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幟鮮明講政治,理直氣壯為人民
趙 磊
(西南財經大學《財經科學》編輯部)
作者按:
在19大報告中,“人民”這個詞匯的出現頻率非常之高。習近平反復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在成為新時代發展思想的基本邏輯。
與過去更多地強調“以人為本”相比,“以人民為中心”有何不同?我以為,二者的區別在于:“人”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一個生物學概念;而“人民”則是一個具有社會性的具體概念,是一個政治概念。
有人認為,“人民”這個說法很空泛。其實不然。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人民這個概念主要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所以一點也不空洞。從“以人為本”的“人”,到“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這一字之差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標志著新時代的重大變化和歷史進步。
為了有助于理解這個變化,我把2016年11月28日發表于《察網》的系列博文《習近平時代開始了》第四、第五部分,重新掛出來,供大家參考。
正文:習近平時代開始了
(之四)
如果“講政治”正在重新進入中國共產黨的自覺意識之中,那么,構建、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態,理所當然地就是“從嚴治黨”的基礎性、常態化的工作。既然是基礎性、常態化工作,對不起,“政治”、“政治意識”、“政治生活”、“政治生態”,就得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
有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原理今天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經濟生態是基礎,必須有健康的經濟生態,才會有健康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
沒錯,良好的經濟生態是良好的政治生態的基礎。但這并不等于,只要有了健康的經濟生態,健康的政治生態就從天而降。更不是說,充滿活力的經濟生態可以“一俊遮百丑”,可以“一了百了”。更何況,從發展的觀點看,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來看,經濟生態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健康狀態?這仍然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
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就是:上面人的品德好比風,下面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家長就是“君子”:家長不正,家風就不正。對于一個社會而言,政治生態就是“君子”:政治生態不干凈,文化生態和社會生態就別想獨善其身。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要想整個社會生態有良性、健康的發展趨勢,首先必須構建、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態。
對于中共來講,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態,既不能靠基督的《圣經》,也不能靠孔夫子的《論語》,更不能靠西方的普世價值,而必須依靠馬克思主義。這不僅因為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共產黨政治工作的科學,而且,其中的科學性和正確性也已經被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實踐所反復證明。
所以,以為封殺掉馬克思主義之后,指望上帝的信徒、孔子學院的大師、口口聲聲“普世價值”的公知,就能構建起健康的政治生態、文化生態、社會生態,這不就是一個政治笑話么?
我必須強調,政治生態的“風清氣正”首要的就是必須堅定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生態要想風清氣正,就只能是癡人說夢。我們已經看見了,在一個理想信念缺失的政治生態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政治生態只能是“歪風邪氣”暢行無阻,大行其道。所以,18屆6中全會公布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這樣說:
【“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建設,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
這段話所包含的信息,值得中國共產黨人認真體會,正確把握。大家想想,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我們這個黨還能叫共產黨嗎?離開了共產主義遠大目標的指引,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能有正確方向嗎?離開了凝聚黨心、民心的理想信念的召喚,13億人口的政治生態將會演變成什么樣子?
用腳趾頭都能想到,結果只能是烏七八糟,分崩離析,一盤散沙。
(之五)
講政治,離不開對政治的理解。
什么是“政治”?孫中山說:“政治就是眾人之事”;列寧說:“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毛澤東說:“政治就是‘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孫中山的定義強調了“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列寧的定義強調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毛澤東的定義則強調了唯物史觀的“人民立場”。比較而言,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毛澤東同志所解讀的政治,才是人民立場最為鮮明的政治。
人民這個概念,并不是一個抽象的、超階級的概念,而是一個有著鮮明政治含義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人民的內涵和外延當然會有所不同。然而,不論歷史怎樣發展,“以廣大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始終是人民的基本內涵;“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始終是馬克思主義者應當堅守的基本原理;“堅定地站在絕大多數勞動人民一邊”,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立場。
也就是說,一旦“人民”這個概念進入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語境,那么,“堅定地站在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一邊”,就必然成為講政治的題中應有之義。
90年前,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深刻地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革命如此,政治亦是如此。在馬克思主義的邏輯里,“區分敵我”不僅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同樣也是政治的首要問題。
所以,“人民”不同于“公民”,“人民立場”不同于“以人為本”。一字之差,其政治見識、政治境界和政治立場的區別,已有云泥之判。“人民”和“人民立場”,之所以與“公民”、“以人為本”不可同日而語,就在于前者的政治見識、政治境界和政治立場,已遠非后者能夠望其項背矣。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已經不再以階級斗爭為綱。但是必須承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還存在,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存在,某些時候可能還會比較激烈,甚至相當尖銳。比如,如何有效地打擊國內外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制度的顛覆?如何有效地遏制腐敗分子對中共執政基礎的侵蝕?如何有效地維護最廣大勞動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些問題難道不是現實的政治問題嗎?在這里面難道沒有政治立場的選擇嗎?
所以,如何在新時期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打擊和孤立少數敵對勢力,這是中共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嚴肅的政治問題。竊以為,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要堅持“人民立場”,就是對這個政治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回答。
政治立場是一個政黨的根本立場。政治上的“人民立場”一經確立,那么中共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方向和演進趨勢,就只能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而不能任由資本的馬首牽著鼻子走。
歷史唯心主義自負地以為,歷史的走向總是以少數精英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殊不知,人類可以在偶然性面前為所欲為,人類卻永遠也不能在必然性面前為所欲為。為什么?因為,上帝給了人類對偶然性的選擇權,卻沒有給人類對必然性的選擇權。所以,人類可以選偶然性,卻不能選擇必然性。也就是說,人類可以在眾多偶然性中選擇偶然性A,而不去選擇偶然性B;但是,人類卻不能在獨一無二的必然性中拒絕選擇必然性!為什么偶然性永遠也勝不了必然性?原因就在于此。
什么是“歷史必然性”?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就是歷史必然性;堅持“人民立場”,就是順應歷史必然性。
習近平時代開始了。都說“萬事開頭難”,其實,“行百里路半九十”,“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慎終如始”或許更難。習近平時代將以什么樣的定位載入史冊?我期待著。
更多文章請進入趙磊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olei195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