力從七十億千瓦/小時增長到二千五百 六十千瓦/小時 ;原油產量從幾乎空白變成了一億零四百萬噸 。新中國經過四個五年 計劃的執行 ,在工業等方面完成了合理布局 ,從一機部到八機部 , 中央骨干企業和 地方國營 、大集體 、小集體企業交相輝映 ,軍工和社隊企業大批掘起 ;在沒有任何 基礎的中西部地區完成了規模宏大的三線戰略工業基地建設 ,經濟形勢一派大好。
與此同時 ,我們基本解決了中國幾千年來未能解決的幾億人吃飯問題 。毛澤東 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我國在這一期間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先后修建八 萬四千座水庫 、十七萬公里河堤 ,新增三億畝灌溉面積 ,把灌溉動力從十二點八萬 馬力增加到七千一百二十二萬馬力 ,根本解決了產糧區旱災問題 。農業大發展 ,為 糧食增產打下了基礎 ,解決了世界最大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 。修建數萬個水庫 ,按 照經濟核算需要投入數十萬億元人民幣 ,現在的人們連想都不敢想? 面對當時極端 困難的局面 ,人們卻在精神力量的鼓舞下 ,主要依靠人力創造出勝利的奇跡 。化肥 是糧食增產第二個要素 ,從無到有達到一千萬噸 。中國與西方的關系改善后 ,毛澤 東就著手從國外購買化肥生產設備 ,一九七三年 ,在全國修建十三個大型化肥廠。 這些化肥廠于一九七七年后陸續投產 ,化肥的供給問題最終解決 。雜交水稻培育成 功于一九七四年 ,小麥良種培育也始于那時 。優良品種 ,解決了糧食增產最重要要 素 ,它使糧食產量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以上 。因為大面積育種需要一個過程 ,其推廣
應用則在毛澤東去世后的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 ,隨著種植面積逐年擴大 , 中國 糧食總產量幾乎年年大幅增長 。正是水利 、優良品種和化肥三個要素 ,保證了現在 中國糧食及副食品供應充足 ,人們基本衣食無憂 。實際上這三個要素是毛澤東時代 從根本上解決了的 ,后人只是坐享其成罷了 。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 , 中國幾千年 來吃飯問題的突破是毛澤東打下的基礎 ;而不是所謂土地承包私有化的結果 。若真 那樣 ,人們不禁要問“ 中國幾千年都是土地私有化 ,為什么沒解決吃飯問題?”
毛澤東時代為當今中國現代工業革命奠定了扎實基礎 ,它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 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許多國內外經濟專家通過獨立的研究 ,都不約而同地發現 :如果 沒有毛澤東時代的工業革命 ,后來的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就無從說起。英國前首相 卡拉漢也認為中國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就是對毛澤東無與倫比的紀念。同樣 ,文化大 革命時期也是新中國外交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獲準進入聯合國并 擔任常任理事國 ,與一百多個國家建交 ,成為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主要代表。當時的中 國是一個對第三世界極有恩惠的國家 ;是一個與第三世界同氣同心事實上充當第三世 界領袖角色的國家 ;是一個正處于昂首挺步、朝氣蓬勃、向著四個現代化邁進的偉大 國家 ; 由它牽頭事實上構建了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依中國科學院相關統計 ,文化大 革命時期的重大科技成果、成就也出得最多 ,計有氫彈、核導彈、衛星、核潛艇、人 工胰島素、雜交水稻以及哥德巴赫猜想等等 ,甚至連后來航空航天的主要關鍵技術也 是在那時趨于成熟的。在那個幾乎是全球聯合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的時期 ,我們先后 經歷了抗美援朝、中印自衛反擊戰、抗美援越、抗美援老、中蘇珍寶島反擊戰、中越 西沙反擊戰等 ,在軍事上以弱勝強打敗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 ,以及它們的追隨國印 度、南越等 ,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當時社會安寧 ,經濟幾乎年年快速增長。 歷史已清晰地表明 :毛澤東時代是一個努力推動建設的年代 ,一個道德高揚的年代, 一個人民群眾揚眉吐氣的年代,一個自力更生敢想敢干的年代。
第二節 以“兩彈一星一艇”為標志的科技發展
“兩彈 ”研制的艱辛歷程 ,早已眾人皆知 ,現著重談談“一星一艇 ”的研制過 程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 ,毛澤東主席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 :“我們也要搞人
造衛星。” 同年 , 中央決定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組建專門的研究 、設計機構 ,撥出專 款 ,研制人造地球衛星 ,代號為“五八一 ”任務 。六月 ,科學院召開大躍進動員大 會 。七月 , 中國科學院提出我國衛星分三步走規劃 :第一步發射探空火箭 ,第二步 發射小衛星 ,第三步發射大衛星 。任務的分工是 :火箭以國防部五院為主 ,探空頭 和衛星及觀測工作以中國科學院為主 ,相互配合 。與此同時 , 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三 個設計院 :第一設計院負責衛星總體設計和火箭研制 ,為便于與上海市合作 ,十一 月遷上海 ,改名為上海機電設計院 ;第二設計院負責研制控制系統 ,分三個研究 室 ,業務方向分別是姿態控制系統仿真 ,遙控遙測和運動物體控制 ;第三設計院負 責探空儀器研制與空間環境的研究 。“五八一 ”組夜以繼日 ,奮力拼搏 ,緊張工作 兩個多月 ,通過與院內外三十一個單位通力協作 ,完成了運載火箭結構的初步設計 和搞出了載有多種高空環境探測儀器及動物艙的兩種探空火箭頭部模型 ,為自力更 生發展我國空間事業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在一九五八年十月中國科學院躍進成果 展覽會保密館 ,展出了衛星和火箭的設計圖和模型 ,包括載有科學探測儀器和小狗 的兩個探空火箭頭部模型 。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主席等都來參觀 ,影響很大。
后來 ,我們調整了空間技術計劃 ,把工作重點轉向研制探空火箭上來 ,著重打 基礎 ,先從研制探空火箭開路 ,開展高空探測活動 ; 同時開展人造衛星有關單項技 術研究 , 以及測量 、試驗設備的研制 ,為發展中國航天器技術和地面測控技術做準 備 。一九六〇年三月 ,為研制火箭 , 中國科學院建立了代號為“六〇三 ”的火箭發 射試驗基地 。在那里成功進行了探空火箭和固體助推器串聯起來的無控制火箭試 驗 ,第一枚火箭總長十米 ,直徑零點四五米 ,起飛重量一千一百三十八公斤 ,可攜 帶探測儀器二十五公斤 ,設計最大飛行高度六十公里 ,九月十三日首次發射成功。 度過嚴重困難時期之后 , 中國科學院研制人造衛星的工作在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進 展 。一九六三年 , 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 ,組織制定星際航行發展規 劃 ,安排各項空間技術的預研課題 。從一九六一年開始的三年間 , 中國科學院舉辦 了十二期星際航行座談會。
一九六五年 ,隨著中共中央以“調整 、鞏固 、充實 、提高 ”方針為中心的各項 政策的落實 ,三年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的困難時期影響逐漸淡去 , 國民經濟形勢初 步好轉 。隨之 , 國家科研經費和基建經費有了增加 ,一批處于世界科學技術前沿的
相關尖端項目逐漸恢復或重新上馬 。這一年 ,也可以說是我國衛星年 。為落實我國 第一顆人造衛星任務 , 中國科學院于五月三十一日成立了衛星設計院和有關專家負 責的衛星本體和地面設備 、生物 、軌道等四個工作組 ,組織有關人員討論 ,草擬初 步方案 。首先拿出第一顆衛星的初步方案 ,歸納成圖表 。七月一日,《中國科學院 關于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的規劃方案建議》 呈報到中央專委 。這個建議就發射人 造衛星的主要目的 ,十年奮斗和發展步驟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可供選擇的三個方 案 ,衛星軌道選擇和地面觀測網的建立 ,重要建議和措施等五個問題作了論述 。還 有三個附件: 國外空間活動及人造衛星發展概況 ;六種主要人造衛星的本體設計方 案 ;人造衛星軌道設計方案 。八月九 、十日 , 中央專委第十三次會議討論并原則批 準這個規劃方案 ,確定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 ;科學院可先按此規劃開展工作 。八 月中旬 ,討論衛星工作的任務落實和組織落實 。決定成立三個組織 :衛星任務領導 小組、衛星總體設計組、衛星任務辦公室。
一九六六年一月 ,宣布成立中國科學院衛星設計院 ,代號“六五一 ”設計院, 公開名稱科學儀器設計院 。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三十日 , 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委的 委托 ,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中國第一顆地球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 。參加會議的有國防 科委 、國防工辦 、國家科委 、總參 、海軍 、炮兵 、一機部 、四機部 、七機部 、通信 兵部 、郵電部 、發射基地 、軍事醫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 ,與會代表一百二 十名 。會期長達四十二天 。對重大問題進行了反復的慎重的討論 ,確定我國第一顆 衛星為科學試驗衛星 ,主要為發展我國對地觀測 、通信 、廣播 、氣象 、預警等各種 應用衛星 ,取得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 。具體任務是:( 1)測量衛星本體的工程參 數;(2)探測空間環境參數;(3) 奠定衛星軌道參數和遙測遙控的物質技術基礎。 大家一致同意中國第一顆衛星在重量 、壽命 、技術等方面 ,都要比蘇 、美第一顆衛 星先進 ,并做到“上得去 、抓得住 、測得準 ,報得及時 , 聽得到 、看得見 ”。并慎 重初戰 ,努力做到一次成功 。總體組何正華建議 :第一顆衛星為一米級 ,命名為 “東方紅一號 ”,并在衛星上播放《東方紅》 樂曲 ,讓全世界人民聽到 ,得到與會專 家的贊同 。這次會議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會議。
用自己的手 ,送我國的衛星上天 。這是廣大科技人員多年的熱切期望 ,大家群 情激奮 ,熱血沸騰 ,接到任務的廣大科技人員更是興奮不已 。中關村科學城里 , 白
天你可以看到大家忘我工作的場面 , 晚上科研和宿舍大樓 ,燈火通明 ,生機勃勃, 一派興旺景象 。各分系統密切配合 ,東方紅一號衛星研制進展非常迅速 。為確保衛 星的質量 ,總體組于一九六七年一月提出東方紅一號研制工作分為 :模樣 、初樣、 試樣和正樣四個階段 。各分系統首先制作實驗線路 ,裝出性能樣機 ,證明技術上可 行 ,生產上可能 , 由總體組指派驗收組進行驗收通過后出模樣星 。通過解決模樣星 總裝試驗出現的矛盾 ,確定協調參數 ,在此基礎上擬訂各分系統的初樣研制任務 書 。用初樣產品總裝出考核衛星結構設計 ,熱控制設計等的結構星 、溫控星等 。通 過試驗 ,改進 ,再試驗 ,再改進 ,直至達到設計要求 。然后協調確定研制試樣星以 及正樣星的技術規范 。與此同時 , 中國科學院衛星研制科研隊伍 、試驗基地 、科研 設施 、工廠 , 以及研制任務一起交給了國防部門 。十二月 , 國防科委召開第一顆人 造衛星研制工作會議 ,審定了總體方案和各系統方案 ,正式命名第一顆人造衛星為 “東方紅一號 ”,衛星重量為一百七十三公斤 ,在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的主持下 開展研制工作 。該報告計劃在一九七〇年至一九七一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一九六八年成立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繼續推進“東方紅一號 ”衛星的研制工 作 。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四日 ,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地進入了地球軌道。 它的發射成功 ,使中國成為繼蘇 、美 、法 、 日之后第五個能獨立研制并發射人造衛 星的國家 ,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同時恢復研制工作全面運作的還有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的 研制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 ,蘇聯對中國海軍建設提供過不少幫助 ,但在核潛艇研 制上 ,蘇聯軍方始終守口如瓶 。一九五九年國慶節 ,赫魯曉夫率團訪華 。毛澤東當 面向他客氣地提出希望幫助中國研制核潛艇 。赫魯曉夫傲慢地說 :“核潛艇技術復 雜 ,價格昂貴 ,你們搞不了!你們也不用搞 ,蘇聯海軍有這種武器 , 同樣可以保衛 你們。”這句話深深地傷害了毛澤東的民族自尊心。當初蘇聯向中國提出建立“聯合 艦隊 ”意圖控制中國海軍時 ,毛澤東就曾憤怒地對蘇聯駐華大使尤金說:“連半個指 頭都不行!”他氣呼呼地對這個當時最重要的盟友說 :“要是這樣 ,你們把中國所有 海岸線都拿去好了 ,我們總要有自己的艦隊。”這次毛澤東沒有再發火 ,他冷冷地回 答了赫魯曉夫 :核潛艇研制 ,我們自己試!不久 ,一句名言便傳遍了部隊 、院校和 全國的相關科研單位 。毛澤東事后憤憤地說 :“核潛艇 ,一萬年也要搞出來!”這是
一個響當當的誓言 ,是一個不可摧毀的信念 。它代表了那一代人的雄心壯志! 也符 合開國第一代領導人的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 ,對他們來說 ,無論任何時候 , 民族尊 嚴永遠是第一位的 ,在跪著生和站著死之間 , 中國共產黨只會選擇后者。
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日 ,周恩來主持召開了以總結原子彈研制經驗為主要議題 的中央專委第十一次會議 。會上 ,研究批準了第二機械工業部黨組和第六機械工業 部黨組聯合上報國防工辦并報中央專委的《關于原子能潛艇動力工程研究所領導關 系的請示報告》, 決定將核潛艇工程重新列入國家計劃 ,全面展開研制工作 ,并要 求二機部在一九七〇年前建成陸上模式堆 ,在經過陸上模式堆試驗驗證后 ,再建造 潛艇用核動力裝置 。同時決定 ,在第七研究院(此前第七研究院已并入六機部)成 立一個核潛艇研制抓總機構 。由六機部會同海軍、二機部等單位 ,拿出具體規劃。
會后 ,六機部副部長兼七院院長劉華清等分頭行動 ,就核潛艇工程啟動后的工 作原則 、任務分工及需請中央專委統籌解決的問題 ,聽取了海軍 、國防科委 、國防 工辦領導和各方面專家的意見 ,最后形成了 《關于核潛艇研究制造的請示報告》。 七月十日 ,報告以六機部黨組的名義上報中央專委和有關中央領導 。與此同時 ,二 機部通過調查上報了 《關于原子潛艇陸上模式堆建設地點和協作的報告》, 對陸上 模式堆建設地點 、建成時間和要求 ,及有關部門承擔的任務等 ,提出了具體要求。 八月十五日 ,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第十三次會議 ,研究批準了六機部 、二機部 的報告 ,并且明確了三條原則 :一是認真執行大力協同的原則 ;二是立足國內 ,從 現實出發 ,分兩步走 ,先研制反潛魚雷核潛艇 ,然后再搞導彈核潛艇 ;三是第一艘 艇既是試驗艇又要在主要戰術技術性能上力求配套 ,可以作為戰斗艇交付使用 。就 這樣 ,核潛艇研制工程再次全面啟動 。 由于專家 、科研人員進一步集中 ,且有了研 制原子彈的經驗 ,核潛艇工程再次啟動后不斷獲得突破 ,進展相當快。
一九六六年秋 , 中央軍委作出決定 ,將核潛艇研制工程改由國防科委領導 。原 負責核潛艇工程領導 、協調工作的六機部副部長兼七院院長劉華清調任國防科委副 主任 。這樣 ,設在六機部辦公樓的“ 〇九 ”工程辦公室移師國防科委 ,劉華清繼續 負責核潛艇工程的領導 、協調工作 。如果說導彈 、原子彈是尖端技術的話 ,核潛艇 則是尖端的尖端 。它不僅兼有“兩彈 ”所包含的技術 ,還有在深水下操作的重大技 術難關 。所以參與研制工作的科研機構遍及二十多個省市 ,承擔研制生產任務的工
廠上千家 。一九六七年三月十八日 ,劉華清主持召開了由國務院有關部門 、科研機 構和海軍等單位領導參加的工作協調會 ,討論研究了導彈核潛艇方案論證 、潛地導 彈研制進度及研制任務具體分工等問題 。面對進入攻堅階段的核潛艇工程所遇到的 種種困難 ,聶榮臻在聽取了劉華清的匯報后當即決定 ,馬上召開核潛艇工程協調會 議 。并且明確規定 :所有接到通知的人 ,廠長 、書記 ,不管是誰都必須按時到會。 六月二十五日 ,協調會在民族文化宮會議大廳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核潛艇研制單位 的數百名廠長 、所長 、黨委書記和專家 、技術員 ,濟濟一堂 。大家彼此相見 ,感慨 萬千 。上午九時許 ,聶榮臻在劉華清陪同下 ,一身戎裝走進會場 , 以臨戰的姿態發 表講話說 :核潛艇工程是關系著國家安危大計的重要工程 。這一工程是毛主席親自 批準的 ,是黨中央集體研究決定的 。參與這項工程研制的科研單位 、工廠企業上千 個 ,工作量很大 ,協作面很廣 ,一環扣一環 。各單位的工作都要從大局出發 ,只能 提前不能拖后 ,不要因為自己所管的部分影響整個進程 。困難很多 ,要努力克服解 決 。希望各單位從大局出發 ,嚴密組織 ,千方百計克服困難 ,把自己分擔的工作做 好 ,把任務完成好 ,為國防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 中國 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開始碼頭安裝設備工作 ,一九七一年四月做全艦聯合實 驗 。一九七四年八月一日 , 中央軍委發布命令 ,命名為“長征一號 ”,正式編入海 軍戰斗序列 ,并舉行軍旗授予儀式。
原子彈(氫彈)、導彈 、人造衛星以及核潛艇的研制 ,匯集了我國一大批杰出 的科學家和科研人員 、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 。在毛澤東時代個人很少私心 , 自覺自 愿為國奉獻犧牲 ,不存在金錢和利益集團 ,洋奴哲學遭到批判 ,沒有高低貴賤之 分 ,誰的意見對 ,誰提出的方案正確 ,就采納誰的 。這就極大地調動了每個人的主 觀能動性 ,使科學技術的研發從最短的距離獲得最佳的方案和意見 。這些人充分發 揚“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 , 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大力協同 、勇于登攀 ”的“兩彈 一星 ”精神 ,在戈壁荒灘 、深山峽谷建立基地 ,風餐露宿 ,披星戴月 ,艱苦創業。 出于保密的需要 ,他們隱姓埋名 ,斷絕與外界有礙工作的往來 ,默默無聞地為祖國 的國防尖端科技事業作貢獻 ,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廣大科技人員 、解放軍 指戰員以及有關部門的職工 、干部都為這一偉大事業付出了巨大而艱辛的努力 。以 “兩彈一星 ”以及核潛艇為核心的國防尖端科技的輝煌成就 ,不僅是我國國防現代
化的偉大成就 ,也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 。它帶動了中國現代科 學技術的發展 ,填補了許多學科空白 ,為我國實現科學技術發展的跨越積累了寶貴 經驗 。如果沒有毛澤東時代工業革命所建立的門類齊全 、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 系 ,沒有文化大革命十年生產的“高 、精 、尖 ”科技產品 ,包括天上飛的 ,地上跑 的 ,水里游的 ,海里壘的(戰略核潛艇), 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科技發展 。僅就當時 報刊公開報道出來的部分 ,我們列舉如下:
一九六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國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一九六六年五月九日第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核試驗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第一枚核導彈發射試驗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中國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
一九六七年一月五日中國石油產品自給自足 ,勘、采、煉技術登上世界高峰; 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一九六七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國第一臺一百噸礦山鐵路自翻車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十月五日中國第一臺晶體管大型數字計算機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五日中國第一臺自動化立體攝影機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國最大的無線電望遠鏡安裝調試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三日中國特大型軸承制成;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國人自己設計制造的南京長江大橋竣工 ,許世友 命令某裝甲師的一百多輛坦克同時開過 , 以檢驗大橋的質量;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日第一艘萬噸油輪“大慶 27號 ”下水;
一九六九年五月五日中國研制成具有獨特療效的抗生素—“慶大霉素”;
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三日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成功;
一九六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國第一臺十二萬五千千瓦雙水內冷氣輪發電機組建 成 ,標志中國電機制造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一九六九年十月三日中國第一臺五千馬力液力傳動內燃機車誕生;
一九六九年十月四日中國第一座旋轉氧氣轉爐投入生產;
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四日二十一時三十五分東方紅一號衛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 箭發射升空 ,開始了中國進軍太空的萬里長征;
一九七〇年八月中國大飛機項目正式啟動;
一九七〇年十月十六日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新疆哈密礦務局露天煤礦投產;
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葛洲壩一期工程開工;
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一九七〇年三月三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科學實驗人造地球衛星;
一九七一年誕生了中國第一臺集成電路數控機床;
一九七一年六月二十七日第一艘兩萬噸貨輪"長風"號下水;
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首次以核動力駛向試驗海區, 進行航行試驗 ,從此中國海軍作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海軍跨入了世界核海 軍的行列;
一九七二年國家中醫藥五二三項目組 ,首次獲得到對瘧疾具有百分之百抑制率 的提取物青蒿素;
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三日連接中南和西南地區的重要干線湘黔鐵路通車;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第一輛載重三百噸的大平板車問世;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中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
一九七三年九月三日中國第一臺天文測時、測緯光電等高儀研制成功;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八日西藏軍區在海拔三千八百米高寒地區大規模種植冬小麥 豐收 ,這是西藏歷史上農業發展的重要變革;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中國航空線已開辟到八十多條 ,連接全國七十多個城 市 ,與一百多個外國航空公司建立業務往來;
一九七四年二月十七日新華社報道 ,勝利油田去年創年鉆井進尺一萬五千零一 百零五米的全國石油鉆井最高紀錄;
一九七四年三月三十日地熱發電站在河北懷淶建成;
一九七四年四月三十一日中國第一臺醫用電子感應加速器研制成功;
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七日中國冬小麥產區推廣優良品種 , 占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的 百分之八十以上;
一九七四年八月九日傘式太陽爐研制成功;
一九七四年九月十二日中國第一個五萬噸級碼頭建成;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四日四川省開發天然氣取得新成就;
一九七五年二月三日景山發電廠首次應用電子計算機控制十萬千瓦燃煤汽輪發 電機組成功;
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九日高能加速器研制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一九七五年七月五日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建成;
一九七五年十月七日由科學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秈型雜交水稻通過鑒定 ,經過推 廣后一般提高產量百分之二十 ,為世界糧食增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成功發射返回式地球衛星;
一九七五年下半年 ,連續發射成功了三顆人造衛星,被人們稱之為“三星高照”;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二日郵電部門發展傳真通訊技術 ;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二日 郵電職工建成全國微波通信干線;
一九七六年六月六日第一座現代化十萬噸深水油港大連新港建成;
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三日第一艘五萬噸級遠洋油輪“西湖號 ”在大連下水;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一日高速大型通用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
另據二〇〇七年由廣東省發明協會主辦 、搜狐網發起的現代中國“新四大發 明 ”評選活動結果顯示 :“雜交水稻 ”“漢字激光照排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復方 蒿甲醚 ”最終入選 。至此 , 由“五葉神文化薪火工程之創造改變中國科技成果展 ” 引發 ,并持續三個月的“新四大發明 ”評選活動正式落下帷幕 。它們是從新中國成 立以來影響中國建設進程的數十項重大科技成果中評選出來的 ,全都誕生在毛澤東 時代 。從科學普及的角度來看 ,新四大發明結果的出爐 ,不但能促進現代科普知識 的進一步推廣與傳播 ,它對弘揚創新文化也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
第一 ,雜交水稻 :一九七三年 , 中國的袁隆平向世人捧出了“雜交水稻 ”這一 震驚世界的答卷 。這無疑是史書上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 。人口眾多 、人均耕地面積 不多的中國 ,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糧食問題 ,還為亞洲甚至全世界糧食問題的解決做 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 ,漢字激光照排 :漢字激光照排技術 ,是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 ,給出版印 刷行業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 ,大大提高了印刷出版業的效率 。它在促進中華文
化傳播的同時 ,也對日、韓等國家的印刷出版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 蛋白質 。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 ,大都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 的 ,是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 。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 ,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突 破 ,對于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影響是巨大的。
第四 ,復方蒿甲醚 :復方蒿甲醚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藥品, 也是目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的中國原創藥品 。截至二〇〇五年底已被二十六個 亞非國家指定為瘧疾治療一線用藥 ,它在瘧疾這一高傳染性疾病治療史上具有里程 碑意義 。特別是榮獲二〇一五年度諾貝爾醫學與生理獎的復方蒿甲醚 。它肇始于二 十世紀六十年代 。一九六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自指揮部署了“五 二三項目 ”。這項以啟動日期命名的重大項目 ,揭開了年輕的共和國研制抗瘧新藥 的序幕 。一九七二年 ,科研人員終于從青蒿里提煉出抗瘧疾的化合物——青蒿素, 并于一九七三年在云南和海南等瘧疾高發區進行了臨床試驗 。青蒿素是新中國研制 的第一個化學藥品 ,標志著我國新藥研發取得歷史性突破 。治療瘧疾快速 、高效、 抗藥性小的青蒿素 ,被國際社會譽為抗瘧藥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它不但為我國消 滅瘧疾作出了貢獻 ,也使世界抗瘧事業翻開嶄新一頁 。從此以后 ,我國科研人員在 抗瘧之路上不斷奏響凱歌 ,他們在青蒿素的基礎上又開發出蒿甲醚等療效更強的衍 生物。為克服瘧原蟲的抗藥性再次“抬頭 ”,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專家們又將蒿甲 醚與化學藥品本芴醇組方 ,研制出新藥復方蒿甲醚 。復方蒿甲醚既有治愈率高的優 點 ,也有延緩抗藥性產生的特點 ,堪稱抗藥性瘧疾的“克星 ”。從黃花蒿中提取的青 蒿素 ,是我國獲國際社會承認 、在國際醫藥界最有影響的兩個藥物之一 。以青蒿素 為主的聯合療法治療瘧疾 ,三天就可見效 ,較傳統氯喹療法減少了四天 。臨床應用 四十多年來 , 尚未發現瘧原蟲對其產生耐藥性 。世界衛生組織二〇〇四年初已經接 受全球基金的撥款 ,擬在五年內每年出資一億至二億美元 ,為非洲國家從中國購買 以青蒿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 ,作為全球抗瘧疾首選藥物 。一九九一年開始 , 中外 雙方相繼在世界六十三個國家 、地區和相關國際專利組織申報復方蒿甲醚專利 ,截 至二〇〇二年 , 已獲得包括中國 、美國 、 日本 、澳大利亞和歐共體等四十九個國家 及地區復方藥物發明專利權 ,成為我國率先在國際上獲得專利的化學藥品 ,也是世
界復方類藥物中擁有發明專利保護國別最多、專利覆蓋面最大的藥物之一。
我們可以把毛澤東時代的科學發展分為兩部分 :一方面是農業成就 , 中國的糧 食產量提高也是很快的 ,但在糧食產量提高的同時 ,人口也增加了一倍 , 因此增加 的人口抵消了農業成就 。另一方面是工業生產力的突飛猛進 。從一九五二年至一九 七六年 , 中國鋼鐵產量從一百四十萬噸增長到了三千一百八十萬噸 ,煤炭產量從六 千六百萬噸增長到六億一千七百萬噸 ,水泥產量從三百萬噸增長到了六千五百萬 噸 ,木材產量從一千一百萬立方米增長到了五千一百萬立方米 , 電力從七十億度增 長到了二千五百六十億度 ,原油產量從幾乎是空白發展到了一億零四百萬噸 ,化肥 產量從三萬九千噸上升到了八百六十九萬三千噸,農藥從兩千噸增加到五十三萬噸。
我們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 ,成為世界第六大工業國 ,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國 民經濟體系 。一九七五年 ,工業占國家經濟生產的百分之七十二 ,農業則僅占百分 之二十八 。我國搞出了“兩彈一星 ”,以最小的代價建造了祖國的核保護傘 。其中 一九六四年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一九六六年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一九六七年第 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一九七〇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一九七四年第一艘 核潛艇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 ,一九七五年收回式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等 ,這一切都 大長了中國人民的氣 ,滅了敵對國家的威風 。打破了核壟斷和核訛詐 ,爭取了長時 間的國家安全 。航天工業由空白躍居世界第三 。一九五四年 , 中國第一批飛機試制 成功 ,兩年以后 , 中國首次試制的殲五噴氣飛機獲得成功 ,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 個能成批生產噴氣飛機的國家 。各個系列型號的殲擊機 、強擊機 、轟炸機 、陸續飛 上藍天 ,而運十的研制成功 ,正是我國當時航空工業飛速發展的集成和寫照 。一九 八〇年九月運十首次試飛成功后 ,美國道格拉斯一副總裁看了飛機之后說 :“你們 航空工業一下子趕上來了十五年 ”。但是因為保密需要 ,航空航天工業的許多產值 沒有計算和公布。
與此同時 ,我國建立了規模龐大 、分布領域廣泛的科研院所多達三千余家 ,為 我國科學研究和設計的全方位發展 ,打下了基礎 。這個時代科技原創能力強大 ,各 個領域創造了無數第一 。當時的報刊經常報道國家創造發明與世界水平的差距 ,也 和美蘇水平進行對比 ,有些技術是超美蘇的 。中國在工業化及高科技方面都取得過 震驚世界甚至是領先世界的巨大成就 ,這些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
怪不得 ,有位曾參加過“兩彈一星 ”技術攻關過程的老工程師說 , 中國當時的 技術力量 ,無論是就人員數量還是技術裝備水平而言 ,都遠遠不如蘇聯和美國 ,但 是中國從原子彈爆炸到突破氫彈技術的障礙 ,在時間上都反過來比蘇聯和美國短得 多 。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奇跡 ”不是偶然的 ,文化大革命期間技術能夠進步的關 鍵奧秘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無法具備的。
第一個關鍵的原因是真正的技術民主 。 由于當時批判反動學術權威 ,報章上連 篇累牘地嚴厲指責各種管卡壓和專制學閥作風 , 因此 ,幾乎沒有什么人敢于以權威 和老子自居 ,在研究隊伍內部形成高度民主的風氣 ,大學剛剛畢業的學生和老資格 的科學家可以同場辯論 ,有的時候為了爭論技術問題通宵達旦 ,甚至拍桌子 ,鄧稼 先這樣的老科學家也常常參與跟毛頭小伙子拍桌子的辯論 ,這樣充分的學術民主帶 來了思想和技術的快速進步 。不僅加快了技術進步的速度 ,在這樣的過程中間也加 快了技術梯隊的成長過程 。與此同時 , 由于人與人關系的普遍平等 ,許多社會和階 級的藩籬都實質上不存在了 ,一些老工人也參與拍桌子討論 ,許多細節問題和工藝 障礙也能夠集思廣益 ,結果使得整個的項目進程相對均衡 ,而不是局限于關鍵技術 的率先突破 ,這就避免了后續試驗中間細節引致的失敗 ,所以當時許多項目的試 驗 ,幾乎都是一次成功 ,所有的問題和隱患常常是在技術民主中間 , 已經得到充分 的“鳴放 ”和重視 ,提前就有了很多的預案和設計。
第二個非常關鍵的地方是徹底地破除了“技術私有觀念 ”。不管是什么樣的研 究機構 ,無論是他們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 ,只要持一紙介紹信到 ,只要符 合保密的規定 ,他們所有的最新成果都會無條件地呈現給你 ,而沒有一絲一毫的保 留 。這在任何國家都做不到 。技術創新如果聯系著市場潛在利益 , 當然就格外需要 保密 , 即便是僅僅聯系著個人的職稱和學術地位評價 ,相關人員也肯定有藏私的必 要 ,但是在當時的中國 ,一切私有觀念都遭到徹底批判 ,許多有助于鞏固私有觀念 的評價體系都被破壞 ,所以人們能夠空前地敞開自己的所得 ,公之于眾 。這樣 ,全 國只要任何一個研究所 ,任何一個研究人員在技術上有了突破 ,其他的相關人員或 者項目 ,都不再有必要進行重復勞動了 ,都可以無成本地共享最新的技術成就 。徹 底破除私有觀念 ,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的技術大協作 ”成為可能 ,有限的技術 力量和經費能夠空前地節約和有效地利用 ,避免了許多可能的浪費。
第三個原因是幾乎“如人使臂 、如臂使指 ”那樣的高靈敏協調機制 。在衛星項 目中間 ,有一個同步控制問題當時只能是用機械方式實現 ,這個就要求四個完全一 樣的小彈簧 。項目單位反映到主管的聶榮臻元帥那里 ,說上海工業力量比較強 ,希 望請上海的同志幫助解決 。聶榮臻給張春橋寫了個小紙條 ,張春橋給馬天水打了個 電話 ,馬天水連夜召集上海幾十個單位的老工人技師開會 ,一個校辦工廠的老工人 說他能夠實現 , 回去之后連夜就把符合要求的彈簧做出來了 ,合計不到二十四小 時 。在這樣的過程中間 ,沒有任何一個人講條件講價錢 ,所以幾乎沒有耗費什么談 判時間和交易費用。
在這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人民數學家 ” 的華羅庚(1910— 1985)。 他是國際數學大師 , 中國科學院院士 ,是中國解析數論 、矩陣幾何學 、典型群 、 自 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 貢獻 ,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八十八位數學偉人之一。
一九二四年華羅庚從金壇縣立初級中學畢業 ;一九三一年被調入清華大學數學 系工作 ;一九四六年任美國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一九四八年當選為中央研 究院院士 ;一九五〇年春從美國經香港抵達北京 ,在歸國途中寫下了《致中國全體 留美學生的公開信》, 之后回到了清華園 ,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 ;一九五一年 當選為中國數學會理事長 ;一九五四年起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至六屆全國人民 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 ;一九五五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在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知識分子工農化思想理論的指引下 ,華羅庚于 努力從事數學理論研究的同時 ,不斷嘗試尋找一條數學和工農業實踐相結合的道 路 。當他在實踐中發現數學里的統籌法與優選法 ,是在工農業生產中能夠比較普遍 應用的方法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改變工作管理面貌 。于是 ,他一面在大學講課, 一面帶領學生到工農業實踐中去推廣優選法 、統籌法 。一九六四年初 ,他給毛澤東 寫信 ,表達要走與工農相結合道路的決心 。 同年三月十八日 , 毛澤東親筆回函: “詩和信已經收讀 。壯志凌云 ,可喜可賀。”為了讓更多工人受益 ,一九六五年 ,華 羅庚把深奧數學原理轉變為最樸素易懂 、易操作的“雙法 ”,寫成了幾乎全是大白 話的小冊子 《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優選法平話及其補充》 后 ,親自帶領中國科 技大學師生到一些企業工廠推廣和應用“雙法 ”,為工農業生產服務 。同年毛澤東
再次寫信給華羅庚 ,祝賀和勉勵他“奮發有為 ,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
與此同時 ,華羅庚身先士卒先后親自去了二十多個省份辦培訓 、搞推廣 。“一 個數學家 ,竟然能夠直接給一線的工人講課 , 工人還能聽懂 , 立即動手解決問 題。”他所到之處 ,都推動了當地科學實驗與實踐的群眾性活動 ,取得了很大的經 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九六九年 ,他推出《優選學》 一書 ,并將手稿作為國慶二十 周年的獻禮送給了國務院 。一九七〇年四月 , 國務院根據周總理的指示 ,邀請了七 個工業部的負責人聽華羅庚講優選法 、統籌法 。他所到之處 ,總會有很多群眾趕來 聽課 ,高校 、科研院所 、工農一線 、廠礦車間的都有 ,成為服務國民經濟的重要力 量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掀起了一陣又一陣“華羅庚熱 ”。是什么讓一位功成 名就的數學家 ,選擇在自己學術生涯關鍵期走出書齋 ,走向一線?那就是華羅庚按 照毛澤東的教導 ,知識分子必須“走向人民、服務人民 ”的堅定信念!
為此 ,也有人將毛澤東時代同當今之世的科技政策與成就做過四個方面對比, 給人們以異曲同聲之感:
第一 ,表現在尊重人才方面 。 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中國科學院院 長 、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在接受專訪時說 :“解放之初 ,全社會形成了尊重科學、 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氛圍 , 吸引了數萬名知識分子從海外歸來——這些人的回 國 ,不僅僅是因為向往新中國 ,也是被當時尊重科學 、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所吸 引 。而且 ,除了周恩來 、聶榮臻 、陳毅等領導人真心實意地尊重科學 、尊重知識和 尊重人才外 , 中國政府還對核武器研制進行了戰略部署 。所以 , 當我們回顧中國核 武器研制的成就時 ,不可以忘掉這段歷史 。正是當時整個社會尊重科學和知識的氛 圍 ,培養出了一大批新中國自己的技術骨干——參加“兩彈一星 ”研制的一大批人 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到了如今 , 中國曾先后共派出出國留學人員共達 三十多萬 ,而學成回國人員不足三分之一 ,其中自費留學生學成回國率只有百分之 四左右 。 由此可見 ,在毛澤東時代是非常尊重人才的 ,連國民黨時留學海外的人才 都紛紛往家流 ;到了如今 ,共產黨自己培養的人才都要往外流。
第二 ,表現在學術民主方面 。周光召同樣明確說過 , 回顧“兩彈一星 ” 的研 究 ,那時候團隊精神與學術民主的氛圍都很好 。拿今天的話來說 ,是軟環境很好。 當時 ,我們完全是針對問題本身展開各種討論甚至爭論 ,根本沒有等級和身份方面
的顧慮與限制 。大家都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希望自己的想法被大家討論 ,早日 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現在 ,這種情況很難看到了 ,反倒經常出現兩種不開放的 情況 :一是缺乏學術民主的氛圍 ,往往是院士或領導一講話 ,就再沒有人敢講話 了 ;二是實行不必要的封鎖 ,大家都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別人知道了。” 由此可見, 在毛澤東時代的學術界是非常民主的 ,可以廣泛地辯論而沒有身份等級限制 ;到如 今 ,學霸們壟斷了話語權!
第三 ,表現在資金投入方面 。國際上 ,通常把科技經費中用于研究和開發的部 分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稱“R&G/GDP”,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 , 以及這 個國家對科技的重視程度 。整個毛澤東時代 ,我國用于科技研發的經費占國民生產 總值的比例平均為百分之一點二八 ,達到當時幾個初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如意 大利 、西班牙)。 毛澤東時代的后期 ,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 ,這個指標更 是增加到了百分之二點三二 ,達到同期幾個最發達國家英 、法 、西德的水平 ,僅比 當時的美國 、 日本低一些(美國長期為百分之二點八至百分之三 , 日本七十年代以 前百分之一點六 ,后來與美國接近)。在毛澤東時代的科研經費投入已接近最發達 國家的水平 ,這個數字如果拿到今天 ,甚至比二〇〇三年全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值 百分之二點二還要高 ,可見毛澤東時代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程度 。但是從八十年代開 始 ,我們的決策者卻把 R&G/GDP大幅度往下砍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 ,我國的 R&G/ GDP還不到百分之零點七 。而生產企業 ,一九八四年以后由于“撥改貸 ”造成的困 境 ,基本無力進行研發投資 ,R&G/GDP驟然降到百分之零點六以下 ,進入九十年 代 ,我國仍然延續了研發經費的低投入 ,除了一九九三年之前的幾年由于受到國際 制裁的影響有了點緊迫感 ,R&D/GDP 略微超過百分之零點七以外 ,九十年代中期 再次回到八十年代的水平 ,其中一九九五和一九九六連續兩年下跌到百分之零點 六 ,后來有所抬升 ,直到二〇〇三年才逐漸恢復到毛澤東時代的平均水平。
第四 ,表現在科研成果方面: 以中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為例 ,起步比美國晚了 十二年(美國是一九四六年 , 中國是一九五八年), 但經過毛澤東時代老一輩科學 家的艱苦努力 , 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不是某些人所歪曲的 “ 被拉大了 ”,而是縮小 了 ,從小規模集成電路發展到中規模集成電路 ,再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 ,美國是 從一九六〇年到一九六八年 ,用了八年時間 。而中國是從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二
年 ,用了七年時間 , 以一九七二年四川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現電子工業部二十四 所)研制成功的我國第一塊 PMOS 型大規模集成電路為標志 。也就是說 ,到文化大 革命中期 ,我們在制造大規模集成電路上與國外的差距僅有四年 ,而改革開放后的 這一差距已擴大到最低是十年以上 。從原子彈 、氫彈 、導彈到核潛艇 、大飛機 、計 算機 、人造衛星 ,還有二〇〇七年投票產生的新中國四大發明 :雜交水稻 、激光照 排、復方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等 ,有哪一個不是毛澤東時代的產物?
由此可見 ,毛澤東時代雖然基礎薄弱 ,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不斷而快速地縮 小 ,獨立研發的“大件 ”高科技產品非常多 。我國當時迫切需要的是 :作為“核心 競爭力 ”的自主研發的高技術 、高科技 、高附加值產品等 。而“核心競爭力 ”的基 礎平臺是獨立自主的科學技術 ,新中國之所以今天在航天領域還能夠在世界領跑團 隊中有一席之地 ,就來源于這個基礎。
西方媒體常說 , 中國近年來的發展借助于中國龐大的勞動力群體 , 中國是在享 用自身的所謂“人口紅利 ”,而發達國家享用的是他們的所謂“科技紅利 ”,中國當 然需要奮起追趕 ,爭取把“科技紅利 ”的分量加大 。所以 , 國家力求營造發展科技 事業 、弘揚科技精神的氛圍 , 自二〇〇〇年起 ,設立國家科技獎 ,是對在中國科技 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科學家 、專家的肯定和褒揚 。試以國家科技獎歷經至二〇 〇八年為例 ,其中二〇〇四年空缺 ,七年共獎勵了十二位科學家。
我們以為 ,培養大師級人才 ,學校固然是先鋒 ,然決定性的還是“做 ”,在實 踐的平臺上做出開創性的成果 ,源于實踐 ,被實踐所檢驗 。這些國家科技獎的獲得 者就是明證 , 比如閔恩澤院士 ,接受的科研任務“與他十余年的專業學習與工作經 歷根本不沾邊兒。”但 “ 國家需要什么 , 我就做什么 ”還硬是做出了開創性的成 果 。八年十二位獲獎者所進行的開創性工作 ,均是在毛澤東時代取得的決定性的成 果 ,而取得這些成果 ,正是他們獲獎的理由。
二〇〇〇年度——數學家吳文俊院士 :五十年代在示性類 、示嵌類等研究方面 取得吳文俊公式 、吳文俊示性類等一系列突出成果 ,并有許多重要應用 。七十年代 創立了定理機器證明的“吳方法 ”,影響巨大 ,有重要應用價值 ,它將引起數學研 究方式的變革。
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 :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 ,一九六四年率先研究水稻雜
種優勢利用 ,最先發現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現象 ,并提出通 過培育不育系 、保持系 、恢復系來利用雜種優勢的設想 。一九七五年和協作組成員 一起攻克了制種技術關 ,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二〇〇一年度——固體物理學家黃昆院士: 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研究的開創者之 一 ,五十年代與合作者首先提出多聲子的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 ,為此領域 的這一奠基性理論 。一九五一年首先提出晶體中聲子與電磁波的耦合振動模式 ,一 九六三年被國際上的喇曼散射實驗所證實 , 當時提出的基本方程在國際上被稱為 “黃方程 ”,七十年代后期關于無輻射躍遷絕熱近似和靜態耦合理論等價性的證明, 澄清了國際上二十余年來在這方面理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專家王選院士 :五十年代參與新中國第一代計算機研制 ,六十年代 ,與 北大許卓群 、陳堃銶 、朱萬森等人一起 ,進軍計算機高級語言編輯系統的研究 ,這 一貢獻被載入了中國計算機發展史 。從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九年 ,漢字激光照排系 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 ,產品占據世界華文出版業的幾乎所有江山。
二〇〇二年度——計算機專家金怡濂院士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 ,相繼參加 了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和多種通用機 、專用機的研制 ;七十年代初 ,提出雙 機并行計算設計思想和實現方案 ;七十年代后期 ,金怡濂與其他科學家一起 ,主持 完成多機并行計算機系統研制 ,取得中國計算機技術的突破。
二〇〇三年度——地球環境科學研究專家劉東生院士 :一九五四年開始從事黃 土研究 ,提出關于黃土—古土壤序列二百五十萬年來古氣候多旋回學說 ,開辟了地 球上大陸與海洋沉積環境的對比 ,為全球變化提供依據 。一九六四年起參加和領導 了希夏邦馬峰 、珠穆朗瑪峰 、托木爾峰 、南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學考察 。六十年代末 開創我國環境地質研究。
航天技術專家王永志院士 :參加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火箭的研制工作 ,參加了 多種火箭的設計和研制 。先后擔任洲際火箭副總設計師 、三種新一代地地火箭總設 計師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拓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
二〇〇五年度——氣象學家葉篤正院士: 中國大氣物理研究奠基人 ,一九五八 年 ,大氣環流的若干基本問題研究 ;一九六一年 ,大氣中的適應問題研究 ,一九七 四年 ,青藏高原加熱作用對夏季東亞大氣環流影響的初步模擬試驗研究 ,一九七九
年 ,青藏高原氣象學研究。
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 :我國肝膽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 。五十年代最 先提出中國人肝臟解剖五葉四段新見解 ;六十年代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 法 ,并率先突破人體中肝葉手術禁區 ;七十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和 小肝癌的早期診治體系。
二〇〇六年度——遺傳學家李振聲院士 :一九五六年開始研究小麥新品種 ,一 九六四年他選育的生選五號 、六號已開始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一九七九年取得取得 突破 ,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 、高產 、穩產 、優質等品質于一身的小偃六號在大面 積推廣中獲得成功。
二〇〇七年度——兩院院士閔恩澤 :六十年代 ,先后開發成功小球硅鋁裂化催 化劑 、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 、磷酸硅藻土疊合催化劑 、鉑重整催化劑等 ,解決了新 中國在石油煉制方面的燃眉之急 ;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后開發成功鉬鎳磷加氫催化 劑 、一氧化碳助燃劑 、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劑等 ,使我國的煉油催化劑品種更新換 代 ,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植物分類學與植物區系學家吳征鎰院士 :論證了我國植物區系的三大歷史來源 和十五種地理成分 ,一九六四年 ,提出了北緯二十至四十度間的中國南部 、西南部 是古南大陸 、古北大陸和古地中海植物區系的發生和發展的關鍵地區的觀點 ;歷時 四十五年主編二百萬字《中國植被》。
毛澤東時代是“激情燃燒的時代 ”,是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獨立自主 、奮發 圖強的時代 , 同今天的環境相比 ,毛澤東時代確實苦 、確實窮 ,科學研究的條件確 實簡陋 。運十大飛機的設計師們坐在大包裝箱里畫圖 ,用報紙包住腿 、胳膊抵御蚊 子 ,二〇〇七年獲獎的兩院院士閔恩澤 , 由于“一九六〇年開始 ,蘇聯逐步減少以 致最后停止了對我國的催化劑供應 , 當時庫存的催化劑只能維持一年 ,直接威脅到 我國航空汽油的生產 ,形勢十分嚴峻 ”閔恩澤受命投入催化劑研制 ,辦公室只有幾 間小平房 ,實驗設備是別處搬來的幾件舊設備 ,試驗裝置自己動手制備 ,不折不 撓 ,使我國石油煉制催化劑領域從一片空白到一躍成為世界上能生產各種煉油催化 劑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正因為苦 、因為窮 、因為簡陋 , 因為被列強抵制封鎖 ,連 牛仔褲換飛機的機會都沒有 ,就像一張白紙 ,毛澤東說“一張白紙沒有負擔 ,好寫
最新最美的文字 ,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唯此 , 只有干 , 只有自己寫出 、畫出 “最新最美 ”。歷年獲獎的科學家們的經歷 ,就是中國人自己寫 、 自己畫自己的科學 技術發展 、騰飛史的經歷 。需要指出的是 ,毛澤東時代只有短短的二十七年 ,為何 能夠取得在中國科技史上分量如此重的成就呢? 這與當時政治思想氛圍有關 ,王選 說過 ,那個時候干項目 ,沒有名頭 ,沒有獎金 ,可謂不為名 、不為利 。與“人口紅 利 ”相對應 ,我們今天的科技領域 、產業領域 ,還在享用著有一些正在支撐著我們 資助研發 、 自主制造門面的“科技紅利 ”,國際資本家不賺錢不會來投資 , 哪怕是 出高價 ,發達國家更不會將科技競爭力賣給你 ,靠的還是自主研發 、 自力更生 。前 后八屆國家科技獎告訴人們 ,今天我國正在享用著的 ,正是毛澤東時代的“科技紅 利 ”,盡管還有差距 ,但畢竟平臺已經靠自己搭建起來。
第三節 農業現代化建設與社隊企業發展
我國是一個現代化的后發國家 ,新中國成立以前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半殖民 地 、半封建的國家 。在這個基礎上既要趕上發達國家的近代工業化進程 ,又要走社 會主義道路 ,農民問題就成為一個根本問題 。到底是由國家幫助農民組織起來 ,走 合作化 、集體化的社會主義道路 ;還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自由化發展 ,實際上是 任由農村兩極分化 ,最后走上由資本改造小農的資本主義道路 ;兩條不同的道路, 一直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內圍繞合作化乃至人民公社的爭論一直 沒有停止過 ,這些爭論實際上是新中國農村如何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問題 ,也是 對整個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的不同看法 。毛澤東對于中國農村文化 ,也就是對農 村的農民和農業 ,有著非同尋常的深刻了解與認識 ,老人家不是停留在預言家的口 頭上 ,而是堅持不懈帶領廣大干部群眾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 毛澤東在其 《論聯合政府》 中就明確指出 :“農民——這是中國工人的前身 。將來 還要有幾千萬農民進入城市 ,進入工廠 。如果中國需要建設強大的民族工業 ,建設 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 ,就要有一個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的長過程。”接著 ,毛澤 東從中國工業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兩方面 , 給了農民一個清晰的現代定位 :“農民 ——這是中國工業市場的主體 。只有他們能夠供給最豐富的糧食和原料 ,并吸收最
大量的工業品。”并同時提出“農民——這是現階段中國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 。 中 國的民主主義者如不依靠三億六千萬農民群眾的援助 ,他們就將一事無成。”(《毛 澤東全集》第 19卷 431頁)
從新中國成立到老人家逝世 ,毛澤東為了探索中國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付出了無盡的心血 。他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農業的思想特別是列寧 關于小農的論述為指導 , 以蘇聯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驗教訓為鑒戒 ,深刻總結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根據地建設經驗 ,并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特別是中國 農民的傳統思想資源進行了探索 ,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 ,它是毛澤東為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 前提條件時期 。這個階段毛澤東領導中國農民完成新解放區土地改革 ,消滅中國延 續幾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使億萬中國農民從政治上翻身解放 ,為中國農村 走上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創造了政治前提。
第二階段從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年 ,它是毛澤東領導建立中國農村社會主義 現代化的制度基礎時期 。毛澤東以經典作家關于農民合作理論為指導 , 以蘇聯農業 集體化為借鑒 ,領導農民完成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奠定了中國農村社會主義現代 化的制度基礎。
第三階段從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 ,它是毛澤東領導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初 步推進時期 。毛澤東提出農業“八字憲法 ”,領導制定了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 農業發展綱要》, 并借助于社會主義制度大力推進農村現代化。
第四階段從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六年 ,它是毛澤東探索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道 路的曲折前進時期 。這個階段毛澤東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并為完 善和鞏固人民公社經營體制進行了艱難探索 ,開展了“ 四清 ”運動 ,號召全國農業 學大寨。
毛澤東在對中國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 在對于農村 、農業 、農民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方面, 毛澤東提出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村是廣闊的天地 ,大有可為 ;農民是中國 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等思想 。毛澤東一生高度重視農民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 用 。他不僅重視農民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也重視農民在建設中的巨大作用 。毛澤
東始終認為廣大農民群眾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主體 。具體表現在:
第一 ,毛澤東既重視社會改革 ,也重視技術改革的思想 。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 一日 ,老人家在 《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 報告中提出 ,“我們現在不但正在進行關 于社會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 ,而且正在進行技術方面的由手工業生 產到大規模現代化機器生產的革命 ,而這兩種革命是結合在一起的 。在農業方面, 在我國的條件下(在資本主義國家內是使農業資本主義化), 則必須先由合作化, 然后才能使用大機器 ”。“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又在技術方面 ,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 ,統統使用機器操作 ,才能 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毛澤東全集》第 35卷222頁)
第二 ,毛澤東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 ,視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 礎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老人家在《黨內通信》 中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 于機械化 ”,并要求“每省每地每縣都要設一個農具研究所 ”,還提出“ 四年以內小 解決 ,七年以內中解決 ,十年以內大解決。”(《毛澤東全集》第41卷 456頁)在同 年的廬山會議上 ,他提議成立農業機械部 ,并說找不到部長由他來兼 。一九五九年 十月三十一日 ,他在《河北省吳橋縣王謙寺人民公社養豬經驗》 一文給新華社的批 語中說 :用機械裝備農業 ,是農 、林 、牧三結合大發展的決定性條件。(《毛澤東 全集》第42卷 449頁)一九六二年九月 ,在他主持的八屆十中全會上 ,確定“我們 黨在農業問題上的根本路線是 :第一步實現農業集體化 ,第二步是在農業集體化基 礎上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和電氣化。”(《毛澤東全集》第 45卷 235頁)一九六六年二 月 ,他在給王任重的信中說 :“農業機械化的問題 ,各省 、市 、區應當在自力更生 的基礎上做出一個五年 、七年 、十年的計劃 ,從少數試點 ,逐步擴大 ,用二十五年 時間 ,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還說 ,“ 目前是抓緊從今年起的十五年 。已經過去 十年了 ,這十年我們抓得不太好。”(《毛澤東全集》第 48卷277頁)按照毛澤東的 指示 ,在湖北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 ,部署到一九八〇年基本上實現農 業機械化的任務 。此后 ,在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八年一月 ,先后召開了第二次和第 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 , 以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進程。
第三 ,毛澤東率先提出農村的偉大光明前途在農村工業化思想 。毛澤東認為農 村現代化除了要實現農業機械化外 ,還應該實現農村工業化 。一九五八年三月 ,他
在成都會議上說 :“農業社也可辦加工業,”“大社可辦一些加工廠 ,最好由鄉辦, 或幾個鄉鎮合辦。”(參見 《毛澤東年譜第 3卷 312 頁》)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 ,他在 《對十五年社會主義建設綱要四十條(一九五八—一九七二年) 初稿的批語和修 改》 中寫道 :“我國人民面前的任務是 :經過人民公社這種社會組織形式 ,高速度 地發展社會生產力 ,促進全國工業化 、公社工業化 、農業工廠化 ”。(《毛澤東全 集》第 40卷 363頁) 十一月十日在對《鄭州會議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 的 修改和信件中寫道 :“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產資料 ,就必須實現公社工業 化 ,農業工廠化(即機械化和電氣化)。”(《毛澤東全集》 第 40卷 395 頁) 在這一 思想指導下 , 由毛澤東親自制定 ,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人民 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 中指出 :“廣泛地實現國家工業化 、公社工業化 ”,“它為我 國人民指出了農村逐步工業化的道路 ”。(參見《毛澤東年譜》第 3卷 558頁)
毛澤東對農村工業化的具體設想為 :要使農民就地成為工人 。“不要擁入城 市 ,就在農村大辦工業 ”。“將來達到一半勞動力搞工業 ,這樣我們的國家就像個樣 子了。”在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召開的八屆六中全會決議中 ,就 “社辦工業生產方 向 ”明確指出 :“關于在人民公社的工業生產 ,必須同農業生產密切結合 ,首先為 發展農業和實現農業機械化 、電氣化服務 , 同時為滿足社員日常生活需要服務 ,又 要為國家的大工業和社會主義的市場服務 。社辦工業的生產方針是“必須充分注意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的原則 ”。“在生產技術方面 ,應當實行手工業和機械工業相結 合 , 土法生產和洋法生產相結合的原則 ”,“逐步由土到洋 , 由小到大 , 由低到 高。”社辦工業發展的重點為輕重工業生產 。社辦工業發展的資金主要靠自己積累 和國家的扶持 。毛澤東還建議下放一些中小企業給公社經營 。他對社隊企業寄托于 厚望 ,并希望通過農村工業化 ,把農村改造得和城市差不多 。“工人在城市里建 設 ,農民在農村里建設 ,農民要和工人一面合作 ,一面比賽 ,把農村也改造得和城 市差不多 ,這才是真正的工農聯盟 ”。“要農村生活不低于城市 ,或者大體相同 ,或 者略高于城市 ,各公社都要有自己的經濟中心。”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 ,毛澤東仍然對農村工業化抱很大希望 。一九六六年他在 “ 五·七指示 ” 中提出 :“農民以農為主 ”,“在有條件的時候也要由集體辦些小工 廠 ”。(《毛澤東年譜》 第 5卷 585 頁)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七日毛澤東對浙江省周
長庚請求中央動員全黨和全國各條戰線支持社隊企業發展的意見表示同意 。一九七 五年九月 , 由他批準召開的全國第一次農業學大寨會議 ,肯定了社隊企業發展的積 極作用 。這次會議還公開發表了毛澤東一九五九年第二次鄭州會議上贊揚社隊企業 的一句名言 :“我們偉大的 ,光明燦爛的希望也就在這里。”(參見 《毛澤東全集》 第 41卷 241頁)
第四 ,毛澤東尖銳地提出了“關于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 ”的偉大思想 。老人 家非常重視對農民進行教育 。新中國成立前夕 ,他就指出 :“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 民 。農民的經濟是分散的 ,根據蘇聯的經驗 ,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細心的工作 ,才能 做到農業社會化 。沒有農業社會化 ,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毛澤東全 集》 第 26卷 487 頁) 他強調首先要加強農民的政治教育 ,提高農民的政治思想覺 悟 ,培養建設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要的新農民 。在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到來 時 ,毛澤東明確指出 :“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 。在社會經濟制度發生 根本變革的時期 ,尤其是這樣。”他在總結三婁寺合作社的經驗教訓一文 《嚴重的 教訓》 的按語中說 :“反對自私自利的資本主義自發傾向 ,提倡以集體主義和個人 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為一切言論行動的標準的社會主義精神 ,是使分散的小農經濟逐 步地過渡到大規模合作化經濟的思想和政治的保證。”他在另一篇按語中說 :“合作 社必須強調做好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向農民群眾不斷地灌輸社會主義 思想 ,批判資本主義傾向。”(《毛澤東年譜》 第2卷 440 頁) 這也是對農民進行政 治教育的基本內容 。毛澤東還對教育農民的基本方法進行了概括 :“必須根據農民 的生活經驗 ,很具體地很細致地去做 ,不能采用粗暴的態度和簡單的方法 。它是要 結合著經濟工作一道去做的 ,不能孤立地去做。”
在重視對農民進行政治教育的同時 ,毛澤東也非常重視對農民的文化教育 。一 九五二年八月三十日 ,他在給新疆農民的回信中說 :“你們已經從地主階級封建土 地所有制的束縛中獲得解放 ,希望你們在愛國豐產的口號之下 ,更加團結 ,努力生 產 , 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 ;并在這個基礎之上 , 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 平。”毛澤東還經常過問農民的掃盲工作 ,要求政府做出規劃 ,加強領導 ,組織各 級冬學運動運動委員會 , 由政府負責人親自主持 ,吸收人民團體 、青年團和教育界 負責人參加 ,負責制定冬學掃盲計劃 ,推廣經驗 ,解決困難 ,糾正缺點等工作 。一
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他在《征詢對農業十七條的意見》 的第十四條里 ,規劃 “在七年內 ,基本上掃除文盲 ,每人必須認識一千五百到兩千個字 ”。在他的推動 下 ,建國初期創辦了工農速成中學 、工農干部文化補習學校 ,創辦了夜學 、冬學、 識字班 ,開展農民業余教育 。為了保證貧苦工農子弟能夠上學 ,使教育向工農開 門 ,毛澤東做出指示 :實行人民助學金 ,對于勞動人民家庭和低薪制工作人員的子 弟 ,給予助學金 。解決生活費 、書籍費 ,在中小學一律免收學雜費 。當片面強調正 規教育導致一些農民子弟被拒之于校外時 ,毛澤東及時進行糾正 。一九五三年他在 中央政治局專題研究教育問題的會議上說 :“整頓小學 ,不要整過了頭 。不應過分 強調正規化 。農村小學可分為三類: 中心小學 ,不正規的小學 ,速成小學 。農村小 學應便于農民子女上學 。應允許那些私塾式 、改良式 、不正規的小學村存在 ”。“允 許小學民辦 ,不限定幾年 ,能辦幾年就辦幾年 。五年一貫制實行過早 ,應推遲。”
第五 ,毛澤東明確提出了“關于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堅持為大多數 人服務的思想 。伴隨著農村合作化運動的高潮 , 以農村集體經濟為依托的農村合作 醫療制度開始興起 。為了推廣山西省稷山縣“大家集資 ,治病免費 ”的合作醫療制 度經驗 ,一九六〇年三月十六日 ,毛澤東親自代中共中央起草了《關于衛生工作的 指示》, 要求各級黨委高度重視農村合作醫療問題 ,“立即將中央二月二日批示的文 件發下去 ,直到人民公社。” 由于城鄉醫療資源嚴重不均 ,一九六五年一月三屆全 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期間 ,毛澤東對衛生部提出批評 :“衛生部想不想面向工農兵?” 這年六月二十六日 ,在與醫務人員談話時 ,毛澤東再次嚴厲批評衛生部的工作 ,發 表了著名的“六二六 ”講話 。根據毛澤東的意見 ,衛生部黨組提交了《關于把衛生 工作重點放到農村的報告》, 提出并實施了一系列相關的工作舉措 ,使爾后的農村 衛生工作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第六 ,毛澤東一向重視農民的民主權利 ,提出堅持由農民管理農村思想 。老人 家在領導農民打破封建土地剝削的同時 ,也領導農民建立自己當家做主的工農政 權 ,讓廣大農民參政 、議政 ,初步接受現代政治文明的洗禮 ,實現政治解放 。社會 主義基本制度在農村的建立 ,為農民管理農村提供了保證 。官僚主義是管理民主的 最大障礙 。毛澤東認為 ,在農村要根治官僚主義 ,重要的是擴大民主 ,特別是要吸 引廣大農民直接管理農村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 ,人民群眾是權力的主體 ,管理民主
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表現 。毛澤東非常重視農民在農村中的主人翁地位 ,使人民主 權在農村由概念轉為實際生活 。他非常注意保障農民的管理權利 。在他看來 ,群眾 運動就是農民直接參與管理的有效形式 。一九五六年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 毛澤東明確指出 :“所有制問題基本解決以后 ,最重要的問題是管理問題 ,也就是 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問題。”他還說 :“我們不能夠把人民的權利問題了解為人 民只能在某些人的管理下面享受勞動 、教育 、社會保險等等權利 ”,而“勞動者管 理國家 、管理軍隊 ,管理各種企業 ,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 ,實際上 ,這是社會主義 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 ,最根本的權利 ”。“沒有這種權利 ,勞動者的工作權 、休 息權 、受教育權等等權利 ,就沒有保證。”毛澤東在探索中國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 道路方面不僅取得巨大的理論成果 ,而且也取得豐碩的實踐成果 ,推進了中國農村 社會主義現代化,
毛澤東在一九五七年一月《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 中曾精辟地 論述了中國的農業問題 ,甚至提出了“農業就是工業 ”的奇特命題 ,為確立“ 以糧 為綱 ,全面發展 ”的農業工作方針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并從六個方面作了展開說 明:(一 )農業關系到五億農村人口的吃飯問題 ,吃肉吃油問題 , 以及其他日用的 非商品性農產品問題 。這個農民自給的部分 ,數量極大 。農業搞好了 ,農民能自 給 ,五億人口穩定了 。顯然 ,糧食問題 ,進而農業問題 ,絕不單單是個農業問題, 這是關系全局的問題 ,其實就是政治問題。(二 )農業也關系到城市和工礦區人口 的吃飯問題 。商品性的農產品發展了 ,才能供應工業人口的需要 ,才能發展工業。 要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 ,逐步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商品率 。有了飯吃 ,學 校 、工廠少數人鬧事也不怕 。毛澤東講的“商品性的農產品發展 ”和“糧食的商品 率 ”,就是新中國農業工業化發展的基本概念 。 同時在這里更是明確了工農聯盟, 不僅有政治上的必然聯系 ,而且其中包含有經濟上牢靠的紐帶。(三)農業是輕工 業原料的主要來源 ,農村是輕工業的重要市場 。只有農業發展了 ,輕工業生產才能 得到足夠的原料 ,輕工業產品才能得到廣闊的市場。(四)農村又是重工業的重要 市場 。 比如 ,化學肥料 ,各種各樣的農業機械 ,部分的電力 、煤炭 、石油 ,是供應 農村的 ,鐵路 、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 ,也都為農業服務 。現在 ,我們建立了社會主 義的農業經濟 ,無論是發展輕工業還是發展重工業 ,農村都是極大的市場。(五)
現在出口物資主要是農產品 。農產品變成外匯 ,就可以進口各種工業設備 ,毛澤東 早就把眼光定在了國際市場。(六)農業是積累的重要來源 。農業發展起來了 ,就 可以為發展工業提供更多的資金 。毛澤東的“ 以農業為基礎 , 以工業為主導 ”方針 的提出 ,就是這樣基于事實的求真 ,是名副其實的堅持實事求是的結果。
盡管后來的發展 ,特別是從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的過程中 ,出現了大量非理性的 做法 ,形“左”實右的東西很多 ,浮夸風、共產風、一平二調、吃公共食堂、急于取 消商品交換、取消按勞分配、窮過渡等等 ,上上下下頭腦不冷靜 ,這些都是深刻的歷 史教訓。但是 ,對人民公社這段歷史和我國農村的一項基本制度安排的研究 ,不能僅 僅停留在對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初期混亂狀況的批評上 ,當時的很多“左” 的嘗試和 盲目的做法(這些東西并不是毛澤東所提倡的 ,卻是老人家最早提出加以糾正的), 后來逐步被糾正了 ,最后形成“三級所有 、隊為基礎 ”的體制與組織形式 ,有了人 民公社六十條 ,才成為基本定型的制度安排 。研究一種制度或經濟模式的優劣 ,不 能以她不成熟階段的特征為標準 ,而是應該以基本定型的特征為對象。所以,對一九 五八年某些“左”的錯誤的批評,并不能代替對人民公社制度的評判。
中國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實踐證明 :農村集體企業無論是理念還是基礎 ,都是 大躍進的成果 。如今 ,在中國名聞遐邇號稱“天下第一村 ”的江蘇華西村及其發展 道路 ,最早就是毛澤東加以肯定的 。一九六三年 ,蘇南一帶開始涌現一批社隊企 業 ,華西村大隊書記吳仁寶創辦的集體企業較為出色 。一九六五年 , 中共中央調查 研究室調查后寫了個報告 ,呈給中央各領導 。許多中央領導都是一般傳閱而已 ,并 沒有提什么意見 。毛澤東仔細閱讀了材料 ,沉思良久 ,欣然批示 :“這是農村偉大 光明燦爛的希望。”
毛澤東作這樣的批示并非偶然 。對社隊企業給以厚望 ,這是老人家多年來的思 想 。社隊企業是我國人民公社制度的產物 。一九五八年 ,在創辦人民公社的過程 中 ,許多地方紛紛辦起了社隊企業 。毛澤東到各地視察 , 了解到這個情況 ,十分高 興 。一九五九年 ,他在第二次鄭州會議上對社隊企業大加贊揚 。談到社隊企業的前 途 ,毛澤東無比欣喜地說 :“ 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東西還不多 ,如社辦企業 ,社辦 事業 , 由社支配的公積金 、公益金等 。雖然如此 ,我們偉大的 、光明燦爛的希望也 就在這里。”此句話成為這次會議上的一句名言 。老人家實際是給農村人民公社指
明了發展的道路 ,他對社隊企業的厚望和支持是一貫的。
毛澤東之所以如此看重社隊企業 ,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與毛澤東一貫對農村、 農業 、農民的重視有關 。他認為中國農民是大多數 ,改變中國落后面貌問題的解決 關鍵在于農村 , 中國社會主義要建設成功不能缺少農村這一大塊 。他領導的中國革 命走的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因此他對農村互助組合作社高級社的發展十分關 注 ,精心給以及時的指導和推動 ,親自編輯了九十萬字的 《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 潮》 一書 ,收入一百七十六個個案 ,對每一篇都像老師給小學生改作業一樣 ,一個 字一個字地斟酌修改 ,親自作序并動手寫了一百零四篇按語 。公社化后 ,看了一些 社隊的材料 ,親自去考察 ,覺得辦社隊企業是一條可行之路 。因為農業產值低 ,收 入低 ,資金積累緩慢 。而社隊企業既可以為農業提供發展資金 ,又可以增加分配, 提高社員生活水平 ,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何樂而不為?二是與他的獨特思維方式有 關 。許多人說 ,毛澤東打仗從不按常理出牌 ,每每都是獨辟蹊徑 ,毛澤東的戰略戰 術總是很獨特的 。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上 ,毛澤東也不喜歡照抄書本而有 自己的獨特方式 。在別的一些人看來 ,辦工廠企業應當是城市里的工業部門的任 務 ,農村搞這些東西 ,社隊缺乏資金 ,農民既缺少文化 ,又沒有技術 ,社隊辦企業 是不倫不類 。而毛澤東卻認為農村辦工廠有其獨特的優勢 ,投資省 ,多余勞動力有 了出路 ,農民不出村就可以當工人 , 閑置土地也能充分和高效利用 。三是毛主席最 善于發現并抓處在萌芽狀態的新生事物 ,最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社隊企業已經發 揮了作用 ,顯示了生命力 ,證明是可行的 ,理應繼續發展 。所以毛澤東滿腔熱情地 支持社隊企業。
毛澤東不僅在講話和批示中多次提到發展社隊企業 ,把社隊企業當做發展人 民公社增加社員收入的大事來強調 ,而且在他一九六一年親自主持制定的 《人民 公社六十條》 中清清楚楚地對興辦社隊企業從投資方式到利潤分配 、公積金提 取 、勞動力使用等方面都作了規定 。對產品質量 、降低成本 、經濟核算 、經濟合 同 、盈虧責任 、領導體制 、工資計酬 、 口糧供應及公共積累和福利事業都有明 確要求 。體現了毛主席一貫認真處事 ,講究科學 ,重視管理的工作作風 。作為黨 和國家的最高領導 ,能夠做到這樣實屬不易 。這也反映出社隊企業在他心目中的 位置。
由于毛澤東的一貫重視 ,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 , 中國農村各地成長起 來一大批社隊企業 。那時叫社隊廠場 ,包括五金廠 、農械廠 、機械修造廠 、農機 具 、鐵木加工廠 、采礦場 、石場 、沙場 、林場 、果場等 。這些廠場大部歸公社管 理 ,小部歸大隊 。有的廠場當時已有相當規模 。尤其是江蘇華西生產大隊 ,一九 六五年毛澤東的批示極大地鼓舞與推動了該大隊集體企業的發展 。到一九六九年 華西大隊工業企業資產已達近百萬元 。在當時一百萬元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因為那時這些社隊企業所用土地是無償劃撥的 ,工廠投資就是建廠房買設備的費 用以及流動資金 。建廠房的人工往往也是分攤記工分的 ,所以廠房建設費用很 低 ,往往兩三萬元就可以建一棟上千平方米的廠房 ,擁有百萬資產已經是一個不 小的企業 。盡管那時社隊企業管理還不十分規范 ,但在公私處理方面卻是嚴格 的 。不要說貪污挪用 ,就是多吃多占一點都是非常敏感的 ,搞不好社員群眾就要 給你提意見 ,甚至貼你大字報 。當然那時社隊企業干部也大都是公私分明 ,勤勤 懇懇 ,兢兢業業。
到一九七八年底全國社隊企業共有一百五十二點四萬個 , 占全國工業總產 值的百分之十一強 。其中社辦企業三十二萬個 ,平均每個公社六個 ; 大隊辦企 業一百二十萬個 ,平均每個大隊二個 。全國已有百分之九十八的公社 、百分之 八十二的大隊辦了企業 。全國社隊企業總產值達五百五十億元以上 。社隊企業 工業產值約占當年全國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十一點七 。有的地區比重更高 一 些 。如江蘇社隊企業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近百分之二十 。浙江也是社隊企業發 展比較好的省份 。 當時全國社隊企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 , 原煤為百分之 二十 ,磚瓦 、灰沙石和中小農具分別為百分之七十五至百分之九十 。社隊工業 已成為國營工業的重要補充 , 它既能生產許多配套的零部件和輔助設備 , 也能 生產一些優質精密的產品 。 同時社隊企業為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 用 。一九七八年全國社隊企業職工兩千八百二十七萬人 , 全年工資總額八十七 億元 ,平均每個職工年工資收入三百零八元。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 自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集體所有制的社隊企業一直 在發展 。一九五八年是第一個高潮 ,一九六五年后是第二高潮 ,一九七五年后是第 三個高潮 。八十年代以后隨著分田到戶政策的實施 ,集體所有制的社隊企業逐步發
生演變 。雖然有的企業還在發展 ,但除了像華西村 、南街村 、周莊等極少數以外基 本都變成了私有企業。
歷史早已證明 ,毛澤東時代中國農村人民公社發展的一個重大成就是為推進中 國工業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除了社隊企業之外 ,農村的發展為輕工業提供了大量 的原材料 ,也為我國外貿出口賺取了大量外匯 ,從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七七年農副產 品及其加工貿易出口額合計一千三百三十七點九億元 , 占同期全國對外貿易出口總 額一千九百零一點二億元的百分之七十點四 ;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資本積 累 ,為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創造了條件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八年計劃經濟時期的 二十五年間 ,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總額估計在六千億至八千億元 ”,而一九七八年時 國家工業固定資產總計不過九千多億 。這些為后來實現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奠定了 堅實的基礎 。它推動了中國工業化 ,為后來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打下了基礎 ,為人 類探索一條非資本主義的農村發展道路提供了啟示。
人民公社這種制度安排在推動農村乃至整個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有過重大的貢 獻 。最主要的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支持了國家建立起相對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 系 ,保證了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初步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另一個是依靠這種 組織起來的力量 ,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為解決農業問 題 ,特別是糧食生產問題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使人民公社后期初步的 、盡管是低 水平地解決了八億人口的吃飯問題 。僅就這兩個方面來說 ,人民公社制度對整個 國家在帝國主義封鎖條件下的現代化進程的真正起步 ,建立起現代工業基礎和農 業的物質技術基礎 ,都是至關重要的 ,人民公社時期是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歷史時 期 。就像一個貧困落后的家庭的創業初期 , 完全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 , 勒緊褲 帶 ,省吃儉用 ,積累了自己的家業 ,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當然 ,如果要全面總結 人民公社的歷史 ,其貢獻絕不僅僅在這兩個方面 ,并且也確有需要改革 、改進和 不斷創新的問題。
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也絕不是僅僅針對農業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后 ,從農村的 角度看 ,如何改革和進行什么樣的制度安排 ,實際上都是要解決農業 、農村和農民 的現代化發展問題 。而這些問題中首要的是農業 、特別是糧食生產問題 。因為先解 決吃飯問題是整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所以 ,人民公社時期堅持“ 以糧
為綱 ”的方針沒有什么不對 。但是 ,從更長的歷史發展時期看 ,農村的現代化發展 又絕不是僅僅解決糧食生產問題 ,更本質的問題是農村的工業化和農民的產業轉移 問題 ,是產業結構的根本變革 , 即“全面發展 ”的問題 ,而這種發展的本質是由傳 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它是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有發展的階段性。 這種階段性決定了人民公社的第一步必須先解決糧食生產問題 ,解決全國人民的吃 飯和溫飽問題 。所以 ,要先靠農民組織起來進行農業基本建設 ,提高農業的生產水 平 。因此 ,毛澤東非常贊賞大寨的“ 自力更生 、艱苦奮斗 ”精神 。只有依靠這種精 神 ,才能實現人民公社先搞好農業 、先支持國家的工業化建設的初期階段的歷史任 務 。在這個問題基本解決以后 ,人民公社必然要進入多種經營和農村產業結構變革 的發展階段 ,進入人民公社自身的工業化發展階段 ,也是人民公社的工業化和國家 的工業化共同發展階段 。通過公社工業化的發展 ,農村實現產業分化和勞動力的非 農產業轉移 , 同時又靠公社工業化發展的成果反哺農業 ,進一步帶動農業的現代 化 ,進而帶動農村的城鎮化社會轉型 ,并最終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的一體化的協調 發展 。我們對人民公社制度的研究 ,必須將其放在中國農村必然要經歷一個工業化 的產業革命過程 ,這樣一個客觀的大趨勢下來考察 ,而不能僅僅將其放在農業的范 疇內去考察 ,不能將人民公社僅僅作為一個農業的集體化組織來認識 。人民公社的 歷史使命是要完成農村的工業化和城鎮化 ,并且只能在此基礎上才能最終完成農業 的現代化 。而早期的農業基本建設只是打基礎的工作 ,是階段性的歷史任務 。這一 階段的任務一旦完成 , 即糧食生產問題一旦過關 ,就必須轉向調整結構 ,啟動農村 的工業化進程 ,發展多種經營和社隊企業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 ,社隊企業已經改稱 鄉鎮企業 ,其工業產值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
后來 ,人民公社雖然作為農村普遍的制度安排已經解散了 ,但祖國到處都有人 民公社的種子在開花結果 ,頑強地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茁壯成長 。有號稱“最后一 個人民公社 ”的河北周家莊 ,仍然在實行“社 ”一級統一經營 、統一核算的集體經 濟 ;也有一大批堅持村級集體經濟的各種“第一村 ”“共產主義實驗小區 ”如江蘇 華西村 、河南南街村等 ;還有仍然以“生產隊 ”為集體的隊辦的現代化公司 ,如湖 北的官橋八組等 。這些繼承了人民公社基因的典型 ,反倒成了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 中的佼佼者 ,從來不知道還有什么“三農 ”問題 。其實 ,它們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是華西村 ,其次是河北的周家莊 。周家莊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民公社 ,其意義是她頑 強的抵制住了解散的要求 ,并且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頑強地發展到現在 ,很成功、 很和諧 。而華西村作為中國第一村 ,則顯得更強 、更大 、更具代表性 。從經濟體制 和組織形式上看 ,華西村就是一個再生了的“人民公社 ”,是企業化 、公司化 、集 團化了的“人民公社 ”。她已經發展到把近二十個村“統籌 ”起來的地步 ,從規模 上比歷史上的公社還大 ;她經歷了農田基本建設上時期的艱苦奮斗發展階段 ,經歷 了農村大辦工業的工業化階段 ,更可貴的是她解決了二十個村的各自為戰的被動局 面 ,又已經進入了農村城鎮化的成熟階段 。“華西 ”實際上是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 的幾乎全方位的典型的濃縮 。總之 ,毛澤東在探索中國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取 得的實踐成就是顯著的 ,為當時中國的平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也為后來農村 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那種把毛澤東時代中國農村的發展描述為停滯不前的觀 點 ,甚至污稱當時黨中央以反走資本主義道路為名來反對社隊企業的發展等 ,都是 嚴重違背歷史事實的。
相關文章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七章 以思想領域革命帶動各項斗批改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林彪事件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五章 推進上層建筑領域改革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四章 黨的九大與整黨建黨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三章 奪權斗爭推動繼續革命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二章 發動與推進文化大革命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緣起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三冊結束語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三冊第十一章 高擎反霸大旗推進國際大戰略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三冊第十章 加強民族團結與維護國家統一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三冊第九章 科教文衛領域里的革命與實踐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三冊第八章 樹立思想領先的光輝典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